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河山永在
繁体版

浅谈一下麓川之役

    先简单阐述下各方的立场。

    针对此次战役,朝堂之上主要有四股力量在角逐。

    其一便是咱们的堡宗朱祁镇先生,朱祁镇刚登基之时不过九岁。网上有说他九岁能亲政的,反正我是不信,宣宗遗诏:惟望圣母皇太后朝夕教训,尔文武大臣尽心辅导,家国重务必须上禀皇太后,然后行。

    所以说张太皇太后死之前朱祁镇名义上是亲政的,但是实际上很多事情都需要商量着来,他一人做不了主。但是有一点跟之前朝代的不同,那就是张太皇太后不临朝,不垂帘听政。

    她是充分尊重小皇帝的,这也给了朱祁镇操作的空间。

    到正统四年他十三,他的心思也变的活泛了多。

    与仁宗和宣宗不同,朱祁镇继位之时年纪太小,根本无法操控朝中动不动就是三朝,四朝的元老,所以他急需培养自己的班底。

    再加上从仁宗即位开始,因为即位站队的一些原因,天平便从武官偏向文官集团,宣宗时期战略收缩,导致武勋们无仗可打更是萎靡。其中英国公更是被卸了军权当上了吉祥物。

    因此三杨的势力就变得越来越大,几乎可以说是权倾朝野都不为过。

    所以当机会来临之时,朱祁镇是想把握的。

    再说说二号人物王振王公公。

    王振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在朝中过得并不舒服,一张大手把他控制的死死的,所以他也想趁此机会把自己的势力扩出去,暗中积攒力量,等待时机。后世夺门之变的曹吉祥就是这个时候被他安插进军中的。

    最重要的是同样过得不舒服的朱祁镇主动跟他报团取暖,按照目的来说的话,王振其实跟朱祁镇是同一战线的。

    其次,是英国公为首的勋贵集团们。

    简单的来说,勋贵集团势力被越压越低,所以盼望这次机会是盼望很久了,没有不打的理由。而且由于有太宗皇帝做参照,所以这帮四朝,三朝的武勋们心中的那股子蛮劲还是留存的。寸土必争的理念还是保存在心中。

    最后便是以杨士奇为首的士大夫阶级。

    麓川实在是太偏了,与他们的利益不相关,麓川无论是丢了还是重新夺回来都不会影响他们的地位。所以他们还是本着能和平解决便和平解决的观点出发,去处理这个事件。

    一开始朝廷也确实是按照这个思路处理的,但是效果不能说是明显,也可以说是一点没用。

    思任发等辈完全拿朝廷的话当屁话,毫不理睬。

    可能也是迫于压力,杨士奇等人做出了让步,朝廷这才发兵出征。

    其实这次出征本质上没有任何问题。

    它唯一的问题就是拖得时间太长了,得不偿失。

    第一次麓川之战,如果能活捉思任发那么一切就会结束。可是最终的结果却是让思任发跑了,后续继续跟明朝作对。

    之后的几次麓川之战说白了就是再为第一次的失误买单,在擦屁股罢了。

    属于是政治决策出现了问题。

    当然这其中肯定有既得利益者在阻拦。

    就比如说王振,那是前线吃紧,后方紧吃的主,趁乱浑水摸鱼大发横财。

    而朱祁镇也对战争完全失去了控制,被人牵着鼻子走,两眼一抹黑撞了南墙才知道停。

    虽然通过此次战役他的政治目的是达成了,只是这个代价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本来堡宗接手的大明就是一个替太宗皇帝还账并且开始走下坡路的大明,经他这一折腾算着彻底半截入了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