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繁体版

第570章 龙体有恙?崋星1号

    一个月后,苏州沈氏纺织厂遭百姓打杂案件被联合调查组查清。

    沈氏及其商业对手陆氏涉案人员皆被严判——陆氏策划此事之人被判流放黑山行省,终生为苦役,其余相关涉案人员亦遭流放。

    沈氏贿赂审判员之人同样被流放黑山行省。

    至于被贿赂的官员,不仅被免职,还被流放往北山行省。

    至于组织、带头打砸沈氏纺织厂的几个前沈氏雇工,则被流放东藩岛。

    除此外,沈氏、陆氏皆被罚款十数万银元。

    在刘瑞的嘱咐下,这笔钱中将有一部分用于补贴此案中被伤及的无辜百姓,以及被沈氏、陆氏解雇后未妥善安排的纺织工人。

    随后,官方及民间报刊都针对此案进行了一系列追踪报导。

    于是天下皆知,此案中,不论是沈氏、陆氏这两个苏州大户,还是受贿官员,以及组织打砸工厂的几个前沈氏雇工,都被依法严判,可以说没一个落着好的。

    如今大崋不少地方的纺织厂都引进了蒸汽机器,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东家和下岗工人有矛盾的不在少数。

    原本不少工人都想着闹一闹的,那些开工厂的大户也在想着,是否用些旁门左道的方法,让下岗工人们闭嘴。

    在报刊上了解到此事后,不论是开工厂的大户还是下岗工人,都被吓到,息了用不法手段争取(维护)利益的念头。

    与此同时。

    各报刊也由此案展开了“是否该允许民间引用蒸汽机器”的讨论。

    并且这种议论很快蔓延到各大城市的茶楼酒肆、街头巷尾。

    杭州,天香楼。

    在此担任钱塘知县的王夫之穿着一身便衣,坐在二楼临床的一个隔间听着周围人的议论。

    “要我说,朝廷就不该允许民间使用蒸汽机器——那些纺织工坊若非引入了蒸汽机器,节省了大批工人,怎么会让那么多工人下岗?”

    “高兄这话在下不敢苟同。”一人出言反对,“报刊上都说了,蒸汽机器是科技发展的结晶,民间工坊能用上,生产力便会大大提升。”

    “至于工人下岗——朝廷都下发文件,要求那些工厂主妥善安置下岗工人了。可有些人就是舍不得一点钱财,酿造出了祸端,怎能将责任归结于蒸汽机器?”

    这时,有一个较为年轻的男子道:“其实在我看来,民间工厂引入水利、蒸汽机器,虽然造成一批工人下岗,却只是一时的。”

    “待这些工厂主缓过来,用蒸汽机器赚到更多钱,稍有见识之辈,都会扩大生产。”

    “如此,只要那些工人愿意学习用蒸汽机器生产的技能,找工作并不难。”

    “也许要不了几年,民间工厂变得更多,规模更大,对工人需求也会更多。”

    “到那时,不仅如今下岗的这些工人都能找到工作,甚至还要从乡下招募农民入城做工。”

    听完这番话,那一桌人都静下来,显然都在思考。

    王夫之则不禁捋了捋下巴上的短须,目露异彩。

    他觉得这个年轻人见识相当不俗,即便是放到几年前的南京大学,也算是个人才了。

    他当即起身,走出隔间,来到那一桌旁边。

    他道:“在下姜斋,方才不知是哪位的一番高论,着实让人耳目一新。”

    姜斋是王夫之自己取的号。

    他如今在杭州任钱塘知县,虽说真正见过他的人不多,但他的名字必然有不少人知晓。因此便用号做化名,遮掩身份。

    这桌四人中的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站了起来,拱手道:“在下唐大陶,方才所言不过是对未来变化的粗浅估测,当不得姜兄那般夸赞。”

    王夫之见另外三人没有说话的意思,便对唐大陶道:“唐老弟若方便的话,便到我那一桌坐下,畅谈一番,如何?”

