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少有的廷议
经历果真也是财富,因为有了摄事的经历,虽君临天下,宪宗也已经没有了第一次摄事时的兴奋、紧张与羞涩,目光也开始变得深邃,与人对视,仿佛一眼就能把人的心思看透。
登上宝座后,他只冷冷地扫了群臣们一眼,静待他们朝贺。朝贺毕,他才清了清嗓子,提醒朝臣们他要开始讲话。朝臣们登时安静下来,大殿里静的一根针掉下来也能听得到。
他想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这可是他摄事以后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为了巩固这个效果,他稍稍等了一会儿,才不紧不慢地把自己的“孝治”理念和用人策略讲了出来。
朝臣们听了,意料不到的喜悦登时溢到了脸上,两眼充满期待,静等他讲下去。
他心里泛上一股小得意,暗自笑了笑,努力让自己保持庄重,把“三件事”也一一办了。
“皇上竟有这样的胸襟和气度,大幸哪!”纷纷感叹着,朝臣们无不欢欣鼓舞,却又不敢说话,只能彼此用眼神传递着心里的惊喜。
见状,宪宗认为时机已到,不失时机地道:“还有一件事,朕实在无法作主,须得众位爱卿廷议决定。”
因为对他充满了期待,朝臣们闻言,一齐看向他,纷纷道:“皇上都无法作主的事,指定是天大的事,原该廷议。”
他道:“也不是啥大事,就是朕的一件家事,周太后要求替钱太后另造陵寝的事。
众位爱卿都知道,先帝曾留有遗诏,要跟钱太后同葬,周太后却坚决不同意,朕在父命与母命之间委实难以抉择,不得已只得劳驾众位爱卿廷议决定。”
“另造陵寝,这岂不是要公然违背先帝的遗诏吗?”朝臣们不由都愣住了,一时间竟没有人答话。
因为这事英宗曾亲自向李贤交代过,李贤更急,想要说话,嗓子却突然不知为啥发不出声音来,不得已转向彭时,着急地指着自己的嗓子。
彭时多少懂点儿医理,知他因为着急导致嗓子突然失声,忙以目相劝:“嗓子失声了,没事,着急所致,等会儿就好。”
李贤居然读懂了他的目光,点了点头。
彭时这才放了心,出班奏道:“先帝裕陵的还没有最后关闭,就是要等着钱太后将来跟他合葬。钱太后与先帝合葬裕陵,其神主入宗庙,早为定制,何必再议?”
宪宗见朝臣们不语,暗想:“都说这帮朝臣难缠,也不咋地嘛,朕这话一出口,竟没人应声,啊哈,万贞儿果然高明,指不定还真能随了母后的愿。”
想着,期待中又多了些自得。这自得显然还没来得及舒展,彭时就已经开了口。
他极不情愿,甚至还有点儿反感,却还是佯作无奈地道:“朕岂能不知?朕所顾虑的是,唯恐违背母后之意,是为不孝。”
彭时奏对道:“皇上孝事两宫太后,盛德天下皆闻。但最大的孝心,莫过于遵从礼制,让钱太后将来得以合葬裕陵。”
大学士刘定元出班附和道:“彭大人所言极是,最大的孝心莫过于遵从礼制。皇上大孝,当以先帝心为心,既然有了两位太后,先帝梓宫的左右侧都虚位以待,方才两全其美。”
刘定元刚说完,朝臣纷纷出班,异口同声地道:“请皇上遵从礼制,以先帝之心为心!”
形势突转,宪宗不知该如何应对,只得略略点头,道:“既然无法形成众议,暂且退朝吧。”说罢,转身去了后宫。
李贤道:“什么叫无法形成众议?大家的意见都很明确嘛,分明是受了周太后的胁迫,皇上心里已同意了周太后的意见。”
说完,方才意识到自己居然又能说话了,不由怔怔地看着彭时等一干同僚。
朝臣们纷纷道:“李大人所言极是,我等当誓死以争,坚决维护礼制。”
彭时还在为李贤复声高兴,闻言,道:“我等自当以维护礼制为己任,咱又想了一道奏书,说出来,大家看看有啥不妥没有。”
说着,见众人一齐点头,稍顿了顿,即道:“钱太后行附葬之礼,于先帝伉俪之情和皇上母子之意皆可两全。今多异议,必是因为二后同配先帝有违本朝规定。
其实,本朝之前从未有过两位太后,有两太后自今日始,则并附陵庙,亦当从今日始。
历览前代,一帝二后并配附庙之例,不胜枚举,皇上尽可参照执行,勿有疑虑,云云。”
众人齐声道:“就依此上奏。”
后宫,万贞儿苦思应对钱太后之计无果,不由哑然失笑:“兵法有云,制敌必料敌先机。咱不知她想法,又怎么去制?哼,咱不急,等汪直那边有了消息再说。”
正想,见宪宗一脸不善地回来,已猜到结果,忙过来扶了他,浅语道:“生啥气嘛,反正咱不急,气坏了自己,可不值当。”
宪宗不解道:“明明看着他们就要同意了,怎么突然就都反对了呢?”
万贞儿莫名又想到了自己,心有不甘,劝自己,也劝宪宗:“管他们呢,反正,最终的决定权在皇上这儿,只要不尽咱的意,咱就只管拖着就是了。”
宪宗沉思着点了点头,见夏时拿了一份奏书进来奏书进来,伸手接过来,看罢,摇了摇头,递给万贞儿,道:“你也看看吧,他们的态度还是蛮坚决的。”
正是彭时的奏书,万贞儿轻瞄了一眼,轻松地道:“这有什么,给礼部议处就是,礼部怎么也得几天的时间才能拿出意见吧?”
礼部尚书姚廷夔却不似她这样想,不到一个时辰,即跟廷臣九十九人一起过来,奏道:“臣等请皇上按彭时大人所奏办理,无论如何,都不该违背礼制。”
宪宗看了看万贞儿,万贞儿也是无计摇头,无奈地道:“悖礼制不孝,违母命亦不孝,卿等能否替朕想一个更好的办法出来?”
群臣齐道:“彭大人所奏,即为最好的办法,请皇上从速降旨办理,臣等在此跪等皇上降旨。”
因为答应了周太后,宪宗当然不能轻易放弃。
朝臣们更是执着,长跪不起,宪宗传谕暂退,竟伏地大哭道:“皇上若不降旨,臣等不敢退去!”
宪宗无奈,叹了口气道:“按他们所议去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