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四百余年
繁体版

第陆部:帝国飘摇 第15章 梁妠发丧

    建康元年(144年)到本初元年(146),短短的两年间,东汉就换了四位皇帝,其中三位皇帝都是由皇太后梁妠拥立。

    梁妠是东汉贤后,为人勤勉俭朴,积极任用贤才,一心想要让天下太平,但东汉却在她摄政时期走向了衰落。

    为何贤后梁讷没能挽救东汉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大家深思。

    建康元年八月庚午,顺帝驾崩,由太子刘炳即位,由太后梁妠临朝听政。任命李固为太尉,与太傅赵峻、大将军梁冀参录尚书事。

    顺帝驾崩后,梁妠认为:扬州、徐州盗贼盛强,害怕消息传出会造成大乱,让中常侍诏李固等商议,想等到所召的诸王侯到齐再发丧。

    李固答道:皇帝虽然年少,还是天下之父。今日崩亡,人神感动,岂有臣子反共掩匿么?

    古时秦始皇死在沙丘,胡亥、赵高隐瞒而不发丧,最后害死扶苏,以至亡国。

    近来北乡侯刘懿薨逝,阎皇后兄弟和江京等人也一起掩秘,便有孙程杀人之事。

    这是天下之大忌,一定不可以做的。

    梁妠听从,当天晚上就发丧。

    李固认为清河王刘蒜年长有德,想立他为帝,对梁冀说:“今当立帝,应选择年高而有德的,任亲政事的人,希望大将军审详大计,学习周勃立文帝、霍光立宣帝,而不能像邓太后、阎太后利用君主幼弱的做法。“

    梁冀不听,于是立了乐安王之子、八岁的刘缵为汉质帝。

    朝廷准备为冲帝选择墓地,修建陵园,李固说:“现在处处都是盗贼,军事费用浩大。如果要重新修建一个象宪陵那么大的陵园,征收赋税和调发徭役,不是一个小的数目。而且,年龄幼小,可以在顺帝宪陵之内修建一个陵园安葬,依照殇帝康陵的制度。“

