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梅菜之乡》
(一)
提起梅菜,想必所有小镇的人都会为之留下专属故乡的口水,那一刻口中味蕾瞬间变得咸咸的,这就是小镇里最大的特产之一,称为天堂梅菜。
梅菜的原材料是芥菜,富含多种维生素及氨基酸,是属于腌制食品,也是一种天然健康食品,还是广东的特色传统名菜之一,三百多年前发源于GD省MZ市及HZ市地区,相传是为梅仙姑送的菜种,故叫梅菜。它历史悠久,而又闻名中外,得到众多消费群体的独家偏爱。
明末时期,种植及腌制梅菜就不经意间在小镇相传开来,那时候小镇的经济发展都是以农业为主,因此有15%的家庭都自愿加入梅菜户的行列,几乎每条村委都有村民种植梅菜,而主要中坚力量则是集中在元头岗村委及我们五一村委,梅菜之乡的称号也是从那时悄然开始出现。
近年来小镇因势利导,通过政策及资金及技术及基础设施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大力扶持梅菜产业发展,使梅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小镇的梅菜种植已达1.5万亩,年产量1万多吨,产值3千多万元,梅菜种植和加工更是本地一张绿色农业经济名片,而且每年都是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所以小镇也从来不会担心销量的问题。
种植梅菜是每年一次的,每年大约在八月份开始育菜籽,在十月底时播种,经过一系列简单的施肥及浇水即可生长,生长期为两个月左右,一般在元旦节前后就能收获。
通过无人机从高处眺望小镇,四面八方的田地里都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模样,淡淡的菜香味不时地悠然飘来,梅菜在享受着细雨的沐浴中快速地生长,一颗颗茎肥叶壮的梅菜长势喜人,尽是生机勃勃。
(二)
母亲出生于元头岗村委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她正处于青春年华的时候,三十多岁的外婆却因特殊的疾病过早地离开人世,那时肝肠寸断的外公考虑到要独自抚养四个孩子,瞬间觉得生活压力如牛负重,于是便决定跟随各个邻居的脚步,开始种植大量的梅菜并以此为生。
那时母亲也非常懂事,作为大家姐的她,既无微不至地照顾三个姐妹的日常生活,又会时常去到菜地里帮忙晒梅菜,虽然在这个过程做得很累,但是也在不明觉厉中掌握一门种植及腌制梅菜的传统好手艺。
而后母亲选择嫁到五一村委跟随父亲,很快便生下我们哥俩,可是家族本来就贫困,当时一家六口的经济还是处于非常困难的时期,后来母亲与父亲便相约而定,由父亲出外打工赚钱,而母亲负责在家里照顾我们哥俩并务农。
“现在梅菜的价钱还是挺乐观的,听说每斤能卖一块钱,除去种子与肥料与粗盐等的成本,估计利润还算可以,那不如就种点梅菜试试吧。”种植梅菜的想法迅速从母亲的脑海里一闪而过。
那年的冬天,大地寒意微微,母亲便开始种植梅菜,从此便走向一条通往梅菜户的不归之路,截止到今年,她依然还矗立在这条路上,而且中间没有停歇过任何一年。
因为我们哥俩还处于年幼时期,所以不能帮上母亲的忙,也就只有她只身一人去种植了,综合考虑过后,于是播种下两亩田。
种植梅菜的流程步骤并不多,播下种子后再进行几次简单的浇水及施肥,母亲轻而易举就能完成,可是腌制梅菜的工序却有八道之多,一颗生梅菜摇身而变成梅菜干需要至少连续历经十五个日日夜夜,如果期间阳光不充足或遇到恶劣天气,时间则会延长至更久,所以她常常会从凌晨五点一直忙到晚上十点,是如此的含辛茹苦。
由于腌制梅菜的时节正好处于寒假期间,因此我们哥俩从读小学时起,每到腌制梅菜之时便每天会早早起床,随后便主动跑到菜地里帮忙,而到了晚上才会专心致志地进入学习模式。
