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陆部:帝国飘摇 第9章 殉道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从汉章帝去世后开始,东汉便陷入了外戚和宦官集团轮流专权的怪圈。
在这个怪圈中,前任皇帝去世后必然会出现外戚专权的现象,专权的外戚集团是以前任皇后为核心的。
这个前任皇后也就是本任的皇太后,外戚集团一般是她的家族或者走得近的勋贵家族。
他们垄断朝政,架空新皇帝,主宰了国家的朝廷大权。
等新皇帝成年后,就会和自己身边的宦官勾结起来,利用宦官集团的力量推翻外戚集团对朝廷的统治。
新皇帝利用宦官集团掌权后,又开始扶持自家皇后的家族,于是形成了新的外戚集团。
等新皇帝一死,皇后变成皇太后,外戚集团彻底掌控朝廷政治,东汉政治斗争又进入下一个循环。
这种怪圈周而复始,一直持续到汉末三国时代。
汉安帝刘祜时期只是这个怪圈中的一小段,也没法逃脱这个周期律。
他登基时是由邓太后和邓氏外戚集团执政的,邓太后死后他便扶持以乳母王圣、中黄门李闰、江京为首的宦官集团,逼死了邓太后的哥哥邓骘,彻底掌控了朝政。
然后他便扶持了自己的阎皇后及其家族,形成了新的外戚集团。
这个过程是符合上述的东汉权力更迭的周期律的,但是刘保的存在却在这个周期律之外。
一般在这个怪圈中,继承皇位的都是儿皇帝,大多是没有正当名份,被外戚集团捧上台的宗室旁系子弟。
但刘保不符合这个规律,他是刘祜的亲生儿子,是最为正统的东汉皇位继承人。
虽然他的年龄也不大,但已经在朝廷中有了自己的党羽和支持者,这是他与其他儿皇帝最大的不同。
按理说这样的皇太子传承皇位,是能够让皇位平稳过度的。
但在刘祜眼里,刘保却成了他最大的威胁,所以听从了阎皇后的谗言,废除刘保的太子位。
之所以刘祜会如此看待儿子刘保,并非因为刘保的实力有多强,而是刘保身后的支持者不简单。
因为刘保当皇太子,不是刘祜册立的,而是邓太后册立的。
在刘祜即位初期,邓太后临朝听制,她的哥哥邓骘代表邓氏外戚集团掌控了朝廷大权。
即便在刘祜成年后,邓氏外戚集团也不放手,使刘祜长期无法亲政,活得跟傀儡皇帝一般。
而刘保便是在这段时期由邓太后和邓氏外戚集团所册立的,这让刘祜非常的不满。
邓太后去世后,刘祜扶持宦官集团夺回了朝廷大权,逼死了邓骘,使邓氏外戚集团树倒猢狲散。
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太子刘保便成为尴尬的存在。
他不是皇帝所立,却又是国家的储君,而且得到朝廷中很多大臣和勋贵的拥戴。
尤其是在邓氏外戚集团被覆灭后,刘保成为了朝廷大臣的依托,这让刚亲政的刘祜产生了猜忌之心。
因此他一方面纵容宦官集团掌权,让他们去打击邓氏外戚集团的残余。
另一方面扶持阎皇后及其家族,形成了新的阎氏外戚集团,让他们逐渐掌控朝廷权力。
为了扶持阎氏掌权,刘祜几乎是有求必应的,甚至宦官集团都要配合阎氏外戚集团的行为,打击反对阎氏外戚集团掌权的朝廷大臣和勋贵家族官员。
于是邓太后时期的官员受到极大的迫害,很多著名的大臣和贵族都受到牵连。
比如邓太后时期掌管宦官事务的蔡伦,史上留名的造纸术改造者,便在刘祜即位后被逼自杀。
因为这样的政治斗争,阎氏外戚也把矛头对准了皇太子刘保。
他们是想要斩草除根,而刘祜自己也担心邓氏外戚的残余扶持刘保威胁到皇权,于是双方在废除太子方面达成了共识。
然后刘保身边的心腹先后被迫害处死,刘保也被废除了太子位,成为了济阴王。
