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陆部:帝国飘摇 第5章 缩编和裁员
缩编,也就是退休人员的那个岗位,不再招聘人员了。而裁员则是指企业为了应对突发的经济事件而采取的裁员行动,其发生具有突然性,因为经济的下滑就具有相对的突然性。
缩编的目标是守住企业的利润,而不是增加企业的收入规模。而裁员则是指企业为了应对突发的经济事件而采取的裁员行动,其目标是通过裁员释放出多余的资源来提升销售,从而达到稳住企业健康财务指标的目的。
总的来说,缩编和裁员是两码事,缩编并不等于裁员。
任何一个单位成立之初,就有编委颁发单位职能配置,人员编制和内设机构的规定。人员的编制在一个时期相对稳定。东汉中期的皇宫,就面临着缩编的局面。
当时,皇帝一死,选择谁来接班就成了问题。
候选人有两位,皇帝的长子刘胜和皇帝的幼子刘隆。
相比之下,刘胜的优势是很明显的,他是皇帝的长子,年纪又合适,而刘隆出生刚过百天,还是个襁褓之中的婴儿,所以谁能当皇帝,谁适合当皇帝,满朝文武们心里都很有数。
文武大臣们的想法很一致,既然幼子年幼,那么就应该让刘胜继承帝位。
但大臣们说话并不算数,在皇位继承的问题上,有关键决定权的人,是先皇的皇后,此时已经升级为太后的邓氏。
邓太后的想法却和大臣们截然相反。
她认为,皇位应该由刘隆继承。那刘胜为什么不合适呢?
邓太后当然有她自己的理由:刘胜虽然年纪合适,但是常年患病,久治不愈,难堪皇帝大位。
刘胜有病吗?
有。
那是什么病呢?
既然不妨碍当皇帝,那么邓太后为什么如此小题大做,非要从中作梗呢?
答案也很显而易见,因为邓太后有着和前朝窦太后一样的梦想,那就是搞个傀儡皇帝当吉祥物,然后自己把持朝政,成为大权在握,临朝称制的太后。
如果是这样,那么年纪较大的刘胜很显然不是个好人选。
岁数越大,越不好控制。
所以在邓太后的操控之下,刚刚降临人间一百多天的刘隆登基了。
他幼小的身体坐在那个庞大的帝王宝座之上,显得极不协调。
而当群臣俯首在地,山呼万岁时,刘隆鼻涕眼泪横流,居然被吓哭了。
皇帝的哭声并未引起太大的波澜,在这庄严威仪的场景之下,由垂帘听政的邓太后主导的新政开始有条不紊地实施了。
事实上,邓太后一个比较尽职尽责的女政治家。
相较于她那只会在太后宝座上疯狂享受的老前辈窦太后,邓太后明显还是想要干点实事儿的。
那邓太后做了哪些改革呢?
