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四百余年
繁体版

第柒部:大结局 第28章 虎符

    虎符是我国古代用于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兵符,因其形似老虎而得名,古代虎符的调兵权力,只认兵符不认人。

    虎符由左右两半组成,各自的铭文完全相同,右半由中央保存,左半则发给统领军队的将领,调动军队时,由君主或皇帝派出的使臣将符两半相合,方能调兵。

    为了保证君主在传达命令或者调动军队时不出差错,需要借助一种信物作为凭证,这种信物便称兵符。它最早是周朝军事家姜子牙发明的。

    古人认为:虎为百兽之王,在丛林争斗中总是处于不败之地,因此,在军事上也多以虎为尊,于是,常将这种兵符铸刻成虎的形状,因此它也被称之为虎符。

    249年正月,此时的朝廷,正经历了一场震惊朝野的历史转折。当时的局势可谓是风雨飘摇,就像古人说得那句话:风雨欲来风满楼,梨花带雨隔重阳。

    可是,命运却开了一个大玩笑!

    曹操当上了丞相,随后便采取强制手段征招才华横溢的司马懿入朝为官。干了没多久时间,老谋深算的曹操便逐渐察觉出司马懿这个人“雄心壮志”,同时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

    因此,曹操时常对儿子曹丕说,要时刻提防着司马懿。

    但令曹操没想到的是,曹丕竟然没有听从他的话,不但不防着司马懿,反而还对他委以重任,并且在自己临终时,还令司马懿为辅政大臣,辅佐太子曹叡。此时的司马懿,已经是魏国的元老,是魏明帝对抗蜀汉诸葛亮的利器。

    但就是这么一个曹魏政权的元老人物,竟然亲手策划和发动了一场事变,将曹氏政权推向了覆灭的边缘。

    本来,一直都是病怏怏的司马懿,听说天子和曹爽等人出皇城后,他的病瞬间就好了。

    司马懿成功上位,夺取了曹魏一切大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一名权臣。同年十二月,天子下诏令给司马懿九锡之礼,朝会不拜。为了巩固司马家族地位,消除可能存在的隐患,司马懿对曹魏宗室举起了屠刀,前后共诛杀七千余人。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发出疑问,就是当年跟随曹操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的那么多忠心耿耿的部下,怎么就在这次事变中,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曹魏政权“清君侧”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时,此时距离曹操去世已经过去了近三十年时间了。那些曾经追随曹操的老部下,大多数都已经作古,剩余的一小部分,面对强势的司马懿,又能翻起多大的浪花呢?

    司马懿成功上位,离不开他的军师徐邈,裴潜,太尉司徒华歆,杜袭等人的鼎力相助。

    徐邈是燕国人。丞相曹操平定河朔时,任其为丞相军谋掾,试守奉高县令,后任东曹议令史。

    213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允许其设置尚书、侍中和六卿等官。徐邈被任命为尚书郎。

    后来,徐邈出任陇西、南安两郡太守。

    魏文帝曹丕即位,建立曹魏政权。此后,徐邈历任谯国相、平阳太守、安平太守及颍川典农中郎将等职,所到之处,都留下很好的名声,被赐予关内侯爵位。后转任抚军大将军军师。

    228年,魏明帝曹叡因为凉州偏远,而与蜀汉接壤,于是任命徐邈为凉州刺史、使持节,领护羌校尉,出驻凉州。

    徐邈任职后,正赶上诸葛亮率兵出祁山,陇右三郡相继反叛。他派遣参军以及金城太守等部攻打南安叛贼,取得胜利。河右地区少雨,常因无粮苦恼。

    徐邈上书请求修缮武威、酒泉盐池,用以收藏敌人的粮食,又开凿水渠,招募贫民租种土地,使得家家丰足,仓库盈满。又支取州中一部分的军费,用来交换金帛犬马,供给中原人消费。

