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故事
繁体版

第十一章 正中靶子

    整个上林苑校场不算特别大,因此被杂号营几百号人围得水泄不通,给皇帝骑马当保镖。

    刘彘稳稳地在马上上弩,瞄准,射向五十米开外的靶子。

    这站在靶子后面的军士可真是倒了大霉,汤策忍不住暗暗吐槽。

    他娘的曹操来个横槊赋诗一马槊戳死食客,汉武帝校场射弩要是射死看客,肯定能在史书上交相辉映、蛇鼠一窝、名流千古、遗臭万年。

    李敢见旁边的汤策表情恶劣,悄悄说到:“你担心啥,陛下射术高明,正中靶子。”

    汤策奇怪地看了李敢一眼:“你怎么知道我在想啥?”

    李敢笑着说:“阿策,你这人一戏弄人就是这个表情,我看你是连陛下也……”

    话还没说完,整个校场已经开始山呼万岁,刘彘骑着马,手上还提着汉弩,忍不住放声大笑,看来皇帝还是很喜欢众人一起拍马屁的感觉。

    见皇帝下马,汤策赶紧给刘彘递汗巾,活脱脱狗腿子模样。

    话还没出口,刘彘已经开口了:“你这小娃娃鬼心思不少,朕准你在杜县,先调拨宗正府开支,开你那什么流水线,营造马镫马铁,加大产量。明日朝堂上,朕会正式和桑卿人等商议国库营造一事。”

    说完又看了一眼满脸期待的霍去病和汤策,补充了一句:“装备优先供应杂号营!”

    “陛下圣明!”霍去病、汤策、关河等人一起欢呼,为了准备这个公关,杂号营可是废了不少心思,如今终于成了。

    “陛下,小子还有一事,万望陛下恩准。”

    “说。”

    “臣盼陛下期许,小子在流水线上想要招收一些奴籍做工,让昭国坊老李头他们教教这些奴籍。”

    “哦?”刘彘感到很惊讶,奴籍不是普通人,他们只能当奴隶,在汉朝,奴籍和野兽没什么区别,哪怕是抓回家豢养,也只不过交罚金即可。

    虽然教科书上说得很清楚,自秦开始,中国就是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然而在真正的历史上,奴隶制的影子却一直伴随着其后长达千年之久,奴籍正是奴隶制的阴影之一。

    “为何不找民籍?”刘彘并没有生气,作为封建帝王,他很清楚奴籍的生产力。

    简拔卫青这样的奴籍就是刘彘并不排斥奴籍的铁证,但同时他也担心大量奴籍解除会动摇自己的统治,捉摸不定之下,是不愿意当这个吃螃蟹的人。

    “陛下,国朝以农为重,工匠不受重视,如今陛下北拒匈奴,南统藩王,宇内同心,老百姓耕种谋生是很好的出路,没人愿意做工。”汤策话说得漂亮,领导不都喜欢拍马屁吗?

    汤策自己也不太清楚刘彘乐不乐意让自己使唤奴籍。“倘若陛下允许小子招收奴籍,一不必劳民,二不必靡费,三能收拢民心,有此三利,盼陛下三思。”

    从古至今马屁都是很好使的,尤其是刘彘这样好大喜功的皇帝,他果然上钩了,说到:“你预想的流水线,要多少人?”

    “百人足矣。”汤策这就狮子大开口了,土老板不宰白不宰。

    “那就五十奴籍,不可逾制,否则拿你交付有司。”刘彘想都不想,直接砍价。好家伙,砍价都是对半砍,汤策皱了皱眉头。

    “我看你小子还心存不满啊?”刘彘笑起来,又说道:“宗正府只负责五十工匠每天两顿饭,其余的,你自己想办法。”

    “行!陛下一诺千金?”汤策打算咬定了这个土老板。

    刘彘直接一脚踢了汤策屁股,不再言语转身上了马车。

    “陛下,咱们可说好了!”汤策朝着皇帝的车架大声喊起来。

    “事情办好了,再议。”

    马车的烟尘滚滚,汤策手里便宜行事的手谕也没收回,自然是心里都快起飞,直接哼哼小调。

    “阿策,你是不是疯魔了?”霍去病在回长安的路上看着汤策发癔症,不由得担心起来。至于李敢早就跟着皇帝回皇宫了。

    “去病,嘿嘿,陛下答应给咱们造装备事小,同意开设流水线,才是大事,有了陛下开的这个口子,咱们大汉一定会受益无穷的。”

    霍去病显然不能理解这件事的意义所在,这个未来的帝国支柱,现在满脑子都是对匈奴战争。

    古往今来,只依靠农业,其实是看天吃饭。

    人类社会的生产系于农业生产,人们的精神生活、文化也多与农业相通,这一现实直到近代工业革命以来没有任何实质性改变。

    而农民这一群体,也一直是封建国家的主体,因此,封建王朝大多对于土地极为重视——对农民而言,土地就是生产资料,土地就意味着生产力。

    如今汤策所做的,是希望解放工人的生产力,让刘彘这样的封建统治者能够看到工业的力量。

    越早实现这一宏愿,越能为汉这个民族奠定基石。

    一个月不到的时间,汤策和曹襄奔波于鸿固原和长安城,十几名昭国坊最好的工匠在杜县县安居,一排整齐的房子拔地而起。

    工匠的房间比普通人家要好,工人则是八人一间,与后世的血汗工厂无异。

    “汤侍中为俺们提供的条件也太好了,就连下贱的奴籍都能有落脚睡觉的地方,比我以前在长安的屋子都宽敞。”老李头对汤策的宽宏大度感到极为满意。

    汤策皱着眉头,看着这个狭小的八人间,昏暗拥挤,居然还让老李头满意?行吧,满意就好。

    汤策知道这些人是汉帝国的精髓,从不曾怠慢他们,甚至让给自己建房子的人优先给这批工匠建设居所。

    就因为这个,领头的老李头感激涕零,誓云为大汉流尽最后一滴汗水云云。

    长安附近的奴籍,一般都居住在山野,没有固定居所,汉王朝也不必负担他们的基本生活。

    然而最近奴籍民之间流传了一则消息,鸿固原上想要招收一批奴籍做工,只要过了基本测试,听说就会每天管两顿饭。

    就管两顿饭这点,足以让京兆的流民沸腾,他们不惜离开自己的居所土穴,前来应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