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小民兵
繁体版

第20章山洞真容现

    昨晚刘铭就和母亲打好招呼,今天一早就要上山,想把去保定这几天落下的功课补补,向南多走走。如果来不及,可能就在山上过夜了。刘母也习惯了儿子上山练功,也就没阻拦,只叮嘱儿子千万小心,注意安全。

    也和赵青说好今天的操练全由她主持,晚上的夜课,可以开始教几个字,最好从河北、保定、全城、刘庄这样的地理名词开始教,刚好加上些地这些地方的简要介绍。

    早晨醒来时,赵青已经在为他准备早饭。完成自己的早课,吃了饭,装上十来个夹肉馒头。带齐自己的上山装备,收束好衣着,打好绑腿,刘铭在天刚亮时开始了今天的探险之旅。

    今天的探访重点是岭南方向。

    岭南、岭北实际并不是一个准确的称呼,是古井这边的人以古井为视角,对山北边的和山南边的一些小村庄的统称。类似于欧洲人以欧洲视角称西亚为中东,称东亚为远东是一个道理。我大我有理,有点霸道而不自知,或不屑于解释。

    岭北的人会介绍自己是东峪、西峪的人。岭南的人会介绍自己是王庄、宋庄等的人。当别人仍不太明白时,他们才会加一个岭南王庄的介绍。

    昨天早晨看到远处那个鸡头形状的山头时,才想起前世听到的一个故事。

    说是在那个鸡头山上抗战年间曾经发现过一个很深的山洞,是一个放羊人寻找走失的小羊时无意发现的。

    发现的过程跌宕起伏,惊险万分,怎么样上山越岭,怎么样几次遇险还生,怎么样差点错过,天可怜见终于在最后一刻才发现走失的那头羊。刘铭小时曾听过好几个版本。当时没电视、没收音机,甚至没电,油灯下听老人们讲故事是难得的享受,更何况是这种历险的故事。

    听的人有兴趣,讲的人当然也就越来越自由发挥了,当然最后的结果是一致的,就是1943年大扫荡时有支鬼子错进错出深入深山区,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摸到了岭南的王庄一带,大家根本没任何准备,全赖那个放羊人带大家躲进山洞,一人未伤。

    当年的岭南来的同学曾经无数次嘲讽说古井村费劲巴拉挖地道,还不如他们不挖地道,老天眷顾,鬼子照样找不到人。要知道,古井村的地道战是获得过晋察冀抗日政府表扬过的,是古井村人的骄傲。

    但让他们带着过去看看,却是谁也不肯。被大家嘲笑是他们编的故事,仍是不肯带人去。

    刘铭虽然已经找到了一个小山洞,就是他收藏赌场战利品的那个,但并不满意。

    一是太浅,二是狡兔三窟,他还是想尽可能多的在方圆十里内多找山洞。他有太多的东西要为未来的八年做准备了。

    刘铭的寻找范围一直在古井村界内,鲜有收获。直到昨天想到这个故事。

    昨晚推导自己恢复意识以来的作为,才意识到自己的狭隘。你只是家在刘庄,但没必要将自己未来八年的活动范围就限制在刘庄啊,你的目标是安全,为什么不能在深山区里设个点?设个安全的老营,让鬼子找不到,找到了也够不着,你不就能心无旁骛的打鬼子啊?!

    所以爬上南山坡,向着鸡头山的方向前进时,刘铭想的就是怎么设置自己的老营了。

    这儿不行,地方太小,路还难走。那儿也不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莫名其妙出来一片房子,不是告诉人家这儿有事吗?

    还是得找个现成的村庄。最远处那个够大,但离南边的出口太近了吧?

