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我成为了位面之子
繁体版

第359章,漠南新城与教化

    大汉八年二月二十九日,平虏堡。

    此地是深入漠南的军事堡垒,漠南都督府治所,同时也是漠南最大的经济中心。

    城池建设在荒野泽带来的肥沃土地,此地水草极其丰茂,是方圆几百里最优质的草场,汉军占据此地之后,开始教导本地牧民使用青储饲料,让本地养殖牲口的数量快速增加,三年时间增加了10倍。

    尤其是大汉打通了漠南和中原的商道,中原低价的粮食可以在此地贩卖,草原上的牛马羊毛可以高价卖给大汉。

    商道打通了,本就地广人稀,人均资源占有量多的漠南快速富裕,加上中原的粮食价格一跌再跌,大汉的商队低价运粮到漠南,高价贩卖,再从漠南低级购买牛马羊毛等货物。这种双线的贸易比单线贸易利润高了一倍以上。

    大量的粮食到来,牧民家的存粮越来越多,大汉用三年时间就解决了漠南饿死人的情况。

    现在徐凡这个天子在草原上的名声,比冒顿这个单于都要高,冒顿军事才能再强大,也只是强盛了匈奴民族,但他却不可能解决底层牧民面临饥饿的问题。

    而徐凡这个天子解决了这个问题,于是草原上的牧民开始用脚投票,选择自己想要的君主。

    平虏堡虽然以畜牧业为主,但为了示范效应,也是为了给漠南都督府增加一点财政收入,漠南都督韩信向朝廷请求在平虏堡建设一个大型纺织厂。

    大汉朝廷同意了韩信的请求。运输了50架纺纱车,300架纺织机来到平虏堡,并且派遣唐诚纺织厂的厂长。

    韩信是打算平虏堡为囤积粮草,器械的前线据点,所以非常重视新城建设。尤其是原本定为三年完工的长安到九原郡轨道,提前半年完工。

    因为平虏堡的人口越来越多,韩信不得不对其进行扩建,冬季结束之后,他招募了大批牧民当建筑人员,平日,购买了大量的砖头,条石、水泥、石灰等建筑物资,打算把平虏堡扩张十余倍。

    平虏堡虽然新建不到三年时间,但常住人口已经超过了3万人,算是冬季过冬的牧民,堡内人口超过了5万人,在北方可以可以算是一座大城市。而这座城市可以说是韩信一手建设起来的,他也一直引以为傲。

    对于草原牧民来说,粮食堆积如山,各种货物充足,还能让他们吃饱饭的平虏堡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圣地了。

    现在平虏堡内纺织厂林立,每年冬季都会汇集整个漠南的牧民,他们既是在这里过冬,也是想要在这里打工。

    这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现在关中往九原郡运输粮食,现在一辆装满20石粮食的轨道马车,只要十天时间就可以从关中到九原郡。

    许彰皱着眉头道:“只要没有意外的话,新城会按照工期完工,但要是提早两个月时间完工,最起码要增加三成的人数。”

    而此时建设新城大匠许彰知道韩信的到来。马上过来道:“见过都督。”

    而韩信也靠着卖出厂房土地就收回建设的费用。

    唐诚当然纺织厂厂长之后,马上就开始培训当地的牧民女工,在设备到来之后,第一年纺织厂就生产出5000匹羊毛布,而后每年以一倍的速度增长。

    工地上韩信带着自己的亲卫来视察外城建设的情况。而此时平虏堡工地人声鼎沸,牧民工人做一些重劳动的体力活,汉人工人做一些技术活,他们们分组合作,把一块块条石作为城墙地基用水泥粘牢固,而后开始砌砖头,此时工地上已经有八尺多高的城墙地基了。城墙内部也开始在挖掘下水道,排水渠,花费好居住区,收工业区,仓库区,军营等设施。

    离开工地之后,韩信来到平虏堡内。

    同时朝廷的举动也带动大汉其他商贾在平虏堡建设纺织厂,虽然本地女工效率差,手还粗,动不动会出错,但她们便宜呀,只要能让她们吃饱饭,再给个200钱,她们就会满足。而这价格要是给到大汉的妇女,她必定唾你一脸。

    许彰道:“诺!”