    同时逐步收缴民间私藏武器,统一保管,然后宣讲仁义,建立学校,禁止丰厚的葬礼,限制过度的祭祀。扬善惩恶,社会风尚大为改观,百姓心悦诚服。

    与西域的交往,边远少数民族的进贡,这些都是徐邈的功绩。后因讨伐反叛的羌人柯吾有功,被封为都亭侯,食邑三百户,加号建威将军。

    徐邈和羌人、胡人打交道,从不过问他们小的过失,但如果犯了大罪,先通报部帅。

    让他们知道,然后斩首以示众,因此深得百姓信服和敬畏。

    凡是朝廷赏赐给他的东西,他都分给将士,从不拿回自家。自己的妻子女儿却常常衣食不足。

    曹叡得知后,很是赞赏,常给他家里提供衣食等物。他惩治邪恶,修正冤假错案,一州之内,秩序井然。

    裴潜年轻时因避乱来到荆州,刘表待如上宾。

    裴潜私下里对好友王粲、司马芝说:“刘牧非霸王之才,又要以周文王自居,不等多久,就会被打败。”

    于是,南行到了长沙。曹操平定荆州后,任命他为参丞相军事,后出京历任三县县令,又回京任仓曹属。

    曹操曾问他说:“从前你和刘备都在荆州,你认为刘备的才略如何?”

    裴潜说:“如果让他盘踞中原,只能生乱而不能治乱;如果让他乘机守住险要之地,足以成为一方之主。”

    当时,代郡大乱,曹操便任命裴潜为代郡太守。

    乌桓王及首领总共三个人,都自称单于,专权控制代郡的政务,前任太守不能行使其职权。

    曹操便想授权让裴潜带领精兵前去镇压讨伐,裴潜推辞说:“代郡人口众多,稍有行动便能聚集上万兵马。

    单于自知放肆横行日久,心里也不踏实。

    如今多带兵马前去,他们一定会因害怕而拒绝我军入境,兵马带少了他们又不放在眼里。

    依我看,应该用计谋解决问题,而不能用军队来威迫。

    于是,裴潜只身乘车前往代郡。

    单于惊喜参半,裴潜平静和缓地安抚他,单于和他的部下都摘下帽子,屈膝下拜,以额触地,全部归还了前后几次掠夺的妇女、器械和财物。

    裴潜按律,诛杀了代郡与单于内外勾结的高官郝温、郭端等十余人,北方边境地区大为震惊,老百姓心归魏室。

    裴潜在代郡作了三年太守后,回朝廷任丞相理曹掾。

    曹操称赞褒奖了裴潜治理代郡的功劳,裴潜说:“我对百姓虽然宽宏,,但对胡人却很严厉。如今谋臣们一定认为我于理过严,于事过宽。其实胡人一向骄横恣肆,管治过宽必然导致松弛散漫,因此只能将他们绳之以法,这就是诉讼纷争所以产生的原因。从现在的形势上判断,代郡一定还会发生叛乱。”

    听完这番话,曹操十分后悔这么快就让裴潜回来,几十天以后,果然又传来三个单于造反的消息。

    曹操只得派鄢陵侯曹彰为骁骑将军,前去征伐他们。

    以后裴潜出京担任沛国相,调任兖州刺史。

    219年,曹操大军远在汉中,孙权攻合肥,关羽趁机进犯襄樊地区。汉水流域因为天降暴雨而爆发了“汉水溢流,害民人”的自然灾害。

    蜀将关羽趁机乘大船进攻,擒于禁、斩庞德,进而将曹仁包围在樊城。

    当时,曹操以朝廷的名义下诏征召裴潜及豫州刺史吕贡等引军赴令,裴潜以为只是这只是一般的召集,于是在收到诏令后只是慢慢地整军。

    温恢见裴潜毫不知情,便跟他密谈说:“从现在的状况观察,必然是丞相知道襄阳一带军情告急,想要你们立刻引军前往支援了。

    之所以不下令紧急召集,只是不想让其它地方的守军都受到惊扰动摇而已。

    此数日内你必然会收到密书催促你立即进军,而张辽等大将亦将会收到召集令。

    张辽等人久从主公,素来知晓主公的深意,如果你继续像现在这样慢条斯理的整军备战,张辽那些后来才收到召令的军队就会更早的到达战场,那时,你必定要受到责罚!

