大唐盛世等你来造
繁体版

第10章:结识诗剑仙李白

    又历一宵,三人露宿于街头。

    待到次日晨曦初露,他们依旧静坐原地,不言不语,不动不摇。

    自清晨至满月,行人络绎不绝,来来往往,却无人驻足。

    他们如石像般矗立,仿佛与这喧嚣的世界格格不入。

    徐胆终于按捺不住,愤然说道:“少主,莫非你真被那老儿所骗?

    我们的绝世佳句,岂能如此轻易赠予他人?

    此等无耻之徒,真乃斯文败类!

    依我之见,我们不如去抢,凭我等武艺,定能称霸一方。”

    李震闻言,心中亦生疑虑,暗忖:这岳不群,这老狐狸,莫非真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然而,他表面上仍保持着镇定,缓缓说道:“等等,再等等。”

    话音刚落,李震口中竟不自觉地哼唱起来:“一个乌的黑团团,高高哩哑哑哩,两个魂喘着粗气,烟尘四起,你认得我吗?跟我说那么多句。你要哩尊严,我熟悉。桥上走的哪一句,我没到你别起韵。你就把头转过去,莫给我消息。我欠你啥子嘛?我啥子都不欠你的。你问我真哩迈真哩。走走停停不如定定,凄凄切切说句谢谢,等等不必等等,等等别等等。”

    徐心闻言,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哀伤,他轻声说道:“少主,此曲虽陌生,却令人心生悲凉。”

    徐胆亦感同身受,哑着嗓子说道:“是啊,少主,此曲太过凄美,听得俺心都要碎了。俺都快要哭了。太凄惨了!”

    正当三人沉浸在这莫名的哀伤之中时,隔着他们不远的地方是这样的场景。

    月色朦胧,北荒城的夜色如泼墨般深沉。在这繁华的都市一隅,勾栏之内灯火通明,酒香四溢,歌声缭绕。

    而在这喧嚣之中,一位青衫剑客悄然立于栏边,他的目光如星辰般深邃,眉宇间透着一股不羁与傲气。

    这便是李白,人称“诗剑仙”,他的剑法高超,诗才横溢,是北荒城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传奇人物,更是文澜书院最年轻的大师兄。

    李白今夜着一袭青白相间的长衫,衣摆随风轻舞,宛若云中仙人。

    腰间悬挂着一柄古铜色的长剑,剑鞘上刻着繁复的云纹,显得既古朴又神秘。

    他的发髻高挽,露出俊逸的侧脸,眉如远山,目似朗星,鼻梁高挺,嘴角常挂着一抹玩世不恭的微笑。

    他刚从勾栏里出来,那里美酒佳人,丝竹声声,却留不住他的心。

    他心系江湖,胸怀天下,只想寻一知己,共饮一壶酒,同走一段路。

    今夜,他的目标是找一位名叫李震的少年,师父那糟老头说此人诗书文采飞扬,武功同龄之内顶峰,正是李白心中理想的酒友。

    李白走出勾栏,步履轻盈,仿佛踏在云端。

    他的步伐虽快,却不失优雅,每一步都似乎与天地间的韵律相和。

    月光洒在他的身上,为他披上了一层淡淡的光晕,使他看起来更加超凡脱俗。

    行走在北荒城的街道上,李白不禁吟咏起自己的诗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他的声音清朗而悠扬,仿佛连天地都被他的诗意所感染。

    夜色朦胧,月光如水,青年李白依约来到师父所指之处。

    他长剑轻舞,剑尖点地,豪气干云地笑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诗剑仙李白来也,谁是李震?”

    此言一出,对面的三人面面相觑,尽露困惑之色。

    李震更是惊愕得无言以对,内心暗忖:眼前这醉酒青年莫非真是那位名震天下的诗仙李白?那位创作出无数脍炙人口诗篇的传奇人物?他的眼神中不禁流露出崇拜之情。

    为了试探对方的身份,李震灵机一动,脱口而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青年李白随即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李白继续疑惑地说道:“为何你知此诗?此诗曾在我脑海中出现过,但还未发表于世。”

    李震闻言,心中狂喜,确信对方正是那位传说中的诗仙。

    他目不转睛地凝视着李白,只见对方神态洒脱,举止间透露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与诗书中描述的李白如出一辙。

    “我便是李震。”李震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继续道,“今晚月色如画,我心有所感,便得出了前两句诗。

    没想到李兄你竟然能续上后两句,而且意境如此完美。

    若说这诗是你的心血之作,我深信不疑。或许,我们二人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白心中暗赞:师父所言非虚,李震果然才情横溢。

    为了进一步试探他的才学,李白决定提出一个挑战。

    他走到三人面前,随手抛过一个沉甸甸的包袱,说道:“这是师......父,父还没说完,立刻改口道,这是昨天买你诗的糟老头,让我带来的银两。”

    李震心中一动,难掩期待地问道:“为何如此晚到?”

    李白拍了拍李震的肩膀,笑道:“勾栏听曲,喝酒误事。

    李小弟,昨日那糟老头子对你赞不绝口,说你诗书文采飞扬,才思敏捷。

    看了你写的《登高》我亦是倾佩不已,不如我们来一场诗文较量如何?”

    事实上,李白内心是不相信如此少年,能写出那种苍劲雄魂之感的千古奇诗。

    李震心想:比就比,你如此晚到,我就白嫖你后期的诗歌,然后......

