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等你来造
繁体版

第9章:谋生遇儒家老者

    盛夏之际,阳光如烈火般炙烤着大地,四周草木虽茂盛,却也在烈日的摧残下蔫头耷脑。

    在这三伏天里,空气仿佛都在冒烟,热浪滚滚,令人窒息。

    远处,一马三人踉踉跄跄地行走着,西风瘦马,人也形容枯槁,仿佛逃荒一般,长时间未曾饱餐一顿。

    李震坐在瘦马上,眯着双眼,看着牵着马、嘴里叼着茅草的徐胆,有气无力地打趣道:“老胆啊,饿吗?你这般啃草,莫不是要和马儿抢食?”

    徐胆断声断气地回答道:“少……主,俺……不……饿。”

    李震眉头一挑,戏谑道:“哦?你不饿?那为何口中叼着茅草,莫不是在品味其中的甘甜?”

    徐胆闻言,不禁哑然失笑,道:“少主说笑了,这茅草哪有什么甘甜,只是用来解渴罢了。”

    李震又看向一旁摇摇晃晃的徐心,疑惑地问道:“心叔,我们走了多久了?为何北荒如此炎热,不似传闻中的寒冷?”

    徐心缓缓地小声道:“少主,非是北荒不冷,而是你忘记了我们已经冷过。

    你可还记得有匹马原本饿的还有一口气,结果被硬生生冷死了。

    那晚,少主还是在马肚子里保温睡下的。

    我们已走了数月之久,从深秋出发,历经寒冬,如今已是盛夏时节。

    北荒虽冷,但并非一直如此,此时正是最炎热的三伏天。”

    李震闻言,假装皱起眉头,打趣道:“心叔,老胆一直说你聪慧,见多识广,可这次带路,却让我们受尽了苦头。你确定路没走错?”

    徐心闻言,心中一紧,但表面上仍保持着镇定,坚定地说道:“少主,我虽未亲自来过北荒,但根据古籍记载和前人经验,我们一直往北走,应该不会有错。且按行程来看,翻过前面一座山就快到北荒城了。”

    李震闻言,点了点头,道:“好吧,希望你说的没错,老天保佑啊。”

    此时,李震再看了看徐胆,叹了口气,无奈地说道:“老胆啊,你别把马的草都吃完了呀!好歹留点,不是说修炼者不食人间烟火,只吸天地灵气就可以了吗?为什么我们却饿得、累得快要见祖宗了呢?”

    徐胆啃完最后一口草后,精神有所恢复,笑道:“去他大爷的!谁说的?是人就得吃喝拉撒睡!不吃不喝不睡,那不是神仙就是鬼!你见过神仙和鬼吗?说不定他们也得吃喝拉撒睡呢!”

    又是一阵静默而艰难的行程,铿锵、铿锵、铿锵……不知走了多久,突然,马儿发出一声嘶鸣,接着便是轰然倒地的声音。

    李震从马背上惊醒,看着倒地的马儿,失声道:“最后一匹马,也死了……”

    徐胆闻言,顿时精神一振,兴奋地说道:“什么?马死了?那我们可以吃马肉了!”

    李震闻言,不禁无语,道:“徐胆,你这心态倒是不错,这时候还想着吃。”

    徐胆嘿嘿一笑,道:“少主,你说错了,我这不是心态不错,而是饿得慌了。这马肉虽然不如好酒好菜,但总比饿肚子强吧。”

    李震闻言,不禁哑然失笑,摇了摇头。

    徐心则在一旁默默地掏出了随身携带的刀具,开始处理马尸。

    经过一番忙碌,三人终于饱餐了一顿马肉。吃饱喝足后,他们继续踏上了前往北荒城的道路。

    不知过了多久,一座巍峨的城池终于出现在了他们眼前。

    徐心激动地大叫道:“城啊!少主,我们到了!北荒城!”

