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仙人
繁体版

第二十八章 下山

    太安城,先齐之国都。

    大殿上,随着齐君王有气无力的声音传出,早朝拉开帷幕。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台下,左右各大学士、大夫、六部及京官武将组成的文官和武官站立的整整齐齐。

    文武百官最前列还有一人孤身在前不入百官之列显的极为特异。

    此人名叫张洞之,是齐王特命随朝辅政的内阁首辅,掌管天下之大事。

    齐王不喜朝政,看样子今日不想议事,但舟山地界遭了灾,已经到了不可不谈的时候。

    “启禀陛下。”文官中,有一人走出,正是户部尚书孟大人:“陛下,舟山地界雪灾已有一月之久,照陛下吩咐,南江、西山两地已筹集物资赈灾,但大雪封山车马运送困难,恐灾情严重粮食不能及时抵达,还望陛下下令,让山江县县令开粮仓放粮发放物资,以免百姓冻毙于严寒。”

    “开仓放粮?”

    齐王稍许坐正身子,面上的疲惫转为恼怒,下意识看向百官,瞧见他们皆尽低眉不语,心中明了这些人摆明就是合计好了,否则不会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反而将一个小小县城的小事就拿到朝堂上来说,按照往常,这种事情他根本不会理会。

    甚至他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人跟他说过哪里糟了灾,也从来没有安排过谁来处理什么事情。但官员们显然想让他说说话,既然如此,齐王也乐得陪他们玩玩这君上臣下的游戏,于是自然的开口训斥道:“自我大齐南迁以来,还从未因一灾祸便放开粮仓,况且朕已经下令西山、南江两地筹粮赈灾,未必尔等都是吃干饭的?连东西都运送不进去?”

    眼见齐王面露不满,孟大人也是皆为配合赶紧躬身惶恐:“陛下,灾情严重,积雪难清,那山江县万万百姓如今都等着粮食,若物资不能及时抵达,恐迟则生变啊。”

    “呵。”

    齐王不屑,继而转目看向内阁首辅张洞之,此时是该把问题抛出去然后结束这无聊的朝会,十几年来一直如此。

    齐王看向张洞之开口问道:“此事你怎么看。”

    张洞之闻言踏步上前,脸上丝毫不带有情绪,仿佛诸事尽在掌握之中,胸有沟壑:“回陛下,臣认为当务之急应当是清理积雪为车辆开道,西山镇边军、南江平南军均可调用千人扫清积雪,但开放粮仓一事,臣认为暂时不妥,应当视情况而定,陛下可下令使山江县县令葛滔自行抉择。”

    说的很好,齐王目光扫视,这些人早就私下商量好怎么办,谁发言,谁结尾,朝会上该说什么,不会多一字,自己只是象征性的发表意见罢。

    朝会之无趣,远不如美食、美人,听说御膳房又研制出一些新的药膳……好像在过两日又到了纳妃的时候……

    齐王一边如此想着,一边嘴上应付道:“便如此办。”

    “尔等可还有其它要事,无事朕便要退朝了。”

    这时,张洞之再度向前:“陛下,自先王废除国教至今已有百年,如今齐人道渐衰,民间已有邪祟为祸,国教一事势在必行,不知陛下可有定夺。”

    又是这事,齐王心中不悦。

    不等他说话,下方便有官员抢先站出:“陛下不可,齐有今日之繁盛,正因先王废除国教,治世有功,人道强盛,才有齐之强盛,若新立国教,恐重蹈覆辙啊。”

    一些官员纷纷配合道:“还望陛下三思。”

    张洞之见此情形后退身去。

    齐王点头,看样子今日早朝就到这里了,他象征性摆摆手:“行了,此事年后在议……”

    早朝后,众官员出了午门,户部衙门外,有两位大人并肩而行。

    其中一人走着走着,突然小声问道:“盂大人,倘若皇上有意新立国教,你可有何对策,我看那首辅张大人力推此事,怕是有些想法。”

    户部尚书孟大人闻言一笑:“徐大人,稍安勿躁,国教一事乃大势所趋,数千年来一直如此,我等在朝为官,做好自己本分便是。”

    “原来孟大人也早有了安排,是下官多虑了。”

    ……

    中天省东山省交汇之处有座仙山,当地村民将其唤作老君山,山间常年薄雾环绕,传闻山中有仙人出没。

    周边村民时常进山打猎、采药,但从无一人登上此山山顶,总会在不知不觉中入山离山,周围村落也经常有传言说谁人在山中见过神仙,此地百姓对此信誓旦旦,因百年来周围从未出现过天灾,一直风调雨顺。

