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我成为了位面之子
繁体版

第360章,无人不通汉和救援

    王忠带领韩信一行人入堡垒休整,他就发现堡垒内部的一个安置营地,被一个木栏杆锁住,里面都是匈奴人的帐篷,还有一些匈奴人和不少的牲口在其中,有的脏乱差。这些匈奴人看到韩信的队伍也不害怕,还好奇的观察韩信他们。

    这些人正是辛苦走线的匈奴人,即便现在被关押的状态,但他们却并不担心自己的安全,反而有的期待自己来到大汉的生活。

    王忠马上解释道:“这是末将前日捡的一个匈奴人部落,马上就会运输去后方。”

    是的,大汉的边郡士兵最喜欢这样捡匈奴人,因为这其中利润非常大,漠南商社愿意以每人3000钱的价格购买这些匈奴人牧民。

    现在整个大汉到处都在上马纺织厂,而北方只要纺织的布料就是羊毛布,这就导致北方需要的羊毛数量非常大,现在北方各郡的在建设牧场,或者是牧田联合农场,一年放牧,一年种田。

    而汉人百姓种田他们拿手,但让他们放牧养羊就相对贫庸了。这就导致北地极其缺乏优秀的牧民,而匈奴人则是这其中的好手,整个北方的商社对牧民的渴求都是极其强烈的。

    于是他们和漠南都督府达成一项合作协议,汉军在漠南捡匈奴人,每捡到一个胡人,他们漠南商社给3000钱的劳务费,这笔钱一半上缴漠南都督府,一半士兵们分。

    当然因为大汉没有奴隶,而且现在匈奴人也属于大汉的统战对象,大汉想要占据整个大漠,就不可能残酷的压榨剥削牧民。

    韩信是不可能因为这点钱财就放弃对匈奴人的统战的,增加自己占据大漠的难度。

    但漠南商社的人也帮助韩信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奴隶制在大汉太不正确了。

    但可以用培训费的名义,匈奴人来到大汉要教他们汉话,要教他们熟悉大汉的规矩法令,这要一笔培训费很合理吧。

    于是每个来大汉的匈奴人欠下漠南商社上万钱,这笔钱要从牧民的俸禄当中扣除。

    于是一个多赢的局面就达到了,前线的士兵得到钱财,所以他们非常活跃,主动出击的到匈奴人的地盘上去捡人口,用这样的方式打击匈奴人有生力量。

    漠南商社不但赚了培训费,还得到了一批优质的牧民帮助自己放牧,为自己赚取丰厚的利润。

    逃到大汉的匈奴人,也想办法来到了自己心目中的灯塔,逃离了饥饿和死亡相伴的生活。

    漠南都督府则得到一批擅长放牧,精通大漠地形的大汉人。

    谁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好处,一个没有人受伤的世界便达成了。

    韩信皱着眉头道:“尽量不要让他们停留在坞堡当中。”而后就不再多问了。

    捡牧民是漠南对付匈奴人的一种军事战略了,匈奴人的地盘比大汉还要广大,想要派遣军队占领匈奴人的地盘是极其困难的。就漠南这一小块地区大汉就花费了好几万大军驻扎,每年军费开支更是超过了10万金。

    但很快韩信就找到了匈奴人的破绽,那就是匈奴人的人口太少了,占据整个大漠的匈奴人,人口总数也就几百万上下,他们损失几十万人口就会元气大伤。

    而韩信对待匈奴人的策略也是以歼灭俘虏他们的有生力量为主,韩信为漠南都督的这三年时间,用零敲碎打的方式吞并匈奴人十五万。

    这对匈奴人来说不亚于打了一场马邑溃败那样的败仗。要不是匈奴人在北方获取收益,此时匈奴人只怕已经被韩信用这种方式打的元气大伤了。

    镇宁堡,议事厅。

    韩信坐在首座问道:“镇宁堡北方的情况如何,我军发动北伐,有多少部落愿意投靠我们大汉?”

    王忠汇报道:“镇宁堡的白鹿部,野牛部都有投靠我大汉的想法,只是他们现在担心匈奴人王庭的力量,不敢主动来投,但要是我军北伐,他们会马上投效我大汉。至于其他的部落他们想要和我们大汉做生意,不想打仗,并没有改变现状的想法。”

    韩信冷笑道:“这些匈奴人打不过我们,要不然以他们的秉性,哪里会老老实实的做生意,只怕早就想带领军队杀过来了。”

    “白羊王倒是派过使者过来,他说愿意投靠我大汉,只求大汉把原本白羊部在漠南的领地还给他,他愿意带领白羊部所有人倒戈相向。”

    韩信摇头道:“我大汉花费如此多的人力物力,是想要大漠成为我大汉的大漠,而不是白羊王的大漠。”

