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繁体版

第571章 考校皇子,做太上皇

    回紫禁城的路上,刘升对刘瑞道:“等随朕去大楚的远征军装备了足够的崋星1号步枪后,留在这边的亲卫军也要陆续换装。”

    “还有,亲卫军轮战制度要坚持不懈地执行下去,依次保证亲卫军的战斗力,避免亲卫军退化为空有一身豪华装备的老爷兵。”

    “另外,亲卫军的兵源也要坚持以常备军、警备军中的优秀将士为主,以功勋、烈士后裔为辅。”

    “忠君爱国的教育思想也要一直抓紧,不能放松。如此,咱们手中才能始终掌握着一支能镇住这大好河山的军事力量。”

    “儿臣谨记。”刘瑞点头,随即又疑惑道:“常备军难道不可信吗?”

    刘升一笑道,“常备军并非不可信,只是不如亲卫军那么可靠而已。”

    如今大崋朝廷对常备军也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掌控制度。

    比如担任旅级及以上军职的将领,必须在南京安家——当然,刘升不会下达这么生硬的命令,而是用为将领安排住房的方式进行。

    再次,镇守某地的一个常备师,一般而言主将不会轻易更换。这是为了避免新任主将到来后,需要从头了解其敌人。

    当然,真到了必须要更换的时候,也不会影响太大。

    比如说李定国率领常备军第五师常年镇守广西边境,防备安南等中南半岛上的几个国家。

    第五师针对这几个国家所做的种种准备,都建立了相关档案。后继者来了,只需通过这些档案、文件,就能够尽快了解广西边境的情况。

    在主将不轻易更换的情况下,副师长、师参谋、师军政员,以及旅团级将领,却会适当调岗、调任。

    以此避免某个师长期驻扎一地,形成了类似前明关宁军那样的利己军事集团。

    至于普通士卒,则又是另一种安排。

    后世的士卒不论在哪里戍边,家人就在家乡,只有假期才能回去看看——这还是因为交通便利的原故。

    但在此时,若是按此来办,士卒会因为家乡距离太远、交通不便,数年见不到家人。

    至于说让士卒分批返乡探亲,也不容易。

    一个师有三四万将士,全轮一遍估计得一两年,乃至更长的时间。

    因此大崋常备军会尽量从边地招募士卒,原有将士若家乡在别处,在其家中愿意的情况下,则会被迁至边省安置,好方便士卒探亲。

    不过这一政策,随着大崋铁路里数加长,交通越来越便利,已经有所更改——近几年,相当部分士卒的家属都不愿迁徙,士卒本人也不在乎戍边数年不能归家,而是一心想着建功立业。

    或许在几十年后,这个迁徙将士家属到边省的政策便会停止。

    最后,亲卫军从常备军、警备军选拔兵员,也算是对常备军、警备军一种间接的影响与掌控。

    ···

    刘升、刘瑞回到紫禁城后,恰好皇家学校放学。

    刘升在红娘子这边吃完晚饭,便派人将十几个上学的儿女都叫过来,询问下学习上的事。

    “参见父皇、母后!”

    一众皇子、皇女小大人似地行礼。

    刘升笑着道:“平身。”

    随后又道,“还是老规矩,男生由朕来考察,女生由你们母后考察。”

    听此,一众皇子皇女并无意外,当即男女分开。

    九个正在上学的皇子,从左到右按高矮排队,整齐的站在了刘升面前。

    在皇家学校,学生上午第二节课后,是需要做集体广播体操的,所以列队什么的,已经练成了一种本能。

    九个人中,皇二子刘瑜年龄最大,已经十三四岁,个子也最高,都有一米六几了。

    他是李香云所生,继承了刘升、李香云两人的颜值,已长成个翩翩美少年。

    最矮的自然是皇十子刘琥,乾元十年生,今年才五岁。他是郑海珠所生,颜值自然也不差,但目前还是个小豆丁。

    除了面前这九个,以及太子刘瑞外,刘升还有五个儿子,目前都还没上学。

    其中最小的一个是皇十五子刘现,为白族妃子杨芷所生,如今一岁都不到。

    刘升看一众儿子都身姿挺拔、颜值颇高,不免心生自豪感,暗想:不愧是我刘升的种,放到后世全都是妥妥的小帅哥。

    随后他从年纪最小的刘琥开始,一一考察他们的功课。

    刘升虽然多年不学习,但基础还是有的,又拿着孩子们的课本、作业做参考,考察起来自不会有什么问题。

    结果第一个皇子就出现了状况。

    “虎儿(刘琥乳名),8+5等于几?”

