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毒奶
繁体版

第十一章 投影仪里的大明

    叽叽咕咕。

    悉悉索索。

    “大哥。这藩王的封地都是圣上他来决定的,由检怎能决定?而且就算我能决定,莫非会主动选择去那鸟不拉屎的西伯利亚吗?”

    朱由检苦口婆心的跟李自成解释着。

    “西伯利亚是哪里?”李自成不解。

    “就是失必儿,我觉得西伯利亚更顺口些。大哥你不要在意这些细节,接着听我解释。”

    “停停。”

    李自成抬手示意朱由检打住。

    “我先捋一捋吴三弟说的。”

    吴三桂乖巧的往前凑了凑脑袋。

    “李大哥你说。”

    “按三弟你说的意思,我们这一路得出山海关,过宁远、宁锦,绕过沈阳,九死一生穿过后金的地盘,然后去到连北方那群野人都活不下去的极北之地,再然后才能开始在冰天雪地里垦荒建设?”

    毕竟当过一段时间的驿卒,传递过公文,李自成的语言组织能力还是很不错的,他相当精辟的提炼出了吴三桂话里的主要意思。

    “如果皇兄同意,我们也可以经陕西一路向北,穿过蒙古地界……”

    朱由检想要用B计划安慰一下李自成,只得到了对方的一个白眼。

    “我没问你的时候你别说话。”

    李自成接着转过头,冲着吴三桂抬了抬下巴,示意他回答。

    “是的大哥,基本就是这个意思,当然像二哥说的,也可以……”

    不等吴三桂接着废话,李自成抢过了话语权:“也就是说,我们一万人九死一生,陪着这位王爷大人!”

    李自成没好气的指了指朱由检,接着说:“陪着这位王爷大人到了那冰天雪地,想想就能冻死人的地方,就是为了拿回本就属于我们的200两卖命钱?”

    “除了钱还有地,第一批去的人地可以随便挑!”

    朱由检打心里希望李自成能够成为自己的朋友而不是敌人,要是能成为与自己并肩,为振兴西伯利亚伟大事业共同奋斗的同志,那自然更好。

    “我要那破地干什么?冻得硬邦邦的能种出什么来?”

    其实朱由检非常能够理解李自成的心情,因为在刚得知朱由校这个好哥哥要打发自己去西伯利亚的时候,他也是拒绝的。

    朱由检甚至觉得朱由校只是想让他去死,却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才有了让他就藩西伯利亚这样一个假惺惺且颇为拙劣的表演。

    但是在听说除了王府现有的下人之外,皇帝还给自己提供了一万的轻壮,朱由检的心里就又开始活泛起来了。

    就好像在游戏中,当你有一百人口的时候,你跟对手死磕的胜率只有百分之五十,而当别人只有一百人口,而你却拥有一万人口的时候,你就是神!

    而且皇帝哥哥还跟朱由检承诺,只要一切顺利,大明会每年安排一万轻壮跟随抚赏后金的队伍进入西伯利亚藩,同时每年给西伯利亚藩拨款200万两白银。

    西伯利亚藩产出的一切粮食、矿产、手工艺品,大明工部都以市场最高价进行收购。

    反正就是这么个意思,只要朱由检能够在西伯利亚站稳脚跟,人口和银子都会源源不断的流入。

    朱由检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一个地方,海参崴。

    华夏在近现代失去的远东不冻港,他朱由检有机会在这个世界夺回来!

    只是想到这一点,朱由检就已经热血沸腾了。

    每年给他朱由检一万人口,200万两白银,就藩西伯利亚,有搞头啊!

