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糜小菜
繁体版

第21章 嫲囡走亲觅姻缘,祖孙考竹论学问

    陈据先是请房中的书员给在外的姻亲人员去信,让他们尽快回来为老太太做寿。再吩咐人采买食材,为做大席备料,整理好客房迎客。

    最后郑重的嘱咐好众人,做好红白事两手准备,每一个人在房内不管如何悲伤,出了门一定要笑脸迎人,心里面当成主母过大寿的喜事。

    跟兄弟姐妹和后辈们说完后,陈据掏出了库房钥匙,让人将寿材、如意榻、经被和瓷枕翻找出来规整一下,毕竟这些物件是当年老太太嫁妆之一。

    将近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楠木棺椁和如意榻要需要重新上漆和维护,更何况还有其他的物件也需要规整。

    陈据主事稳定了家宅各行其是,随后去找陈氏宗亲商议老太太的事,同时也知会林氏宗亲。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出自《左传》里的话,在这保留了中原社会诸多文化,宗族氛围浓厚的南方小地同样适用,祭祀是信仰,争夺生存资源是生活。

    -----------------

    林沐岚跟随奶奶林陈氏回陈家省亲,不知道此行是来请陈氏族人为自己择婿,否则也不会乐呵呵跟过来。

    父亲林弘仁得到陈家老太太同意下午接见,用完午饭便匆匆赶回家接奶奶过来,留下三位女眷在后宅叙话。

    生性活泼被骄纵惯的林沐岚,与家教严苛调教得温婉娴静的陈家女娘们之间相处,虽不至于被孤立但也觉得不自在。

    “阿妈,给我点钱,我带小叔去买糖。”突然闯进一个小不点来找自家母亲要钱买糖,惹得众女掩口而笑。

    哪有带自家小叔去买糖的侄子,话头说反了的小不点,不顾众人都逗乐,伸手就往自家母亲面前摊。

    年轻母亲抓着小手就拍打几下拒绝,小家伙嘴嘟得都可以挂称的模样,仿佛下一刻就要哭出来,众女忍不住娇笑不已。

    小不点眼珠一转,立马笑嘻嘻朝众女问好,年轻母亲连忙制止,从兜里拿出一小张零钱塞至手中。叮嘱不要去买炮仗,拍了拍小臀,将其赶走。

    林沐岚注意力被这小插曲给吸引住,跟身旁的姐妹说了声,便抬腿跟了出去。

    小不点屁颠颠地跑到侧门廊道,廊道站着位身材瘦弱面容整洁男青年,正目不转睛地看着廊道墙壁的画作,还时不时拿手临摹比划着。

    “小叔,快帮我买两串小鞭炮来放。”小不点扯着男青年的裤子,将钱塞到手中。男青年正欲开口拒绝,小不点立刻接话道:“你要是不帮我买,我就跟人说你指使我去偷书。”