    韩信坚定道:“人手本将会增加,工期越快越好。”

    运输的时间减低了五倍,路程上的消耗只有十分之一,民夫的需求更是只有以前的三十分之一,轨道对粮草消耗之小,远远低于所有人的预计。

    平虏堡依靠着廉价的劳动力,靠近原产地的优势,以及大漠广大的空白市场,几年时间就成为了整个漠南的纺织业中心。

    现在蓝田粮仓的粮食疯狂向九原郡运输,每个月都会有30万石的粮食进入九原郡的粮仓,同时九原郡也开始向雁门郡运输粮草,为雁门郡囤积粮草提供支援,这场北伐大战对粮仓物资的囤积已经提前开始了。

    并且唐诚还开拓了羊毛线产业,根据牧民的分散贫穷特点,牧民可以低价购买羊毛线,而后用羊毛打毛衣来解决漠北寒冬的问题。打毛衣以价格低廉解决牧民冬季保暖问题,快速风靡整个大漠,现在整个大漠的帐篷里必定会有打毛衣的动作。

    韩信看到工地问道:“在六月前,新的为平虏堡能不能建设完工?”

    而平虏堡的作坊主也纷纷购买外城的土地用来扩建自己的厂房。他们早就有扩建的想法了,只是堡内的土地不足,他们又不敢在堡外建设厂房,毕竟这不是大汉内部,谁知道胡人什么时候回杀过了,他们还是更加信任有城池守护的厂房。

    就在韩信欣慰自己功业的时候,几个胡人小孩围着他转,韩信当即从自己的袖子当中拿出一些糖果分发给这些小孩,并且笑着问道:“为什么不去上课。”

    一个胡人小孩道:“上课太无聊了,我们想要去打猎。”

    韩信道:“不学习文化,你们以后就很难成为汉人,不成为汉人你们如何参军为天子效力。”

    对于民族政策韩信一直抓的非常紧,他向朝廷求了上百夫子来到漠南教化胡人。

    这些夫子来到漠南,大部分都在平虏堡,少部分在其他堡垒教化牧民。

    儒家在面对墨家的压力下爆发了极大的潜能,他们在大汉寻找自己新的基本盘,最后找来找去就找到了漠南这片土地。

    此时的儒家还是极其有战斗力的,在汉军的帮助下,这些儒生还真在这片大漠地区扎下根。成为了这些部落对外的交流员,帮助牧民斗女干商,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讨要大汉对牧民的政策支持等等。

    正好大汉属于盛世时期,大汉带着漠南飞,让这里的牧民生活普遍变好,牧民们认为自己的好生活都是夫子带来的。

    这里的牧民也没有让这些儒生失望,他们极其淳朴且好学,对儒家的夫子也是极其尊重。甚至尊重的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牧民们为了表达自己对孔夫子的尊重之情,会雕刻一个孔夫子的木像,而后这些牧民会在部落节日或者是重大事件的时候,在一个或者两个穿着儒家服饰的“儒生”带领所有部众一起朝拜孔夫子。

    有时候还会带着牧民,齐声朗诵《论语》当中的内容。

    儒家士子看到这幕的时候,惊的目瞪口呆,但一时间却不知道如何阻止这种风潮。

    《论语》还有这种读法?

