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78之大文豪
繁体版

第二十六章 为华夏文学未来而来

    京城,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后,圆恩寺胡同13号,毛盾先生住在这里。

    王蒙一连找了毛盾先生两次,第一次时,毛盾先生还在思考该不该出手。

    毛盾先生不是势利的人,虽然他在政丨治上有所渴求,但他也不会因此就不帮助文学新锐。

    毛盾先生入党很早,说是早期的原始党员也不为过,在21年党正式成立之前,他就在早期党小组里活动。

    但后来先生没赶上打响反革丨命的第一枪,与组织失联,又被青白党所制造的血腥恐怖氛围所吓,脱了党。

    三十年代时,毛盾先生想回归组织,被教员推给总理处理,总理也没答应这事。

    而是推托认为毛盾先生作为党外人士,一样为我党事业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建国以来,毛盾先生的亲人多次劝说毛盾先生重新入党,恢复党籍。

    毛盾先生都拒绝了,他想认真做事,让中央考察他的功过,让上面来决定该不该恢复他的党籍,而不是他重新加入他已经加入过的组织。

    所以,如果满眼都是利益得失的人,可能就会认为毛盾先生不在第一时间去支持《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出于自身的利害得失考虑。

    其实不是,毛盾先生是单纯没看明白,或者说不大欣赏《十八岁出门远行》这种先锋文学。

    因为毛盾先生的作品,往往注重题材和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比如在《子夜》里,先生就力图展现是时华夏社会的全景。

    可惜出于身体原因,关于《子夜》的尝试,毛盾先生失败了。

    毛盾先生文如其人,他更多关心社会、阶级,而不喜欢个人主义。

    《十八岁出门远行》还是不大合他的胃口。

    那日,王蒙找到毛盾先生。

    “毛盾先生,这篇稿子想请您看看。”

    说着,王蒙就小心翼翼地把刊印有《十八岁出门远行》的《京师文艺》递给毛盾先生。

    毛盾先生慢悠悠地接过杂志,却不急着看,四十多年前起,先生就患有眼疾、神经衰弱和胃病等多种疾病。

    “放下吧,等我状态好些,会看的,老毛病了,偏头疼。”

    毛盾先生知道《京师文艺》复刊了,以为王蒙是来向通报工作,来向他要句祝福语之类的,也没太在意。

    毕竟自己是文坛老资格,《京师文艺》这样的顶级大刊复刊后,来管他约一句祝福语,也是人之常情。

    有空他大致看下,没有什么问题的话,做点批注,写句祝福语,再让自己的孩子带去给《京师文艺》就可以了。

    对于文坛老资格来讲,这算是某种应有之义。

    但是毛盾先生把话说完后,王蒙显然没有要走的意思。毛盾先生皱眉。

    先生倒不是对王蒙有什么意见,而是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所怀疑,心道:

    “难道我的身体已经弱到这种地步?王蒙已经听不清我在说什么了吗?”

    毛盾先生还未开口再继续复述一遍自己刚才所说,王蒙看出先生误会了,急忙开口道:

    “毛盾先生,我不是为了《京师文艺》来的,而是为了华夏文学的未来而来!”

    毛盾先生衰微的神经迸发出活性,王蒙这话说的浮夸,不大符合王蒙的性格,毛盾先生来了兴致:

    “哦?为了华夏文学的未来?

    难道你已经自负到认为你领导下的《京师文艺》能够代表华夏文学的未来了吗?”

    王蒙一听这话,当即知道毛盾先生误会了,欲出言辩解,但话还未出口,就给吞了回去。

    因为王蒙发现毛盾先生难得来了话头,话还没说完,所以干脆闭上嘴来,仔细听毛盾先生的说教。

    别觉得听人说教丢人,这可是毛盾先生,多少想听先生说教,还没那门子呢!

    毛盾先生悠悠然道:

    “王蒙啊,十年已经过去,浮夸的风气已经结束,你说话也不要再受这种风气的影响,搞得那么浮夸。”

    王蒙点了点头,但是并不赞同毛盾先生所说。

    因为王蒙打心底里认为,“刘云是个才人!”

    他认为,刘云就这么写下去,未来绝对会是华夏文学界的门面人物,王蒙对他自己的文学眼光有自信!

    而王蒙此行又是为了刘云,为了《十八岁出门远行》而来。

    故而,王蒙认为自己所说,一点都不浮夸,反而是十分贴切。

    但是老前辈讲话,要先听完前辈的话,才轮到自己讲话。

    毛盾先生说着说着,想起来老舍先生,有些伤神,头又疼起来,伸出左手来揉太阳穴,右手压迫着后脑,此为压迫止疼法。

    “毛盾先生,您没事吧?”王蒙满脸关切地问道。

    毛盾先生缓了好一会儿,才缓过来,继续说着:

    “没事。王蒙啊,你是在接老舍先生的班啊~

    我和老舍先生虽然没有深厚的私人友谊,但是我很尊敬他,你不能让老舍先生一手办起来的《京师文艺》一败涂地啊!”

    王蒙一副受教的表情,久久不语,直到毛盾先生已不再说话,这才出言道:

    “毛盾先生,我此番是为了一名新人作者来的,他写的稿子很好。

    但是现在有一帮脑筋还没有转过来弯的人,在搞一些不大适合的批判,我想请您给这篇文章掌掌眼。

    给这篇文章定个调子!”

    毛盾先生老了,但不是傻了,一下就听明白王蒙的意思,而且为自己刚才误会王蒙,并且批评教育他感到愧疚:

    “是这样啊,对不起,我误会你了。我先看看稿子吧。”

    说着,毛盾先生拿起《京师文艺》杂志,顺便问了一句:

    “哪一篇?”

    王蒙回道:

    “第一篇,我们《京师文艺》这期的‘头条’——《十八岁出门远行》。”

    毛盾先生听完,手迅速翻到对应页数,眼睛紧盯着杂志,老艺术家很快把稿子看完,面色凝重。

    他看出来这篇文章为什么会被群起而攻之了,毛盾先生在考虑自己应该怎么样去看待这篇文章。

    毛盾先生没有往后翻,去看刘云的自我介绍和创作谈,下意识问道:

    “这个作者多大?”

    王蒙回道:

    “二十岁,比我当年踏足文坛晚一年。”

    毛盾先生笑了,“你小子······”

    王蒙也嘿嘿地笑着。

    毛盾先生感慨了一句:

    “少年出英雄,英雄出少年。”

    末了,毛盾先生对王蒙说道:

    “你先走吧,我需要思考,我要想想我该怎么看待这样的文章,该怎么应对。”

    王蒙闻言,只好先走了。

    毛盾先生还在念叨:“英雄出少年,少年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