    李震闻言,也忍不住露出了笑容,道:“终于到了,这一路可真是够折腾的。”

    徐胆则是一脸得意地说道:“看看,我说什么来着?我这鼻子可是灵得很,闻着酒香肉香,绝对不会走错路的。”

    三人相视而笑,心中都松了一口气。

    他们知道,此次北荒之行虽然艰辛,但终于还是到达了目的地。

    接下来的日子,他将开始新的生活和学习之旅。

    北荒城,雄踞于北荒之中心,城墙高大而厚实,仿佛一头沉睡的巨兽,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

    城墙之上,旌旗招展,猎猎作响,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威严与繁荣。

    李震三人初入北荒城,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

    街道两旁,商铺林立,酒楼、茶肆、勾栏、戏台,一应俱全,热闹非凡,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人目不暇接。

    行人络绎不绝,或谈笑风生,或行色匆匆,每个人都在为了生活而奔波忙碌。

    徐心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低声道:“少主,看这北荒城的繁荣景象,真不愧为北荒的中心之城。”

    李震点了点头,赞叹道:“的确非同一般,这北荒城不仅繁华,更有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

    徐胆则是一脸好奇地打量着四周,不时发出惊叹之声。

    三人行走在街道上,不时被各种叫卖声所吸引。

    突然,一阵清脆的笛声传来,循声望去,只见一群人围观着一个年轻的男子。

    那男子手持玉笛,神情专注地吹奏着,笛声悠扬动听,令人陶醉。

    李震见状,不禁心生感慨,道:“看来北荒城真是文峰鼎盛,连街头巷尾都充满了文化的气息。”

    徐心附和道:“正是如此,少主。看这北荒城,书院遍布,文人墨客云集,真乃儒家文化的瑰宝。”

    徐胆则是一脸羡慕地说道:“唉,要是俺也能吹得一手好笛,那就不用愁吃愁喝了。”

    李震闻言,不禁哑然失笑,拍了拍徐胆的肩膀,道:“老胆啊,笛子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会的。

    不过,我们既然来了北荒城,就要想办法立足。我看这北荒城繁荣昌盛,必定有许多机会。”

    李震三人站在繁华的街道上,身无分文,心中不禁涌起一阵苦涩。

    徐心皱眉道:“少主,我们如今身无分文,该如何是好?”

    徐胆挠了挠头,憨厚地说道:“要不,俺去找个苦力活干干?”

    李震摇了摇头,沉思片刻,道:“北荒城重文轻武,苦力活恐怕不易找。而且,我们也不能一直做苦力。”

    徐心眼睛一亮,道:“那少主有何高见?”

    李震微微一笑,道:“我倒是有一个主意,可以尝试街头卖艺。”

    徐胆顿时来了兴趣,拍手道:“好主意!俺力气大,可以表演杂耍。”

    徐心也点了点头,道:“我可以唱唱小曲,助助兴。”

    于是,三人开始在街头卖艺。然而,正如李震所料,北荒城重文轻武,行人对他们的表演并不感兴趣,纷纷绕道而行。一天下来,他们分文未得。

    夜幕降临,三人失落地坐在街角,流落街头。

    徐胆叹了口气,道:“唉,这北荒城的人怎么都不喜欢看表演呢?”

    徐心也感到有些失落,道:“或许是我们表演得不够好。”

    李震却并未气馁,他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道:“不,我们的表演没有问题。是北荒城的文风太盛,他们更喜欢文人墨客的东西。”

    徐心和徐胆面面相觑,露出几分困惑。

    李震见状,微笑着解释道:“我观察了一整日,发现北荒城的居民对诗文情有独钟。我们何不尝试以诗会友,以文聚财?”

    徐胆摸了摸脑袋,有些迟疑:“卖诗文?这能挣到钱吗?更何况,我们真的会写诗吗?”

    徐心却若有所思,低声吟道:“家主祖地曾言,少主乃文曲星转世,诗文之才定非凡响。”

    李震眼中闪过一丝自信,他拍了拍徐胆和徐心的肩膀:“你们只需在城中繁华之地,寻一席之地,备好纸笔便是。”

    次日,兄弟俩经过一番寻觅,终于在人流如织的街口寻得一处合适的地方。徐胆掏出仅剩的几枚铜钱,买来了纸笔,一切准备就绪。

    李震深知北荒城的文化氛围和居民对文人墨客的敬仰,他精心挑选了几首意境深远、文字精炼的古诗。

    蘸墨挥毫,他的如有神助,字迹如行云流水,诗句如泉水叮咚。

    徐胆和徐心站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看着李震书写,心中敬佩不已。

    徐胆忍不住赞叹:“少主真乃文曲星转世,这诗写得如此美妙,定能吸引众多文人墨客前来观赏。”

    徐心点头附和,轻声念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诗意境深远,令人心驰神往。”