    而从现在的情况来说,成效是极其显著的,在平虏堡的胡人,取了汉名,学会了汉话,甚至还有不少人学会了大汉的文字,为了千金市马骨,韩信把他们招募到漠南都督府成为汉吏当中的一员。

    草原上的牧民都愿意成为大汉的子民,现在他们更是想要自己的小孩学会大汉的文化,去长安考科举,大汉要北伐,漠南都督府的牧民比汉民还要激动,时不时就有牧民想要加入大汉的军队,为天子建功立业,儒家的教化之功极其显著。

    “你们这群调皮鬼,还不回去温习功课!担心夫子打你们的板子。”一声厚重的声音传来。

    “夫子来了!”刚刚还缠闹不休的小屁孩们,顿时跑向自己的教室。

    欧阳询看到韩信道:“见过将军。”

    韩信笑道:“教化之事,胜过我大汉10万精锐,还请欧阳夫子多上心了。”

    欧阳询道:“这本就是谋的职责。”

    想了想欧阳询问道:“将军朝廷给我等夫子的补助情况如何?”

    韩信道:“朝廷已经定下来了,像我漠南寒苦之地,夫子的俸禄每个月可以多300钱。”

    想了想韩信解释道:“朝廷的花销也大,能增加300钱已经是天子全力争取了。”

    几年的全民教育,大汉的高技术人才依旧缺乏,但基础普及文字的夫子却并不缺少了。

    但大汉此时的普遍情况就是县城,郡城,乃至县城读书人众多,长安城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了,但很多乡村却是想招募一个夫子都难。

    徐凡为了防止出现后世那种乡村教育崩溃的局面,于是就弄了一个补助法令,按照乡村贫瘠的情况,分三档补助,分别是每月100钱,200钱,300钱。

    其中平虏堡既是边塞,又是贫瘠之地,补助是最定格的每月300钱。

    欧阳询道:“我等清楚,能有现在的补助我等已然满足了。”

    而韩信在欧阳询进入这所小学,平虏堡水泥砖头都用在修城墙了,所以平虏堡用的是木材建设的小学,一共有八个教室,此时每个教室都可以听到,孩子们朗朗上口的读书声音。这些小孩比他们的大人更快掌握汉语。

    比起大汉的内地,这里的义务教育更加具有强制性,漠南每个牧民家庭,只要有6岁的小孩都要强制上学,因为漠南的特殊性,这样的义务教育就要把他们的小孩带离他们的父母。除了少数生活在平虏堡的牧民能接受这点,其他牧民是很难接受自己的小孩离开自己。

    为了这件事情,漠南的牧民和都督府还爆发激烈冲突,毕竟当时的情况双方互信程度不算高,枭雄之辈可以接受自己的儿子为质子,但普通人却很难接受小孩离开自己的身边。

    这个时候韩信退了一步,先生请这些牧民家族来看他们小孩在小学的生活,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小孩可以像汉人小孩语文、数学、常识、音乐、军事、思想政治等课。

    他们的小孩和汉人的小孩集体劳动,集体训练,他们吃的一样,住的一样,还和汉人小孩成为了好朋友,并没有区别对待,这下牧民们安心不少。

    同时韩信让能接受寄宿制小学牧民上学,先让牧民的小孩上了一个星期的课,并对他们保证,要是孩子受到了委屈,可以让他们接回。

    牧民父母来接人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家的脏小孩,居然被学校的夫子洗的干干净净,养的白白胖胖,穿上了汉人的衣服,看上去就和汉人一样。

    在发现汉人不但没有虐待自己的小孩,还把小孩养的白白胖胖,这些牧民终于放下戒心,都督府花费三年时间,才让牧民接受了这样的寄宿制小学,而不用担心自己小孩的安全。

    示范作用是巨大的,现在草原的牧民已经习惯星期五下午来接自己家小孩回家。

    韩信微笑问道:“这里有多少学生?”