第一,反对淫祀。这个淫祀,各位不要想歪,跟字面意思没有一点关系。
所谓淫祀,就是指那些不合时宜且铺张浪费的祭祀。
历来,皇帝的祭祀制度是密集且复杂的。
逢年过节要祭祀,婚丧嫁娶要祭祀,风调雨顺要祭祀。各种祭祀活动几乎排满了皇帝的日程表。
平常人搞祭祀,无非尊敬鬼神,点两炷香,上两盘糕点。
但皇帝搞祭祀,排场可就大了,宰牛宰羊宰鸡鸭,上香上水上金银,修个祭坛,再摆个三五十桌,宴请一下大臣,最后晚上再安排个联欢晚会,这才算完事儿。
如此来看的话,皇家祭祀,实在是一场非常烧钱的行为。
按理说敬天地,敬鬼神,也无可厚非,这是传统,也是礼仪,花点钱就花点钱吧,但历代皇帝搞祭祀用的最多的理由却是:祈求上天保佑东汉国富民强,国祚永恒。
勤劳双手才能创造富裕未来,一味求神拜佛,只会把王朝的繁荣变成空想。
半个月就求一场,实在是没有什么意义。
鉴于以上,邓太后停止了大量的祭祀活动,实可谓是利国利民利经济的举动。第二,大量裁撤员工。
跟一条停止淫祀的目标一样,邓太后作为东汉王朝的实际老板,必须要考虑开源节流的问题。
所谓开源,就是赚钱,而剩下的节流,就是省钱。
除了在祭祀活动上省钱之外,邓太后还打算在中宫的人事编制上省钱。
从本朝汉光武帝立国到汉殇帝刘隆即位,八十多年的时间里,对于宫女的招录,可以说是人山人海,络绎不绝。
皇帝要那么多宫女做什么呢?一是伺候皇亲贵族,二是为了在宫女中选拔秀女,充实自己的后宫。
但实际上,根本没有那么多皇亲贵族需要伺候,皇帝的后宫也放不下那么多女人。
所以这就造成了一种情况,宫里宫女的数量严重超编,工作就那么一点儿,很多宫女进了宫没事儿干,就成了吃闲饭的。
吃闲饭还不算,既然把人家招到宫里来上班,就要给人家开工资。
有读者可能会问,一个宫女一年能有多少工资啊?
东汉天朝上国,随随便便养活一群宫女还不跟玩一样?
事实并非如此,史书记载,汉朝的宫女年薪最低的,也有192斛,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就是5182斤。
一个宫女就是五千多斤,东都洛阳的宫女数以万计,一年得花掉朝廷多少财政支出?
鉴于此上,邓太后决定,大量裁撤宫女,让她们拿着赔偿金走人。
不难看出,不管是停祭祀还是裁宫女,邓太后的改革始终伴随着一个关键词:节约。
如此说来的话,邓太后应该是个品德高尚的贤后,因为她身居高位的每一天,都在勤劳工作,为了东汉帝国的发展着想。
人们提起东汉政权,往往联想到外戚势力始终围绕着东汉。
先前的窦太后,现在的邓太后,未来的阎太后、梁太后、窦太后、何太后。
在人们的眼里,这些女人辜负了皇帝们对她们的信任,胳膊肘往外拐,擅权祸国,都是坏透顶的奸后、恶后。
其它这些太后的是非功过,有待商榷,但本篇中的这位邓太后,却是一个值得称赞的贤后和良后。
我们不得不承认,拥戴刘隆当皇帝是出自于邓太后自己的私心,但掌握权力之后的邓太后的所作所为却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儿。
她是一个好太后,更是一个善良的人。
如果可以,她甚至愿意抚养小皇帝刘隆长大,并且把刘隆培养成一个优秀的帝王,最后再把权力交还给他。
但很可惜,刘隆似乎并没有这样的未来。
延平元年,公元106年。
这一年,鲜卑族人进犯渔阳,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密云一带,这几乎是鲜卑人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同年,西域动荡不安,龟兹、温宿、姑墨三个小国跃跃欲试,想要和东汉政权较量较量。