    李震微微一笑,放下笔,抬头望向熙熙攘攘的街道。

    他心中满怀期待,希望这些古诗能够引起北荒城民的共鸣。

    不久,便有一位穿着儒雅长袍的白须老者缓缓走来。

    他目光如炬,一眼便看到了李震桌上的古诗。老者停下脚步,俯身细细品味起来。

    其实,老者并非仅被诗词吸引,他更看出了这三人的不凡。

    他深知北荒城虽大,但炼体境大圆满的少年并不多见,更别提两名炼神境中期的仆从了。

    这少年定非寻常之辈,他心中的好奇更甚于对诗词的欣赏。

    徐胆和徐心紧张地看着老者,心中暗自祈祷。而李震却显得镇定自若,他相信自己的古诗能够打动这位老者。

    老者品味着诗句,眼中闪过一丝惊艳:“此诗意境深远,文字精炼,真乃佳作也。”他抬头看向李震,“小友,这些诗都是你所作吗?”

    李震拱手施礼,谦逊道:“老先生谬赞了,这些诗作不过是晚辈偶然拾得,岂敢妄称己作,实在是惭愧之至。”

    老者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失望,轻轻叹了口气,感慨道:“可惜,可惜。原以为今日能在此地遇见一位诗坛的新星,却不料只是偶得佳作。世间佳作本难求,更难得是那份对诗的热爱与执着。”

    李震心中一紧,深知这位老者绝非寻常之辈。

    自从修炼长生功心法后,他的感知变得敏锐异常,此刻他能感受到老者身上散发出的深不可测的气息。

    他明白,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必须紧紧抓住。

    于是,他深吸一口气,诚恳地说道:“前辈,请听晚辈一言。

    虽然这些诗作非出晚辈之手,但晚辈对每一首古诗都怀有敬畏之心,精心挑选、用心书写。

    晚辈虽无才情作诗,但对诗的热爱却如痴如醉。愿前辈能给晚辈一个机会,让晚辈以行动证明自己对诗的热爱与执着。”

    老者看着李震诚恳的眼神,眼中闪过一丝动容。

    他沉思片刻,缓缓开口道:“好,小友,我便给你一个机会。若你能在此时,写出一首让我心动的古诗,我便出资赞助你开一家诗书店,如何?”

    李震闻言,心中大喜。他深知这是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绝佳机会,也是改变命运的转折点。

    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开始在脑海中搜寻合适的古诗。

    他仔细观察老者的气质,深受其内在魅力和深沉智慧的影响。

    老者的从容和宁静仿佛超脱于世俗的纷扰,使他心生敬意。

    在这一刻,他灵感闪现,决定借用杜甫的《登高》一诗来表达自己对老者气质的赞美和敬仰。

    于是,他提笔写到: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笔锋刚落,老者便欣喜若狂地赞叹道:“好诗!好诗!没想到你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悟性与才华,真是天才啊!这堪称千古绝句啊。”

    说完,他继续沉浸在这首诗的意境中,自言自语地解读着:“这诗前四句写景,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后四句抒情,围绕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仿佛在诉说自己的高雅气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又似乎在感叹自己的孤独与无奈。真乃妙笔生花,令人拍案叫绝啊!”

    李震闻听老者之赞誉,心中激荡不已,犹如春水泛滥,难以自抑。

    他深知自己的才情终得赏识,且更感受到老者那份对诗歌的挚爱与珍视。

    李震遂深深一揖,诚挚言道:“蒙前辈错爱,慷慨解囊,晚辈感激不尽。定当铭记前辈之教诲,勤勉不懈,致力于诗书店之经营,承传诗文之精妙。”

    老者闻言,开怀大笑,轻拍李震之肩,赞曰:“孺子聪颖过人,日后成就不可限量!吾等定有重逢之日。”

    言罢,他转身离去,手携诗稿,飘然如风。李震急呼:“前辈,尚有他事未了?”

    老者驻足,回首笑道:“吾辈读书人,言出必行,行必果决。明日自有人将纹银送至此处,无须挂念。”言罢,转身翩然而去。

    三人目送老者离去,心中皆生敬意。

    然他们未知,此老者乃孔颖达,孔子之三十二世孙,大唐赫赫有名之经学家。曾任国子祭酒,更曾主持《五经正义》之编撰,于儒学之造诣深厚无比。虽位高权重,却谦逊守礼,淡泊名利,终回归故里北荒,担任文澜书院院首,修为已至进阶期三境之合一境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