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圣皇崇祯帝
繁体版

第十三章:大朝会(上)

    翌日

    临近卯时

    天空刚泛鱼肚白

    朝房

    文武官员们都已经聚在这里了。

    因为是早朝,并且是新皇登基后首次早朝,提前接到传召的所有朝参官和京朝官们,大半夜就戴着牙牌往宫里赶。

    大部分官员都是同路,在京城城南的东、西长安街居住最多。

    为了确保按时参加这次的早朝,大臣们睡了两个时辰就起床,穿戴停当之后,便赶往午门集合。

    待有大臣抵达午门外,便有太监领进朝房。

    本朝为了方便官员们候朝待漏,在皇城内建有多处朝房,官员们平时便按照品级坐立其中,等待宫门的开启。

    作为近臣的优待,端门内设有专门的直房,右阙门南是锦衣卫的直房,下三间则是翰林直房,候朝时,大学士一半居北楹,众学士中楹,余者南楹。

    此外在端门内左侧另有直房五间,就是所谓的板房,是詹士府、左右春坊和司经局官员侯朝的地方。

    午门之上的城楼就是所谓的五凤楼,其中设有朝钟朝鼓,由内廷钟鼓司的太监们负责管理。

    待到了上朝时分,钟鼓司便敲鼓响钟,然后打开宫门。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中间设有御道,平日里并不开启,左右两阙则是供当值将军和宿卫执杖旗校等人的出入。

    百官们上朝入宫,则只能走左右两掖的左掖门、右掖门。

    当年太祖在位的时候。

    因文武官员入朝时争先恐后、队形混乱,太祖皇帝便规定了将军先入,次近侍官员,次公侯驸马伯,次五府六部,再次应天府及在京杂职官员的顺序。

    后来因侍卫和朝官们又经常发生拥挤,于是又另行规定,待到第三通鼓响,先开两门,放官军旗校先入摆列,百官则在掖门前按照次序排队,等到鸣钟之后再开门入内。

    这条规定一直沿用至今。

    但是朱由检登基后,在乾清宫增设了内卫司,是皇帝直属司,朝会的旗校排列仪仗就由大内侍卫代替,依旧是按照鼓声为准。

    卯时

    “咚咚咚!”

    “咚咚咚!”

    “咚咚咚!”

    五凤楼鼓响三通。

    两百名大内侍卫按照排列的位置站好,一个个都是披挂黄铜重甲,右手扶着腰间钢刀,左手持着黄铜虎头圆盾,身形高大威猛,表情严肃,眼角眉梢透着千层杀气,身前身后带着百步威风。

    大内牙将手中拿着一条系有黄绫的水牛皮鞭,四名大内校尉一字排开,侍立于牙将左右。

    就这阵势绝对比内城禁卫要震撼许多。

    “噹~”

    五凤楼开始鸣钟。

    文武官员们早在鼓响时,就来到掖门前按照次序排队。

    听到鸣钟头声之后,有内卫从里面打开了宫门。

    “噹~”

    鸣钟二响。

    官员们开始依次进入皇宫,文官由左掖门进入,武官则由右掖门进入。

    官员们入宫之后,走到金水桥以南,依据品级排列好队列。

    “啪!”

    “啪!”

    “啪!”

    大内牙将鸣鞭三响。

    大臣们这才依次开始通过金水桥。

    众臣抵达奉天门丹墀,在御道两侧相向站立等候,其中文官为左班,武官为右班,这叫做起居。

    在此期间,有负责纠察的御史在一旁进行监督,凡是有咳嗽、吐痰、放屁、说话、拥挤或者仪态不整者,都会被记录下来,到时候上报处理。

    奉天门上廊内正中设御座,就是所谓的金台,台阶左右是钟鼓司的乐队,殿陛门楯间列有大汉将军,由内卫司校尉担当。

    御道左右及文武官员身后都各有重甲内卫站立。

    此时朱由检身穿五爪金龙袍,在王承恩的陪伴下到达奉天殿御门后。

    钟鼓司开始奏乐,穿红色飞鱼服的锦衣卫力士撑五伞盖、四团扇,从东西两侧登上丹墀,侍立于御座后左右。

    有内使两人,一人执伞盖,立于御座旁,另一人执武备、夹二扇,立于御座后正中。

    自本朝天顺年间之后,执伞、扇的锦衣卫力士位置曾被移到了金水桥以南夹立,只留座旁之伞及夹武备二扇,座旁之伞,遇到大风时也可被撤去。

    但这次朱由检修改了这项制度,御用伞扇仪仗恢复到天顺年间之前,用以表明内心崇尚太祖皇帝之心。

    朱由检登上御座之后。

    “啪!”

    “啪!”

    “啪!”