中原风云变幻,正是青年儿女保家卫国的好时节。但刘隆却无缘这一切了。
这一年9月21日,在皇位上坐了220天的汉殇帝刘隆不幸夭折,悄然离开了人世。
年幼的皇帝没有在自己的帝王生涯中留下一丝一毫的痕迹,除了每天更换的尿布之外,真的很难再有什么事迹和东西能被留下。
但刘隆死后,却不经意间创造了一个历史记录。
他是中国历史上即位年龄最小的皇帝,百天登基。
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短的皇帝,年仅一岁。
皇帝驾崩之时,东都洛阳一片呜咽,冥冥之中,所有人都感觉到:东汉,要变天了。
永元六年,刘祜出生于山东临清的甘陵县。
延平元年,汉殇帝不幸早夭。
邓太后与她的哥哥车骑将军邓骘密谋,决定迎立清河孝王刘庆的儿子刘祜,邓骘又去与太傅张禹、司徒徐防等大臣们商议,征得他们的同意便连夜持太后节召刘祜入宫。
刘祜刚满13岁,是为汉安帝。第二年改年号为“永初”。
元初二年,立贵人阎姬为皇后。
永宁元年,立皇子刘保为皇太子。
此时,虽说是刘祜当皇帝,但实际政务大权仍然握在邓太后和邓骘手中。
邓太后所依靠的是宦官鄛乡侯郑众和尚方令蔡伦。
朝臣见朝政被外戚和宦官掌握,于是密集一批对此同样不满的官僚士大夫,准备发动政变,要杀死邓骘及郑众、蔡伦,废黜太后和汉安帝,另立平原王刘胜为帝。
消息不慎走漏,邓太后先发制人,镇压了叛乱。
永宁元年,汉安帝已二十六岁,郎中杜根上奏太后,说汉安帝已经成年,应该独立处理政务。
邓太后闻奏大怒,命令用布袋将杜根蒙头盖脸套起,用棍棒击杀,然后抛尸城外。
太后的弟弟、越骑校尉邓康,也劝其退居深宫,不再干预政事。
邓太后仍然固执己见。
邓康见太后不纳谏,称病不朝。邓太后一怒之下,将邓康免官,并开除了邓康的族籍。
不过,在东汉几个得势的外戚集团中,邓氏的表现是比较好的。
邓太后以立安帝定策之功,奖励有关官员,当然也包括邓骘,增封了三千户食邑。
邓氏兄弟辞让不受,以至于使者来时都躲起来,最后只好作罢。
平时,邓氏兄弟也小心谨慎,奉公守法,勤劳王事。
这当然与邓太后对她的家族严格要求有关。
但即使如此,也不能消除皇权和外戚势力的尖锐矛盾。
建光元年,邓太后去世,汉安帝亲政。
三月戊申日,追尊父亲清河孝王刘庆为孝德皇,母亲左小娥为孝德后,祖母宋贵人为敬隐皇后。
这时,在汉安帝周围已形成了以乳母王圣、中黄门李闰、江京为首的宦官集团。
汉安帝早就不满受制于邓太后的地位,太后的死对他来讲无异于一次政治上的解放。
太后死后不久,有几个以前受过太后惩罚的官人诬告太后兄弟邓悝、邓弘、邓闾阴谋废汉安帝,另立平原王为帝。
这一诬告正中汉安帝下怀,邓悝等被判为谋反罪处死,邓骘因不知情,被免官归郡,受郡县官吏的逼迫而死。
因邓骘无罪遇害,大臣们不服,大司农朱宠等仗义执言,为其鸣冤叫屈。
为平息官员们的怨气,汉安帝又假惺惺地谴责州郡官员,并命令妥善安葬了邓骘。
在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中,宦官集团又一次得势。
汉安帝封江京为都乡侯,封李闰为雍乡侯。
汉安帝乳母王圣及其女儿伯荣更加受到宠爱,生活奢侈,贪污受贿,随便出入宫廷,干预政事,无恶不作。
伯荣有一次到汉甘陵去,沿途前呼后拥,郡县官员夹道迎送。
甚至有的郡守和王侯迎着伯荣的车子叩首行礼。
这时期官僚集团与宦官的矛盾日益尖锐,以杨震为代表的朝臣多次上疏要求汉安帝约束和惩戒飞扬跋扈的宦官,但汉安帝总是置之不理。