    要真答应了白羊王的条件,大漠的白羊部必定会快速崛起,只怕要不了几十年,白羊部就成为了大汉最大的敌人,这种给子孙后代留下隐患的条件,韩信自然不可能答应。

    大汉朝廷对大漠的态度就是,这片土地以后必定是属于大汉的,上面生活的人也只能是汉人。只有大汉的诸侯才能在大漠分封建国,白羊王还不够资格。

    韩信打仗一向讲究战事未起,情报先行,这里两年他通过大汉的商队安插了无数的探子,把大漠南北的查的明明白白,什么地方有山,什么地方有河,什么地方有戈壁有沙漠,韩信都心中有数。

    他还前所未有的给大漠弄了一张极其清晰的地形图,方便以后北伐。可以说韩信对大大漠的了解超过了九成九的匈奴人。

    当然花费如此大的代价,韩信也不只探查了大漠的地形,对于匈奴人的王庭,大部落首领,中小部落的首领,韩信也是极尽拉拢,根据大汉朝廷的命令,承诺他们的政治地位,想办法让匈奴的贵族大部落首领为大汉所用。

    此时匈奴国上下,可以说是无人不通汉,只是每个人的价码不同而已。

    冒顿对这种情况清楚明白,但也是无可奈何,想要解决汉人探子的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闭关锁国,把所有汉人的商队全部赶出匈奴人的地盘。

    但偏偏这是冒顿做不到的事情。大漠就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匈奴帝国从粮食到各种手工艺品,再到奢侈品,就没有他们不缺乏的,他们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产品就是各种牲口。而偏偏大漠天灾人祸不断,今天还是好好的牲口群,一场白灾就可以让它们全军覆没。

    匈奴帝国就根本离不开大汉的粮食,布匹,各种手工品,他们也需要大汉的商贾把他们的牛羊,羊毛卖给大汉,在这种情况下,冒顿面对汉人的探子只能杀一些做太过分探子,其他时候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过匈奴人各个阶层对大汉对他们拉拢态度也各不相同。

    像匈奴人的顶级贵族,大部落首领,他们只想把自己手中的牛羊和羊毛布高价卖给大汉的商贾,对大汉的拉拢则是极具敷衍。

    大汉虽然富裕,过得也比匈奴好,但却不可能给他们独霸一方的权利,他们在匈奴可以做一方霸主到了大汉那一边那只能做富家翁,匈奴人的顶级贵族根本不会为了所谓的好生活,放弃他们手中的权利。

    而小部落首领则想投靠大汉,他们本就没多少的权利,生活的品质也不比其他底层的牧民强多少,草原上的各种天灾人祸,他们的抵抗力是最差的,稍微有任何的天灾人祸,他们的部落就会消失在这茫茫的大漠当中。

    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大汉的一个普通百姓,生活品质都比他们好,他们自然愿意成为大汉的百姓。所以走线来到大汉的部落是最多的。

    冒顿巡视自己的领地,经常遇到一片地区本应该有部落的,但却人去楼空,只留下一片空荡荡的牧场。逼的冒顿不得不把小部落安置在大漠,以此来减少人口的流失。

    而在匈奴人几千人的中等部落的情况又不同了,他们手中的权力说小不小,生活过的也不错,有些人想投靠大汉但有的人却舍不得自己的权利。白鹿部,野牛部就是匈奴中等部落,部众有五六千人,但他们是想要投靠大汉过上好日子的。

    而就在韩信和王忠讨论匈奴人情报的时候,说是白鹿部有使者求救。

    韩信让白鹿部使者进入。

    这个时候一个不到二十的青年跪在韩信面前悲泣道:“还请将军救救我白鹿部?”

    韩信问道:“你们白鹿部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父亲想带领部众投靠大汉,但被野牛部出卖,我们走到距离镇宁堡50里的地方被白羊王带领骑兵包围了,现在只有将军能救我们了。”

    韩信马上问道:“白鹿部有多少人,能征召多少士兵,包围你们的士兵有多少?”

    青年道:“我们白鹿部有5000余人,我父亲已经征召了上千勇士和白羊王对峙,但白羊王部加上野牛部有六千余士兵,在拜月山把我们彻底包围了。”

    韩信听完陷入沉思,大汉和匈奴人正式交手还在三年前,这几年他和匈奴人都是小股部队战斗,尤其是打游击战,韩信领兵都是躲开匈奴人的大部队,直接俘虏匈奴人的部众。

    现在匈奴人战斗力如何?

    匈奴人将领的指挥能力如何?

    韩信不能说是一无所知,但却也是知道的很少。

    他唯一知道的是,冒顿在西域攻破了好几个小国,抓了几千铁匠,在漠北龙城也开始学习大汉制造高炉,打造铁甲。虽然他不知道龙城发生的具体情况,但从探子得到的情报来看,匈奴人的铁甲数量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

    韩信觉得这次是一个好机会,可以在正式大战之前测一测匈奴主力的战斗力。

    “传令平虏堡部队立即集结,连夜赶到镇宁堡来,集结亲卫曲马上集结,立即随我出发。”韩信下命令道。

    而后韩信下命令道:“王忠,你在此地等待我军的大部队,等大部落到来,指引他们去拜月山支援。”

    王忠道:“诺”

