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皇长孙:我大明始终遥遥领先
繁体版

第九十五章 唱反调

    “责任内阁制?”

    朱元璋听了不由得眉头一皱,显然是对朱标提出的这个新名词感到十分地困惑。

    不过同样都是跟自己唱反调,朱元璋却非但丝毫没有动怒,反而打从心底里感觉到了一丝欣慰,于是赶忙对朱标说道:“说下去。”

    朱标这才继续侃侃而谈道:“父皇,儿臣的想法是,将宰相的权力进行分散,设立一个内阁机构,由皇帝直接领导。内阁成员全部从翰林院进行选拔,准许他们利用自身的学识给出相应的决策建议,并且只对皇帝负责。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避免相权威胁皇权,还可以使各部门更加协调和高效。”

    朱元璋听后便陷入了沉思,良久才缓缓开口问道:“想法倒是蛮新颖的,不过这个所谓的内阁跟原来的中书省又有什么不同呢?”

    “回父皇,在儿臣看来,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有三,其一便是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甚至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内阁成员严格意义上来讲,只是皇帝的顾问,只负责提供建议,参与协同中枢决策并没有实权。其二则是在宰相制下,宰相在统领百官为皇帝效忠的同时,又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而内阁则不可能有如此大的权限和影响。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便是与六部之间的统领关系,在宰相制下,六部始终隶属于中书省的统领之下,而这也是造成相权过重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内阁与六部则完全没有这样的关系,这样一来,不但可以避免重走中书省的老路,也能让各部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部的职能。”

    听到这,朱元璋这才微微点了点头。

    诚如朱标所言,倘若将丞相制改为那个所谓的内阁制,就不仅可以将原本属于宰相的权力分散到内阁成员中,让各部门官员各司其职,互相协调,进而避免了相权威胁皇权的问题。还能提高日常政务的处理效率。

    毕竟内阁成员全部都由翰林院的饱学之士担任,以这些人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绝对能够更好地处理政务,提高朝廷的决策效率和执行力。

    不仅如此,这个制度也能让皇帝可以更好地控制政府事务,确保皇权的稳定和集中。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朱标提出的这个建议也算是跟自己废除宰相制的初衷不谋而合了。

    想到此处,朱元璋的心情顿时便好了不少,随即便环顾了一下群臣说道:“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众臣则异口同声地回道:“皇上圣明,太子殿下此举上合天理人伦,下合中华国情,定能保我大明江山永固,社稷太平!臣等附议!”

    “说得好!”朱元璋又转头看向了吕昶,“吕昶,你觉得呢?”

    “禀皇上,倘若皇上执意要废除宰相制的话,那么太子殿下所言倒也未尝不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只不过……”吕昶小心翼翼地回道。

    然而即便如此,朱元璋却还是不由得眉毛一挑,同时也不自觉地在心中暗骂起来:这个老匹夫,还真把自己当魏征了,就会跟咱唱反调,看来得找个机会好好敲打敲打他才行。

    打定主意之后,朱元璋才继续和颜悦色地问道:“不过什么?”

    “老臣以为,这内阁制虽然有它的好处,但同样的,也存在不少弊端。”

    “比如呢?”

    “首先,缺乏有效监督:虽然内阁成员都是经过皇上亲自从翰林院拔擢的,但是一旦进入内阁,便极有可能形成自己的利益集团,进而导致政治腐败和滥用权力的情况出现。严重者甚至还会混淆蒙蔽圣听,不可不防!其次,难以协调各方利益:由于内阁成员手上并无实权,建言献策仅凭个人的经验学识,故而很可能因为不同的利益诉求和观点分歧,导致内阁难以制定出符合朝廷实际情况的决策,不可不虑。最后,则是老臣最为担忧的,便是此制极有可能引发朋党之争:正所谓‘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一旦内阁成员之间不同的利益诉求和观点分歧激化,则很可能导致不同派别之间的争斗和冲突,进而影响到政治稳定和国家治理。不可不查啊!”

    尽管吕昶再一次提出了反对意见,但相较于之前,这一次他的言辞和态度上已经没有那么激烈了。

    于是朱元璋便在仔细斟酌了一番之后,才开口说道:“吕爱卿所言虽有危言耸听之嫌,但也并非全无道理,这样好了,即日起,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并以左、右都御史为长官,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依十三道,分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都察院不仅可以对各部衙门进行监督,上书奏报亦可不关白内阁,直达御前。众卿家以为如何?”

    “皇上圣明!”众臣齐声回道。

    “至于如何协调各方利益的问题,今日咱姑且不做讨论,不过说到朋党之争,咱的大明律上写的可是清清楚楚:凡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凡诸衙门官吏,若与内官及近侍人员互相交结,漏泄事情,夤缘作弊,而附同奏启者,咱见一个杀一个,也就是了!”

    此话一出,众大臣无不倒吸一口凉气。

    然而就在众人全都以为这场关于宰相制度改革的讨论总算是暂时告一段落了的时候,武班之中却很是意外地响起了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启禀上位,有关改宰相制为内阁制一事,末将有一言不吐不快,还望上位恩准。”

    听到这,众人立刻循声看去,只见说话的非是旁人,赫然正是信国公汤和。

    朱元璋则大手一挥,“准!”

    “谢上位,末将愚见,内阁成员既是上位的顾问,同时又有着为上位提供建议,参与协同中枢决策的职责,那其内部成员便不应只从翰林院的文官进行选拔,武官也理应有这个资格进入内阁,还望上位恩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