    男青年正欲辩解,转头见到后面走过来的林沐岚,伸手捂住小侄儿的嘴,朝来人点了点头。一把抄起小侄子,往门口走去,还贴心询问要买什么类型的东西。

    林沐岚思索着那男青年的身份,中午席间见过,好像是南边礼洋郑厝的郑文杰。自幼失孤由长兄及族亲抚养长大,长嫂是嫁过去的陈家女,今日兄嫂带着一齐赴席。

    看着那搞怪的叔侄二人离开,林沐岚摇了摇头,走回内宅。又过了一阵,父亲领着曾祖母以及半道被抓了壮丁的林稷来到陈宅。

    一阵客套后,便告辞起身前往二房(垄二村主家),出门林沐岚又见到那叔侄二人。

    鬼灵精的小不点偷偷将鞭炮放到,正专心致志观摹壁画的小叔身后,点燃就飞快跑开。突然的鞭炮声不止吓到郑小叔,也惊扰到后面走路的祖孙几人,使其驻足观看。

    被吓了一激灵的郑小叔仓皇躲开,那手足无措的样子,惹得一群小不点哈哈大笑,林沐岚也忍不住笑出声来。

    鞭炮声引来宅内的人来围观,众人出门便见得,林沐岚对着郑家小叔笑得花枝乱颤,而郑家小叔尴尬得捻着手指。

    林弘仁当即呼喊失态的幼女过来搀扶曾祖母离开,并朝走出门口的人点头示意,转头时余光扫视一番那不知所措的年轻人。

    陈氏二房后宅,老太太正躺在银杏树下的躺椅小憩,慵懒享受那轻柔的光线带来的暖意。旁边的老妇人见状将老太太手里的书籍,轻轻拿开放到旁边的小桌上,再为其披上一条薄毯。

    旁边小厨房炊烟袅袅,时不时传来银铃般声响,也随着老妇人进去后渐渐安静下来。静心去听倒是能听到三院家塾传来读书声,整齐洪亮的声浪一阵阵传到内院来。

    一袭凉风吹醒了浅睡的老太太,也将厨房内的食物香气送满整个院子。

    当家主母一醒,引得众人各自行动起来,老妇人有帮忙穿外套的,有帮忙将旁边小炉火烧旺煮水冲茶,也有通知厨房的女眷们将做好的点心拿出来。

    小院中央突然围满女眷,老太太喝下午茶与两位儿媳独坐一桌,其余女眷围坐四桌。

    老太太喝过一口茶汤,拿着面前的云片咬上一口后,众人才慢慢拿起茶就点心来品。

    陈据的妻子陈张氏,向老太太介绍着各盘点心是由哪位孙辈女娘所做,众女也看向老太太,希望老太太认可自己厨艺。

    老太太扫过眼前的点心,干巴巴的面糕、松软的蛋粿、酥脆的油堆……

    女娘们的手艺显然被调教得很好,但是却忽略了面前的老太太的年纪,无法很好品味眼前的点心,只是连连点头说好。

    “前院的先生教了这么久书,帮我给先生送些点心过去,谢谢他来给咱家教书。”老太太面容和煦朝旁边人说道。

    当了50多年的儿媳妇哪里不晓得,老太太是不喜欢眼前的点心,随即拿出当家女主派头来控场。

    “给先生和前院的读书郎都备下了,本是等母亲用完芋泥金膏后再给他们送去。劳烦母亲挂念子孙,儿媳失了礼数怠慢了先生。

    快快把厨房蒸的芋泥金膏端上来,再把备下的点心送去。”

    老太太眼明心亮看到旁边口拙手勤的二儿媳,看着大嫂指挥若定,先是楞了楞,随后连忙起身去厨房。

    哪里不晓得个中关系,仗着自己心思透亮伶牙俐齿,定是拿二儿媳做的金膏来献殷勤。若是以前老太太也不点破,先给足当家女主人的颜面,私下找机会给老二家找补回来,现在老太太也只是摇了摇头。

    刚拿起芋泥金膏吃了两口,就有人来告知前院的两位教书先生们前来感谢老太太,正在院门口等着。老太太让大儿媳领着女眷们回到屋内,携手整治过节要用的粿点。

    大户人家过节做糕点当家主母总是要聚集所有女眷,以老带新年复一年将传统粿点传承下去,完成后再派发给各房各户。

    老太太让人收拾好院子,再整理好了仪表才唤人将教书先生请进院中叙话。一番寒暄客套后,教书先生离开小院,前院的读书郎才陆陆续续走进小院。

    从小接受到良好教育的小公子们,跟着嫡亲长房的陈泽琨身后,先跟正襟危坐的曾祖母问安,再退到一旁按照长幼嫡亲各自落了座。

    不用吩咐,旁边就有人安排好了精致的茶点,摆到小公子们面前。老太太看着这些曾孙辈,心情不由多了几分愉悦,摆手吩咐端坐的小家伙开吃。

    每桌席首起身朝老太太致谢,周围的小家伙们也紧跟其后,致谢后等席首那位执筷先食,才开始动筷。虽然小公子们年龄小、人也多,但吃饭的时候却没有人发出大的声响。

    大户人家其气质底蕴向来都不是说说,言行举止都会从小培养起来,苟日新日日新,个人威慑气场也会从小慢慢累积。

    这也是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家世渊源深厚的年轻人,处理起事情跟我们普通家庭的年长者一样老练。其气场会让普通人感觉强大,压抑难以适从。

    等小公子们吃完茶点后,老太太开口询问起课业来:“听先生说你们最近在学竹,可识得几个,说出来让我听听。”

    “竹子从古自今就是人们日常生活很重要的作物。饮食工具有筷、筒、笼等;管弦乐器有笛、萧、笙等;日常用品就更多了,有簸箕、竹席、椅子等等……”

    开口的是嫡长曾孙陈泽琨,在没有明确到某个人时,长有嫡系也只能是他接话。而他也回答得不卑不亢,既条理分明简洁地回答,也没有过多显摆卖弄出风头,以压其他兄弟。

    以前还没有普及基础教育的时候,受教育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城市人口,农村的基础几乎是没有。

    因为农村人读书基本要分几步走,一是要保障家里有充足的粮食,解决饥荒保证不被饿死。

    二是要有多余的钱粮供养教书先生和购买书籍笔墨等工具,家中的开销和基础性识字的开销,已经足够大多数家庭望尘莫及。

    三是需要持续几年的走读,因为基础教育设施无法普及到一般城市的县级及以下单位。

    60到70年代国家才慢慢简化汉字,到80年代才会有现代完整通用的简体字,用的还是繁体字也阻碍了文化的传播。更何况需要之后的阅读经典,接受名师的解析授业,才能通晓经义。

    不要相信什么所谓的穷书生,读书是富贵人家的独有的,要知道第二共和国成立的时候文盲率占到总人口数的80%。

    老太太显然很满意点了点头,便听到院外有人来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