    于是朱由检这些日子没闲着,他一方面花钱召集家丁,并且把家丁满京城的撒出去采买物品。

    另一方面,他不要脸的跑去跟皇兄朱由校哭穷,说如果带着一群只能出力的苦哈哈,就算能扛到西伯利亚也是死路一条。

    且不说苦哈哈病了没有大夫能给诊治,如果队伍中连个匠人都没有,到时候修建房屋,打造农具恐怕都困难重重。

    朱由校觉得有道理,于是就大笔一挥,又从自己的小金库里批了20万两白银作为征召大夫、匠人等人员的专项资金。

    这钱要着容易,所以朱由检见到找活儿干的铁匠、木匠、泥瓦匠这些,无不许以重金,通通全款拿下。

    当然,京城匠井里那些有编制的匠人他是一个都没敢动,除了几个被视为边角料的玻璃匠人。

    这几个边缘人本来就正面临失业,被他每人每年30两银子的低价捡了个漏。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研发出那灵露饮的哥们儿就是个人才,虽然药是假药,但是他会蒸馏啊!这种技术人才要是发挥好了绝对是个金色传说。

    这一番操作下来,二十万两愣是没够花。

    可是朱由检这时是真的没胆也没脸再管皇帝要钱了。

    于是朱由检决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京中勋贵下手,拉一批合伙人融点资。

    朱由检已经在筹备一场小型的宣讲会,甚至准备了几个在会场上用来活跃气氛的段子和小节目。

    出点洋相也不要紧,赚钱嘛,不丢人。

    而此时,面对李自成和吴三桂,这何尝不是一个提前演练的好机会?

    明朝人能理解他弄出的那些新鲜玩意儿吗?

    是时候给自己的二位结义兄弟一点来自未来人类的技术震撼了!

    朱由检轻咳了一声,清了清喉咙“李大哥,吴贤弟,有些事情由检在这里说不清楚,请二位跟我到王府走一遭,到地方我再跟二位详谈。”

    吴三桂这个小年轻喜欢热闹,而且这次进京本来就是增广见闻来的,自然愿意去大名鼎鼎的王爷府去看看。

    李自成虽然还在生朱由检的气,但说起来也都是之前积攒下来的怨气。

    和朱由检接触下来他并不觉得这兄弟像是吃人不吐骨头的大奸大恶之人,行事风格还算是正派,于是便也同意跟朱由检一起回王府,看看朱由检能辩出个什么道理来。

    原先的信王府,现在的睿王府离着堂子胡同很近,三人一路穿行,经过煤炸胡同的时候王府搬运煤渣的下人还纷纷跟朱由检行礼问候,这让李自成都不由得对朱由检有多了些敬畏。

    当年在家乡米脂,一个小小的艾地主都能指使下人按住他李自成打屁股,而如今他这结义兄弟可是货真价实的大明王爷。

    即便想到与朱由检在身份上存在的巨大差距,内心的骄傲仍使得李自成不愿在气势上处于下风,他挺直了腰杆,一路前行,不卑不亢。

    煤炸胡同正通向睿王府的后门,由于这时候信王的下人正在往府内搬运货物,三人直接从开着的后门进府,跟吴三桂想的不同,王府内乌烟瘴气,一派热闹景象。

    此时的睿王府被分隔成了前后两部分,前院的工人正在加班加点,用皇帝赏赐多尔衮的200万两银子大兴土木,修缮王府的建筑,更换老旧的家具,工人们干的是热火朝天。

    三人来到的后院则是信王暂居之所,这会儿看来就是一个大仓库,各种箱子在屋里院外堆得老高,上面还贴着用奇怪的西洋文字标记的封条。

    朱由检引领二人来到了后院的一个小仓库里,进仓库正对的是一面漆的雪白的墙壁,三人进入后朱由检让下人关上门,再将挂在门窗上的厚毛毯放下,屋子里瞬间一片漆黑。

    吴三桂和李自成一瞬间有些紧张,朱由检却不慌不忙的从怀中掏出一样东西,双手交错一划,手中的小木棍便被点燃,给屋内带来了一点光亮。

    吴三桂和李自成二人都用过火石取火,见到朱由检能生出火来,也并不惊奇。

    朱由检随手点燃了屋内方几上的一支灯盏,随后用一个极为透明的琉璃罩子将其罩住。

    琉璃罩的上方有一个小小的开口,随着灯盏的燃烧,上方冒出淡淡的轻烟。

    朱由检转动灯上的一个把手,灯光瞬间亮了不少,照亮了吴三桂和李自成二人震惊的面孔。

    朱由检行云流水的操作是经过练习的,毕竟,作为从5G时代穿越回来的时间移民,他是没怎么用过火柴的,而煤油灯更是用都没用过。

    但没用过不等于不知道。

    作为从小立志成为科学家,最后行差踏错选择了化学专业,同时在本科阶段获得材料双学位,跨专业生物科学考研失败的朱由检,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天坑专业三合一型人才。

