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雨露
繁体版

第五十章

    夏日黎明,尚未闻鸡鸣三声,天际已然初露曙色。村民们心知肚明,今日便是分地政策揭晓的大日子。于是,他们纷纷抓紧时间,麻利地料理完家中琐事,迫不及待地在八点钟的钟声响起之前,汇聚于村部大门口,静待那重要时刻的到来。

    母亲这一夜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心中反复琢磨如何能够有理有据地与人家理论。这土地问题,可是涉及三十年的大事,绝非草率行事、如打仗般鲁莽所能解决。要想站稳立场,不仅态度要坚决,更得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母亲翻了个身,轻轻捅了捅父亲,提醒道:‘哎,别睡了,快帮我想想,过会儿我去村部该怎么说呢?’

    父亲迷迷糊糊地回应:‘啥?怎么说?你晚上不是已经说得挺好了吗?就照那样说呗。给他们个合理的理由,有我在,谁能提出反对?再说了,咱们读书不就是为了找个饭碗吗?现在怎么反倒把饭碗给弄丢了呢?’言罢,父亲又沉沉地闭上了眼睛,继续他的梦乡。

    母亲将父亲的话语细细咀嚼,越琢磨越觉得其中越有道理。她在心头一遍遍地梳理、回味,自言自语的练习,犹如抚摸珍贵的珠宝,唯恐自己表述有误,措辞不当,以至于让这块心中的宝地悄然溜走。

    夏季的黎明,公鸡在三点多钟便开始振翅高歌,而太阳也在四点零几分的时刻就悄悄探出了头。家家户户都趁着这清晨的凉爽,赶在太阳完全升起、热气肆虐之前,忙碌着完成手中的农活。毕竟,在白天烈日当空时,稍一动弹便是汗流浃背,人们不是因为懒惰,而是是为了避免中暑而不敢轻易动弹。

    母亲瞥了一眼身旁再次进入梦乡的父亲,轻手轻脚地穿上衣服,踏上鞋子,走出了房间。她平日里就习惯早起,而今日心中有事,更是辗转反侧,难以成眠。她走进菜园,熟练地拔除杂草,又顺手摘下了两个茄子、几条黄瓜。在忙碌的间隙,她不禁又回想起父亲先前的那番话,越品味越觉得言之凿凿,入情入理。

    晨露打湿了母亲的衣衫,她满身的露水仿佛也沾染了勤劳的芬芳。进屋换了身干爽的衣服后,母亲便开始着手准备起一家人的早饭了。

    比母亲还要焦躁不安的,非刘文家莫属。他们家已经从农转非,彻底告别了农村户口。听闻人在户不在的风声,这次分地他们家是彻底没戏了。刘文和他的媳妇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家里一共七口人,这些年就靠着房前屋后那一丁点儿田园地过活。这次分地若再没份,这一家七口可该如何是好?

    想当年,他们兴高采烈地把户口迁到了市里,还砸了两千块钱,可谓是亲手砸了自己的饭碗。自从没了地,他们便只能在市里打工谋生,但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像是脚下无根浮萍。当初小奎家户口也迁走了,可人家却费尽心思,求爷爷告奶奶地给整回来了。自己家当时觉得没脸,只能硬着头,没有把户口往回迁。如今一看,这可真是留下了一大烂摊子。

    这地,他们是非要不可了。接下来,就得使出那哭天抢地、撒泼打滚的本事。想到这里,两口子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决心已下,接着眼中又飘过一丝理亏,信心又不足了。

    他提到的小奎,就是四姨家的四姨夫。这几年,四姨家的日子还可以,家里也就剩点儿田园地,种那点儿庄稼哪够一家子吃的呢?于是,四姨和四姨父两口子便去市里打工挣钱,而大闺女则去了繁华的上海投奔亲戚,也寻了个工作。如今,家里就只剩下小儿子在看守着这个家。

