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荡是这样炼成的
繁体版

第116章 告诫刘明

    侯支书是一个极有责任心和魄力的支部书记,也是一个很敏感的人,他隐隐感到形势的发展对他和刘明都不妙,因为早就有人想在背后捅他们。现有大队领导班子很可能会变动,他这个大队支部书记也可能自身难保。

    在这种情况下,侯支书叫刘明到东山修水库带工,除了因为刘明能胜任外,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想让刘明通过带工来保住他的支委和队长身份。他一直看好刘明,觉着保住刘明于公于私都有好处。

    对侯支书的想法,刘明非常理解和赞同。不过,对他来说,能不能保住支委无所谓,但必须保住队长。当然,能保住大队支委更好。

    刘明一心把生产队搞好,两年来已经见了效。他很想好好地再干几年,把生产队搞得更好,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他的心目中,已经有了明确的近期打算和远期规划。

    可是李青青坐月子也是一件大事,虽然坐月子他代替不了,但是他要是上了东山,李青青肯定不高兴。平时搭照家搭照得少,坐月子又离得远远的,就是李青青能理解他,他也感到对不起李青青。

    刘明一时不知该怎样回答侯支书才好,侯支书叫他好好考虑考虑,再加他不想很快叫李青青知道这件事,于是就拖了一天又一天。

    他对这件事经过再三考虑,终于做出了决定。侯支书把名单报到公社以后,他跟曹德旺约定好给李青青接生。

    曹德旺保证大人孩子不出问题,才开始准备米面和钱,他把米面和钱都准备好以后,借了张二锁的自行车,来到了临水镇。

    白翼人听了刘明的叙说后分析说:“侯支书想得对。这样做,你的支委和队长肯定能保住,家里的事情也能做好。”

    刘明于是高兴地说起了他的近期打算:“我想临走前按公分给社员们分些喂牲口的补助粮,再鼓一鼓社员们的劲儿,冬天把大坝加固一下。”

    白翼人想了一下,对刘明说:“加固大坝是好事,可你给社员们按工分分喂牲口的补助粮千万做不得。这次这个运动,我怕你们那儿也松不了。”

    “我们那儿紧也紧不在哪,张文可想叫学生们没收旧东西了来,叫他爹几句话就骂住了,他要是作乱,我跟张贵成说一说就解决了,”刘明很自信。

    “张贵成骂他儿,那是给人做样子了,谁知道在背后会用甚手段?你得操心。你就做对社员有利的事情也得跟政策相合呢,跟政策不相合的事情切记不能做,”喜欢直言的白翼人告诫刘明。

    刘明表示同意后,继续说他的近期打算:“我打算明年队里开个菜园子,叫常有钱和石进管理,把黄瓜、水萝卜、茄子、青椒、辣椒、西红柿、豆角这些蔬菜都种上。”

    “这个好,这个谁也说不出你个甚来,”白翼人称赞。

    “我们村这会儿除了个别人家在自家院子里种点儿蔡,多数人家吃不上。多少年了,队里只种大白菜、圆白菜、蔓菁、芋头和胡萝卜,菜蔬有点儿少,”刘明补充道。

    “好好把菜蔬种好,你们队就越发好了,”白翼人非常高兴地说。

    “明年秋收下来,我还想买喷粉机、剥皮机、磨面机,开个粮食加工厂,开加工厂的房子也有了,就短买机器了,”刘明越说越兴奋。

    “那越发好,”白翼人第一次听刘明说队里的事情,感觉榆柳村一队的社员有刘明这样的队长真是幸运。

    白翼人知道榆柳村在解放前就是比较出名的好村滩,主要是土地又多又好。解放后随着土地和体制的改革,农民都有了土地,过去的穷人家的生活比以前明显好起来了。

    进入公社化以后,张贵成对榆柳村土地又多又好的有利条件利用得非常充分。他当一队队长的时候,与二队队长高成俊商量下个办法,那就是土地多种少报,粮食多打少报,自留地按大亩分。

    所谓大亩,指的是量地的时候用大步步量。因为当时丈量土地都是村里自己丈量。

    步子迈得大,量出的土地一亩可多出四分还要多些。就拿自留地来说,虽然名义上也是每人半亩,实际上每人可达到六七分。

    张贵成当队长的时候,两个队的劳力差不多,土地也差不多,一队缴纳的公粮、余粮总是比二队多些,只是那时虽然多些,却差别不大。

    差别大是从刘明当了队长以后,原因是刘明一上任就把张贵成手里修了两年没修成的大坝用一冬天的时间修成了。

    大坝修成后,增加了灌溉面积,粮食产量大增。

    一队在多缴了一些公粮和余粮的同时,社员们的粮仓也更加充实了,社员干劲倍增。

    为了进一步改善社员的生活,进一步激励社员们的干劲,刘明还打算明年再多种些胡麻,按工分给社员分素油和胡麻柴,不入队里的大账(公开的账目)。

    他本准备跟白翼人说说他的这个打算,可是因常生姥爷反对他这个不入大账的做法,就没有说,因为他已经打定了主意。

    刘明喝了一口水,正要说他的远期规划,听见院外有人说话,从玻璃窗上向院里望了一下说:“是不是白鹰和常生甥舅俩回来了?”

    背对窗户坐着的白翼人扭过身子一看,见儿子和外甥子一个推着自行车一个在后面护着缝纫机进来了,高兴地说:“就是他们甥舅俩回来了,买上缝纫机了。”

    刘明乐呵呵地说:“咱们出去看一看吧。”

    “叫他们甥舅两个搬回来再过去看吧,咱们接住叨拉吧,”白翼人很想多了解些榆柳村的情况。

    刘明于是说起了他的远期规划:“我想再过5年,一个工分提到两块钱,再过8年,大多数人家都能住上新房。”

    白翼人听了,吃惊地说;“你这个想法好,可是一个工分提到两块太难了。你们去年一个工八毛多,也就够个厉害了,这么高工值的生产队,你们县稀少吧?”

    “主要靠种粮提高工值的地方,全县就我们村,其他工值高的队,人家都是副业搞得好,”刘明告诉白翼人。

    “二队一个工去年是多少钱?”

    “二队去年六毛七。”

    “今年有约摸了没,你们队一个工能上多少钱?”

    “我们队今年上一块没问题,二队顶多上七毛。”

    “按这么算,一年得长2毛,能达到?”

    “只要把社员们的劲头鼓起来,再开些增加收入的路子,能达到,”刘明信心满满。

    “你这个队长可是不能不当,”白翼人郑重说道。

    “社员们这两年对我挺满意,我也愿意带他们干,”刘明满怀喜悦地说。

    “好好干吧,”白翼人伸拇指称赞罢就张罗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