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四百余年
繁体版

第柒部:大结局 第29章 兵燹之灾

    三国时期,军阀人人都是屠夫,除了刘备。董卓、李傕、郭汜、曹操、袁绍、孙权等都干过屠城的事。百姓在东汉后期随时面临被屠杀的恐慌。相比之下,刘备显得非主流,因此在基层百姓心中分量较大。

    对于百姓来说,整个东汉后期都在随时被屠杀的恐慌中活着。这些军阀人人都是屠夫。而曹操只能算是这些屠夫里面能力比较出众的一个佼佼者而已。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一直通过战争不断推动历史前进的车轮。有战争的地方就一定会有杀戮。古代专门有句古诗来描述惨烈的战场:“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而战争中最残忍的莫过于屠城战术

    屠城第一目的:利益最大化。因为打仗其实就是为了钱,有钱才能有后勤保障,士兵才能有力气浴血奋战。屠城就是抓住对方一丝破绽,并给予对方快速致命的打击的一种方式。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个近乎还原历史的一段描述。

    屠城第二目的:给敌方心理进行威慑和压力。如果不能够不费一兵一卒,不战而屈人之兵那是最好,而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一支队伍要让敌人闻风丧胆,他才能乖乖与你坐下来谈判。三国志中曹操凭借两次屠城而令人闻风丧胆。一次是打徐州,借着为父报仇的名义打进徐州之后下令屠城。

    屠城第三目的:为了战后对人民的控制。因为战争胜利之后,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接管,控制攻打下的城池,更需要对平民百姓进行教化,归顺。最显著的就是多尔衮的怀柔战策,对清朝能够一统中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能很多人都只知道曹操屠杀过徐州,但这并不代表着其他的军阀就是什么好东西。咱们逐个数一数。

    最早登场的董卓,根据《三国志·魏书·董卓传》记载,董卓派他的部下去洛阳东南处的阳城巡视,正巧遇到了当地百姓们举行歌舞祭祀,祈求来年丰收。祭祀的时候肯定会准备很多贡品。

    这帮士兵直接围了上去,把正在举行祭祀仪式的百姓全给抓了起来,连牛车都抢走了。然后这帮士兵把抓到的男子全部杀死。砍下的脑袋一颗颗挂在车辕上。妇女和财物就装在车上。他们驱赶着牛车返回了洛阳。然后上报谎称消灭了叛贼,大获全胜。

    蔡文姬在《悲愤诗》中就写过“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董卓是东汉地方军阀化的第一人。他不但屠城,而且还纵容自己的部下杀良冒功。

    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也是一对骄兵悍将,对待老百姓和董卓也是学的有模有样。根据记载,李傕郭汜在击退了吕布之后,就在长安城内开始屠杀百姓,杀之悉尽,死者狼藉。

    东汉末年战争不断,人口大量流失,土地成片荒芜,粮食紧缺军不保食,赋税、田租无法正常收纳。当年为了筹集军粮,曹操在许都尝试屯田,第一年的作用就非常显著,“所得积谷征战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并群贼,克平天下。”

    在尝到了甜头之后,他就组织人力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在各地都实行了军屯和民屯。经过数年不间断的经营,收获的粮食非常可观,“所在积谷,仓廪皆满”。

    在收获大量军粮的同时,大批流离失所的农民因此重新有了活路、得脱一死,这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但是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屯田制极端残酷的另一面。

    南阳郡主要是为驻屯在樊城和襄阳的曹军提供军粮和各种后勤支援工作,连年的征战,使得这个地区从未得到过休养,早已经到了濒于崩溃的边缘。

    如今,又有从汉中迁徙而来八万余口移民,到达了洛阳,需要南阳地区的百姓来提供更多的粮食、去完成更多的徭役,这无疑就成为了压倒骆驼的那最后一根稻草。如果只有一只羊可以薅毛,那羊毛早晚都会被薅干净;再温顺的兔子,被逼急了也会咬人。于是在守将侯音的带领下抓住了太守之后,全城皆反!

    南阳郡一直都是曹操统治的核心地区之一,宛城拱卫着南阳盆地的北大门紧靠许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城市,不容有失,于是曹操立刻命令曹仁从樊城出发北上平叛。经过了两个多月的战斗,曹仁平定了叛乱重新夺回了宛城的控制权。但是导致叛乱产生的根源依旧没有消除,将来可能还会变本加厉地落到百姓的身上,那将来各地也必然就还会爆发更多更猛烈的叛乱。那该如何消除将来可能会再次爆发叛乱的隐患呢?

    采取怀柔政策,减免稅赋和徭役,让百姓适当的休养生息?