    裴潜听从了温恢之言,立刻留下辎重,下令军队以轻装快速出发。

    不久后,裴潜果然收到紧急召集的密书,而张辽等人亦果然也被征召,尽如温恢所预料的情况一样。

    曹操途经摩陂,对兖州整齐的军阵赞叹不绝,特地对裴潜加以赏赐。

    曹丕称帝后,裴潜入朝任散骑常侍,又出京任魏郡、颍川典农中郎将,掌管屯田地区的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

    他不断向朝廷举荐人才,从此农官仕途逐渐通达。后调任荆州刺史,赐爵关内侯。

    华歆的家乡高唐县是旧齐国的著名都市,官吏们都喜欢游走于大街抛头露脸。

    华歆当时在县衙为做吏,每当休假走出官府,就立刻回家,并紧闭大门。

    他议事论人平和客观,从不曾诋毁伤害过他人。同郡人陶丘洪也是当时的名士,自认为比华歆更有真知灼见。

    188年,冀州刺史王芬与豪杰商议欲废除汉灵帝另立新君,王芬曾暗中同华歆、陶丘洪商议,陶丘洪想参与期间,华歆制止说:“废立皇帝这样的大事,就连伊尹、霍光都感到困难。王芬性情粗疏没有谋略,这事必定成功不了,不仅自己有杀身之祸,而且会祸及宗族。您不要参与!“

    陶丘洪听从华歆的劝告退了出来。

    之后,王芬果然谋反失败,从此陶丘洪才服气了华歆的见识。

    华歆历来很清廉,禄米及皇帝赏赐都振济了亲戚熟人,家中没有百斤,更没有十斗粮食的储存。

    朝廷每每将罚没为奴的青年女子赏赐给大臣,只有华歆不收留,而是将她们嫁人,曹丕为此叹息不已,并下诏书说:“华司徒是国家难得的长者,其作为暗合天地之道,深得民众之心呀。今天大官们都有丰盛佳肴,只有他是简单的蔬菜佐饭,而很不计较。“

    故此,特别拿自己衣服赏赐华歆,并为他的妻子及家中男女做衣服。

    黄初七年五月,曹丕驾崩,皇太子曹睿即位,封华歆为博平候,增邑五百户,与之前的累计为一千三百户,并于同年十二月改任华歆为太尉,华歆称病请求退休,愿将太尉一职让与管宁,魏明帝没有同意。

    在设筵大会朝臣时,派散骑常侍缪袭持诏书宣喻华歆:朕新接手这些烦杂事务,一日万机,怕的是难分辨是非并做出错误的决断。

    幸好有有德操的大臣们在朕左右,而您却屡屡以病推辞。

    量主择君,不肯做官,抛弃荣禄,不就其位者,古人的确曾有过,但周公、伊尹则不然。

    洁身自好为国家死节的事,是其他人应该做的,但我不敢让您也那样。您应该克服病痛的困扰参加朝会,施惠泽于朕。朕将让凳子空着,站在筵席前,命文武百官同我一样站着,必须等待您的到来,只有那时朕才能落座。“

    又给缪袭特别叮咛:“必须在华歆起身赴会时,你才能回来。“

    华歆不得已,只好赴会。

    当时,太傅钟繇有腿病,下拜起身不方便,而华歆也年老患病,所以上朝进见时都让他们乘车坐轿,由卫士抬着上殿就坐。

    230年,魏明帝派曹真从子午道(关中至汉中的通道)进军征伐蜀汉,皇帝车驾则向东来到许昌,华歆有机会见到魏明帝。

    对此,华歆大胆上疏分析天下政治形势,提出了修文德的主张,他说:“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所以应该注重农业生产,安定百姓,如果大魏没有饥寒的忧患,百姓没有背井离乡的心情,那样天下才能治理好;如果真能做到圣贤的教化日日深入,那么远方的人就会感怀威德,吴蜀之民也会归附的。

    华歆认为,首先应留心治国圣道,征战只能在不得已的时候使用。

    当时,华歆言辞恳切,深深打动了魏明帝,且又恰逢秋季大雨,魏明帝终于听从华歆建议,诏令曹真退兵。

    杜袭的曾祖父杜安、祖父杜根很有名气。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杜袭避乱到荆州,刘表按宾客的礼节接待他。

    同郡人繁钦多次向刘表显示自己的奇才,杜袭告诉他说:“我之所以和您一起来这裹,只是想像龙一样屈身伏在幽深的湖泽中,等待时机像凤一样展翅飞翔。难道说刘州牧会是个拨乱反正的主子,而规劝长者您依附于他吗?您如果连续不停地表现自己的才能,就不是我的朋友了。我就要和您断绝交情了!”