    韩信带着自己的500亲卫曲,在白鹿部使者的带领下,花费一个多时辰赶到拜月山。

    拜月山说是山,实际上却是一个比较平缓的山包群,四周就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此地郁郁葱葱极其肥沃,牧草可以淹没人的小腿。

    原本如此肥沃的草场应该有部落在此放牧,但因为此地是汉匈之间的边界,尤其是现在汉军进攻,匈奴人守的情况下,敢到这边放牧的匈奴人部落,要不了几天就会消失的无影无踪,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匈奴人的部落根本不敢靠近汉军堡垒100里范围。

    这两年在匈奴人的部落流传不少草原传说,都是说南方有吃人的神魔,一顿要吃掉上百人,几百头牛羊,任何敢去南方放牧的部落,一天之内就会被这神魔吞噬干净。

    到了目的地附近,韩信命令全军休息,同时派遣自己的斥候队立即探察白鹿部落的位置。

    傍晚指挥探马回来向韩信禀报道:“都督,匈奴人在前方十余里,白鹿部马车组成圆阵抵抗白羊部进攻,不过看情况极其狼狈,不知道能坚持多久。”

    韩信淡然道:“这就要看他们自己的本事了,要是不能坚持到我军援军到来,这就是他们的命。”

    而后韩信命令自己的亲卫隐藏休整等待后方的援军,同时派遣探马时刻观察战场情况,命令他们有情况就马上汇报。

    与此同时,十几里外的战场上。

    白鹿部用几百辆勒勒车围成圆阵,白鹿部落五千余人全部挤在这个狭小的空间内。青壮健妇全部手持弓箭长枪对外。

    小孩,老人则在阵型最核心的地方,惊恐无比的等待最终命运的降临,要是没有援军,他们十之八九要死在这片土地上。匈奴人就是这样残酷,哪怕是自己人也不会手下留情。而现在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几十里以外的大汉援军。不少人都在跪地祈祷,希望汉人的援军早点到来。

    白鹿部族长鹿英此时却是一脸悔恨。他差点就成功带领部众逃到大汉,过上逃离饥饿的好日子,结果因为信错人了,导致整个部落都要毁在他手中了。

    托大汉这些人不断宣传汉匈血脉相连,匈奴人是大禹的后代,匈奴人和汉人是亲兄弟。

    鹿英在匈奴人当中一直都是亲汉派。他是相信匈奴人就是大禹的后代,他们也是流传着三皇五帝的血脉。他们胸膛中流淌的中原最正统的血脉,匈奴人的根不是在大漠,而是在中原。

    现在汉人都承认他们的身份,他们就应该带领部落回到中原过上富裕的日子,而不是继续在大漠上吃沙子。

    所以鹿英经常在王庭向其他部落首领宣传,匈奴人要认祖归宗回到中原,这才是解决匈奴人与汉人矛盾的最好方法。

    汉人如此强大,富裕,他们只要回归大汉,也可以过上富裕的生活。而要是继续和汉人战斗,以汉人强大的战斗力,整个匈奴国都有可能烟消云散。

    因为鹿英如此在王庭宣传,冒顿打了他好几顿鞭子,但却又不敢杀了他。

    因为匈奴人部落当中,这样的亲汉派为数不少,是一股非常庞大的势力,冒顿都要有所忌惮。

    尤其是中小部落首领,他们是最认可鹿英的话的,汉人能如此强大1个可以打赢他们10个,他们根本不可能是汉人的对手为什么还要继续打仗。

    和汉人做买卖不是更好,汉人也需要他们的牛羊和羊毛,现在羊毛的价格都上天了,有时间打仗,双方不如坐下来谈谈羊毛价格。

    小部落首领是为了利益,而那些大部落的亲汉派,他们内心可能不认可汉人的这个说法,但现实却逼着他们不得不承认这个说法。

    承认他们是大禹的后代,双方的战争,那就是兄弟内战,还有缓和的余地,但要是不承认,只怕他们匈奴人这个种族都有可能烟消云散了。

    但他们却是不想投靠大汉的,而是想维持现状,最好汉人退回长城以南,大漠是属于单于的,也是属于他们的,但要是连匈奴国都没有了,他们哪里来的地位权利。

    尤其是大汉这几年在大漠的所作所为,这些大部落首领算是看明白了,汉人对待底层的匈奴人非常好,你要投靠大汉都可以吃饱饭,过上好日子。

    他们这些大部落首领,确实权利会被汉人夺走,部落会被汉人打散,他们从高高在上的匈奴贵族首领,成为大汉的普通百姓,这种情况下只要有一丝的可能性,他们也不想投靠大汉失去权力。

    但汉人的实力太强大了,两个都督府,一个将军部,从三个方向向匈奴压过来,压的匈奴人不得不逃离他们的家园漠南,躲到荒凉的漠北。

    即便逃到漠北,汉军强大的军事压力也压的匈奴人上层喘不过气了,因为冒顿这些匈奴人高层不管怎么谋算,他们都发现自己却连汉军一个将军部都打不过。在汉强匈奴弱的情况下,承认是自己人以后战败了,好歹有条后路。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