    不,曹仁拿出了曹操阵营的看家法宝---屠城!

    他命令士兵把宛城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不分男女老幼全都屠杀殆尽。

    曹仁就是要通过这种惨无人道的残暴手段来震慑其他地方的老百姓,你们都要乖乖地听话,继续老老实实地当牛做马,不然的话,死掉的宛城人就是你们的榜样!

    一朝成为屯田客,世代皆为屯田客,不能改籍不能自由迁徙,上缴收成的一半给地方政府。军屯的屯田客除了平时种田以外还要上战场打仗。

    民屯的屯田客可以不用服兵役,但是除了种田之外,需要他们承担的徭役也极为繁重不堪,要经常去做长途运输、挽船、养马、鼓吹等等辛苦又危险的杂役。

    由于战事连年不绝从未中断,战线也越拉越长,对军粮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巨大,屯田的劳力就日益显得捉襟见肘。于是,从敌占区掠夺和强制迁徙人口到自家的地盘上去屯田,就成了每次战争期间必有的任务。

    建安十三年,曹丞相率领八十万大军南下。先锋到达了荆州与豫州的边野,南阳郡。

    这个时候,荆州牧刘表一命呜呼,经过一系列的权力角逐,刘琮成为了荆州之主。迫于曹丞相的淫威,以及在蔡瑁等人的劝说下,刘琮决定曲线救国。

    当时,刘备在屡败屡战之后,投奔到了刘表门下,替刘表看守荆州的北大门,驻军在新野。刘备对于刘琦的行为是蒙在鼓里,等他知道的时候,曹操已经兵临城下。

    刘备就赶紧收拾细软跑路,要渡过汉江到达江陵自保。

    然而,刘备的大军每天只能行军十几里,最终在长坂坡被曹军赶上。

    刘备无奈,就在长坂坡跟曹军打了一仗,自然又是败了。

    为什么刘备在大军压境的时候还走那么慢?是带的细软太多了?还是路太不好走了?

    都不是。是因为刘备带了十多万百姓一起走。

    这就是著名的“携民渡江”的典故。为什么这么多百姓要背井离乡跟着刘备跑路?

    不少百姓肯定异口同声的回答:因为曹操爱屠城。

    徐州大屠杀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之一。在《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中有记载。徐州大屠杀发生在公元193年,是曹操因为其父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害,产生了报复的行为。在攻下徐州之后,对徐州百姓大肆屠杀。

    古代的徐州,位于今天江苏北部,山东南部,安徽北部,当然,也包括今天的江苏省徐州市。徐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争夺之地。

    东汉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徐州百姓遭遇了一场空前的浩劫,曹操在这里制造了徐州大屠杀惨案;随后陶谦报复,杀死曹父曹嵩;为报仇,曹操又攻打徐州并制造第二次大屠杀惨案。

    曹操的父亲曹嵩业已弃官,为躲避董卓之乱,他来到徐州避难。然而,因为曹操屡次攻打徐州,且在徐州制造大屠杀惨案,徐州牧陶谦怨恨报复杀害曹嵩。曹操为报仇,再次攻打徐州并制造第二次徐州大屠杀惨案。

    久攻不下的城池,肯定是军民合作,共同对敌。所以在打下这座城市,斩杀那些士兵以后,曹操会觉得这还不够,因此会继续屠戮老百姓。

    曹操的父亲曹嵩在路过徐州的时候,不小心被徐州牧陶谦的部下给杀了。这下好了,曹操戴孝出征徐州,结果吕布在背后偷袭兖州。

    曹操没法直接灭了徐州,为了泄愤,便屠戮了徐州境内的取虑、雎陵、夏丘等城池,城内数十万老百姓一个不留,连鸡犬都不留。结果导致泗水都被尸首堵塞了。

    三国时期,物资贫乏,早年曹操还没想到盗墓的好主意,军队长期在外面打仗,粮草供给是个大问题。

    有时候是长途运输,粮草供应不上,有时候就是缺少粮草。那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曹操当然有自己的办法,抢老百姓的呗!