    那个好象叫王庄,就是王娟家那个。从高处看下去,一个山洼里有十几户人家吧。怎么防啊?鬼子从那个大村过来太容易了。刘铭也明白了为什么说那个山洞救了大家的命。鬼子真到了村边,没处躲没处藏的。

    看到鸡头山南边那个小山再南边那个山谷里的小村庄,刘铭觉得自己找到了。

    三五户人家,只有一条蜿蜒小路通向王庄,山上稀稀拉拉几块梯田,简直就是个世外桃源。周边千米内都没有其他人家。如果将老营建在这,谷口设个哨位,四周山上埋好地雷,房子建的结实点,设好高房工事,两三把长短枪防身。王庄方向山上如政府不设,就自己设个预警哨,再加上地下挖好地道,如果可能将地道与今天找的山洞相联。别说象历史上一样来一小股鬼子,就是来百十个,刘铭也有信心保全家人安全。

    望山跑死马,终于下山,再上山,爬上刘铭命名鸡头山的山北侧半山腰,看到一淙山泉水顺坡向下时,不想再走了。

    看看表,都十一点了。好在,上午也不是全无收获,两只野鸡丧命在飞石下。先解决五脏庙的事。

    天大地大,吃饭最大吗。

    取出匕首,将两只鸡在胸口开个小口,取出内脏。鸡头不喜欢也剁掉。好好冲洗下,取出盐、辣椒面、自制的十三香粉,里里外外细细涂抹了。放在边上腌三五分钟。挖土,活泥,将鸡脖子塞入鸡胸内,用泥将鸡裹了。顺势把鸡内脏埋了。

    找个避风角落,挖个坑,用几块石头在炕上垒个小灶,上边放上这次保定行才买的一个小锅。灶下拢起一堆火,山上最多的就是草和柴。

    取出夹肉馒头,用树枝串上,在火边烤着。

    前边火烤着,背后暖阳烘着,手边的馒头焦香似隐似现的飘着。想想自己的规划虽然有点乱,但都在逐渐落实着,这日子,美。

    水开了,先灌满快干了的水壶。将剩下的放在边上凉着。

    拿起手里的馒头,捡着焦香的面吃一口,继续烤。一个馒头下肚,去了饥火。当灰、炭填满小坑时,将两个泥球扔在上边,上边继续填柴。再烧开一锅水后,将挖灶时挖出的土向里推,用土将火堆埋上。

    叫花鸡的美味实际来自于用灰堆的热气焖熟,将味道全留在食材里。很LOW,但却是其它烹饪方式不能比拟的。

    刘铭小时候淘气,与小伙伴们偷挖别人家的红薯,在野地里挖个坑,在上边拢起火堆,拣来大大小小的树枝填上去烤蚂蚱吃。待火堆足够大了,将红薯扔进去,用土将坑埋上。

    疯跑、疯玩一个来小时,将土堆挖开,捡出仍很烫手的明显有些发干的熟红薯,那种甜是后来在城里买的烤红薯永远比不了的。

    将衣服一裹,找个平坦的地方躺下,小憩片刻。

    感觉时间差不多了,先在旁边再拢起一片火,烤了两个馒头。从灰土中捡出两个早已烧硬了的泥球,砸开一个,阳光下热气氤氲,香味四溢,鸡毛全让泥给粘掉了,雪白的鸡肉很是招人。一口馒头,一大口鸡肉,稍咸了点。再来一口温水。