    欧阳询:“502人,整个平虏堡有三千余学子。”

    韩信笑道:“这些人长大之后就会成为真正的汉人,到时候漠南就会永远属于我们大汉。”

    大汉在漠南教导牧民小孩的成本比在大汉内地都要高一倍以上,付出如此大的代价,比就是为了这片土地能够属于大汉。

    “铛铛铛!”下课铃声响起,所有的学生都冲出教室,但他们看到韩信并不害怕,反而围上来叫道:“都督,都督!我们要吃糖。”

    对于平虏堡小孩来说,韩信这个都督不但可亲而且经常手中有好吃的,所以经常有小孩围着韩信。

    韩信笑道:“吃糖可以,你们要唱歌给都督听。”

    学生们听到这话马上开口道:“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大汉,古老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太多歌不能选了,这首勉强也适合。)

    在糖果的诱惑下,本来几个小孩歌唱的,但很快整个小学的小孩都集体合唱,声调就渐渐开始一致起来。这首歌是他们的校歌,几乎他们每天都要唱一遍,所以每个人都会。

    很快校园的歌声传出去了,四周的人听到也会轻声合唱。

    “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的龙的传人。”欧阳询听着他们稚嫩的嗓音,此时他仿佛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灵魂在颤动的感觉,这就是儒家一直在追寻的教化之道。

    而韩信则花光了自己的俸禄给全校五百多学生购买糖果。

    翌日,韩信带领500骑兵,一路北上,平虏堡北上100里的距离有一个镇宁堡,这个堡垒小很多,只有一屯驻军和3000多牧民。而这样的堡垒在漠南有十五个,它们像一串锁链,把漠南最肥沃的草场全部被圈住了。

    匈奴人不是没有想过要拆除这些汉军堡垒,但只要匈奴人大举入侵,当地的驻军就会马上让点燃烽火,通知漠南都督府。同时会让所有牧民入堡,武装这些牧民抵抗匈奴人。

    这些堡垒虽然小,但却异常坚固,而匈奴人在大漠也难以打造攻城器械,所以他们即便人多势众也很难发挥出来。

    而堡垒的汉军他们只需要抵抗1-2两日,大汉的援军就会杀到,匈奴人一个大部落的精锐根本不是汉军一营骑兵的对手。而匈奴人小部落却又不是拥有坞堡汉军的对手,他们不是被汉军吞并,就是被汉军一步步排挤出漠南。

    韩信来到镇宁堡,镇宁堡屯长马上带人来到城门口行礼道:“末将王忠见过都督。”

    韩信看着北方问道:“匈奴人情况如何?”

    王忠自豪道:“因为害怕自己手下的部众逃到大汉,他们已经不敢在这片地区放牧了。”

    大汉和匈奴人只有短暂不到半年的和平时期。

    在大汉吞并齐国,韩信带领大汉精锐建立漠南都督府。

    双方的摩擦就开始频繁起来了,匈奴是个部落联盟的体制,冒顿这个单于很难管理到下面的小部落。而草原那种恶劣的环境,也决定很多活不下去的部落,只有南下抢劫这条道路了。

    但韩信却不管你有什么不得已苦衷,只要敢入侵大汉的领土,不但要抓捕入侵大汉的匈奴人,连在匈奴人地盘上的老弱也全部抓起来。

    匈奴人发现自己的部落被汉军抓起来,自然要想要要回自己的部众,但韩信直接告诉匈奴人使者,以后他们匈奴人敢入侵大汉,大汉让你们全族皆灭。

    匈奴人自然不服气韩信的霸道了,开始频繁发动小股骑兵入侵大汉的领地。

    但韩信并没有被动接招,而是以双方国界线上的坞堡为边境,带领军队反击出去,匈奴人的小股骑兵攻破不了汉军的坞堡。

    但韩信麾下招募大量的匈奴人,很多人甚至就是那片草场的土著,韩信根本不缺向导,汉军的游击战一打一个准,匈奴人大量千人以下的小部落被韩信扫荡一空,都快在漠南打出一无人区了。

    这个时候匈奴人只能派遣使者再次求和,双方按照边界互不干扰。

    网站转码内容不完整,退出转码页面。或者下载无广告阅读网站转码内容不完整,退出转码页面或者下载更好体验,更快更新敬请您来体验!!!!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