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78之大文豪
繁体版

第七章 《十八岁出门远行》

    县城名字叫息烽,停息烽火的意思。

    明末崇祯初年,黔省最后的大土司,最后的土皇帝,曾以忠诚著称的水东宋氏造反。被朝廷平定后,在此设兵驿,名息烽。

    此后,黔省的改土归流基本完成。可笑的是,水东宋氏美化先人,在家谱里自述“服从改土归流的历史趋势”。

    好家伙,造反引来大军入驻,直接一步到位,也算是服从趋势是吧?

    刘云在县饭馆里把上述内容,吹给了张青、袁易两人听。

    “啧,看不出来,刘云你小子,肚子里还真是有点墨水,这种东西都知道。”

    “是啊,你就该去高考上大学,要是富贵了,不要忘记我们啊。”

    几人已经饱餐一顿,桌上杯盘狼藉。

    刘云拍了拍两人肩膀,“放心,苟富贵,勿相忘!”

    两人有些懵,问道:

    “你刚刚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刘云突然觉得,他和两人之间有层可悲的厚障壁。

    “就是富贵不相忘的意思。”

    两人点点头,表示了解。

    “老张,老袁,我想拜托你们件事。”

    “我要考高考,以后还要去上大学,我老爸不争气,形势眼看着就要变化了,他现在这样混日子的生活怕是要没了。

    请你们多多帮衬照看着些。”

    袁易满口答应下来:

    “嗨,多大点事,我答应了,帮你照看着。”

    要说还有什么让刘云放心不下的,就只有家中不争气的犬父了,不“托孤”张青、袁易二人,他不放心啊。

    张青也点点头道:

    “没问题,不过分的情况下,我尽力帮。”

    一顿饭吃到现在,刘云在村里的事宜就算了解干净了。

    刘云去结账,一听要十块,不由得震惊。

    几人虽然放开了吃,但也没想到能吃十块这么多。

    但服务员用轻佻的神色告知刘云,刘云三人这顿饭吃得,又是鱼又是肉,又是汤水又是酒水,他们价格公道,没多要。

    也顾不得细算,刘云看了看墙上很有年代感的标语:

    “不许无故殴打顾客”

    标语的约束力还是强的,人还能和刘云好好对话。

    想了想,也不亏,三人敞开肚子吃了个大饱,好菜也没少要。多不过十块钱的事。

    刘云把钱掏了,出了饭馆,和张青、袁易道别,就此分道扬镳。

    “别了,以后再见。”

    “别了,兄弟,我们先走了。”

    挥手诀别,下次再见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钱啊,钱,烦死个人。看来我得开始写文章了,不赚点稿费,弄点钱在身上揣着,是真不安心。”

    刘云拿着介绍信,交完学费,就被安排进了宿舍,虽然还没正式开学,但人已经来了不少。

    刘云没急着和同学认识,先在学校里转悠半天,弄到一沓方格子纸,找个桌子,开始爬格子写起小说。

    “潦草小狗老师,我就不客气啦,我写你的作品,也是想让你以后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嘛。”

    要是一般的、创作力不大行的作家,刘云舍不得对他们不客气,他们出名不容易,他们太难了。但余华年轻时,创作力还是很不错的。

    对余华的作品不客气,余华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说不准以后他还会嫌刘云太客气。

    刘云举起笔,向东边的浙省海盐县遥祝,遥祝那个潦草深刻的灵魂。

    然后正式写起来,风吹动稿纸,有过路同学看到标题是:

    “十八岁出门远行”

    良久,刘云写完了四千多字的先锋文学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

    去邮局买了信封,邮票,写好编码,完成称重。

    把信往邮筒里一丢,信就寄出了。

    “希望《山花》能长眼,把这篇稿子发了,稿费最好有千字五块,至少把我下馆子吃饭的钱给挣回来,多少有点盈余。”

    当然,刘云也知道千字五块在现在,对新人来讲是个不可能的数字。

    《山花》是本省的文学杂志,也是本省顶尖的杂志,文学界的权威杂志之一,有文学杂志界四小名旦之一的美誉。

    但《山花》的风格相对来讲,很保守,老成持重。在1994年改版之前一直不怎么发先锋实验性质的文学。

    而等《山花》完成改版发先锋文学后,先锋文学思潮又差不多走到尾声。

    “也不知道他们敢不敢发,这稿子太新了,要是现在李陀在《京城文艺》当编辑就好了,我就敢把稿子往《京城文艺》寄。”

    李陀,八十年代作家的精神导师,发掘助力了一堆作家在文学道路上前进。

    潦草小说家余华对他推崇备至,感激地说道:

    “他对我的赞扬,让我在走上一条全新的写作道路时更加自信。”

    现在先锋文学风潮还没出现,除了李陀,刘云也不敢肯定有谁一定欣赏这篇稿子,只能是就近原则,往近了投。

    《山花》在筑城,离刘云近。

    大不了退稿再投。

    “唉,也不知道李陀现在搁哪儿干农活。”

    刘云记得,李陀本来是个杂志编辑,后来不知道下放到哪里去了。

    \u000f······\u000f

    “好东西!好东西!这篇稿子写的实在是太好了!”

    《山花》编辑部里,主编办公室。有一站一坐两个人,看起来差不多年纪,都是中青年。

    站着的那人,指着刘云写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状若癫狂。

    “你一定要看这篇稿子,这篇稿子太好了!我随手从外面拿几个稿子来看看,没想到就看到这么好的东西!”

    一边坐着的,看起来长得老一些,实则年纪轻一些的编辑,是《山花》主编何锐。

    何锐的表情看起来有些难忍,“李陀,不要这么失态,注意礼态。”

    李陀像是没听到,“你可是《山花》主编,你有定稿权,这篇稿子你得发啊!不能埋没了天才!”

    《山花》主编何锐神色自若,不紧不慢地喝了口茶水。

    李陀这人还是太着急,我都没看完稿子,你就急着发?

    何锐也没太在意,愤进中年嘛,情绪容易高涨。早二年,粉碎十年时代最活跃的F4的时候,他也这样。

    “我看,这个作者已经走在华夏文学最前列了!”李陀还在不遗余力地为刘云的作品大唱赞歌,生怕《山花》主编不发表这篇稿子。

    李陀此时深感自己有不让明珠蒙尘的使命职责!

    关于李陀,刘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知道李陀下放了,但他不知道李陀下放到筑城,也就是黔省省会当产业工人了,而不是下乡干农活。

    不过作为知识分子,李陀和《山花》编辑部多有往来。今天他日常来《山花》编辑部逛逛,没想到竟然能看到这么好的稿子。

    何锐有些烦李陀,“你别急,我还没看完,你行你来发。”

    李陀表现很激动,“没问题,实不相瞒,我已经收到从京城来的信,我马上就要回《京师文艺》当编辑了。

    你不发,把稿子交给我,我带去京城发!”

    何锐不乐意了,“怎么?抢稿?不成,等我先看完再说!”

    李陀表现得过于激动了,平日里李陀是个热忱厚道的人,为了这篇稿子竟然想和《山花》抢稿。

    如果不是对李陀很了解,信得过他的人品。何锐都要以为李陀变成个跑江湖的骗子,为了骗《山花》发稿,故意表现出对稿子的垂涎。

    “你一打岔,我又要重头看起,我看看啊,这篇稿子的开头是\u000f\u000f——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