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请上朝
繁体版

第127章:定死经典学说

    此时的大唐有点像大明的洪武时期。南北教育程度相差极大。

    李易万不得已只能出此下策。但他却不打算一直分南北榜。

    至于会不会因此造成某一地一窝子大官的状况出现。他并不在乎。

    就算全部官员出自一处,那也是人家的本事。

    大唐全民教育,他就不信,真就能让一地一区总揽全榜。

    李易的决策让邹启心中大安。

    他连忙起身重重一礼:“臣代北方士子谢过陛下。”

    “行了,别搞这套虚的。”李易让他坐下:“邹相,你实话与我说,此次考公,儒家有何想法?”

    邹启刚重新坐下,就听到一句让他不知怎么回答的话。

    踌躇了一会,邹启只得叹道:“实务学推广太急。大多读书人皆是读四书五经、圣贤经典。不到一年,就要科举。只怕……”

    “你就说他们会闹事就是了。”李易冷笑:“我与你明说,考公就好好考。考不好闹事,我可是要拿人下狱的。”

    “陛下为何与老夫说此事。”邹启低垂下眼帘:“读书人若是要闹事,与老夫何干?”

    李易也不生气,乐呵呵道:“行,你说的啊。到时,我将闹事的读书人送去牢改。你可别找我。”

    君子欺其以方,面对李易如此不厚道的话。邹启一下子气得连胡子都翘起来了。

    老人气吁吁道:“陛下何故总想着以暴制暴。读书人闹事,又能闹出什么事来?”

    李易不作回应,慢悠悠的背在沙发背上。

    静默了一会,他突然转移话题道:“朕听说,孔家来人想让朝廷给他们册封为衍圣公?”

    大乾之前封孔子后人为广宣公,到了李易这里,他不认了。还收回了孔家的特权。

    至少田产归公上,孔家也没能幸免。

    于是,也不知道他们在背后串联了多久。

    终于跑到央都来讨说法来了。

    孔家还没展开行动,李易就知道了一切。

    邹启惊讶的睁大了眼:好家伙,看起来你啥事不管。却什么都瞒不住你。典型的扮猪吃老虎啊。

    “陛下,朝廷剥夺孔家爵位。已让天下读书人不满。何不借机怀柔,以收天下读书人之心。左右不过是一闲爵。”

    “呵呵,孔家于我大唐无一分功劳。”李易自问自答道:“既然无功,他们有何面目要我给他们册封?”

    “陛下,话不是这么说的。孔家乃孔圣后人。世代忠良,为天下表率……”

    “停!”李易打断邹启的话:“孔圣是孔圣,孔家是孔家。吃祖宗老本先不说。你说的忠良表率。哈哈哈……岂不闻孔家世修降表?汉亡降魏,魏亡降梁,梁亡降齐,齐亡降乾。现在乾没了,他们就跑来降唐。这叫哪门子忠良?”

    李易耻笑道:“若天下人都以他们为榜样。天下再无忠义矣!”

    嘶……

    邹启震惊得嘴巴张得老大,连忙急急喊道:“请陛下慎言!”

    李易不为所动,继续批判道:“儒家有好的一面,但儒家好,不等于孔家好。将两者混为一谈。岂不可笑。”

    说完不等邹启反驳,李易又道:“你先别替他们说好话。你可知孔家人来央都后,都干了些什么?”

    邹启脸色一白,不敢多言。

    “看来你知道。哼。阴谋叛乱,这就是你说的忠良?”

    “只是谏言,说不上叛乱。”邹启小声辩护道。

    “串联百官,蛊惑读书人,意图左右朝廷,你说不是叛乱?什么才叫叛乱?”

    “陛下……”

    “行了,此事你别管。管好你手下的官员。谁敢扯进此事,谁就得死!”

    李易的世界里,自宋开始,儒家就已经变质,成了阻碍华夏的产物。

    孔子的学说被扭曲,被利用。成了捆绑人们精神的绳索。

    这个世界同样如此。孔家的说学一再被注解,早已面目全非。

    李易对儒家算不上排斥,甚至说他很欣赏儒家中的公羊派。

    “苏明远,给你一个任务。”李易不理邹启,转向一旁装透明人的苏明远:“去找宋源,你们将儒学好好理一理。按我之前定的基调,用标点符号,用报纸定死它们。”

    “再去找程勇,定一条律法。禁止私人私自注解儒学及各家经典。”

    “是,陛下。”

    邹启已经要麻木了,他哆嗦着嘴唇,喃喃自语:“陛下不可啊,此举与文字狱何异?”

    “陛下反孔,恐天下大乱矣。”

    “别死了爹似的。我又没说消毁各家学说。只是给它们统一说词,以免有不怀好意者曲解经典。此乃好事。”

    邹启痛苦的摇头:“陛下真把天下人当傻子吗?指鹿为马,天下人如何看不出来。”

    “啧。”李易咂咂嘴,断然否定道:“邹相怎能冤枉好人?统一各家学说,又不是我来做。而是让各家大家、学者来做。怎么能说我指鹿为马?”

    李易硬要当婊子还立牌坊,邹启也没什么好说的。

    说得倒是轻巧,你口中所说的各个大家学者,还不是被你威胁利诱之人。难道与你意见相左的,你能让他的学说写上去?

    邹启走出皇宫时,脚步都是虚的。

    他有预感,一场巨大的风波即将到来。而他如果压不住手下官员,一定会死很多人。

    孔家?难道真是享受先人阴庇太久了吗?

    邹启走后,苏明远被独自留下来面授机宜。

    第二天开始,大唐报纸登出两道重大消息。一是朝廷要全面开始考公了。而且还是南北分榜。

    报纸上很仔细的解释了为什么要南北分榜。消除了两地的疑惑,更是让受到照顾的北方士子心怀感激,心里也大大的松了口气。

    而且此次朝廷要征用的人才极多。从朝中大官,到地方小史,无一不包。读者人哪怕是考不中朝中大官,考上个地方小史也不错啊。

    一边上工,一边准备来年再考,岂不美哉?

    另一条消息就不那么美妙了。朝廷竟然在公然质疑孔家人的忠诚。

    要知道儒家的核心就是忠孝。

    孔家人都不忠君爱国了,其它读书人那不是更不忠君爱国?

    报纸上的观点让无数儒家子弟为之发疯。

    孔家竟然不等同孔子。孔家竟然世修降表,没有一点风骨,还谁来降谁。

    信仰崩溃比什么都可怕。许多人连考功名都丢到一边,天天争论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