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皇朝
繁体版

第七十二章、延安府琐事(高产作物)

    有水庄稼就长的好,收成就好。

    别看杨老汉不识字,可是盘算自己家的产量还是精明的很,二十五亩地,看今年的长势一亩能产两石(三百斤)谷子或高粱,二十五亩地就是五十石(七千五百斤),头三年给官府缴三成的税十五石,自己还能剩下三十五石,一家八口人敞开了吃一天吃十斤粮,一年吃二十五石,还能剩下十来石粮食,山地上种的棉麻都是按官府老爷要求种的,老爷给种子,收成自己可以留一半,到年底儿媳妇纺成棉布一家人还能一人做身新衣服或者换些银钱,更别提山上养的那些鸡鸭羊之类的了,都是可以换银钱的,这种日子有上两年几个儿子就都可以娶上媳妇了,自己也可以下去见老伴了,想想杨老汉就不由的笑出声来。这个时候要是那个后生还敢说绥德侯不好,那杨老汉绝对大耳刮子贴他。

    正在杨老汉畅想的时候,不远处马蹄声响传来,杨老汉不由的起身观看,之间数十米骑兵簇拥着几个人向村子这边而来,路过他身边的时候勒住缰绳翻身下马,为首的一位穿着锦袍的年轻人说道:“老人家,您是这前边村子的吗?”

    “回老爷话,小老儿正是前边杨家村的”一看就知道这人是大官你看他身后跟着的护卫一个个雄壮的很,杨老汉恭恭敬敬地回答。

    “老人家不要紧张,这是你家的地啊?长势不错,今年收成应该不错了!”

    “都是托官老爷的福,免了不少的税,小老儿家今年能吃个饱饭了!”说道庄稼杨老汉神情就变的高兴起来。

    “能吃饱饭就好啊,官府有没有派人来组织秋收?那些官吏有没有巧立名目欺负咱们乡亲们?”那锦衣青年和声细语的问着。

    可是杨老汉还是一哆嗦,心说官府新任命里长可是好人,咱不能给人家惹祸:“回老爷,里长老爷可是个好人,从四月份到我们这就带着大伙种庄稼,修水渠,您看这庄稼长的这么好都是他带领大伙干的,里长老爷还识文断字,平时邻里有个什么纠纷,人家都给断的清清楚楚,厉害的很。”

    那人听了杨老汉的话,对旁边的一个年轻人说道:“二弟,看来你这老师干的不错,留在这做个里正可惜了!”

    “是啊,老师才智非凡,起初我想让他在我身边做个参谋,结果他不愿意非要下来做这里长,实在没办法我就把他安排到这了!”李鸿业点头说道。

    他们说的里正是谁呢,正是李鸿业的授业老师李秀才李源(李中瑞),李自成占领三地的时候颁布招贤令,李鸿业就差人去将老师李源请了过来,想让他帮助自己出谋划策,可是李源以自己只是秀才出身不能承担大事坚决推辞,倒是想做一任里长小吏,治理一方百姓,拗不过老师,正好李鸿业派人卖粮的时候发现了玉米、红薯和土豆,就像找地方试种一下,于是就将李源安排在了杨家村这个流民村子。

    李鸿业的脑海里只知道这些作物的产量很高,夏种秋收耐旱还不挑地,具体操作方法除了要相对稀疏的种植,土豆要切块、红薯要育秧其他信息全无,于是就将实验的任务一并交给了李源。

    对于学生有现在如此的地位,李源是很高兴的,当李鸿业派人来请他的时候,毫不犹豫的就跟着来了。但是高官厚禄他却拒绝,因为李源觉得自己才能不够,要不怎么会连个举人都考不上呢。再说没有治政的经验,贸然得做高官,难免会出纰漏给自己学生带来麻烦,到时候他这个老师那里还有脸面再待下去,还是先从基层做起稳妥,到时候有了功绩和经验,升官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啊。

    到了任上李源也是尽心尽力,带着全里两百来户百姓每日每夜的干,都快做到大禹的三过家门而不入了,一个四十出头岁的人不到一年的时间折腾的自己跟个五六十岁的小老头似的。尤其李鸿业交给他的种子,李源找了最有经验的老农,各分出了十亩耕地十亩山地,按着不同的方法进行试种,青苗一天天的成长李源从来没有离开过地头,眼看就要秋收了看这玉米杆上沉甸甸的玉米棒子,李源无比的骄傲。红薯、土豆埋在地下看不出产量,馋嘴的孩子曾经刨出过一些来,那时候长的还不大,有鸭蛋大小,就这都让老农和李源激动了半天,结果就是孩子们的屁股被打的通红,严令所有孩子不得在秋收之前在进地里偷挖。

    今天也不例外,李源正在地里转悠,听到有人在远处喊:“里长大人,官府来人了你快回来!”李源连忙快步的往回走,走到自己的公所之前,看到门口停着几十匹马,卫士站立门口;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衫,对卫士说道:“杨家村里正李源前来拜见上官!”