    内卫牙将再次鸣鞭三响。

    鸿胪寺唱入班:“百官上殿觐见~”

    左右文武两班这才齐头并进步入御道,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东上。

    “臣等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卿平身。”

    “谢陛下。”

    文武大臣们行了一拜三叩之礼,这就叫做大班,其中公侯、驸马、伯自成一班,是为勋戚班,居武官班前而稍离,当中就包括英国公张维贤。

    大臣们行礼完毕之后,文武百官立于大殿两侧,早朝便正式开始了。

    朱由检首先接见入京离京人员。

    鸿胪寺官员率先出班,对朱由检奏报了入京谢恩、离京请恩的官员人数,这些人都是前一天在鸿胪寺报备过的。

    离京官员一个没有,如今都知道东林党覆灭、阉党垮台,朝中空缺非常严重,谁也不愿意放弃这么好的晋升机会。

    入京谢恩的官员有袁崇焕、曹文诏、马世龙,还有提前面圣的李标和孙承宗。

    朱由检和他们寒暄了几句,就让他们入列了。

    接下来朱由检便开始处理来自边关的紧急奏报,如果有便需要先行呈上,正所谓大者宣露布,小者具奏本,俱于早朝未奏事之先宣布,所以张国威而昭武功也。

    不出意外的是,边关紧急奏报没有。

    既然没有军情奏报,那就直接进行处理一般朝政要务。

    也就是是百官奏事环节。

    这里面也是有说头的。

    按照本朝惯例,每个官员在奏事之前,皆预咳一声,这叫做打扫,从而避免两个人同时出班造成混乱和尴尬。

    如果真的有两个人抢着出班奏事,则通常由通政司或鸿胪寺官员负责引导。

    官员出班之后,需要到御前跪下奏事,说完之后便重新回到班列。

    奏事时不用口语,而是需要大声朗读奏章。通政司、鸿胪寺的官员除了引导文武百官们奏事之外,有时还需要代读奏疏,从而达到“美观瞻”的效果。

    一般选取该衙门中符合“美姿容”和“大音声”标准的官员。

    针对这些政务,如果能够立即处理的,皇帝便会提出问题或者做出答复,如果不能立即处理,皇帝通常会在早朝之后召见相关官员进行商议,除了紧急政务之外,一般不会当廷进行轻易决断。

    但是!

    眼下朝中空缺职位认命还未传达,所以今天这次朝会属于极其特殊情况。

    在大臣们上奏本之前,朱由检要颁布旨意,由王承恩于御前大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朕惟君国莫大于奉天,守成莫重于法祖。

    为臣之道,莫切于忠君而爱人。

    朕嗣承鸿业,惟天地惟祖宗付畀,夙夜祗敬,励精思理,不敢怠宁。

    今肇岁改元,与天下一新,尔文武群臣,皆祖宗所简任,以遗朕者,其必有以副朕之望,据诚秉义,茂乃嘉猷,以辅予德,殚厥智虑,勤力不懈,以共乃职,尔惟懋哉!

    治民者悉心爱民,治军者悉心爱军,俾咸享乐利用,副朕子惠群生之意,尔惟懋哉!

    端乃心,慎乃行,务忠厚而戒刻薄,务正直而戒邪枉,毋附下而罔上,毋肆已以虐人,毋作聪明乱旧章,毋黩货利坏名节!

    望诸臣共勉之。

    钦此。”

    这是朱由检本次朝会第一道圣旨,意在告诫群臣,这就叫“新官上任三把火”。

    紧接着,王承恩拿出第二道圣旨,开始大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国家於辅弼之臣,则荣名竣秩,朕不敢爱焉,所以彰有劝示,无私也。

    顾名臣耳,可无推锡之殊恩?

    兵部尚书袁可立,进封右柱国、加封太师兼太子太师、加封中极殿大学士,任内阁首辅。

    户部尚书郭允厚,加封太傅兼太子太保,加封武英殿大学士,入内阁参政。

    原礼部尚书李国普,进封左柱国,加封太傅兼太子太师,加封奉天殿大学士,加封定国将军,提督五军都督府,入内阁参政。

    英国公张维贤,加封太傅兼太子太傅,加封太和殿大学士,入内阁参政。

    原礼部右侍郎李标,加封少傅兼太子少保,加封东阁大学士,加封昭勇将军,提督五城兵马司,入内阁参政。

    顾命大臣来宗道,加封光禄大夫,加封少傅兼太子太傅,加封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参政。

    原蓟辽督师孙承宗,加封太傅兼太子少保,加封文华殿大学士,加封龙虎将军,入内阁参政。

    原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温体仁擢升礼部尚书。

    …………

    …………

    …………

    钦此。”

    “臣等谢主隆恩。”

    诏书很长,一连串的任命下来,群臣顿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御史们又开始记录不规范的朝臣……

    “有事早奏~”

    王承恩的公鸭嗓子又响了起来。

    这回才正式到了百官奏本环节。

    群臣又是一阵轻微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