    老百姓辛辛苦苦一年攒了那么点粮食,结果被曹军给抢了,你说他们能答应吗?因此曹操索性就下令直接把这帮人给宰了,省得麻烦。

    这是最可怕的一个目的,曹操打仗也不是一帆风顺,毕竟他也不是战神。但是他摸索出一个道理,只要你足够狠,那别人肯定就怕你,自然就会主动投降你。

    所以曹操连续上演了几次屠城的戏码,就是为了耀武扬威,震慑住对手。在屠戮了这座城以后,下一座城可能都不需要打,人家就主动投降了。这也是曹操多次屠城的原因。

    而之后的袁绍也是一个德行。《资治通鉴》当中就有记载,袁绍为了和公孙瓒争夺青州,双方打得不可开交。可是两个人打仗不好好打,反而是互相杀害、劫掠百姓,差点把青州杀成了无人区。

    袁绍这个人的出身很光鲜,记住仅仅是很光鲜而已,而不是世人所理解的“什么天生就拿到一手绝好的牌面”。

    他们家最著名的标签就是“四世三公”,也就是四代人中都有人位列三公,确实是当之无愧的顶级豪门。

    但是,袁绍的命其实并不好,因为他是他爹和一个丫鬟情难自禁或者叫一时兴起的产物。有过大院生活经历的朋友都知道,你在这个大家族中的身份其实基本是决定了你能享受到多少家族资源和福利。

    封建礼教时代,大家族的庶子基本就是凑人数的,没权享受家族的核心资源,顶多只是让你穿着有他们家标记的外衣走出去比普通人洋气一点。这一点,我们很多在大公司打酱油的同志应该深有体会。

    后来,因为袁绍的伯父袁成走得太急,没来得及在人世间把种子留下。为了确保袁家那一条血脉不断,于是把袁绍“内部调剂”给袁成做儿子了。

    这些袁氏家族的女眷虽然未必会被曹操杀害,但是她们的命运基本可以肯定会被曹操当成战利品赏赐给手下,毕竟在那个时代女人不过是男人的附属品,当男人们战败之后,那么女人们也会成为对手的战利品而被分配。

    从《后汉书》可以看到,曹操第一次徐州大屠杀惨案中:曹操在徐州大肆屠杀百姓,杀了百姓共计数十万人,甚至连鸡犬也不剩下,而徐州的泗水因为尸体堆积的太多,都流不动了。

    而《三国志》对曹操第二次徐州大屠杀的记载较为简略,没有非常直白地描述。但三国志也有暗示,隐隐地看出曹操在徐州大屠杀的凶残。《三国志》只有:“所过多所残戮”六个字。

    但是,仅仅这六个字,我们也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出曹操屠戮百姓的凶残。

    荀彧后来劝阻曹操再次进攻徐州时说:“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

    200年,在孙策遇刺之前,孙策曾指使李术截杀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任命的扬州刺史严象。

    不料,同年孙策就遇刺身亡了,而李术因为他杀了一名东汉朝廷官方任命的刺史,可能觉得自己也是一个大人物了,因此,在孙策去世之后,他就公开与孙权叫板。

    李术为了聚拢人气,他大肆招揽江东人士,由于孙权接替孙策之位时年仅18岁,江东人士对孙权的能力还很有怀疑,所以,不听孙权招呼而投奔到庐江的人越来越多。

    为此,孙权给李术写了一封信,要求他把那些叛逃到他那里的人士都送回来。

    令孙权没想到的是,李术给他回了一句很霸气的话:“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三国志·吴主传》)

    李术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有德才会有人归附,无德就会被背叛,那些人是不会回去的。

    这话说的太伤人了,一下激起年轻气盛的孙权怒火,如果不灭掉李术,那孙权不就是一个无德之人了吗?

    于是,孙权在张昭和周瑜的辅佐下,决定进攻李术。可是,如果要进攻李术,李术必然要向曹操求救,此时的孙权力量还很弱,不足以与曹操对抗,该怎么办呢?

    孙权很聪明,他希望曹操到时候不要出来坏他的事,他就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主动揭发了李术擅自杀害了朝廷任命的刺史严象,并说我代表朝廷要去征讨李术。

    曹操得信后,很是生气,本来还找不到杀害自己任命的刺史严象的元凶呢,既然孙权你要出兵代表朝廷去报仇,那我就顺水推舟地答应了。

    孙权在得到曹操的同意后,亲自率领宗室亲兵进攻皖城,攻打李术。李术关闭城门自守,并求救于曹操。曹操当然不会出兵救他,乐得作壁上观。

    在孙权的倾力进攻之下,皖城的粮食很快就吃光了,有的妇女饥饿难忍,就和着泥丸吞下去当饭吃。不久,孙权攻克皖城,他砍下了李术的首级并枭首示众。

    孙权针对江东人心不稳,大多还不服自己的现象,决定大开杀戒来树立自己的威严,于是,孙权下令对皖城进行屠城。

    孙策虽然年轻,但是江东人都服他,因为江东的地盘是孙策一场接一场打下来的。孙权作为一个坐享其成的年轻人,当然会被江东人士轻视和不服。

    而皖城血案,让天下人都看到了孙权冷酷的性格、铁血的手腕,一时间,江东人士那宠宠欲动的不安之心立即安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