    梁妠听从。

    这时梁妠因为连遭不幸之事,将朝廷大权交给三公等辅佐大臣,李固所提出的建议,梁妠大都予以采纳。

    凡是作恶的宦官,一律被排斥和遣退。天下人都期望政治清平,然而梁冀却对此深恶痛绝。

    顺帝时所任命的官吏,多数不按常规次序。

    等到李固当政时,奏准免职的有一百余人。

    这批被免职的官吏,既对李固怨恨,又迎合梁冀的意旨,于是共同写匿名信诬告李固。

    奏章呈上后,梁冀面见梁妠,请求将奏章下交有关官吏查办,梁妠没有听从。

    质帝年幼,但聪明智慧,曾在一次早朝时,眨眼看着梁冀,说:“这是跋扈将军!“

    梁冀听到以后,对质帝深恶痛绝。

    让质帝身边的侍从把毒药放在汤饼里,给质帝呈上。

    药性发作,质帝非常难受,派人急速传召李固。

    李固进宫,走到质帝榻前,询问质帝得病的来由。

    质帝还能讲话,说:“朕吃过汤饼,现在觉得腹中堵闷,给朕水喝,朕还能活。“梁冀这时也站在旁边,阻止说:“恐怕呕吐,不能喝水。“

    话还没有说完,质帝已经驾崩。

    李固伏到质帝的尸体上号哭并弹劾侍候质帝的御医。

    梁冀担心会泄露下毒的真相,对李固非常痛恨。

    在商议确定继承帝位的人选之前,李固和司徒胡广、司空赵戒,先给梁冀写信。

    梁冀看到信后,召集三公、二千石官员和列侯,共同讨论继承帝位的人选。

    李固、胡广、赵戒及大鸿胪杜乔都建议立清河王刘蒜。

    但梁冀想立蠡吾侯刘志为帝,众人不同意,梁冀愤愤不乐,可又没有别的理由可以改变众人的主意。

    中常侍曹腾因为之前拜访刘蒜时,刘蒜没有向他施礼而憎恨他,听说此事后,便在夜里到梁冀那里,使他坚定立刘志为帝。

    第二天再次召集公卿,梁冀意气汹汹,而言辞激动。

    自胡广、赵戒以下的官吏,没有不害怕的。

    都说:“只有大将军发令就是。“

    可是李固与杜乔仍坚持原来的意见。

    梁冀大声宣布“罢会“。

    可是,李固仍认为刘蒜是众望所归,有被立的可能,于是再次写信劝说梁冀,梁冀更加愤怒。

    便劝说梁妠,先将李固免职。

    最后立刘志为帝(即汉桓帝)。

    宦官唐衡、左悺一道向桓帝诬陷杜乔说:“陛下先前将即位时,杜乔和李固反对,认为您不能胜任侍奉汉朝宗庙的祭祀。

    因此桓帝对杜乔和李固心生怨恨。

    建和元年十一月,甘陵人刘文、魏郡人刘鲔各打算立刘蒜做天子,梁冀因此诬蔑李固与刘文、刘鲔等散布妖言,将他们关进牢狱。

    李固的门生、勃海人王调贯械上书,证明李固的冤枉。

    河内赵承等数十人也要鈇锧到朝廷通诉,梁妠明了他们的意思,于是下诏释放李固。

    等到李固出狱之日,雒阳的大街小巷都齐呼万岁。

    梁冀听到消息后,大为惊骇,害怕李固的声名和品德终将伤害自己,于是重向新朝廷弹劾李固和刘文、刘鲔相勾结的旧案,李固最终还是死在狱中,时年五十四岁。

    临终时命子孙以三寸素棺、帛巾束首,入殓葬于汉中的瘠薄之地,不许葬在父亲墓地周围。

    临死前,李固给胡广、赵戒写信道:我受了国家大恩,因此竭尽股肱之力,不顾个人死亡,志在扶持王室,达到文帝、宣帝那样。

    哪想到一朝梁氏迷谬,你们曲从,把好事变为坏事,成功变为失败呢?

    汉朝衰亡,从此开始了。

    你们受了主上的厚禄,颠覆而不扶持,倾覆国家大事,后代的良史,难道会容你们的私心?

    我的身体完了,在义方面还是有所得,还有什么可说呢!