    “8+5?”

    刘琥孩如其名,长得虎头虎脑,闻言嘀咕了句,就按照这两日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方法,扳着手指开始数数。

    结果他把十根手指头都用上,却发现还不够。

    竟看着一双肉呼呼的小手一时傻了眼。

    旁边却大了刘琥一岁多的皇九子刘璨(红娘子所生),眼睛咕噜噜地转,当着刘升的面搞小动作,想要给刘琥提示。

    可惜刘琥年纪太小,完全体会不到他小动作的深意。

    他回过神来,抬头望,见刘升正满脸威严地看着他(其实是在憋着笑),顿时心里有些害怕,嘴一瘪,泪水就开始在眼眶中打转了。、

    但他却记得刘升不喜欢男孩子哭,便忍着泪道:“这题太难了,虎儿不会,请父皇责罚。”

    瞧刘琥这可爱的小模样,刘升差点没忍住笑出来。

    但为了父皇的威严,他到底忍住了,看向一旁的刘璨,道:“你小动作不断,可知道这题怎么做?听好,朕要听的是怎么做,而不是一个简单答案。”

    刘璨不仅颜值高,似乎还同时遗传了刘升的智慧以及红娘子的机灵。

    他先迫不及待地道:“8+5=13啊,十弟,你手指头不够用,还可以用脚趾头啊。”

    “脚趾头?”刘琥一脸萌,没想到还可以这样,随即低头看脚,不禁道:“可虎儿穿着鞋子啊,看不到脚趾头。”

    “脱鞋呀。”刘璨怂恿。

    刘琥执行力挺强的,竟真当刘升的面脱下鞋子,看的后面奶妈、侍女急得不行,生怕刘升因此怪罪刘琥。

    刘琥很实诚地用双手、双脚重新加了一遍,高兴地道:“还真可以啊,8+5=13,这题我会了!”

    刘升见此露出笑容,道:“虎儿聪明,学的真快。不过,用手指脚趾只能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超过20该怎么办?”

    刘琥又是一脸萌。

    他才五岁好不好?

    刘升所说他一时真理解不了。

    好在刘升本就没有用此考刘琥的意思。

    他看向刘璨,“你不是能吗,你来说。”

    刘璨上小学一年级,学的知识可比刘琥多多了,当即傲娇地道:“父皇未免太小瞧我,这事可难不倒我。一百以内的加减,我都能做到口算了。”

    “是吗?那朕就出几道题考考你。”

    接着,刘升连出了几道普通加减题,刘璨果然都口算出来了。

    然后刘升嘴角露出一抹暗笑,道:“那23+67-79+56-42等于多少?”

    刘璨听了直瞪眼,回过神来,便能努力口算,却发现很难像之前那么快得出答案,心里一急,又把口算一部分的结果弄错了,只能重新开始。

    刘升见状,便不管他,继续考察其他皇子。

    剩余皇子见识到厉害,都不敢轻忽大意,紧张起来。

    皇子中自然不会都是学霸,也有学习一般,甚至有点学渣的。

    但总体而言,学习都算不错。

    所以,考察之后,刘升颇为满意。

    “刘瑜、刘珩、刘璟留下,其他人都回去吧。”

    “是父皇,儿臣告退。”

    待其余皇子退走后,留下来的三人更紧张了点。

    这三个都是十岁以上的,也是刘升计划要带着一起远征大楚的,便准备趁着晚饭后的时间,多考校一下他们,顺带教他们一些知识、技能···

    转眼过去大半年,时间来到了乾元十六年八月。

    刘瑞已经协理国政一年,在刘升的指导下,对各方面国务都有了一定了解。

    于是,在八月初九这天,刘升按照与重臣们商量好的计划,正式发布圣旨通告天下,传位于太子刘瑞,他则退位为太上皇。

    礼部为刘瑞准备了多个年号以供选择。

    最终,刘升和刘瑞一起挑中了“永兴”。

    不过按照历朝习惯,今年仍是乾元十六年,要到明年才会更改年号,为大崋永兴元年。

    退位后,刘升又在南京呆了一个月。

    见刘瑞这皇帝当得有模有样,只是信心仍有点不足,时常会向他询问一些事情的处理办法。刘升便明白,他是时候离开了——他若留在南京,刘瑞很难真正长大,很多事也放不开手脚。