从历史文献来看,刘祜废除自己的亲生儿子,主要还是仗着自己年轻,能够再生个儿子继承皇位。
蔡伦,东汉桂阳郡人。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给事,章和二年,蔡伦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蔡伦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
元兴元年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建光元年,因权力斗争自杀身亡。
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
蔡伦出身于东汉初年大凑山下从事冶铸的一个铁匠世家,他的祖上是打铁的。
卫飒上任桂阳郡太守后,在桂阳设置铁官,蔡家因此与朝廷官员有了紧密的联系。
小时候,他在大凑山麓一处被称作石林的乡学启蒙读书,尤其对周边的生产、生活环境很感兴趣,比如冶炼、铸造,种麻、养蚕。少年蔡伦,已经是满腹经纶,很有才学。
根据蔡伦后人的传说,蔡伦是在18岁以后,由京城到桂阳管理调运采冶铸铁的官员推荐,才进皇宫做了宦官。
这一年,是汉明帝永平十八年。
从史料分析,蔡伦是中国华南地区甚至江南地区第一位走进朝廷,进入皇宫为官的人。
他被选入宫后,开始是在皇宫旁舍嫔妃所居的掖庭当差,几年后提升为出入皇宫、传递诏令的小黄门宦官。
蔡伦的才华越来越显露出来。系奉窦皇后之命监管宋贵人之事,建初七年,窦后设计诬陷宋贵人,蔡伦“验实“。
到汉和帝即位时,升迁为出入朝廷、侍从天子的中常侍,豫参帷幄之中,成了传达诏令、掌理文书、参预朝政的高等宦官。
汉和帝刚登上皇帝宝座时,年龄尚幼,蔡伦曾服侍过的窦皇后成为皇太后,把持朝政,皇权旁落外戚窦氏家族。
窦太后的同胞窦宪等四个兄弟都为显贵,擅威权,谋不轨,炎势倾朝野。
心性秉直的蔡伦看不惯这些,便与大宦官钩盾令郑众首谋,扶助和帝,乘窦宪出征班师回朝之机,收窦宪大将军印,清除了窦氏专权的弊端,巩固了和帝的皇权统治。
永元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此前,由中常侍“加位尚方令“。
元兴元年向汉和帝献纸这种纸被称为“蔡侯纸“。
永初元年,邓太后因为蔡担任了很长时间的侍卫,封他为龙亭侯,封地有三百户人口。
元初四年,皇帝因为经史传记等文字大多都没有核实确定,于是选拔有名的读书人谒者刘珍,以及博士良史,聚集在宫殿,校正各种典籍,派蔡伦监督这件事情。
建光元年邓太后卒,安帝亲政。
蔡伦因为当初受窦后指使参与迫害安帝祖母宋贵人致死、剥夺刘庆的皇位继承权而被审讯查办。
下令让蔡伦自己到廷尉那里认罪。
蔡伦耻于受辱,于是沐浴后穿戴整齐衣服、帽子,喝毒药而死。他的封地被废除。
蔡伦兼任尚方令时,掌管尚方,这是一个主管皇宫制造业的机构,“尚方宝剑“就是尚方制作的宝剑,后来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
因史书记载阙如,如今已无从考证这个任命是怎么发生的,但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正确的任命之一。
当时的皇宫作坊,集中了天下的能工巧匠,代表那个时代制造业最高水准,为蔡伦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他的个性、爱好以及他在工程技术方面的过人天资,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得到井喷式的展现。