    胡广、赵戒得信后感到悲痛惭愧,都长叹流涕。

    胡广,湖北监利人,东汉时期重臣、学者。

    他在前人学术成就的基础上,作《百官箴》四十八篇,为后人研究汉朝官制留下了宝贵资料。

    又在选举上主张选举人才,无拘定制。

    但他性格圆滑,柔媚宦官,以奉行中庸之道著称,历事六朝,为官三十余年。

    胡广的六世祖胡刚,清高有志节,因王莽摄政而逃亡到交趾,新朝灭亡后才返回乡里。

    胡广的父亲胡贡,曾任交趾都尉。胡广两岁丧母,少时孤苦贫困,甚至要亲自做家务。

    胡广成人以后,曾在郡府里任散吏。

    当时,南郡太守法雄之子法真从家中来看望法雄,法真颇有知人之明。

    正逢岁终应举之时,法雄召集诸位官员,而法真自己在窗后观察。

    法真发现了胡广有异于常人之处,此后便把胡广推荐给法雄。

    法雄举荐胡广为孝廉,到京师雒阳(陕西洛阳)参加殿试,由汉安帝亲自主持考试章奏,胡广被选为第一。

    此后仅一月,胡广就被拜为尚书郎,经五次升迁后任尚书仆射。

    汉顺帝想要立皇后,但后宫的四位贵人都很得宠,顺帝想要以抽签的办法求神来选定。

    胡广与尚书郭虔、史敞上疏建议选取良家之女,顺帝于是立梁氏为顺烈皇后。

    当时,尚书令左雄想要修改察举制,规定参试年龄一定要四十以上,而由儒者考核经学,文吏考核章奏。

    胡广再次与郭虔、史敞上书驳斥,认为选举人才,不能拘泥定制,但意见未被采纳。

    后陈留太守一职空缺,史敞等人推荐由胡广担任(但胡广应该没有出任)。

    胡广掌理枢机事务十年后,出任济阴太守,因举官不实而被罢免。

    本初元年,汉质帝被梁冀鸠杀。梁冀想要拥立年幼的蠡吾侯刘志为汉桓帝,太尉李固与胡广、司空赵戒共同劝谏梁冀

    而梁冀在朝会上恐吓百官,胡广等感到害怕,只有李固与杜乔仍然坚持

    于是被罢免,命胡广接替李固任太尉、录尚书事。

    建和元年六月,胡广因疾病逊位。

    同年,因拥立桓帝之功,被封为育阳县安乐乡侯。

    十月,又被拜为司空。

    十一月,李固被梁冀陷害下狱,临死前写信斥责胡广和赵戒没有坚持正义,二人看到李固的遗书后,感到悲伤惭愧,但也不过是长叹流泪而已。

    元嘉元年十月,胡广再次逊位后告老致仕。不久,以特进身份被征拜为太常。

    永兴元年,升任太尉。次年九月,再因发生日食被免职,又复任太常。

    延熹元年,再次任太尉。次年,梁冀被诛杀,胡广与司徒韩演、司空孙朗因为阿附梁冀,被剥夺爵土,以减死罪一等论处,免为庶人。后又被拜为太中大夫、太常。

    延熹九年五月,再次被拜为司徒。

    建宁元年正月,刚即位的汉灵帝命胡广与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共同录尚书事,复爵安乐乡侯。

    胡广因病乞求逊位,适逢陈蕃谋诛宦官失败遇害,于是命胡广接替陈蕃任太傅,总录尚书事。

    胡广当时已经八十岁,但还是心力有余,为人练达、明事理。

    灵帝命五官中郎将持节奉册,赠以太傅、安乐乡侯印绶,赐东园梓楠棺木,派谒者监护丧事,在光武帝的陵寝原陵为他营建墓地,谥号“文恭“,以其子孙一人为郎中。

    他的故吏自公、卿、大夫、博士、议郎以下数百人,都穿着丧服前来会葬。

    朝廷在胡广去世后予其的追赠及葬礼规格,自从东汉中兴之后,没有一位人臣能与其相比。

    熹平六年,灵帝思感“旧德“,命画师绘制胡广与太尉黄琼的画像,悬挂在宫内,议郎蔡邕奉诏撰写的《胡广黄琼颂》,也一同悬挂在宫内。

    胡广以奉行中庸之道著称,他为官三十多年,历事六朝,受到隆重的礼任,他每次逊位辞病,或者被免职回乡,不满一年,又再次升职。

    他担任过一次司空、两次司徒、三次太尉,最后官至太傅。

    他所辟命的掾属,都是天下名士。

    他又与故吏陈蕃、李咸共任三公。

    陈蕃等人每到朝会,都常称病避开胡广以示惭愧,时人都以此为荣。

    与黄琼刚柔并济,对抗当权的梁冀。

    他非常熟悉先朝的典章制度,通晓当代的朝廷规章,所以京都雒阳有谚语说:“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

    然而,胡广温柔敦厚,谨小慎微,以此取媚朝廷,没有忠贞正直的气节,天下的人因此而轻视他。

    又取媚于宦官,废黜功勋卓著的滕抚,使得“天下怨之“。

    赵戒,字志伯,蜀郡人。东汉末年名臣,历仕汉安、顺、冲、质、恒五帝,五朝元老。

    父赵定,以游侠称。赵戒于汉顺帝、冲帝、质帝、恒帝之世历位三公,登特进。

    屡居公辅,免忧患于无妄之世。

    赵戒博学明经讲授,举孝廉,累迁荆州刺史。大将军梁商之弟梁让为南阳太守,恃胞妹梁皇后椒房之宠,不奉法。

    赵戒到州任职,立即上奏弹劾他。迁任河间相,以冀部难理,整厉威严。

    后迁任南阳太守,纠豪杰,恤吏人,奏免中官(宦官)贵戚子弟担任县令、县长贪污渎职的人。

    汉顺帝永和六年三月,司空郭虔被免职,赵戒特拜司空,名望益重。

    自汉顺帝永和六年至汉质帝本初元年,赵戒共担任司空六年,期间三公中的太尉、司徒换了数任,唯赵戒屹立不倒。

    本初元年,赵戒由司空转任司徒。

    汉恒帝建和元年九月,京师地震,太尉杜乔免职。

    十月,赵戒转任太尉,以定策迎立恒帝功,封厨亭侯。

    建和三年六月,地震波及宪陵寝屋;七月庚申,廉县降下肉雨;

    八月乙丑,有星孛与天市,京师发大水;

    九月己卯、庚寅,连发两次地震,郡国五座山崩塌;