    说起四姨,自从她从市里回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开始信奉起了主。说实话,我到现在也搞不清楚基督、上帝这些派别的区别,但四姨她可不管这些,总是一门心思地传教。她传教时,也不说这个教派有什么特点、什么好处,就只会说:‘你信吧,信了,你就知道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你是谁了。’这话听在不信的人耳里,简直就是疯言疯语。谁听了能不纳闷儿,心想:‘我还能不知道我是谁?我从哪来?到哪去?’这些事儿,自己心里可跟明镜儿似的。”

    四姨家的每一次用餐,都伴随着一种别样的仪式,那便是祷告。这与电影中常见的情景颇有几分差异,银幕上的祷告往往简短而简洁,一句“感谢主赐予我食物”便匆匆结束。然而,四姨家的祷告却是充满了忏悔的情感,仿佛在与内心深处的自我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

    每当用餐时分,一家三口便会整齐地围坐在一起。他们手牵着手,低着头,仿佛要穿越时空的隧道,踏入另一个世界。在这肃穆的氛围中,四姨会率先打破沉默,用低沉而虔诚的语调开始她的祷告:“万能的主啊,今天出门时,狗剩子他们对我冷嘲热讽,我一时冲动,骂了他们,这是我的过错。当他们嘲笑万能的主时,我没有勇气站出来捍卫,我深感愧疚……”诸如此类的忏悔话语,诚挚而深刻,最后总以一句“阿们”作为结尾,仿佛为这场内心的剖析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有一次,我随母亲造访四姨家。我们轻轻推开门,探头询问:“有人吗?”屋内却无人回应,门也未上锁。于是,我们好奇地往屋里走去。眼前的景象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正在全神贯注地祷告,仿佛周围的一切都已黯然失色。我望着这肃穆而神圣的一幕,脑海中不禁浮现出电视里的祷告画面,以及那标志性的“阿们”。

    就在这时,四姨正深情地忏悔着:“主耶和华……”我脱口而出:“阿们。”话音刚落,我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脱口而出了这两个字。一家三口闻声睁开了眼睛,松开了紧握的手。四姨看见我们,惊讶地问道:“老姐,你们什么时候来的?”那一刻,我深刻地意识到,无论他们正在进行何种深刻的祷告,只要这“阿们”一出口,便意味着一场内心旅程的圆满结束。

    早晨八点钟,政策的大红纸由父亲挥毫书写,公告崭新出炉。还未等它贴出,人们已迫不及待地聚集成堆,翘首以待。村里已经许久没有这般盛况,每家每户的心弦都被紧紧牵动。

    众人争相阅读着条款,脸上浮现出各异的表情。那些顺利分到土地的人们,心满意足,毫无异议;而读到按户分地的规定时,有人暗自庆幸自己没能力将户口迁走,同时又忍不住幸灾乐祸地瞥向刘文两口子,心头不时泛起忧虑:这家七口人,未来该如何是好?他们的心情似乎比刘文还要复杂,还要纠结万分。

    刘文与妻子并肩站在公告的最前方,神色凝重如山。看完公示的村民们,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在这对夫妻身上,那眼神中蕴含着太多难以言说的情绪。刘文能感觉到四面八方千百条毒眼光射到他们身上,他深吸一口气,转头望向妻子,而妻子也在此刻回望了他一眼。那一刻,无需言语,彼此已然达成了共识。

    母亲也挤到了公告前,匆匆扫了一眼,便果断转身走向村部。村里分地小组的成员们早已整齐地在屋内列队,他们目光一致地投向门外,密切关注着村民的一举一动,感受着那涌动着的情绪。他们随时准备应对,万一出现因异议而引发的民愤,他们会立刻迎上前去化解。

    出乎意料的是,母亲竟然是第一个冲进屋内的。她环顾四周,看着村部里这十几号人,脸上隐隐露出愠色。她的目光在长条桌周围的人们脸上扫过,然后严肃地开口:‘公告的第七条,我并不反对。但我们家四儿是村里唯一考出去的孩子,他的户口还没迁走。我们是去上学的,和刘福家、老李家的情况不一样。现在上学又不包分配,以后有没有工作还很难说。没有工作的话,不就得回家种地吗?我们总不能读书还读出错了吧?村里多少年没出大学生了,不奖励也就算了,怎么还能把吃饭的家伙都收走了呢?这到底是谁定的规矩?’说着,母亲的目光紧紧锁定了徐鑫,她心里清楚,在这个屋子里,真正说了算的是徐鑫,其他人无非是陪衬而已。