永元九年尚方制作的刀剑等器物,“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
也就是说,他大幅度改进了制作工艺,达到极高水准,并长期居于技术的顶峰。
改进造纸术时的蔡伦,主管监督制造宫中用的各种器物。
他挑选出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让工匠们把它们切碎剪断,放在一个大水池中浸泡。
过了一段时间后,其中的杂物烂掉了,而纤维不易腐烂,就保留了下来。
他再让工匠们把浸泡过的原料捞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搅拌,直到它们成为浆状物,然后再用竹篾把这粘乎乎的东西挑起来,等干燥后揭下来就变成了纸。
蔡伦带着工匠们反复试验,试制出既轻薄柔韧,又取材容易、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纸。
元兴元年,蔡伦向汉和帝献纸,蔡伦将造纸的方法写成奏折,连同纸张呈献皇帝,得到皇帝的赞赏,便诏令天下朝廷内外使用并推广,朝廷各官署、全国各地都视作奇迹。
九年后,蔡伦被封为“龙亭侯“,食邑300户。
由于在全国各地逐步推行的新造纸方法是蔡伦发明的,人们便把这种纸都称为“蔡侯纸“。
蔡伦的造纸术沿着丝绸之路经过中亚、西欧向整个世界传播,为世界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亲政后不到四年时间,年仅三十一岁的刘祜便突然暴毙而亡。
这让东汉政权的更迭,再次回到了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轮流执政的怪圈之中。
接下来便是老套路继续上演,阎氏外戚扶持旁系子弟刘懿当皇帝,刘保联合宦官集团夺权,然后刘保登基称帝,是为汉顺帝。
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不论是刘祜还是刘保,都是典型的凭借宦官夺权上台的皇帝。
他们身边宦官的权力很大,引起了朝廷大臣的反对和不满。
为了平息众怒,他们一方面要利用宦官集团打击朝廷反对的声音,一方面要扶持外戚集团来掣肘宦官集团的权力,于是常常搞得压下葫芦浮起瓢。
在汉安帝刘祜眼里,儿子刘保就是反对自己亲政的邓氏外戚集团的代言人。
尽管只有这么个亲儿子,但考虑到皇位更重要,他还是选择了阎氏外戚集团。
可以说这些政治斗争中,父子俩的关系更像是政敌,毫无亲情可言。
刘保之所以被废太子后能够保有一条性命,主要还是得益于自己独生子的关系。
如果刘祜顺利生下第二个儿子,他大概率会选择斩草除根,将刘保处死。
可惜的是他还来不及生下儿子就突然暴毙,这让阎氏外戚集团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也就是借着这点意外的机会,刘保在宦官孙程、王康等人的帮助下,夺回了皇位。
邓骘,河南新野人。东汉时期外戚、将领,太傅邓禹之孙、护羌校尉邓训之子,和熹皇后邓绥之兄。
邓骘最初被大将军窦宪征辟,因其妹邓绥入宫为贵人。
永元十四年,邓绥被立为皇后,邓骘升任虎贲中郎将。
汉殇帝即位后,邓绥临朝听政,邓骘以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掌控朝政。
