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冠花
繁体版

第一百四十二章 破冰

    “想回家,怎么办?回家之路在何方、怎么走?谈着谈着,突然祥迪明眼前豁地-亮,他高兴地说:我有办法了。

    在杨光昌的追问下,他把自己的办法和盘托出,杨光昌听后也觉这办法好。祥迪明叹苦衷:可如今我是丁春法是祈岛人不能实施计划。

    杨光昌接上:师长,为老兵们争取权益是我的责任。那你在后面指挥,由我去冲锋陷阵。

    祥迪明想了想说:你现在不住在眷村,没有号召力,最好找一个住在眷村的"荣民”,熟识的人多,有号召力。

    说起眷村还要详细介绍一下——

    时间回溯到1949年,当时国民党军政人员及其家眷,随着蒋介石漂洋过海,来到祈岛。

    最初绝大多数随军的家眷就只是聚居在所属单位、营房附近的庙宇、学校、农舍、牛栏或者自己搭建的简易住所里,有的甚至露宿街头,条件十分艰苦。从1955年初起,为了安置军政人员和他们的眷属、遗眷,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各军政单位便陆陆续续地开始兴建“眷村”。于是乎,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眷村”便遍布了祈岛各个地区。因为需要安置的人员太多,而经费又有限,各单位就因地制宜,在驻地周围的田间、荒地上,陆续用竹片、茅草搭建了一排排户数不等,长短不一的连幢简易平房。住户也是几百、上千不等。每户人家的住房面积不过30平米;户与户之间的隔墙上面都是相通的,每排房子里,只要有一个人咳嗽,整排的住户都能听到;一家炒菜,整排住户都能闻到菜香。不过,每个村子里都设有小学、商店、邮局、水井、公厕等公共设施,住户们日常生活几乎不用走出村子,所以成了一个与外面社会隔绝的独立社区。这些分布在祈岛各地的特殊社区被统称为“眷村”。

    眷村都是人字形的屋顶、灰黑的鱼鳞瓦、竹片编成的墙壁上薄薄地糊了一层泥土和白灰,每排房子之间都离得很近。当时的眷村又称为“竹篱笆”村。

    住在同一栋的人家白天不用锁门,跨两步推开门就进了别人家。薄薄的甘蔗板隔出了张家、周家、黄家,却隔不住每一家早早晚晚发生的大小事。

    为实施计划,杨光昌打听到他们师的大部分人员的居住集中地,他来到祈岛最大的眷村寻找战友。青草地、老榕树,鸟语蝉鸣、斑驳的窄巷、路灯和电线杆,他迈步在巷中寻找熟悉的人,突然听到后面有一声洪亮地喊:杨光昌!

    杨光昌急忙回过头去,只见一位与他年龄相仿,浓眉大眼的人,原来两人是一个师一起来岛的战友。对方是17岁离家入伍的湖北房县籍老兵杜光德,两人有一个共同爱好,爱吃饺子,于是两人找了一个饺子馆,在角落处坐下,两人讲了现在的处境,杜光德还讲了其他战友们的情况,杨光昌当然不会谈及老师长的情况,谈着谈着,两人都涉及了回家的问题,杨光昌恰到好处友善地问:您想不想回家?

    "荣民"杜光德说:日思夜想,可实在也想不出办法。

    杨光昌说:我教你一个土方法。说着就对他耳语。杜光德说:这么简单的办法能行吗?杨光昌说:回家是"荣民"的人心所向,你只要开了个头,后面肯定有人跟上来,那就浩浩荡荡,势不可挡……

    杜光德答应,祥迪明撰写的第一张传单,名为《我们已沉默了40年》: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尽人皆知。难道我们没有父母?我们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如果是生,就回去献上一杯茶,如果是死,就回去献上一炷香。这难道不是人情义理的最起码要求吗?鸟儿不忘归巢,蚂蚁也懂回家,盲人及不懂事的小孩也想回家,我们也想回家看看!

    “荣民”杜光德的白汗衫上胸前印有两个字“想家”,后背印着两个字"回家!"招摇过市。熟悉的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写?他回答,“我离家快40年了,叶落归根,我不愿死在外面,我想回家见妈妈!”这说出了荣民的心里话,回家的渴望已经喷薄欲出,他们身穿写有“想家”,要回家的白衬衫白汗衫,手中打着“白发娘,盼儿归,红装守空帏”、我要回家见爹娘!想家,我想你,妈妈!我要回家见妈妈!“骨肉隔绝四十年”的标语,散发祥迪明择写的传单、游行请愿,有些举起了牌,拉起了横幅,呼起了我要回家的口号,集体上街游行、请愿,高喊“死也要回大陆,不达目的,死不罢休!”唱起了(母亲你在何方),要求当局开放回大陆探亲。1987年春,杨光昌在祥迪明的授意下,发动祈岛老兵成立了“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成员六百多人,成为祈岛最引人注目的返乡探亲团体。

    5月母亲节,杨光昌牵头组织“促进会”老兵在祈岛孙中山纪念馆集会,名目就是遥祝母亲节:妈妈我想你!6月28日,在台北市金华女中的体育馆,杨光昌又策划了——打开海峡两岸探亲管道座谈会,到会者六七千人。

    老兵们在努力的同时,大陆那边也在呼应。无论内外,老兵返乡运动已对国民党形成极大压力。加上当时社会的同情与群众支持,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国民党正式开放老兵探亲。

    长达四十年的两岸同胞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消息发布后,在祈岛掀起了巨大的反响,全岛上下无不欢欣鼓舞,不少老兵更是喜极而泣。面对“台湾当局”的这一举动,祖国大陆在第一时间做出热烈回应,欢迎“祈岛当局”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旅游,“保证来去自由,尽力提供方便”

    祈岛红十字会为这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准备了10万份表格,在半个月内就被“荣民”们抢领一空。回乡的路终于开通,祈岛老兵如同开闸后的洪水,开始大潮般涌向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