    于是,稍稍准备,刘升便带着部分随行人员,先前往天目山,进入北美。

    乾元十六年,十月初五。

    龙首县,大崋远征军大营。

    早在三年前,刘升便从亲卫军的虎贲卫、骁骑卫、胜捷卫中各调来一个旅,配合这边的海龙卫第三旅,一起进行航海适应性高训练。

    至于留在南京的亲卫军,也不是说就此少了四个旅——不论是陆军三个卫,还是海龙卫,都会从其他各军挑选优秀兵员,补足三个旅的编制。

    也即是说,如今大崋亲卫军的四个战斗卫,其实都有四个旅!

    便连讯风卫,因为被刘升调走了两个团,也同样补充了两个团的人员。

    同时,侍卫团也被刘升带了三分之二走,只有部分年轻骨干留给刘瑞,用于组建他自己的侍卫团。

    由此可知,如今的远征军大营,有五万多将士。

    在龙首县的海龙卫原营地附近,占据了好大一块地。

    有一说一,这几年龙首县也因为远征军而变得更加兴盛——这么多将士,每日消耗的粮草等物资,都很不少。

    龙首县可以提供一部分,其他部分也会转运来此处。

    如此一来,自然让龙首县经济变得更加繁荣。

    营地最大的一座营房,如今成了刘升在龙首县的临时“行宫”。

    行宫中,刘升正在听叶佳南汇报前番探索舰队第二次前往大楚,所搜集的各种情报。

    虽然大多数情报,叶佳南都写成了奏章,交由刘升阅览了。

    但有些事,刘升得当面问一问,才能更清楚——因为叶佳南等讯风卫人员,潜伏进大楚,所见所闻颇多,不可能全都写进奏章。

    有时候他们不以为意的事情、现象,可能正是刘升所重视的情报。

    这种事必须刘升当面询问,才能挖掘出来。

    叶佳南自第一次从大楚回来,不仅军衔提升了三阶,职位提升到了团长级别,如今是远征军讯风卫中的两名团长之一。

    升职加薪,又受重用,叶佳南第二次前往大楚是可是充满了干劲儿,所见所闻也确实不少。

    “陛下,那大楚嘉华皇帝宠幸李贵妃,一直想要太子,为此跟朝臣明里暗里较劲儿,让朝政乱成一团不说,近几年更是沉迷修仙。”

    “几年前,嘉华皇帝其耗费巨资,广邀天下道士及能人异士,在襄京辩论升仙之法。”

    “又派人在岘山中修建了一座名为"升龙道"的巨大道场,并建起了一座堪称奇观的通天塔!”

    叶佳南说到这里,颇有些眉飞色舞的味道,显然觉得大楚皇帝搞的这些事很有“精彩”。

    刘升则一脸无语。

    据讯风卫之前搜集的情报得知,这个嘉华皇帝本非太子,是在原太子犯下大错之后,才得以成为太子,继承皇位。

    其继位之初,也曾励精图治几年。

    大约是发现他这个皇帝实际权力没想象中那么大,做起事情来到处都是掣肘,什么事儿都难办成,于是就开始躺平了。

    躺平几年,嘉华皇帝就在各种因素下开始作妖。

    一方面宠幸贵妃,想要废掉太子;一方面又修仙问道,大修奇观。

    这不是大明的嘉靖皇帝与万历皇帝合体了么?

    问题是,这嘉华皇帝完全没有嘉靖的权谋手段、政治手腕。与万历相比,其底蕴也有所不足。

    所以,过去的这几年,大楚越发的民不聊生。

    再加上黄河决堤,发了一次大水。以及正常的北旱南涝等灾难,官府又无所作为,甚至趁机大发灾难财。

    终于是逼得百姓举旗造反。

    在探索舰队回来前,大概就是今年年初,大楚的农民军已经多达十几股。

    不过,大楚毕竟底子不算薄,还没到自然寿终正寝的时候。

    这十几股农民军大多不成气候,若无意外,被大楚朝廷剿灭是迟早的事。

    “我们离开大楚时,当时声势最大的一股农民军,首领叫做平天王的,已经被剿灭了。”

    “听说那平天王遭俘虏后,被押送至襄京,千刀万剐。”

    听此,刘升更加感慨,只觉得这历史上当真没有新鲜事。

    很多类似的事,总是在重复上演。

    叫人嘘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