    这日子,神仙不换。

    吃饱喝足,用土将火彻底灭了,也将有人在这野炊的痕迹用带草的土全覆盖了。明天再有人来,就不大会发现了。

    人过不留踪,这是觉醒记忆后刘铭给自己确定的必守原则第一条。生在乱世,再小心都不为过。

    爬上山顶,稍歇一下,先顺平缓方向下山,在山下转了一圈,再爬上山顶,看准方向,开始沿稍陡的两个山峰交界方向下山。

    这边历史上没有过炼丹人的记载,刘铭也不相信神仙、鬼怪传说,所以判断山洞还是应在两山交界处,因地质变动形成。

    借助各种支撑,配合灵活的身手,滑一段,溜一段,侧身走一段,不到一个小时,就下到了半山腰。从这向下就是陡峭的山崖了。

    这里的山高的不过五六百米,虽然周边小山村分布极分散,少见人踪,但代代放羊人却是踏遍青山。多年都未被人发现的山洞,一定得是在人轻易到不了的地方。

    刚从山脚向山上看,刘铭判断现在这个悬崖中间部分是山洞入口的概率较大。因为这个山崖向下三十几米,在距地面十几米的地方有个平台。从上面下去,和从下面上去都很难。

    找了块有根的大石头,石头在地里有多深不知道,推了推没推动。把绳子环绕着石头固定,用力拉了几拉,石头纹丝不动,确定是安全了。把绳子另一头系在腰上,到崖边,深吸一口气,平缓下心神,开始向下坠落。一手缓慢放着绳子,一手充分利用崖边的突起,减缓下降的速度。不到两分钟,脚踩上中间的平台。

    先解开腰间的绳子,摘下背着的步枪,上好刺刀,关上保险,推弹上膛。将手枪也设置为随时击发状态,插在腰间。

    先向西看,所站部位偏西半部分,再向西几乎没有植物,碎石头都很少。转身去检查东半部分。用枪拨拉开所有遇到的荆条或其他不知名的植物,看看是否遮盖着洞口。

    走了不到十步,枪口伸进一丛很蓬勃的有两米多高的荆条,,没有预料中的与石头的碰撞声。心头一惊,然后是一种叫做狂喜的情绪油然而生。

    用力拨开荆条,看到一个直径有半米的洞口。从平台到洞口是一个由乱石堆积成的小坡。向上望,明显不是完整的山,有种两山交汇的感觉。

    找来两块大石头,把荆条左右分开,压住了,但又小心着不至于压折。形成一个可供人跨过的缺口。

    爬上小坡,将洞口的乱石拨开,将洞口扩大至人很容易进出。从包里取出火折子,点燃了扔进去。

    看到里边很宽大,洞高得有六七米,洞宽得有十来米。没有动物见到火光受惊发出的声音。说明里边应该没有危险动物存在。。

    先把枪送进山洞,矮身钻入山洞。拾起枪来,一手平端着枪,一手举着火折子,向洞里探索。洞很深,走出三十几米远,前边竟然见到了亮光。再向前走,越来越亮,熄灭火折子,抬头看,山洞向上逐渐变窄,最后合拢到一起,是真正的一线天。透过缝隙,上边好象是柏树遮盖着洞顶。

    刘铭想更仔细的看看山洞顶部,向前走着走着,突然噗的一声踩进了水里。低头一看,竟然有水,顺着水流向洞里走,尽头是个自然形成的水洼,好象在向外流水。

    刘铭矮下身,用两手向外淘水,连续淘水一分多钟,水洼里的水很快就补充上来了,取之不尽,竟是泉水。

    顺着水流的方向走,不到十米,水流入了石缝,寻不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除了说是鬼斧神工,刘铭想不出有什么词可用来形容。

    山洞尽头,有石头堆积,看似随意,但总不够自然。刘铭将石块拆下来向后扔。逐渐露出一条向里的甬道,一米六七的高度,可供两人错身的宽度,有明显的人工开凿痕迹。

    甬道不长,一米多就向左拐弯,再进去半米左右,两边各有一个门口。左边是一间深三米多,宽两米多,面积六七平米小屋。高度上,刘铭伸手够不到房顶,应该有二米二三。靠墙有炕,但明显破败多时。最里边是一堆,扒拉开,找出一盏金属的油灯。用手摸墙,簌簌的有土落下。

    右边的屋进深只有不到两米,墙上凹凸不平,有明显的凿痕。

    回到大厅。

    用步丈量,从最里边到最外边,共225步,按两步一米算,应该深100多米。洞里最宽处二十多米,最窄处一米多。加上那一间半小屋,最少也有三四百平方米。石头很硬,非常适合开山泂,有很大的扩展空间。实在是个天赐的秘密活动基地。

