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圣皇崇祯帝
繁体版

第五章:东暖阁论战

    军饷之事暂时说完,朱由检又和三人商定内阁成员。

    袁可立推荐孙承宗、李国普、来宗道,朱由检当即就表示认可。

    郭允厚推荐李标入阁。

    朱由检有些犹豫,李标虽然号称无党中立,为人刚正不阿,但他的老师赵南星却是东林党元老。

    在郭允厚的劝说下,最后朱由检同意了李标入阁。

    内阁人员初步确定为袁可立、郭允厚、张维贤、孙承宗、李国普、来宗道、李标这七人。

    袁可立为内阁首辅。

    接下来就是商定填补六部官员。

    经过商讨,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温体仁升任礼部尚书。

    徐光启担任工部尚书。

    韩继思担任刑部尚书。

    礼部左侍郎杨景辰升任吏部尚书。

    确定了六部尚书。

    再接下来就是商讨高层以下的空缺。

    ··················

    待朝臣空缺商讨的差不多了,朱由检正式提出整顿京营以及各地卫所,当然,各地军队的军饷会如实补发。

    至于裁撤老弱兵卒、重新招募乡勇的计划迫在眉睫。

    又谈到了北方建奴问题。

    “朕是信王时便了解过北方建奴,其总兵力不满六万,共分八旗,其精锐为骑兵,关宁锦防线虽然坚固,然耗费甚大,正所谓久守必失,朕担忧建奴会绕道蒙古南下,诸位以为如何?”

    张维贤回道:“陛下,建奴亡我之心不死,自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檄文以来屡次犯境,沈阳城陷落以后与我军一直对峙锦宁一带,大小战役发动十余次,近闻努尔哈赤身死,皇太极继承汗位,老臣以为建奴今冬必然再次犯境,关宁锦防线有我边军十三万,且有重炮守城,建奴必然无法突破,至于绕道蒙古南下极有可能。”

    袁可立说道:“陛下,若是建奴当真绕道蒙古,则京城危矣,老臣建议在蒙古边境增屯重兵,多派斥候探查,用以拦截建奴南下。”

    朱由检摇了摇头:“建奴人战术灵活,可攻城亦可劫掠,一味地防御不是办法,朕的意思是过了今冬主动出击,可大张旗鼓增兵关宁锦防线,则建奴必然全力戒备,再用一支奇兵由朝鲜绕道北上,于建奴腹地隐藏埋伏,待关宁锦防线大军北进,交战之时奇兵猛然杀出,对建奴形成夹击之势,令其首尾难顾,则一战可定也。”

    郭允厚立刻说道:“陛下不可,此举用兵太险,先不说朝鲜北部多山脉我军难以适应,遥想当年萨尔浒大战、浑河大战,建奴野战之强悍远超我大明边军,若是正面主动进攻,怕是难以牵制建奴,则奇袭将士恐造不测啊。”

    朱由检陷入了沉思,郭允厚说的也有些道理,若是正面真的打不过,那后方奇袭就变成了自投罗网。

    良久无语,朱由检却发现郭允厚撸着胡须泰然自若,心里不禁暗想,难道这老货有好主意不成?

    “郭卿,那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郭允厚闻言站起身来到了虞图面前。

    “陛下且看,关宁锦防线在此处,防线共分南北两段,南段关宁防线自山海关到宁远,北段宁锦防线自宁远经连山、塔山、松山、锦州、直抵大凌河。”

    郭允厚用手指着虞图上面的位置,朱由检等人都是竖起了耳朵仔细听着。

    “整条防线三百多里地,目前满桂将军驻扎山海关,赵率教将军镇守宁远,锦州有祖大寿,可以说是固若金汤。

    建奴善于野战,也善于围点打援,大凌河是锦州第一道屏障,很容易被重兵围城。

    但是只要军饷充足,整条关宁锦防线牢不可破,皇太极想要从这里入关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老臣建议重新启用前兵部尚书袁崇焕,袁崇焕将军非常熟悉建奴战略战术,且于宁远城打退过努尔哈赤。

    可用袁崇焕总督关宁锦防线,调曹文诏将军辅之。

    再启用马世龙将军屯扎大凌河,马世龙知耻而后勇,必定能守好疆土。”

    张维贤嗤笑:“郭大尚书,你这说了半天也没说出什么好策略啊。”

    “呵呵,英国公,你急什么,老夫还没有说完,关宁锦防线只宜坚守、不可轻动,若是建奴绕道蒙古南下,必需要时间,老臣以为至少要两年不可,我大明可趁机休养生息,遣散各地不必要的老卒,组建两到三支强悍骑兵。

    正所谓扬长避短,要充分发挥我大明火器之利。

    现在钱粮不缺,可以给新军骑兵配备三眼火铳,既能远攻又可近战,还能惊吓建奴骑兵坐骑。

    再让工部建造大型马车,将重炮固定于马车之上,然后与火铳骑兵混编成军,遇敌可先用炮击,乱其阵型,再用骑兵冲锋。

    成军后可直接攻击蒙古草原,既能给蒙古施压,又可防备建奴绕道南下。

    待时机有变,可绕道西进,与关宁锦防线成夹击之势,再令朝鲜出兵,到时候三线夹击建奴,呵呵,老臣就不相信皇太极还能坐的住。”

    朱由检听完郭允厚的建议点了点头,这建议虽说有些保守,但是涉及到了整体战略布局,以及将领的调配和敌我双方的时间把控,这老货属实是有些见地。

    至于骑兵与炮车的战术配合,这一点不新鲜,当年成祖打瓦刺的时候就这么干过。

    张维贤打趣道:“郭大尚书,你这户部尚书当的有些屈才呀,要不要老夫把京营让给你掌管啊?”