    徐鑫正悠闲地抽着烟,其实在几天前制定条款时,他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一条。但当时他并没有提出异议,因为在他看来,代表们的意见就代表了村民们的想法。既然有人暗地里对此有意见,那就等我家看到条款后提出来再作调整。直接否定这条规定,终究是不太好。

    ‘大家来说说看,’徐鑫弹了弹烟灰,‘大眼睛说的有没有道理?给点意见吧。人家四儿的户口确实还没迁走,如果按户口来分地的话,他确实是符合条件的。以后要是迁走了,那就是分地之后的事情了,说不定人家还不继续读书了呢。’徐鑫说完又吸了一口烟,吐出一股白雾,目光在在场的十几个人脸上扫过。父亲沉默不语,而张福清则表态支持:‘既然人家户口在这里,那就应该给人家分地。’连书记都这么说了,而且这也确实符合政策规定,谁还会提出反对意见呢?大家都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母亲见状,满意地转身离去,嘴角不禁上扬。至于公告上的其他内容,对她来说已经无所谓了,没有必要再去看。”

    母亲刚一转身,便瞧见刘文夫妇踏进了院子。望着他们两人脸上那难以掩饰的怒容,母亲选择了沉默,没有出声招呼。毕竟,在这一次土地分配中,唯一没有分到田地的就是他们家。

    刘文媳妇刚走到村部门口,就扯开嗓门哭嚎起来:“青天大老爷啊,您总得让我们有口饭吃啊!这一大家子要是没了地,可怎么活啊!”

    众人都心知肚明,刘文一来,哭闹是免不了的。既然这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大家也就见怪不怪了。刘文媳妇一进屋就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刘文则站在一旁搀扶着。想想这两口子,当年若是能放下那点儿可怜的面子,像四姨那样迁回来,何至于落到这般田地?现在可好,面子没了,土地也丢了,就算是趴在地上哭嚎得再凄惨,也无人理会。

    眼看着实在没辙了,这刘文媳妇突然口吐白沫,“抽了”起来。狗剩子见状,急忙喊道:“快把你媳妇扶起来,送医院去看看,可别抽坏了!”谁曾想,刘文媳妇猛地站了起来,对着狗剩子就是一顿破口大骂。其他在场的人纷纷站起劝解。

    说起这狗剩子,在村里可是一年比一年有地位。虽说他作风有点儿问题,但其他方面还真挑不出什么毛病。这些年来,他为村里办事可谓是尽心尽力,遇到事情也总能照顾到每个村民的切身利益。也许是跟张老四学的吧,他特别讲义气,只要有人相求,他总是鼎力相助。因此,他的口碑在村里也就一天比一天好了。至于那些作风问题的女主角们,嘿,除了兰杰媳妇以外,其她人作风本来就不咋地。

    刘文媳妇心里虽然有些虚,但想到这是为了整个家,她也挺直了腰杆,嘴硬地嚷嚷着:“我要去告你们,一直告到中央去……”然而,这话并没有震慑住任何人,反倒给了徐鑫一个开口的机会。他趁机插话道:“你俩听我说一句,这大政策可是国家定的,咱们也只是按规矩办事。要是你们觉得哪条哪款和政策对不上,完全可以一级一级向上反映,我们也很欢迎村民们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徐鑫一番话落下,刘文两口子顿时愣在了田地中央,耳边传来旁人们七嘴八舌的指责式劝慰。他们本想回头怒瞪一眼,再啐上一口,以示不满。但转念一想,以后还得把户口迁回来,这些人都是乡里乡亲,得罪不起啊。于是,那些痛快的狠话也只能咽回肚子里,暗自恨自己不争气。

    这场关于条款的纷争,就这样在一个多小时内落下了帷幕。等到公示期一结束,那场轰轰烈烈的分地大戏,就要正式拉开序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