    十月,赵戒因灾异被免职,司徒袁汤继任太尉。

    元嘉二年十一月,司空黄琼因灾异免。十二月,特进赵戒为司空。

    永兴元年七月,共有三十二个郡县遭受蝗灾,数条河水泛滥,百姓饥穷,流冗道路,至有数十万户,冀州尤甚。

    赵戒因灾异免职,由光禄勋清河房植继任司空。

    汉质帝本初元年,大将军梁冀忌惮质帝聪慧,恐为后患,遂令左右鸠杀质帝。

    因议立嗣,太尉李固引司徒胡广、司空赵戒上书梁冀要求廷议皇帝继任人选。

    信中说:天下不幸,近年之间,'国祚三绝',今当立帝,这是天下的大事,臣等明白太后的一片心意,将军操劳。

    望详择一人,务必继存圣明,臣等也是愚忠一片,非常挂念此事。

    按过去废立的老章程,立皇位继承人,未尝不询访公卿,广泛征求大家意见,使之上应天意,下合众望。

    古语说:'以天下给人易,为天下得人难',我朝历史表明,皇位继承人立得准,就兴;

    否则就要导致灭亡,这是最使人忧愁的事,也是最重要的事,岂可不深思熟虑?

    最后李固大声疾呼地说:“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国之兴衰,在此一举!“

    梁冀得书,乃召三公、中二千石大臣、列侯大议所立。

    李固、胡广、赵戒以及大鸿胪杜乔都认为清河王刘蒜明德著闻,又属最尊亲,宜立为嗣。

    按照梁冀的本意是要立已准备娶他妹妹的蠡吾侯刘志为帝,这时刘志也正在京师。

    而李固联合胡广、赵戒、杜乔坚持要立清河王刘蒜,博得大多数朝臣的赞同。

    梁冀一时还拿不出理由来排斥众议,然而颇愤愤不乐。

    这时,与刘蒜素来不和、老谋深算的宦官曹腾等人猜透了梁冀的心事,看准了时机,于是就在当天深夜访梁冀。

    他作为宦官权益的代表,以利害关系去说服梁冀,要当机立断,立刘志为帝。

    他对梁冀说:将军累世为皇后至亲,统摄万机,并且宾客又那么多,又颇多过失。

    清河王严明,假如他即位做皇帝,那么将军受祸的日子必定不会长久了。

    不如立蠡吾侯,可以长保富贵。

    梁冀何尝不知道曹腾所讲的这层利害关系,只是碍于群臣异议,一时还难于决断。

    经曹腾这一番煽动,就顾忌不得了。

    他怕夜长梦多,第二天重新会晤公卿。

    梁冀摆出一副气势汹汹的架势,一开口说话就言辞激切,杀机毕露,不容冒犯,一定要立蠡吾侯为帝。

    公卿自胡广、赵戒以下无不为他的淫威所吓倒,都异口同声地说;“惟大将军之命是从“。

    只有李固和杜乔坚守本议。

    梁冀厉声罢会。

    唯独李固与杜乔还坚持自己原来的意见,与梁冀争辩。

    骄横不可一世的梁冀,当然恼怒得很,无容李固、杜乔辩驳,厉声宣布“罢会“。

    坚强的李固,并未因此而绝望。

    他知道朝臣之所以表示服从梁冀的意见是被迫的,内心还是向着他的,人心还是可以利用的,所以他又写信劝说梁冀。

    梁冀愈加愤怒,于是劝说梁太后先策免李固太尉职位,竟立蠡吾侯,是为汉恒帝。

    后岁余,甘陵刘文、魏郡刘鲔各谋立蒜为天子,梁冀因此诬陷李固与刘文、刘鲔共为妖言,下狱。

    门生勃海王调贯械上书,证固之枉,河内赵承等数十人亦要鈇锧诣阙通诉,太后明之,乃赦焉。

    及出狱,京师市里皆称万岁。

    冀闻之大惊,畏固名德终为己害,乃更据奏前事,遂诛之,时年五十四。

    李固临死前给胡广、赵戒写了一封绝命书。

    他写道:我李固既然受了朝廷的厚恩,就应竭尽全力,不顾冒生命的危险,立志扶持将要倾倒的王室,使它中兴起来。

    料想不到一旦遭到梁氏外戚的迷谬,你们这些人就屈从了,把个人的安危放在前头,颠倒了吉凶和成败,从此汉家的衰落也就无法挽回了。

    你们身居要职,享受奉厚的俸禄,眼见王室即将倾倒而不扶,难道还有比这再大的事吗?