    “可别,老夫可没那么多精力。”

    袁可立出言道:“陛下,老臣以为此策可行。

    然战场之上瞬息万变,具体还要靠领军将领临敌应变之能,切不可给将领规定作战条框。”

    “袁卿所言极是,郭卿啊,你有大才啊。”

    “陛下谬赞,老臣早有这种想法,奈何之前我大明国库空虚,还好陛下以雷霆之势清肃朝堂,挽救大明于水火,陛下真乃祖龙在世也。”

    郭允厚居然会拍皇帝马屁。

    还拍的这么明目张胆的。

    惹的大伙都憋不住笑。

    接下来就是各地民生问题,关于民生问题一直商讨到申时掌灯,朱由检令王承恩传了御膳,三位老臣陪着皇帝在东暖阁一起用膳。

    用完膳后继续商讨。

    郭允厚:“陛下,老臣还是坚持建议加征商税、农税只从拥有大量田地的世家大族征收,取消百姓赋税,如此大明百姓才能彻底吃饱饭,国库也能增加收入,可谓是利国利民一举两得。”

    袁可立:“陛下,老臣不赞同此举,如今我大明地方官员一多半出身世家大族,此举必然引发各地官员不满,甚至导致朝局动荡,可以减轻百姓赋税,但是不可取消。”

    眼瞅着两人意见相左,朱由检内心偏向于郭允厚的建议,但是又不能不考虑世家大族对于各地官府的影响力。

    要是处理不好,各地官吏对皇帝不满,很容易引发政变。

    朱由检突然有些后悔,看起来魏忠贤死的太早了点,要是把那些世家大族统统抄家灭族,皇帝再出面收拾阉党,那现在推行这项政策就容易多了。

    东林党那点底蕴就是来源于世家大族,那可是一座座金山银山啊。

    思前想后,朱由检只能把这件事暂时搁置,最后敲定百姓赋税略微减轻、加征商税。

    今天商讨的这些事情只是初步框架,大朝会定于三日后,到时候还要拿出来和群臣进行最后商议。

    至于军饷之事刻不容缓,朱由检打算明日就开始补发各地拖欠军饷,然后就是裁军重组。

    至于赈济西北各地灾区问题则是交给户部处理,现在还没有入冬,只要赈济及时,一切都还来得及。

    但是各地官员腐败现象、恶商哄抬粮价行为必须立刻整治,因为这才是根源。

    想到这里,朱由检就想到了吴殳。

    也不知道那件事情办的怎么样了。

    ……………………

    陕西安塞

    一处农家小院内,高迎祥手持木棒对峙十名持刀盾的蒙面人。

    身上的粗布衣裳已经被鲜血浸透,后背上、胳膊上、肩头上、大腿上都有伤口,尤其是后背的伤口深可见骨,使人触目惊心。

    高迎祥不愧是高迎祥,右手死死抓着木棒,牙关紧咬,倔强的矗立在地上,这么重的伤他连吭都没吭过一声。

    他不知道自己得罪了什么人,自己就是个小商贩而已,今天他刚从大同贩马回来,这些人却黑灯瞎火的埋伏在他家里。

    一见面就要杀他,刀刀下死手。

    若不是自己有武术傍身,早就被这些人砍死了。

    “高迎祥,你很不错,能坚持到现在,确实出乎我的意料。”

    一个年轻的声音从房顶上传来,高迎祥转头看去,借着月光发现自家房顶坐着一个人,身穿锦袍黑巾蒙面,身后背着两杆蛇矛短枪,白色的枪缨很是显眼。

    “你们到底是谁?咱们有什么仇?”

    “高迎祥,我们并没有仇怨,但是你今天必须死。”

    “哈哈哈哈哈,想杀我那就来吧!我高迎祥从来没有怕过谁!”

    “有种!杀掉他!”

    随着吴殳一声令下,十名蒙面侍卫乱刀齐出,高迎祥抡起木棒殊死抵抗,怎奈寡不敌众,十几个回合过后,被一刀砍掉了脑袋。

    “走,去肤施县。”

    吴殳纵身跃下房屋,双脚落地却没有发出声响,可见他武艺有多高强。

    十一个人来到高迎祥家后院,骑上战马向着肤施县奔去。

    月色下,马蹄扬起阵阵尘土。

    下一个目标正是张献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