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78之大文豪
繁体版

第三十一章 同台竞技

    老先生和小先生们很默契地差不多同时放弃了在政丨治上做文章。

    现在刘云的后面站着的是《山花》、《京师文艺》、巴进、毛盾。

    要是他们一意孤行,执意要在这个领域继续发力,继续大做文章,倒是到底是谁该被做文章,那就不好说了。

    他们同时选择了走上另外一条道路——文学批判。

    一时间,关于《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文学批评纷至沓来。

    刘云要是知道,很对此很高兴,因为相较于那个领域,文学批判的显得不致命。

    老先生和小先生们很聪明,他们不从已经被毛盾先生已经肯定过的领域出手。

    如果继续在叙事、形式上纠缠,是不会有太大效果的,他们就在定义上搞幺蛾子。

    他们直接否定《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篇小说!

    “这不是小说,黄口小儿都知道,小说是有三要素和六要素的,这篇不知所谓的东西能找全吗?”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但也有把记叙文六要素放进小说领域的。

    因为在现代主义文学的小说出现之前,小说也是按记叙文的要素行进的。

    先锋文学,赫然在现代主义文学之列。

    既然是文学批判,那就有更多的人讨论了,这帮专家的老先生和小先生注定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文学嘛,是雅俗共赏的,上至百岁老人,下至黄口小儿,都能说道几句。

    这是一个从业的专业人士都未见得一定能辩过非专业门外汉的行当,是所有人都能说道几句的领域。

    这就是高考后,所有考题中社会热度最高的往往是语文作文题的原因所在。

    有批判,就要反批判。

    “这就是小说,是如刘云所说的先锋的小说!起源于浪漫主义乌托邦及其救世主式的狂想!”

    “这不是小说!······”

    “这就是小说!······”

    “这不是小说!······”

    “这就是小说!······”

    报纸之上,一众人等来回拉扯,反复拉锯,文艺阵线打得十分热闹。

    京城,《京师文艺》编辑部

    “李陀啊,《十八岁出门远行》的作者刘云是住哪儿来着?”

    王蒙走出自己的主编办公室,大声吆喝着,向李陀询问刘云的住址。

    李陀正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审稿,听见王蒙招呼,也不着急,回道:

    “等等,等我把这篇稿子看完,这篇稿子挺不错。”

    相较于王蒙的呼唤,李陀显然更关注自己手中的稿子,因为他发现自己看不懂手里的稿子,他现在反复观看,就是想懂得多些。

    王蒙见李陀心神都在稿子上面,也不急着催,转身回到办公室里等。

    李陀又看了一会儿,觉得需要和王蒙交流一下自己手中的这份稿子。

    敲了敲门,也不等王蒙反应,李陀直接推门而入。

    王蒙有些不满,一次两次就算了,次次都这样,成何体统?

    “我说李陀,好歹我也是《京师文艺》的领导负责人,你这一天天的,成何体统?”

    李陀现在有些上头,刚刚他读到的小说稿子让他觉得很好,所以什么都顾不上了。

    “王蒙,你还记不记得我之前说过,我可能要年多一种我们不熟悉的新型作家和新型写作?”

    “记得啊,怎么了?”

    李陀激动地把手中拿着的稿子放在王蒙办公桌上。

    “你看看,这篇稿子就很有先锋小说的感觉,还有点意识流的感觉,看来你我的判断是对的,先锋文学是现代文学的分支。”

    王蒙和李陀在看完刘云《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创作谈过后,就展开讨论。

    他们认为刘云所提的先锋小说有现代主义文学的风范,如若先锋文学真能流行起来,其将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分支派别。

    现代主义文学不是现实主义文学,前者更多从人的心理感知触发探究一切,后者从社会实状出发探讨一切。

    所以,先锋文学,包括《十八岁出门远行》都能算是现代主义文学。

    王蒙迅速扫了两下稿子,十分满意,心惊道:

    “李陀这是又挖到宝了!”

    他用爽朗的语气说道:

    “李陀啊,你可真是有本事啊,又发掘出先锋作家来了,我觉得,这位作家在叙事上下的功夫,比刘云还厉害啊。”

    李陀不理会王蒙对自己的肯定。他又不是那种被吹两句就晕乎乎的人,不过李陀现在的精神状态确实挺晕的。

    “王蒙,你多看几遍,你绝对会头晕。”

    “哦?不就是意识流嘛,实不相瞒,我最近也在尝试意识流写作,这个作者现在跟我算是竞争对手。”

    李陀觉得王蒙又装起来了,撇撇嘴说道:

    “你仔细看,这个作者做到你没做到的东西。”

    王蒙只好倒回去细看,他发现——妈的看不懂。

    “这个作者玩得够花啊,一下是这样,一下是那样,根本搞不清他在表达什么,要不是他笔力足够,表达出不少深意。

    我可能会以为这是小学生写的日记。”

    “对了,你拿给我看的稿子没有作者自我介绍部分,你给我介绍介绍这篇《松花江女神》的作者。”

    李陀点点头,他漏了作者写自我介绍那张稿纸,根据印象开始口述:

    “作者马元,辽省人,做过知青,巧了他今年也高考。”

    王蒙没忍住笑了,“今年是文学杂志的高考大年吗?怎么一个接一个的高考生都这么能耐?”

    李陀也微微扯了扯嘴角,接着继续介绍马元其人其作:

    “马元跟我一样都当过工人,他是东北人,对松花江有感情,对萨满文化有了解。这篇小说大抵是在说:

    一群文艺工作者前往松花江野营。大家各尽所能,在江边扎营并在其间与萨满愉快互动。嬉戏中,伙伴们用塑起一尊写意派女性塑像,并将之命名为‘松花江女神’。”

    一个能在先锋文学上让刘云感受一丝威胁的人物出现了。

    马元提前写出了他那篇“元叙事”“马元的叙事圈套”,是能把人绕死,读着读着卡你一把的《LS河女神》。

    只是时空变动,马元还没去到藏地,LS河的女神变成了松花江的女神,藏地文化变成了萨满文化。

    王蒙摸着下巴,他在思考,该怎么发这篇稿子。

    毫无疑问,这也是一篇争议稿子,王蒙已经不可能再去信让巴老出手,或者再拜访毛盾先生,使得毛盾先生开文学研讨会了。

    良久,王蒙终于想到办法:

    “这样李陀,先不发这篇稿子,我们把过稿信和稿费先寄给马元,但是稿子先压着不发,等着刘云的稿子来了一起发。”

    李陀一脸懵圈,“你什么时候跟他约的稿?”

    “确定用他的稿子,寄稿费和样刊的时候,我特意加了一封约稿信过去。”

    还得是王蒙。

    “为什么要压稿?这篇稿子质量不错,完全可以下期发。”

    王蒙摇摇头道:

    “不行,我们最好把刘云和马元两个人的作品合在一起发,给先锋文学壮大声势!

    而且也让他们同台竞技!看看谁会是更先锋新锐的作家!”

    言罢,王蒙先是看了看东北,又看了看西南。

    全国文艺界又吵成一片,吵得十分热闹,而这时刘云的名字也进入到了黔省的一些报社的视线之内。

    (有人看书吗?不会起点追读都有机器人了吧?评论一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