    “幸甚。”

    唐大陶应了声,又与同伴交代两句,便来到王夫之所在的隔间。

    王夫之叫店小二给唐大陶添了副碗筷,又叫了几个小菜,便与之交谈起来。

    了解之后,他才知道,唐大陶乃四川达州人,父亲在前明时曾在南直隶为知县。

    大崋建立后,他父亲挂印回乡,他亦跟着回乡学习。

    后来四川也被大崋统治,他父亲观望一阵子后,便又出仕大崋。

    他原本是准备走科举之路的,后来见学校教育盛行,大学学子也比举人、进士更吃得开,便改了主意,进入学校学习。

    三年前,他考上杭州大学,如今正在杭州大学上大四。

    “铸万(唐大陶字)在杭州大学学的什么专业?”

    唐大陶与王夫之一番交谈,发现王夫之见识、谈吐比他更加不凡,还是南京大学毕业,心中已然将其当做了前辈。

    闻言当即应道:“学的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好专业啊。”王夫之笑着道,又问:“毕业后铸万有何打算?”

    唐大陶道:“自是准备走仕途——先选一地方官府,通过考试,应募为吏员。”

    王夫之笑眯眯地道:“既如此,铸万不妨考虑下钱塘县衙。如今杭州工商业十分兴盛,钱塘、仁和两县都在响应府衙,积极改革进取,正需要铸万这样的青年俊杰襄助。”

    听此话,唐大陶立马明白,这位姜兄多半是在钱塘县衙做事,且职位不低。

    不然的话,不会流露出如此明显的招揽之意。

    他也觉得跟王夫之很聊得来,想到大四下半年要实习,便问:“不知钱塘县衙明年开春有没有招实习生的打算?”

    王夫之道:“自是有的,以铸万的才识,看到相关公告后,尽管去报名,定能选上。”

    唐大陶道:“我一定去。”

    他心里则道:看来姜兄在县衙职位很不简单,难不成是局级官员?

    接着,两人边吃饭边闲聊,上至国事,下至江湖,都有聊到。

    当谈到几个月前,乾元大帝下旨让太子协理国政之事时,王夫之不无忧虑地道:“太子今年方十六七岁,才高中毕业,圣上便让其协理国政,着实早了些。”

    唐大陶道:“也不算早吧,在前朝时,太子这个年纪接触国政很正常。”

    王夫之摇头,“前朝怎能与我大崋相提并论?按理讲,当今圣上才四十多岁,正当壮年。”

    “即便再给太子四年时间,今上也没到五十岁,那时让太子协理国政才是最合适的。”

    唐大陶稍稍思考,道:“或许这其中有什么我们所不知道的原因?”

    王夫之道:“我所担心的也正是这个——但愿不是龙体有恙。”

    龙体有恙?

    想到这种情况,唐大陶也担心起来。

    如今大崋帝国拥有二***行省,地域辽阔已远迈汉唐。军威之强盛,同样超过汉唐。

    但大崋开国到底只有十五年,若是当今圣上真有个三长两短,太子未及弱冠,怕是未必能镇得住四边悍将以及某些蜷缩在暗中的反崋势力。

    如今大崋已有盛世之象,虽然偌大帝国各种大小问题层出不穷,百姓日子比前明时不知好过了多少,整体而言,国势蒸蒸日上。

    若在此时,大崋因圣上故去而江山崩塌,那就太可惜了。

    唐大陶很不愿出现这种情况。

    他道:“听闻陛下乃谪仙下凡,龙体应该不会这么早就出现问题吧?”

    “况且,如今我大崋上有国务院、军务院、督察院等总览各方面大事,下有省府县三级官府,便是乡野也有乡镇、社、村组织百姓。”

    “即便真有万一,山陵崩,相信大崋也能上下一心,共度难关,保住大崋江山不倒。”

    听此,王夫之心中也轻松了些,露出微笑:“铸万说的也是。”

    接着,两人又聊起民生方面的事。

    ···

    南京,紫禁城。

    御花园中,刘升正与红娘子携手散步。

    如今两人在一起已有十七年多,红娘子也三十六七岁了。

    不过她自为大崋皇后,便能一直挺注重保养的,再加上没遭什么罪,如今看起来才三十出头的样子。

    刘升模样同样不老,四十三四岁的人,看着像是四十不到的样子。

    两人这般携手散步,虽不像年轻男女那般好似神仙眷侣,却也给人以幸福的感觉。

    红娘子道:“确定后年走?不能再等两年吗?”