菜地位于家里背后不远处,面前就是一条横穿广州至茂名的铁路,还有一个大型货物中转站及一块大煤场。
大小不一的菜地分为许多张才能凑合两亩田,生梅菜到了成熟期之后,我们便开始进行腌制梅菜的工序,由于人手不足及梅菜池有限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所以都是每道工序要跟梅菜池相继错开而用,也就只好每隔两三天才收割一张菜地。
母亲先会在一大早去到菜地里把一颗颗生梅菜砍倒在田地里,每颗生梅菜的重量在一斤至三斤之间,还算比较粗大,我们要先让生梅菜经过太阳一天的暴晒变得些许软弱,第二天才用担子把它担到梅菜池。
担梅菜用的工具是一种竹子制作而成的粪箕,母亲需要担着梅菜从菜地经过铁路再来到梅菜池,路程遥远且每次最多只能担七十斤左右,这样子来回担的话,一天也担不了多少。
为了提高效率,母亲决定采用新的办法,她先把梅菜担到铁路的另一边,再由我们哥俩在这边用斗车把梅菜装起来,每三担梅菜就能装满一个斗车,然后哥哥再拉去梅菜池,我则是在背后推车,而母亲继续担梅菜。
第一道工序是第一次腌制梅菜。腌制梅菜用的是非食用粗盐,先在梅菜池里放入半池水,再加入五十斤的粗盐将之搅拌均匀成盐水,之后把生梅菜横着摆放进去腌制,一般一个梅菜池能装一千五百斤左右的生梅菜,装满后便用几块大石头压在生梅菜上面,以让它能够使生梅菜不断下沉,从而让盐水全覆盖到所有的生梅菜上,达到腌制的最佳效果,这样就已经完成第一道工序。
第二道工序是第一次晒梅菜。生梅菜经过二十四小时左右的盐水浸泡过后便可以捞出来将之晒干,那时由我把梅菜捞出放到梅菜池边上叠起来,由于梅菜池有一定的深度,所以往往到最后就需要穿上专用的水鞋踩进里面才能把剩余的梅菜捞起来,而母亲则会用斗车把湿漉漉的梅菜装起来,然后跟哥哥一起拉到煤场边的草坪里把湿梅菜一颗颗摊开来晒,让它享受为期半天的日光浴。
第三道工序是切菜头及第一次反梅菜。因为在砍生梅菜时为了快捷会先保留梅菜的头部,而现在要让梅菜在第二次腌制过程中更容易处理,同时要保证梅菜在均衡受热中起到热胀的功能,所以一般在当天下午之时我们就会将早上晒开的湿梅菜头切掉,随后顺便把它反转到另一面继续享受美妙的日光浴,我们通常会坐在一张小凳子上切菜头,左手拿起梅菜而右手拿菜刀,切完两三行后移动凳子继续切,这个过程往往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完成,而且全程是半弯腰的姿态去操作,所以劳累感很快便会鱼贯而出。
第四道工序是第二次腌制梅菜。到了第二天下午,此时躺在地上的梅菜处于半干的状态,表面的茎则是洁白如雪,我们会把这些梅菜再次放进池里腌制,由于这道工序是决定梅菜成品质量的关键,所以我们会先在空空如也的池里撒上一层粗盐,之后把一颗颗梅菜竖立地挨在一起叠到池里,每叠满一层梅菜则会在其表面撒上粗盐,直至粗盐全面覆盖住梅菜为止,随后便循环以上的动作,最后会用几块大石头压在最顶层梅菜及粗盐上面,同时在池上面盖上一层白色的雨衣,再用多块木板及小石头将之固定以免被大风吹起来。这道工序全程不会添加一滴水,直接让梅菜与粗盐完美碰撞再结合溢出盐水,而盐水再浸泡梅菜把它变成松软又泛黄的模样,保证了它的爽脆口感,另外盐水的化学成分彻底渗入到梅菜里面,保证了它的味道,这个浸泡过程需要六天至八天才能完成。
第五道工序是第二次晒梅菜。浸泡好的梅菜需要再一次捞出来晾晒,而这次我们则会先在一块大而平整的空田地里摆放许多晒干的秸秆,一排排摆放的秸秆延伸至几十米长,随后相等长度的两张白色雨衣平铺在上面,第一张是用来摆放梅菜,第二张是在夜晚用来盖住梅菜,这样就算弄好了一条所谓的“梅菜条”。然后我们就把捞起来的梅菜放在条子里晾晒,由于地方有限及为了方便整理,所以需要把梅菜密密麻麻地摆放在一起,放眼看去,条子里的梅菜你我互相挨着,亲密度仿佛情侣似的。由于梅菜湿漉漉的程度很大,因此一般需要连续七天的太阳光才能把它全面晒干。