    又认真巡查两遍,确定没有更多的惊喜了。抱堆柴,升上火,先烧锅水。将鸡再扔进火里,烤了个馒头。

    水很清澈,没异味。吃饱喝足。看看表,快四点了。还是放弃了野营的打算。

    熄了火,原路返回。伪装好洞口,又爬回山上。

    向南看,离最近的那个只有三五房人家的小村庄有五六百米远,再远的王庄应该在1000米外了,向北就是荒坡,再向北就是刘庄南边的南山坡了,距刘庄应该也有1000来米。向东、向西都是连绵的荒山。因为东边的山比较高,这边较阴,五百米范围内连山地都很少。

    如果将那个小山村全买下来,再将周边的山地都买下来,可能也超不过200亩。守住几个进山的小路。背靠这个山洞,是不是就是一个完美的老营了。如果能将王庄再扩进来?那就过分了。

    先放放,可以寻机先买下那个小山庄。有钱人想建个山村别墅,谁也说不了什么。至于山洞,1936年底建成就足可以了。这不是穷人能做的,不着急。

    太阳马上要落山了,得赶紧走了。

    走在路上天就渐渐黑了。快看不到路时,折一根树枝,将早准备好的火把头绑上,点燃火把,避开树木,向家进发。

    运气不错,火把虽偶有火星飘落,没引起火灾,快八点时回到了刘庄村口。晚练的人们早就散了。

    又是收获满满的一天。

    回到家,应付着三个女人的关心,让小婵帮着烧了一大锅开水,拎回自己屋好好洗了个头,擦了擦身子。才浑身疲惫的躺在了炕上。

    恢复记忆前的刘铭只是接受不了老家原来的通着猪圈的旱厕,先是停了养猪,后来找人将厕所修整成一个面积五六平方米的封闭厕所,里边可拴门。这在刘庄已是新生事物了。

    恢复记忆后的刘铭一直在想着大事,生活上得过且过,今天才意识到太委屈自己和家人了。最起码得有个洗澡间啊。

    不行,明天就得安排上。

    躺在炕上,也许是过于疲惫了,反而不能很快入眠。

    路上刘铭就在推算这个山洞来历。

    主体是自然形成的,这毫无疑问。但入口和里边的甬道、小屋是明显的人力所为。并且应该时间很久远了。除了石头和那个破败的炕、那个摔坏的灯盏,再也认不出来什么了。也许来个考古专家可能会有所发现。

    再去刘铭第一件要做的事肯定是将所有垃圾清理出去。最多留着那个灯盏,就只当又增加一个历史之谜吧,生逢乱世,真没资格有太强的好奇心。

    刘铭判断应该是历史上某位想避世的高人无意发现了这个洞府,并对它进行了改造。没完成,中间就因故离开了,怕被人发现做了遮蔽。出去后出了意外,未将它的信息留下来。

    原因很简单。

    现在这里都人烟稀少,何况历史上,类似这样的山区应该是杳无人踪才是。能发现、进入这样一个地方的不可能是普通人。这样的地方好就好在隐密,不可能找很多人来开凿。但要是一两个人凿出那两间屋,非有大毅力、大功夫的人做不到。

    里边的秘密明显是故意遮盖上的。也没有任何骨骼遗骸之类的,说明人是走了。

    类似这样的洞府,最是吸引人眼球,一旦有人知道,不可能无人来寻幽探秘,但明显里边没有痕迹。

    至于前世的同学不肯带他们来,应该是他们也找不到这个地方。

    抗战期间村里人在这避难应该是没发现里边的两间屋。一个冷嗖嗖的离家很远的山洞对农民而言实在用处不大。事后,因地势太险,也就没人去利用它,怕孩子们出事,也就没告诉孩子们具体地点。

    从今天起,这就是刘铭的洞府了。不要急,好好设计一下,未想好怎么利用它前不要告诉任何人。这将是自己的王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