    刘升笑道,“你知道的,我原计划是明年就走,是你拉着后宫那几位左劝右劝,我才延迟一年。”

    “等到后年,瑞儿都十八岁了,放到我们那时候便是真正的成年人。”

    “况且,这些年来,大崋边疆及政局都已稳固,又有你坐镇。不会出什么问题的。”

    刘升说到这里顿了顿。

    “何况我又不是一去不回,更不是跟这边断了联系。等到我出海后,咱们可以用电报联系。”

    “至于大楚那边的事,若是顺利的话,也许两三年就能有结果,到时候说不定我就回来了。”

    红娘子柳眉依旧微蹙,明显没被刘升这番话安慰到。

    她道:“你该知道的,我并非忧心大崋江山不稳,而是担心你的安全。”

    “你在这边打了一次江山不够,如今都一把年纪了,却还要去那大楚再打一次江山,这叫什么事?”

    “万一你有个三长两短,我们这些人如何是好?”

    “娘子。”刘升停下脚步,侧过身面对红娘子,将她两只柔荑都握住了,“我知道你担心,但有些事我必须去做,不然会一直横在心里。”

    “至于谁安全问题,确实有一定危险,但相较于在前明时打江山要安全多了。”

    “前明时,咱们几乎是白手起家。而此番去大楚,我有四五个旅的亲卫军相随,不比那时强多了?”

    “再说了,我只是想要去那边的天目山看看,也不说一定要灭了大楚。”

    “罢了。”红娘子叹气,“你既铁了心,我多劝也无用。”

    其实红娘子很想跟刘升一起去大楚。

    但她知道,刘升既走,那她肯定要留在皇宫坐镇——不然她放心不下儿女。

    倒是后宫其他几个嫔妃中,会有几人随行,服侍刘升。

    目前确定的有白太微、李香云、郑海珠,以及李月等三位少数民族的妃子。

    除此外,刘升还会带两三个年龄较大的皇子跟随,以防万一。

    至于将来,最理想的情况,便是刘升用两三年就攻下大楚的河南天目山,弄清楚那边的情况,然后再回来当太上皇。

    ···

    时间来到乾元十五年十二月。

    刘升带着刘瑞一起到南京枪械厂视察。

    因为厂里几日前上了一条新的火枪生产线——准确说应该是步枪生产线。

    这种已经明显超越时代的枪支,被刘升命名为“崋星1号”。

    该枪支属于后装步枪,有三条膛线,使用的是铅头纸壳定装弹。

    依旧是单发步枪。

    但不论是射程,还是准确定、稳定性,都比之前的燧发枪、线膛燧发枪强多了。

    最重要的是,射速也有显著提升。

    当然,这种大崋初代后装步枪也有一些这样那样的小问题,但瑕不掩瑜,用来装备部队、提升部队战斗力是绝对可以的。

    南京枪械厂安装的这条生产线,便是要优先为随刘升远征大楚的亲卫军换装备。

    可以说,有了“崋星1号”,即便大楚那边火器达到了明末清初的标准,大崋军队依旧可以横扫,打穿。

    对刘升及亲卫军来讲,攻打大楚,正面战争从来都不是问题。

    麻烦的是后勤。

    所以,他去了大楚那边,若想搞稳一点,最好是先弄个安全的后勤基地···

    南京枪械厂刘升每年都来好几次,刘瑞也来了不少次。

    所以两人对厂中其他各坊只是粗略地视察了一番,然后便来到了崋星1号的生产车间。

    瞧见形象已经十分类似二十世纪初步枪的崋星1号步枪,从生产线上一支支的完成,刘升问:“这条生产线一个月能产多少支枪?”

    “回陛下,待工人们完全熟悉流程后,一个月至少能生产一千五百支崋星1号步枪。”

    一千五百支?

    这个数字就当下而言,其实不算小了。

    但却无法满足刘升的需求。

    毕竟四五个旅的轻微军足有五六万人呢。

    崋星1号步枪即便在远征军中装备一半,那也要两三万支。

    他当即道:“回头我会通知秘造局、机器局,让他们过来再安装一条生产线,你们这边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厂长听了神色一喜,应道:“微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