第六道工序是第二次反梅菜。第二次晒梅菜也意味着需要进行第二次反梅菜,使得梅菜的两面都能彻彻底底晒干,从而利于梅菜的储存。由于梅菜摆放的密度过大,因此反梅菜也不是一道简单的功夫,我们每两人为一组负责一条梅菜,其中一人从开头起反梅菜,另外一人则是从尾部起反梅菜,随着两人的反向碰面,也就宣布大功告成。相比第一次反梅菜,这个环节是全程站立式弯腰去完成的,疲倦感会伴随始终。
第七道工序是喷盐水及起菜芯。反完梅菜后,工作还没有结束,接下来就是循环利用的步骤,我们会用喷药器把第二次腌制梅菜留下的高咸度盐水喷到梅菜的表面,这样做可以让还没完全融化的部分粗盐经过太阳暴晒后遗留在梅菜的表面,从而增加梅菜的重量。当然每颗梅菜里面还隐藏着一条菜芯,它是最不容易被晒干的,所以在梅菜的反面晒干后,我们会专门把每颗梅菜的菜芯竖立起来让其继续晒,由于步骤的繁琐无比,所以完成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大半天的时间。
第八道工序是收成装袋。历经十五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此时此刻菜农的心情犹如中大奖般喜出望外,因为梅菜干可以收成了。以前,梅菜干会被装到一个个大型袋子里,再放置于一间旧房子里面,所以我们需要把梅菜干叠起来,然后用斗车将之运输到旧房子里,等待价钱合适之时再卖出去。而现在,收购梅菜的老板会提前过来田地里视察并跟菜农定好现时的价钱,待梅菜成品后马上安排专车及员工到田地收购,这样的速战速决也就减少菜农们的一道麻烦。
经过无公害制作而成的梅菜干色泽金黄,咸中带有独特的香气扑鼻,吃起来口感爽脆,不寒不燥又不湿不热,且具有久蒸不烂而易储存保管等特点。
(三)
腌制梅菜的工艺经过代代相传,形成如今的独特味道及口感,而且价格又如此亲民,上流人士会喜欢,下流阶层能吃得起,所以它也被公认为下饭神器之一。
在梅菜收成的时节,小镇里几乎每家每户的餐桌上都与之形影不离,感觉没有梅菜的存在是填不饱孤零零的肚子,同时也会失去吃饭的灵魂。
而如此受欢迎的梅菜也被技艺高超的厨师们制作成多种多样的特色美食,不乏有梅菜肉饼,梅菜蒸排骨,梅菜粥,梅菜肉包,梅菜扣肉煲等,每一个品种都深受人们喜爱。
其中梅菜扣肉煲声称梅菜做法的天花板,梅菜与扣肉分别是小镇的特产及风味,两者被厨师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经过反复油炸的扣肉跟切成颗粒状的梅菜混合在瓦煲里慢火精炖一个小时左右即可。
此时的梅菜能够收住扣肉的腻,还能把自身的咸味转移至扣肉里面,而扣肉变得肥而不腻,把梅菜与扣肉同时放进口中,瞬间引来胃部的羡慕眼神。
(四)
大约在五年前,母亲看到梅菜干价钱的良好形势后便开始增大种植梅菜的量,毫不犹豫地一次性把规模提高至六亩。
“意味着工作量需要增加三倍,的确会很辛苦,但是为了延续这个家的希望之火,我只能这样做了。”作出决定后母亲心里很笃定。
那些年,我们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梅菜,算下来有二十三户之多,每户种植的规模在一亩至六亩之间,有的梅菜户选择按照每斤几毛钱的价格把生梅菜直接卖给经销商,而大部分梅菜户都会选择腌制成梅菜干再卖给专程上门收购的经销商,这样通过一定的劳动力就能给口袋换来更多的钱。
腌制专用的梅菜池是用水泥建造而成的,每个梅菜池约一米深而长宽各两米左右,几十个梅菜池排列竖立在村子的最后面,平均每户拥有两个,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梅菜池背后的货物中转站及铁路旁边及煤炭场及周边的草坪顺理成章成为我们晒梅菜的好地方,面积很大且非常方便。
每当冬季来临时,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会冒着寒意不约而同地集中在梅菜场地里干活,只见男女分工协作,有人负责载梅菜,有人专门腌制梅菜,还有人晒梅菜;而儿童见工做工,个子稍微大些的就帮忙腌制梅菜,小屁孩则是推车尾罢了。
