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当天师的那些事儿
繁体版

第二十四章 势不可挡

    张良侥幸在宵禁之前,回到了典军校尉府。此刻已接近三更天了,他也不去管曹操在干嘛,直径回到自己的房间,准备躺下休息,今日几番波折属实有些疲惫。

    雒阳城一片安宁祥和,雒阳城外可就一反常态了。

    西凉军大营前火把高举,因为迟迟不见李肃返回,帐下将士已经各自安歇,独留董卓与李儒守在中军帐内暂未歇息。

    听闻士卒传讯,吕布来投,且人就在大营门口。董卓大喜过望,当即起身让传令兵带路,他要亲自去迎接。李儒也是有些喜色,同样起身跟随。

    “奉先将军,卓今日得将军,有如旱苗逢甘霖啊。”董卓人未至,声先到。

    吕布正立于马上,此刻见董卓亲自相迎,顿时感叹“李良”所言不虚。于是他赶忙翻身下马,将手中方天画戟横置于地。

    吕布快步迎上董卓,单膝而跪,说道:“布飘零半身,恨未遇明主。今公若不弃,布愿拜为义父。”

    董卓闻言开怀大笑,满口答应。亲自扶起吕布,邀请入营。

    “不怕义父笑话,我本欲取那丁原首级献给义父当做见面之礼。不曾想丁原有所察觉,故而只得孤身一人走脱。”吕布说了一半实话一半没说。

    “无妨,我有奉先在此,今日杀不得他丁建阳,明日也可杀得。”董卓并不在意的样子。

    “明日请义父点兵,布请为先锋,必取丁原首级。”

    董卓命人在中军帐中设置酒席,款待吕布,又以金甲锦袍相赠。就这样李儒在一旁看着董卓与吕布开怀畅饮直至大醉。

    安顿完醉酒的两人后,李儒独坐于帐中思量,为何李肃不见了踪影?

    吕布单骑前来,所乘马匹乃是赤兔,董卓所增金银也悬挂于马鞍上,证明李肃确实把东西全都送到了。吕布前来投营,倒戈卸甲,不似有假,证明李肃之谋确实成功了。只是百思不得其解,李肃他本人去哪了?想来想去也没个结果,李儒只好吩咐手下军士,今夜守营,万分留心些。

    翌日,张良酣睡至自然醒,盘算着今日的朝堂估计又是一番腥风血雨了。

    董卓五更天时点兵,命吕布为先锋奔袭并州军大营,只不过因为张良的缘故,并州军已于昨日连夜撤走。吕布面对的是一座空营,他并不知道并州军的去向。董卓见状只得作罢,随即带着吕布披甲上朝。

    朝堂诸公一如既往地站立在堂下等候皇帝上朝,原以为董卓今日又是不会出席,不曾想他竟然来了,而且还是披甲上殿,身后还跟着一位威武大将。

    曹操、杨彪、王允、卢植等人顿时倒吸了一口凉气。董卓身后那名大将分明就是吕布,那么丁建阳人呢?

    诸位朝臣也有认识吕布之人,他们纷纷交头接耳,传递讯息,一时间朝堂之上心乱如麻。

    董卓乐呵呵地看着他们,也不去打断。有什么事,他可以等会儿慢慢去讲,现在他想先看看这帮跳梁小丑还能怎么蹦跶。

    少顷,太傅袁隗领着少帝上朝。董卓已然自持威势最大,自领前将军之职,又请封其弟董旻为左将军、鄠侯,请封吕布为骑都尉、中郎将、都亭侯。少帝无奈,皆允之。众臣既不敢言,更不敢怒。

    退朝后少帝离去,董卓授意其弟董旻领甲士千余人守住朝堂,留住百官不得出。

    董卓站立于御前,左手按住配剑说;“当今皇上羸弱不堪,不足以奉宗庙;咱家将会依照伊尹、霍光那般行事,废少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帝。尔等诸公如有有不从者……斩立决!”

    群臣惊惧,无人敢言。原本因为董卓使军士拦住去路有些躁动的群臣,顿时鸦雀无声。

    曹操颔首一言不发,此刻正如张贤侄所言,董贼旧事重提,断不能学袁本初做那出头之鸟,否则必然白白丢了性命。

    杨彪暗自叹息,董贼如此猖狂,必然是除了丁原,得了吕布所致。可惜了,丁建阳一去,无人可再牵制董卓了。

    太傅袁隗、袁逢等人眼观鼻,鼻观心。前些日子里,袁绍冲撞了董卓。袁家可是花以重金送至西凉军大营,袁逢亲自前往向董卓解释袁绍所为与袁家无关,这才平息了董卓得怒火。此刻的袁家可谓是站在干岸上,只要不是撼动他袁家的地位,董卓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流水的权臣,铁打的名门。

    某种意义上来说,董卓也算的上是袁氏故吏。在熹平年间,董卓被尚为司徒的袁隗征招为掾吏,随后才出任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此刻的董卓对袁隗,还是比较礼遇的。

    “太傅大人,咱家方才所言,合乎情理否?合乎公道否?”董卓笑呵呵地问道。

    袁隗哪里不知道董卓的意图,只得点头称是;“董将军所言,自然合理。”

    “我以为,将军所言谬之大矣。根据古书记载,太甲过于昏庸,伊尹才把他放到桐宫。昌邑王即位才过了二十七日,就犯下一千多条罪状,霍光才禀告太庙之后把他废黜。如今圣上虽然年幼,但是做事从没有过失,并不能把这两件史料拿来与当今皇帝对比。你身为外郡刺史,一直未参与过国事,又不见得有伊、霍一样的才能,为何要做这强行废立之事?圣人云: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前排闪出一人,正是尚书卢植,只见他独自站立于堂前,朗声说道。

    “咱家前面饶了一个竖子袁本初,如今又来一位卢尚书,当真以为咱家不敢大开杀戒吗?”董卓大怒不已,当场拔剑欲刺向卢植。

    “董公,息怒。陛下御前,忌动刀兵。”左侧群臣中急忙跑而出一位长者,只需一眼,便可确认是一位当世大儒,这会儿他挡在了卢植身前。

    “董公,卢尚书乃是海内大儒,士人之望!如今若杀他,天下人都会都会对您大失所望的。”紧接着又有一位文臣挺身而出,向董卓求情。

    董卓一看来人,正是自己前日里征召回京的大儒蔡邕,以及与自己关系一贯很好的彭伯。这才停下了挥剑的动作,有些不悦。

    “你等二人,都要为他求情。也罢,咱家就给两位先生一个面子,饶他一命。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这尚书一职,也该换人了。”董卓还剑于鞘内,怒视群臣,“再敢有阻挠咱家者,以军法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