    不多时就听见里边的笑声:“老师你回来了!”紧接着看见李鸿业走了出来,看到李源的模样上前拉着他的手说道:“老师您受苦了,短短几个月怎么变成这样了?这次之后跟我回州府吧!”

    “哈哈哈,无妨无妨,只是黑了一些,我这几个月过的非常充实,收获许多啊!鸿业一会让你看看你交给我的那些种子,长势非常的好,产量肯定不低!”李源笑着说道。

    “好!老师快快进来,我大哥也来了”李鸿业拉着李源就往里走。

    “属下拜见主公!”见到李自成后李源赶紧大礼参拜。

    “免礼先生快快请起,中瑞先生黑了也瘦了,自成感谢先生不辞辛劳,你看我们这一来就雀占鸠巢了,哈哈哈”李自成搀起李源。

    “能造福一方百姓,累些也是值得的,主公和鸿业都是为了新作物而来的吗?”李源问道。

    “不错,马上秋收了,这季可以算是一个丰收了,我和鸿业特地来看看先生试种的新粮,然后要赶回去组织秋收了。”李自成说道。

    “既如此来主公请随我来,去看看我试种的粮食”说完迫不及待的引着李自成两人向外走去,路上还差村民去请那几位老农杨老汉就是其中之一。一路走一路跟李自成介绍;“属下等经过试种发现那玉米确实是尺余稀疏种植长势最好,产量据老农们估计比其他谷物略好在良田中并不算突出,优势是在旱地和山地上长势同样好,这产量就比其他谷物翻倍了;而土豆和红薯一个月前有孩童偷偷的挖出来过一些,大如鸭卵,之后就没有再挖,属下估计肯定会长的更大产量不好估算。一会我们可以挖上一些看看,计算一下产出。”

    说着已经走到试验田的地块,几个老农也小跑着赶来,见到李自成等人慌忙跪倒:“小民见过大老爷!”。

    “折煞小子了,诸位老人家快快请起,鸿业快去将他们搀起来!”李自成连忙说道。

    “诸位老人家都是农田里的行家里手,快跟我们说说这新粮的种植和产量!”示意众人坐下之后,李自成也席地而坐。

    百姓们可是头一次见到这么和善的大官,从开始的紧张到后来聊起农事之后,逐渐放开了,都开始侃侃而谈。

    “大老爷带来的这些新粮种真的是好,耐旱还不挑地,你看这个叫玉米的,在山坡和旱地上长势还是那么好,我估计一亩得产三四百斤,还有那个土豆和红薯,前些日子有几个小子偷挖,让老汉看到了,狠揍了他们一顿,不过别说拿东西长起来一串一串的,烤熟了和煮起来味道还不错顶饿!我们尝了尝那红薯还甜丝丝的,不过就是那几个小子吃的多了,老是放屁!哈哈哈!”一个老汉笑着说。

    “放屁怕啥,能吃饱就行!这不比饿着肚子吃树皮强啊!”另一个老汉说道。

    “哈哈哈,就是,能吃饱还管他放不放屁,肚里没粮连放屁都没力气了!”李自成也是笑着说道,“这样,现在也到了收的季节了,每样咱们先收上一亩,算算产量,大伙也尝尝鲜怎么样?剩下的等过几天到了正日子再收。”。

    大老爷提议当然不会有人反对,于是立马喊全村的壮劳力准备收获,第一锄头肯定是留给李自成的。“玉米咱们能看得到,就先从红薯和土豆开始,我也很好奇一个月前就鸭蛋大小现在能长到多大!”说完走向土豆的田里,一镐头下去翻出大块的黄土,手抓着秧子一提溜出来了一串,上边挂着五六个大小不一的土豆,入手得有十几斤。

    不仅李自成,连同周围的村民全都懵了,一个就这么一大串,这一亩地得有多少产量啊,有眼尖的看了喊道:“大老爷,土里还有小个的!”李自成现在完全不顾形象了,跪趴在地上,双手使劲的刨,又刨出来几个小的。忽然李自成放声大哭:“老天爷啊!您总算开眼了,饿不死我们陕西的百姓了!”

    身后的村民们也跟着跪倒在地痛哭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