就连年迈的爷爷也按捺不住要过来帮忙,八旬有余的他看到我们每天做得辛辛苦苦,所以自己也不甘心在家坐着看报纸,便果断放下手中的报纸,每天早晨都会带齐装备准时出现在梅菜池边上,分开时间既帮大伯家又帮我家的忙,这个举动也得到一众邻居对他老而弥坚精神的称赞。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忙到连早餐都没空做,幸好每天早上八九点之时,骑着自行车卖面包的阿姨都会准时出现在梅菜场地里,来自隔壁村子的她用自己口中的原声叫卖,熟悉的声音一遍遍地传向每个角落,这似乎已经成为她的口头禅,不费多少功夫的时间我们便相继抢光两个笼子里的面包,随即阿姨也带上笑声往家里的方向回去。
在干活过程中,人们既会互相寒暄,又会互相协助,还会分享食物,他们聊聊最近的生活往事,偶尔八卦一下身边的大事,更多的时候是讨论彼此种出来的梅菜大小差异及腌制梅菜的进度,甚至会交流技术与心得,所以对于时间的快速流逝也不足为奇。
梅菜场地里,有忙碌的身影,有说话的声音,有善良的举动,一片热闹非凡的场景,丝毫不输这寒冷的季节。
可是这样的场景没有持续多久,后来的几年,由于妇女们都到了凑孙的阶段,便纷纷在不舍之中放下梅菜的种子,所以村子里种植梅菜的户数越来越少,曾经的盛景不复存在,如今只剩下两三户还在坚守这片梅菜地。
不再需要种植梅菜,看上去已经没有钱赚,但换个角度来看也许是一件好事吧,毕竟终于不用那么辛苦了,可以安享晚年之乐。
(五)
十多年前,小镇种植梅菜的规模达到顶峰,小梅菜瞬间成就了大产业,位于元头岗村委大郎村的凌氏梅菜芯加工厂也在那时千呼万唤始出来,某位老板看中梅菜芯的卖点及市场商机,决定专门取梅菜最里面的那颗芯经过加工再包装制作为成品从而出售,打造梅菜产业经济升级版,推动梅菜产业做大做强。
梅菜芯最主要是吃起来让人感觉咸中带着一丝脆爽,特别有嚼劲,当然经过加多三道工序制作而成的梅菜芯价格也是提高至每斤三元,可是这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它的市场反响,一经推出市场便得到众多家庭主妇的青睐,自此凌氏梅菜芯占领在全县的超市及商铺的主要货架上,甚至还畅销至珠三角地区。
加工厂的面积在五百平方左右,每到梅菜干收成之时才处于工作模式,一般在春节过后,一大批来自附近村子的村民都会来到厂里上班,以此来增加收入来源。
第一组工人用熟能生巧的双手取出梅菜芯放到流水线里,再由第二组工人对梅菜芯烘干及撒盐处理,最后由第三组工人进行分袋包装,一袋袋印有“凌氏梅菜芯”字样的正宗天堂梅菜芯便新鲜出炉了。
加工厂一天下来的产量大约有上千斤,而整个工期能维持一个月左右,忙完之后就期待明年大丰收的如期而至。
(六)
近些年,梅菜种植与加工已经成为小镇农业产业中的重要支柱和最具特色的产业之一,为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产业,镇村齐齐合力,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合作发展模式,提高梅菜专业化种植水平,并打通加工及销售等环节,不断打响品牌,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当地农业增效及农民增收。
梅菜能带动一系列的产业发展,它也逐渐成为小镇一大特色品牌,这其中还得到GD省农业厅及各大电视台多次的争相报道。
电视台的画面转播小镇农民晒梅菜的场景,展示农民发家致富的劳动过程,还通过记者采访去了解梅菜的由来及发展历史,并耐心倾听民声。
一次又一次的宣传,梅菜之乡的名声再度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