    繁钦情绪激昂地说:“请让我接受您的教诲。”

    杜袭于是南下到长沙。

    西鄂县靠近南部边境,匪贼活动猖獗。

    当时的县官,都聚合百姓守卫城郭,无法从事农业生产。田地荒芜,百姓贫困,仓库空虚。

    杜袭自己知道应对百姓施行恩惠,于是遣送老弱百姓各自分散到家乡从事田间劳动,留下强壮的男子防守县城,官吏百姓都很高兴。

    荆州牧刘表派步骑一万人攻西鄂,杜袭于是召集所有担负守城的官吏百姓共五十多人,和他们订立誓约。

    其中,有亲戚在外想自己去救护的人,听任他们的意愿遣放出城;他们都磕头表示拼死效力。

    杜袭于是亲自拿着弓箭和石块,带领他们合力拼杀。

    官吏百姓十分感动,都愿为他献出生命。

    临阵杀刘表军数百人,而杜袭的部属也死了三十多人,其余的十八人都负了伤,贼寇才得以攻入城内。

    杜袭带领负了伤的官吏百姓突围出城,他们几乎全都战死,但却没有一个叛变的。

    杜袭于是聚集逃散的百姓,转移到摩陂扎营,官吏百姓都敬慕他,跟着他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

    后来,司隶校尉钟繇表他任议郎参军事。后又获荀彧推荐,被任为丞相军祭酒。

    王粲记忆力强,见闻广博,所以曹操出外游览观赏,王粲多次同车随行,至于受到的尊敬却不如和洽、杜袭。

    杜袭曾经单独被曹操召见,一直到半夜。

    王粲生性急躁好胜,从座位上站起来说:“不知曹公对杜袭说了些什么?”

    和洽笑着回答说:“天下的事难道能全都知道吗?您白天侍奉曹公就可以了,为这郁郁不乐,您想一个人都兼有吗?”

    215年,杜袭改领丞相长史,随同曹操征伐盘据汉中的张鲁。

    次年曹操回邺城,任命杜袭为驸马都尉,留督汉中军事。期间成功劝导八万多名汉中地区的人移居洛阳、邺城地区。

    征西将军夏侯渊在定军山战死,将士们十分惊恐,杜袭与郭淮和张郃商讨如何安定军心,于是决定以张郃替代夏侯渊的位置,成功安定军心。

    曹操撤出汉中时,要选定留府长史,镇守长安。

    负责这事的人所选取的多不适当,曹操下令说:“放着千里马不去乘坐,何必急急忙忙地向别处寻求呢?”

    于是任命杜袭为留府长史,驻守关中。

    当时,关中将领许攸拥有军队,不肯归附曹操,而且对曹操有轻慢的言辞。

    曹操大怒,首先打算讨伐他。

    大臣们有很多人劝谏他:“可以招抚许攸,共同讨伐强敌。”

    曹操把刀横放在膝上,阴沉着脸不肯听从。

    杜袭进去想劝谏,曹操截住他的话对他说:“我的主意已定,卿不要再说了。”

    杜袭说:“如果殿下的主意是对的,臣将要帮助殿下完成这事;如果殿下的主意不对,即使决定了也应该改变。殿下截住臣的话,要我不要再说了,为什么不等臣下把话阐述完呢?”

    曹操说:“许攸轻慢我,怎么可以搁置不管呢?”

    杜袭说:“殿下认为许攸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曹操说:“一个平常的人。”

    杜袭说:“只有贤人才能了解贤人,只有圣人才能了解圣人,平常的人怎么能够了解不寻常的人呢?如今豺狼当道却首先去攻击狐狸,人们将会说殿下是避强攻弱,进攻不算勇敢,后退不算仁爱。臣听说千钧力的弓弩不会对小小的鼷鼠发动机关,万石重的大钟不会被细弱的草茎撞出音响,现在一个小小的许攸,怎么值得殿下烦劳自己的神明威武呢?”

    曹操满意的答道:“好”。

    于是优厚地安抚许攸,许攸便马上归顺了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