    据此,这里的百姓更是笃定山中有神仙,还在山下建了一座老君庙。

    老君山山巅,大小数十座古朴建筑耸立,各峰之间,隐约能见一些弟子模样的年轻人在山中走动,这些人各个面貌不凡,目光清澈,气质出尘。

    后山处,一间不起眼的小院内此刻正有两人站在院中。

    其中一位中年人上前一步,看向那间小屋,拱手朝屋里说道:“上师,这便是犬子,次年二月将要去京城会试。”说着他便让身旁的年轻人上前一步。

    这年轻人正是今年秋闱中举的龚颂良。

    龚颂良闻言走上前来在小屋外拜会道:“学生龚颂良拜见上师。”

    屋子里,一位白发老者盘膝坐在蒲团上闭目打坐,他面前的台案上两座香炉升起袅袅青烟,台案中间挂着一幅天师图,图中天师手持法剑望向画外。

    听见屋外声响,白发老者朝身后开口说道:“崔有,你今日便跟随他随左右辅助,为我山门在世间行走。”

    话音落地,老者身后不知从何处走来一位年轻人恭声道:“是,师傅。”

    这年轻人说完跪在了地上朝白发老者恭恭敬敬磕了九个头,随后推开门离开了屋子。

    ……

    山道上,龚颂良和崔有两人并肩朝山下走去。

    “崔兄弟,我对一些齐国的往事颇为好奇,不知能否闲聊两句,想来以前只以为这仙神之事都是杜撰,却不曾想竟然是真实存在,若不是父亲告知,我今日恐怕都不敢相信。”

    崔有点头说道:“自无不可。”

    自从齐人以人道为尊,百年间刻意的消除了修行之人的痕迹,除了少数有渊源或受因果牵连的氏族知晓门路以外,常人确实已经将此当做了迷信。

    因此,崔有便开始将诸多一些前因后果娓娓道来。

    “想必龚少爷应当知晓两百年前大承寺招凶一案,两百年前,夏朝伐齐,齐人不敌,遗民南迁,那时的国教名为大承寺,与之对应的则是夏朝丹宗、周朝往仙门。”

    “历来这世间都是人神共治,原本齐人南迁将山人驱逐后尚可安家,但夏朝欲率兵亡齐,便将那大承寺道统打散,导致数千年来镇压的邪祟之物破除封印,才有了招凶一案。”

    “齐定都太安立国,自知前有夏朝虎视眈眈,后有山人余孽伺机而动,在加上国内邪祟作乱,为保齐大统,齐王下令废除国教,以人道为尊。”

    “由于齐尊了人道,人道气运福泽之下,邪不可侵,在加上那时的齐人军队尚存,便借势驱离了国境之内的外道修士。”

    “两百年来,齐国治世,行的是人道之风,开民智,除淫祀,严禁外道,因此这百年间受人道气运压制,邪祟作乱不得,修行之人法力在世间同样十不存一,所以以前的仙神之说逐渐便隐匿在了世俗之间。”

    龚颂良闻言似有所悟,这些都是他未曾听闻的事,随即,他又心生疑惑,照这么说,人道就是这世间煌煌大道,但为何又会衰败?那两百年前又是如何兴盛的?他心有不解。

    不过这种细微的表情自然被崔有察觉,好似看穿他内心想法般当即开口说道:“世间大势如同洪流,两百年前齐人朝不保夕,亡国之危,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人道勃发,今国力强盛,人心分离,在加上如今齐王失了先辈之志,此消彼长之下人道衰落外道兴起,同样也是大势所趋。”

    原来如此,龚颂良心中暗想,随后他便微微一笑:“看来是正好赶上了交替的时代,崔兄弟不知我们这等凡人往后在这世间可当如何过活?”

    崔有闻言也明白了龚颂良言语中的潜台词,同样笑了起来:“龚少爷说笑了,世俗终究是凡人的世界,不论如何变动总是改变不了分毫。”

    两人言浅意深,一位是修行山门出世的弟子,一位是刚秋闱中举氏族子弟,均是才思敏捷之人,寥寥数语便确定了相互之间最基本的信任。

    “走,崔兄弟你第一次下山,我带你去到处转转。”

    龚颂良大手一挥,向前走去。

    从始至终他都没有问过任何关于修行上的问题,或者从始至终他都未曾想过踏上此路,读书人生来天地自有抱负,只知道他龚家曾和这隐世山门有过牵连,祖辈上一直都有这些人的痕迹,但双方目的相通,就凭这个原因就够了,至于其它并不重要。

    老君山上,寒雾依旧,只是入了冬,水汽凝结成冰,散落在树木枝干上,同样是世间绝顶的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