    我相信公正的史学家,决不会出于畏惧之心,而放弃过它。

    我李固虽然死了,但是死得其义,没有什么好懊丧的。

    胡广、赵戒得到书信后感到无比悲伤惭愧,都长叹流涕,后世亦以此讥讽胡广、赵戒二公。

    在世人看来,梁冀之所以斗不倒,就在于胡广、赵戒这一类人的软弱。

    可怜老臣赵戒,他与胡广不同,胡广从进入仕途起就一直秉承中庸之道,是个能办实事却性格柔弱之人。

    但赵戒在青壮年时,是以公正廉洁、嫉恶如仇名闻天下的,结果到了晚年却因为立嗣之事晚节不保。

    也许赵戒有着卧薪尝胆,保存汉室,徐徐图谋梁冀的想法,但在朝堂上被梁冀淫威吓倒的事实,最终使得世人对他大失所望。

    黄琬,湖北安陆人。东汉中后期名臣,尚书令黄香曾孙、太尉黄琼之孙。

    早年时即聪慧善辩。后任五官中郎将,因公平选举而得罪权贵,被诬陷为朋党,遭禁锢二十余年。

    直到光和末年,才为太尉杨赐举荐,解锢拜为议郎。迁青州刺史,转任侍中。

    中平初年,出任右扶风,征拜为将作大匠,历任少府、太仆。

    后出任豫州牧,讨平寇贼,安定一州,政绩为天下表率,封关内侯。

    董卓秉政之时,征召黄琬入朝为司徒,又迁太尉,进封阳泉乡侯。因与杨彪一同反对董卓迁都长安而被免职。

    不久拜光禄大夫,转任司隶校尉,与司徒王允等共同谋划诛杀董卓。

    李傕、郭汜攻入长安,收黄琬下狱,不久即遇害,时年五十二岁。

    永兴元年,黄琬的祖父黄琼担任司徒,黄琬因为是三公的子孙而被任命为童子郎,但黄琬托病不到任。

    当时司空盛允身患疾病,黄琼命黄琬前往问候,正好江夏郡上奏当地蛮人反叛的副本送达司空府,盛允因此随便逗弄黄琬说:“江夏这个地方,蛮人太多而士人太少了。“

    盛允本意也只是逗一逗黄琬,但没想到黄琬却因此拱手回答道:“蛮夷扰乱华夏,责任都在司空身上。“

    说完就拂袖而去,盛允因此大感惊奇。

    黄琬后来逐渐升迁为五官中郎将,受到光禄勋陈蕃的敬待。

    当时的旧制,光禄勋府负责举荐三府的郎,要以一定的成绩、任期,并且才德优异为选举茂才的四科。

    但当时权贵子弟大多因人情而被举荐为郎,而贫困守节的人却被遗弃。

    京师特地为这个现象做了谚语说:“欲得不能,光禄茂才。“

    针对这个现象,黄琬和陈蕃同心协力,共同选举贤才。

    平原人刘醇、河东人朱山、蜀郡人殷参等人都因才德品行被选举。

    但此举却侵害了权贵子弟郎官的利益,于是他们联合中伤陈蕃、黄琬,二人的案件交由御史中丞王畅及侍御史刁韪处理。

    王畅及刁韪素来敬重陈蕃和黄琬,就不弹劾此事,但宠臣因此诬陷黄琬、王畅等为朋党。

    陈蕃被免职,黄琬及刁韪则遭禁锢。

    陈蕃,河南省平舆县人。东汉时期名臣,与窦武、刘淑合称三君。

    少年时便有大志,师从于胡广。被举为孝廉,历郎中、豫州别驾从事、议郎、乐安太守。

    因不应梁冀私情,被降为修武县令,任尚书。又因为上疏得罪宠臣而外放豫章太守,任内为政严峻,使吏民敬畏。

    后迁尚书令、大鸿胪,因上疏救李云被罢免。再拜议郎、光禄勋,与黄琬公平选举,因而遭诬告罢官。

    不久,被征为尚书仆射,转太中大夫。

    延熹八年,升为太尉,任内多次谏诤时事,再遭罢免。

    灵帝即位,为太傅、录尚书事,与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宦官,事败而死。

    陈蕃的祖父曾任河东太守。陈蕃最初在郡里任职,被推举为孝廉,授郎中。

    因为母亲去世,辞官居丧。服丧期满,刺史周景召他为别驾从事,因与其意见不一,弃官而去。

    后来被公府征辟,又被举为方正,都不到。太尉李固上表荐举陈蕃,于是授职议郎,再升为乐安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