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归义天下
繁体版

006 追溯祖业,分析时局

    张文彻身着儒服,端坐前厅,张承奉快步走来,向他躬身行礼道:

    “学生拜见先生。”

    彬彬有礼的形象,一点也不像那日在李张氏面前,直呼张文彻为老贼时的模样。

    张文彻受了这一礼,起身道:

    “时候不早了,还请使君为老夫带路。”

    张承奉将张文彻带来一间僻静的厢房,这里将会是他今后的求学之所。

    张福早已为张承奉将笔墨纸砚准备妥当,只是张文彻两手空空,不见他有携带讲义。

    张承奉好奇道:

    “敢问先生,今日是要学习哪一部经典?”

    张文彻摇头道:

    “老夫此来,并非是要教导使君如何做学问。”

    随即,便与张承奉说起了归义军的由来,以及当今天下的局势。

    安史之乱后,唐朝陷入内忧外患之中,彻底丧失了对河西的控制。

    汉武帝设立的河西六郡,即陇西郡、北地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自此被吐蕃所占据。

    当时正是吐蕃最鼎盛的时期,他们向东曾经攻陷了大唐的都城长安。

    向北则在与唐朝争夺中,控制了西域。

    向南渡过恒河,深入天竺,进攻摩揭陀王国,凯旋而归。

    又在与唐朝的战斗中,抽空与西方的大食(阿拉伯帝国)互动,用战争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激烈交换着彼此的意见。

    然而,在吐蕃强盛的国力之下,却是落后的奴隶制社会结构。

    在河西之地,除了豪强大族之外,百姓尽数沦为吐蕃人的奴隶,过着凄惨的生活。

    年老之人更是会被吐蕃人杀死,或者将他们断手挖眼,弃于荒郊野外,任由他们自生自灭。

    原因仅仅是他们不能为奴隶主耕种放牧,创造价值。

    遭受苦难的不仅是汉人百姓,同样也有下层的吐蕃百姓。

    在沙州沦陷二十六年后,张议潮降生在了敦煌。

    他出自敦煌张氏,哪怕吐蕃人的统治再怎么残暴,也奴役不到张议潮的头上。

    然而张议潮身怀壮志,心慕大唐,日夜思归。

    在张议潮四十九岁之时,吐蕃爆发内乱,他抓住机遇,率领沙州的蕃汉百姓起义,驱逐吐蕃镇将。

    在此后的十九年间,张议潮修治兵甲,且耕且战,彻底将吐蕃势力赶出了陇右、河西之地,随后又东征收复凉州,打通与大唐之间的联系。

    史称:‘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归。’

    张文彻说起自己年少时追随张议潮东征西讨,一改此前的迟暮。

    时而欢欣鼓舞,兴奋之下,不禁手舞足蹈。

    时而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不由潸然泪下。

    张承奉耐心听着这位亲历者的讲述,也被他的情绪所感染,满腔热血沸腾。

    对于自己那位堪称是民族英雄的祖父,更生向往与崇敬。

    张文彻抬起衣袖,将眼角的泪水擦干,继续向张承奉说起了当今的局势。

    如今的大唐,在王仙芝、黄巢起义后,行将就木,天下,已经成为了群雄逐鹿的舞台。

    宣武军节度使,东平郡王朱全忠在击败秦宗权后,在中原站稳脚跟,频频向兖、郓用兵,打得朱瑄、朱瑾兄弟难以招架。

    河东节度使,陇西郡王李克用占据了晋北,与河朔三镇,即魏博军、成德军、卢龙军屡有交手。

    凤翔、陇右节度使李茂贞去年一直在与朝廷交兵,神策军屡战屡败,朝廷毫无还手之力,天子不得已,只能含泪将宰相杜能让赐死,以安抚李茂贞。

    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在攻灭孙儒之后,尽纳其众,占据江东、淮南,与朱温正值蜜月期,图谋全取江南。

    蜀中的王建历时三年,全取西川,受封西川节度使,渐生吞并东川之心。

    国内群魔乱舞,河西也并非是一方净土。

    如今归义军仅有沙、瓜二州,不复张议潮时代,坐拥十一州的盛况。

    而他们所要面对的外部形势并不乐观。

    东侧通往大唐的道路再度断绝。

    曾经由归义军管辖的龙家,已经占据肃州独立。

    龙家又名龙部落,本是焉耆人,因王室世代以龙为姓,故而又名龙家。

    同时,回鹘人也在甘州建立王庭,被称为甘州回鹘。

    至于凉州,则在嗢末人的统治之下。

    嗢末人是由吐蕃随军奴隶所演变而生的族群。

    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大唐河西、陇右将士的后代,他们在吐蕃统治之下生活久了,相继被藏化。

    在吐蕃帝国分崩离析后,这些藏化的汉人、胡人自相啸聚,形成新的部落群体,名为嗢末,亦称浑末。

    除去归义军通向大唐的道路上存在的三股势力之外,其余方向,归义军同样被强敌环绕。

    南侧的高原上,尚有吐蕃诸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实力不容小觑。

    沙州以西,是占据了鄯善、若羌的仲云国,以及盘踞天山南北的安西回鹘。

    而沙州以北,则是高昌回鹘的势力范围。

    高昌回鹘本为甘州回鹘的一支,出自仆固部,政权建立者仆固俊曾是张议潮麾下大将,跟随他统兵拓地,四处征伐。

    在张议潮应召入朝之后,唐朝为了继续分化、削弱归义军,转而支持仆固俊建国,摆脱归义军的统治。

    回鹘仆固部以高昌为首府,占据西州、北庭、轮台、清镇、伊州等地,建立政权,又称高昌回鹘。

    高昌回鹘立国之初,别看地盘大,但是兵微将寡。

    张文彻提起此事,依旧扼腕叹息,当时高昌回鹘百姓离散,拾不壹存,虫蝗为灾,数年荒歉。

    可偏偏有唐朝的保护,张淮深根本就不敢对高昌回鹘用兵,只能坐视他们度过建国之初的危机,日渐强盛。

    归义军如今的艰难处境,与朝廷的猜疑脱不开关系。

    但也不能说朝堂公卿做错了。

    尽管张议潮的忠心天地可鉴,可归义军还是成为了张家的祖业,这件事,不以张议潮的个人意志为转移。

    哪怕他离开前,特意将两个儿子都带走,也不妨碍在他死后,张家兄弟逃回河西,受到众人的拥护。

    可话又说回来,唐朝天子宁愿异族坐大,也得防着藩镇的态度,也着实让人恼火。

    张议潮的忠诚值得尊崇,但张承奉并不准备效仿他的祖父,愚忠于朝廷。

    课堂上,张文彻口若悬河,为张承奉介绍着当今的局势,直至黄昏时,见天色不早,这才放课。

    张承奉赶紧起身,礼送先生,出门之前,张文彻低声自语道:

    “以太保之英略,尚且年近五旬,方能兴兵讨贼,可见万事不可操之过急。”

    张承奉心领神会,今日张文彻说了许多,但归根结底,只是想提醒张承奉要学会隐藏自己,不能急于扳倒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