永初元年,封上蔡侯,邓骘坚决推辞,不久拜大将军。他曾倡节俭,并辟召杨震等名士。
建光元年,邓绥去世,安帝再封邓骘为上蔡侯,位特进。
不久,邓骘为宦官李闰等诬陷,改封罗侯。回到封国后,他绝食自杀。
邓骘的祖父是位列东汉初年“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太傅、高密侯邓禹。
邓骘因为出身于名门,所以在少年时即被大将军窦宪征辟为府僚。
永元八年,因妹妹邓绥入宫为贵人,邓骘兄弟都被任命为郎中。
永元十四年,邓绥被汉和帝立为皇后,邓骘经三次迁升后任虎贲中郎将。
延平元年四月,汉殇帝拜邓骘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三司的名号,就是从邓骘开始的。
同年八月,汉殇帝驾崩,邓绥与邓骘等定计策立汉安帝。
自从和帝驾崩后,邓骘兄弟常常居住在宫中。
邓骘为人谦逊,不想一直在宫内,屡次请求回回府,一年多后,邓绥才同意。
永初元年,邓骘被封为上蔡侯,食邑一万户。
又因为迎立安帝的功劳,增加食邑三千户。
邓骘辞让不接受,又逃避册封的使者,辗转来到宫前,上疏陈述自己的意思,坚决辞让。
邓绥不听从,在邓骘频繁上疏后,才允许他的推辞。
永初元年夏,凉州的羌人叛乱并扫荡劫掠凉州,朝廷为此感到担忧,邓绥下诏命邓骘率左右羽林军、北军五校的部队及各郡军队共五万人讨伐,安帝和邓绥亲自在平乐观饯送。
永初二年正月,邓骘率军向西屯驻在汉阳郡,当时各郡军队还没有到达,钟羌部落数千人便在冀县以西击败邓骘军,斩杀了一千多人。
同年冬天,邓骘派征西校尉任尚、车骑将军从事中郎司马钧率领各郡郡兵,在平襄同滇零率领的数万羌军交战。
二人大败,八千多人战死。羌军声势大振,实力强盛,朝廷无法控制。
湟中地区各县的谷价,每石达一万钱,死亡的百姓无法统计,粮食运输十分艰难。
十一月,邓绥命邓骘回师,留下任尚驻扎汉阳郡,负责各军的调度。
邓绥派使者迎接邓骘,任命他为大将军。
邓骘到达洛阳以后,邓绥又派大鸿胪亲自出迎,中常侍前往效外慰劳。
侯王、公主以下的群臣就在路旁等候。
邓骘所得到的恩宠荣耀极为显赫,声势震动京城内外。
安帝即位后发生了多次叛乱,导致天下发生饥荒,许多百姓死亡,盗贼群起,四方的蛮夷都率军侵扰。
邓骘等人崇尚节俭,罢除劳役,又推荐何熙、祋讽、羊浸、李郃、陶敦等贤士,于朝廷任职;
征辟杨震、朱宠、陈禅等人,请他们任自己的幕僚,于是天下再次安定,邓骘也受到百姓的称赞。
永初四年,谒者庞参向邓骘建议:“可以将边疆各郡因贫困而无法生存的百姓迁徙到三辅地区居住。“
邓骘同意庞参的建议,打算放弃凉州,集中力量对付北方边患。
于是他召集公卿进行商议,说道:“这就好比是破衣服,牺牲其中的一件去补另一件,还能得到一件整衣,不然的话,就两件全都不保了。“
经郎中虞诩的建议,朝廷才放弃这一想法。
同年,邓骘的母亲新野君病重,邓骘兄弟一起上书请求回家侍养新野君。
十月,新野君去世,邓骘等连续上奏再次请求辞官为其服丧,邓绥打算拒绝,经班昭劝阻才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及至服丧期满,邓太后下诏命令邓骘重新回来辅佐朝政,并再次授予以前曾欲加封的爵位。
邓骘等一再叩头,坚决地辞让,邓太后这才罢休。
邓氏兄弟全都被任命为奉朝请,地位在三公之下,在特进及列侯之上,每次遇到国家大事,便前往朝堂,与三公九卿一同参议。
邓氏自邓禹告诫子孙以来,邓氏外戚都遵受法度,以窦氏的失败为告诫,下令宗族要闭门静居。