    要不他怎么最后当游戏解说了呢。

    玻璃罩是朱由检命手下的玻璃匠人吹制出来的,虽然不如现代工艺做出来的那么轻薄,但好在杂质不多,当个灯罩勉强够用。

    铜铸的灯身并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只是其中那个能够调整灯芯长度从而控制亮度的齿轮,朱由检跟铜匠解释了很久。

    而煤油灯的灵魂,也可以说是核心技术煤油,则是来自朱由检手下掌握蒸馏技术的炼丹师,小杨师傅的手笔。

    只是现在技术还不太成熟,首先是无烟煤不好找,其次就是干馏的温度不好控制,所以烧起来还是会有些烟尘和刺鼻的味道。

    但这些都不是重点。

    朱由检拿起油灯,将它放入了一个上方有开口的铁盒当中,结果从这铁盒的前方射出了一道强光,这光线正好在三人面对的白墙上清晰的印出了一张大明坤舆图。

    “二位兄弟,这就是我们所在的天下。”

    朱由检缓缓走到白墙面前,用手中的一根长棍在整个地图的周围划了一圈,最后落在地图的中间。

    “而这里就是我们的大明。”

    朱由检抬起另外一只手,在空中打了个响指,站在投影仪旁的下人便从铁盒前端抽出了一片画有大明坤舆图的薄玻璃片,又将领一张玻璃片放入。

    白墙上瞬间出现了局部放大的明朝地图。

    这平板玻璃是朱由检费了好大劲,从市场上搜罗来了各种锡器,他让铜匠将他们放在一个大铜盆里加热融化,然后再教玻璃匠人把融化的玻璃小心的浇到锡液上。

    由于玻璃液密度小,会在锡液上缓缓摊开,冷却后就成为了一张现代人司空见惯的平整玻璃板。

    原理就是这样,只是当下技术还不算成熟,生产中经常遇到各种问题。

    “我大明疆土辽阔,物产丰盈,百姓安居乐业。”

    朱由检并不知道此时的睿王府有多少皇帝的人,所以先起了个高调。

    吴三桂此时一双眼睛已经变成了星星的形状,跟上了朱由检的节奏,不住地点着头。

    李自成却嗤之以鼻,原来在京城大人们的眼中,民不聊生和安居乐业是一个意思。

    “然而,尽管我大明如今富有四海,但赶上不好的年景,地里种出的粮食只能勉强给天下的百姓吊一条命,朝廷一旦哪里照顾不到,就会出现像大哥家乡那样的悲剧。”

    想到家里饿殍遍野的惨状,李自成点了点头。事实确是如此,家乡陕西闹灾,朝廷也并不是没有赈济,只是可恨有那些贪官污吏从中牟利,吃百姓的人血馒头。

    这些狗官,真的该一个个被剥皮纸草。

    “在二位兄弟看来,我大明应该如何应对如陕西那样的大灾,又该怎么处理由灾荒导致的民变呢?”

    “自是先出兵镇压,解决了搅动民变的刺头,然后再命地方士绅出钱出粮,赈济百姓。”

    在辽东,如果遇到卫所屯田的百姓闹事,向来就是出动士兵打杀了算的。而如果卫所缺钱缺粮,也自然可以把刀架在地主乡绅脖子上,跟他们“借”点粮食银钱,大家共度难关,其乐融融。

    见惯了这些的吴三桂脱口而出,也引起了李自成的不满。

    “十年前白水王二造反,乃是因为闹饥荒,又起了瘟疫,我李自成当时还是驿卒,经手的报灾文书里写的是,草木尽,人相食,农民皮骨已尽,救死不瞻。

    但那狗巡抚乔应甲是怎么做的?不但不减免租赋,赈济灾民,反而增派新饷、均输,严令恶吏督责。

    因为是刺头才造反吗?老百姓只是活不下去了,干脆反他娘的。

    百姓只是想活着,想活着也有罪吗?”

    李自成对吴三桂怒目而视,慷慨陈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