    李震豪气地笑道:“比就比,你且说比什么。”

    李白思索片刻,道:“我的故乡在巴蜀之地,你未曾去过。

    我便先为你描绘一番巴蜀的自然人文景观,然后我们根据这些描述来创作与巴蜀相关的诗歌。如何?”

    李震点头应允:“好,便依你所言写巴蜀。”心中却暗自得意,想着要用李白的《蜀道难》来一展身手。

    李白开始娓娓道来,将巴蜀的山水风光、人文风情描绘得如诗如画。

    李震则故作沉思之状,实则心中早已构思好了诗篇。

    终于,李白描绘完毕,微笑着对李震说:“李老弟,尊老爱幼乃儒家传统美德,便让你先来挥毫吧。”

    李震站起身来,洋装思索片刻后,口中吟诵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每一个字都透露出对巴蜀的热爱与向往。

    李白听着李震的吟诵,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熟悉感,这诗在我脑中为何如此熟悉,但却又很模糊。

    他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无法像李震那样轻松自如地吟出如此美妙的诗句。

    这让他不禁感叹:李小弟的才情果真如师傅那糟老头所说的如此出众,我李白竟也有不如他之处。

    吟诵完毕,李震面带微笑地看向李白。而李白则毫不吝啬地称赞道:“好诗!好诗!我认输。”

    李震那个得意地笑,心里暗叹:诗仙就是诗仙,能打败诗仙的只有诗仙自己。

    两人相见恨晚,心心相惜,开怀畅饮。

    茶、酒过三巡,李震未成年人喝茶,李白喝酒,完全不妨碍他们谈诗论剑,引吭高歌,笑声与诗意交织在一起,回荡在夜空之中。

    这一夜,北荒城因他们而更加璀璨夺目。

    “李小弟,你的诗才如此横溢,真是令人惊叹。那么,关于武道剑术,你又了解多少呢?”

    李白假装抚着长须(可惜他现在还没有),酒后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李震的深厚兴趣。

    李震挠了挠头,略带谦逊地回应:“白哥,实话告诉你,我并未真正学过武艺。只是自幼跟随父亲与叔伯们锻炼身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李白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心中却暗赞不已:“难怪此子体魄强健,丝毫不逊于成年大汉,且炼体境已至大圆满,这份天资,绝非寻常。若加以培养,将来必定成就非凡。”

    想到这里,李白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将自己剑术传授给李震。

    他站起身,走到院中,手中长剑轻舞,化出一道道剑光,如同流水般绵绵不绝。

    “李小弟,看好了,听好了,这是儒家文澜书院的浩然正气剑,不,这叫乱七八糟剑。”

    剑名还未说出,李白即刻改口道。因为文澜书院浩然正气剑,非书院核心弟子不能学之,尽管从那糟老头师父口中所预知,李小弟会进文澜书院,还有可能成为他的师弟,但是现在还不便透露,这是原则问题。

    而接下来,李白却毫无原则的几乎倾囊相授,当然李震并不知晓,他将记住的竟然是儒家绝学:浩然正气剑其中精要。

    “我所舞之剑,每一招每一式都蕴含着儒家的浩然正气,不仅能克敌制胜,更能修身养性。”

    李白边舞剑边解说,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自然、流畅。

    李白继续说道:“下面愚兄所说,李小弟记好咯,为兄只说一遍。”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乃诗剑仙李白。”每逢大事,李白必言此。

    “昔人论剑,皆言技击之要,而未及剑道之深。

    儒家有云:“剑者,心之刃也。”非唯锋利可伤人,更可伤人之心。

    故儒家剑术,不在形之锐利,而在意之浩然。

    剑者,心之刃也。未习剑术,先养剑心。

    剑心正则剑气正,剑气正则剑术正。

    习剑者须心怀浩然正气,方能驾驭剑之灵性,使之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剑之意,乃德之体现。儒家重德,剑术亦然。

    凝德于剑,则剑有灵性;凝德于心,则心有所依。剑意凝德,剑术自然高超,剑心自然清净。

    剑势之变化,须合乎礼之规范。进退之间,须有节制;攻守之度,须有分寸。

    剑势合礼,则剑术之运用,既能克敌制胜,又不失儒者之风范。

    剑舞之间,可见仁者之心。剑舞悦仁,非为斗狠斗勇,乃为修身养性。剑舞之间,仁心流露,剑气自然浩然,令人心悦诚服。

    剑道之深,非智不能悟。习剑者须智慧明达,方能洞察剑术之奥妙。剑道归智,则剑术之运用,如臂使指,无所不至。

    剑锋虽利,须藏信于心。信者,儒家之根本也。剑锋藏信,则剑术之运用,既能取信于人,又能制敌于无形。

    剑韵悠远,如儒家之道,历久弥新。习剑者须心怀悠远之志,方能领悟剑术之真谛。“

    ......后续还有很大一部分。

    李震看的、听的如痴如醉,这是他人生第一次接触到武技,且是如此精妙绝伦,富含人生真谛的剑术。

    殊不知,他今夜所看、所听、所学为儒家浩然正气剑诀,乃儒家剑术之精髓所在。

    而他在长生功的助力之下,用心体悟,多数已得其真意。

    李白见他如此迷糊的样子,当即说道:“李小弟,没事,记得住,你就记,记不住更好,此乃不传之法,当然记住了也没关系,如此深奥妙法,没个十几二十年也难以领悟。你看为兄我,如此青年才俊、天纵奇才,也只会七七八八,学的乱七八糟。”

    李震听后心想:难怪叫乱七八糟剑,不过剑法确实精妙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