邓骘之子侍中邓凤,曾与尚书郎张龛写信,认为郎中马融应该在尚书台任职。
而中郎将任尚曾经送邓凤马。
元初五年,任尚因断用军粮又得罪邓遵,被囚车征召至廷尉,邓凤害怕事情泄露,于是向邓骘自首。
邓骘畏惧邓绥,于是割去他的妻子和邓凤的头发来谢罪,天下都称赞邓骘。
建光元年三月,邓绥去世,还未下葬,安帝便重申之前的命令,再封邓骘为上蔡侯,地位特进。
安帝少年时聪慧,后来被乳母王圣等蒙蔽,王圣又与宦官李闰等侍候在安帝身旁,常进谗言污蔑邓绥。
又有一位受邓绥责罚的婢女,诬陷邓骘已故的弟弟邓悝、邓弘、邓阊与尚书邓访想要废掉安帝而另立平原王刘翼,安帝听闻后大怒,下令有关部门劾奏邓悝等大逆无道。
于是将西平侯邓广德、叶侯邓广宗、西华侯邓忠、阳安侯邓珍、都乡侯邓甫德都废为庶人。
邓骘也遭免职,被遣还回封国。
宗族都免官归乡,没收邓骘等人的资财田宅,将邓访及其家属都流放到边郡。
由于郡县承旨逼迫,邓广宗和邓忠都自杀。
安帝又徙封邓骘为罗侯。
五月,邓骘与邓凤都绝食而死。
邓骘的堂弟河南尹邓豹、度辽将军舞阳侯邓遵、将作大匠邓畅都自杀,只有邓广德兄弟因是阎皇后亲属才得以留在京师。
大司农朱宠哀痛邓骘无罪而遭祸,于是脱光上衣,抬着棺材,上书为邓骘鸣冤说:臣认为和熹皇后(邓绥)具有圣明善良的品德,是汉朝的文母。
她的兄弟忠孝,共同忧心国事,受到王室的倚重;
迎立陛下以后,大功告成,而引身自退,拒受封国,辞去高位,历代的外戚,都不能与他们相比。
他们应该因为善良和谦让的行为而得到保佑,但却横遭宫人片面之辞的诬陷。
口舌锋利,危言耸听,扰乱了国家。
罪名没有明白的证据,判案也没有经过审讯,结果竟使邓骘等人遭受这样的惨祸,一家七口,全都死于非命,尸骨分散各地,冤魂不能返回家乡,违背天意而震动人心,全国各地一片颓丧。
应当准许他们的尸骨还葬祖坟,优待保护留下的孤儿,让邓家的宗祠有人祭祀,以告慰亡灵。
朱宠知道他的言辞激切,自动前往廷尉投案。
尚书陈忠又因对邓氏的私怨弹劾朱宠,安帝下诏将朱宠免官返归乡里。
百姓大多都为邓骘鸣冤,安帝有所觉悟也迫于压力,才责备迫害邓氏家族的州郡官员,准许邓骘等人的尸骨运回北邙山安葬,邓骘的堂兄弟们也都得以返回京城洛阳,公卿都前往参加葬礼,众人没有不感到悲伤的。
安帝又下诏遣使者以中牢礼仪祭祀邓骘,被流放的邓氏族人都回到京师。
永建元年,汉顺帝刘保即位,追感邓太后的恩训,又怜悯邓骘无辜,才下诏宗正让邓骘的宗亲朝见仍然像以前一样。
并任命邓骘亲属十二人都为郎中,擢升朱宠为太尉,录尚书事。
虞诩,河南省鹿邑县人。东汉时期名臣。举孝廉出身,接受太尉张禹征召,起家郎中。
外放朝歌县长、怀县令,平定朝歌叛乱。
迁武都太守,以增灶计大破羌军,安定武都,政绩卓然,深受爱戴,历任司隶校尉、尚书仆射、尚书令等职,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多次得罪权贵。
虞诩的祖父虞经,任郡县的狱官,办案公正,存心宽厚,推己及人。
每逢冬月案件上报时,常为之流泪。曾说:“东海的于公高筑里门,而他的儿子于定国终于做了丞相。
我治狱六十年了,虽比不上于公,也许差不多吧,子孙为什么不能做九卿呢?“
所以为虞诩取字升卿。
虞诩十二岁时,成为孤儿,孝顺的奉养祖母。县里推举他为顺孙,陈国国相十分赞赏他,想要召他为吏。
虞诩推辞说:“我的祖母九十岁了,没有我,就无人奉养。“
国相才打消这个念头。后来虞诩的祖母逝世,他在服丧期满后,被太尉张禹征召,授任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