而被揭发的宦官们则乘机诬告,最终杨震被迫自杀。
此时,虽说是刘祜当皇帝,但实际政务大权仍然握在邓太后和邓骘手中。
邓太后所依靠的是宦官鄛乡侯郑众和尚方令蔡伦。
朝臣见朝政被外戚和宦官掌握,于是密集一批对此同样不满的官僚士大夫,准备发动政变,要杀死邓骘及郑众、蔡伦,废黜太后和汉安帝,另立平原王刘胜为帝。
消息不慎走漏,邓太后先发制人,镇压了叛乱。
永宁元年,汉安帝已二十六岁,郎中杜根上奏太后,说汉安帝已经成年,应该独立处理政务。
邓太后闻奏大怒,命令用布袋将杜根蒙头盖脸套起,用棍棒击杀,然后抛尸城外。
太后的弟弟、越骑校尉邓康,也劝其退居深宫,不再干预政事。
邓太后仍然固执己见。
邓康见太后不纳谏,称病不朝。
邓太后一怒之下,将邓康免官,并开除了邓康的族籍。
不过,在东汉几个得势的外戚集团中,邓氏的表现是比较好的。
邓太后以立安帝定策之功,奖励有关官员,当然也包括邓骘,增封了三千户食邑。
邓氏兄弟辞让不受,以至于使者来时都躲起来,最后只好作罢。
平时,邓氏兄弟也小心谨慎,奉公守法,勤劳王事。
这当然与邓太后对她的家族严格要求有关。
但即使如此,也不能消除皇权和外戚势力的尖锐矛盾。
建光元年,邓太后去世,汉安帝亲政。
三月戊申日,追尊父亲清河孝王刘庆为孝德皇,母亲左小娥为孝德后,祖母宋贵人为敬隐皇后。
这时,在汉安帝周围已形成了以乳母王圣、中黄门李闰、江京为首的宦官集团。
汉安帝早就不满受制于邓太后的地位,太后的死对他来讲无异于一次政治上的解放。
太后死后不久,有几个以前受过太后惩罚的官人诬告太后兄弟邓悝、邓弘、邓闾阴谋废汉安帝,另立平原王为帝。
这一诬告正中汉安帝下怀,邓悝等被判为谋反罪处死,邓骘因不知情,被免官归郡,受郡县官吏的逼迫而死。
因邓骘无罪遇害,大臣们不服,大司农朱宠等仗义执言,为其鸣冤叫屈。
为平息官员们的怨气,汉安帝又假惺惺地谴责州郡官员,并命令妥善安葬了邓骘。
在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中,宦官集团又一次得势。
汉安帝封江京为都乡侯,封李闰为雍乡侯。
汉安帝乳母王圣及其女儿伯荣更加受到宠爱,生活奢侈,贪污受贿,随便出入宫廷,干预政事,无恶不作。
伯荣有一次到汉甘陵去,沿途前呼后拥,郡县官员夹道迎送。
甚至有的郡守和王侯迎着伯荣的车子叩首行礼。
这时期官僚集团与宦官的矛盾日益尖锐,以杨震为代表的朝臣多次上疏要求汉安帝约束和惩戒飞扬跋扈的宦官,但汉安帝总是置之不理。
而被揭发的宦官们则乘机诬告,最终杨震被迫自杀。
就在内忧外患四起之时,皇宫中为争夺帝位继承权又开始了殊死的斗争。
汉安帝的阎皇后多年不育,永宁元年,汉安帝立宫人李氏所生之子刘保为太子。
李氏在此以前已被阎皇后鸩杀。
阎皇后怕太子即位以后会追究杀母之仇,处心积虑地要将刘保除去。
阎皇后与樊丰等宦官串通一气,先将太子乳母王男、厨监邴吉定成死罪,除去太子的羽翼,然后又向汉安帝进谗言,说刘保行为过恶,不宜处太子之位。
汉安帝宠爱阎皇后,于是有了废立之心。
太子的废立要经大臣们讨论,大将军耿宝秉承阎皇后意旨,力主废黜刘保。
太常桓焉、廷尉张皓则反驳说:“人生年未满十五,过恶尚未及身,望陛下为太子选德行高操的师傅,辅导以礼义,自然行为有方。“
只是汉安帝并不觉悟,竟废黜了刘保,另封他为济阴王。
延光二年,西部传求消息,北匈奴和车师联兵,进攻河西四郡。
大臣们都主张放弃西域,退回玉门关内。
只有从边疆回京城汇报情况的敦煌太守张当力排众议,廷尉陈忠也认为西域归属汉朝已久,轻易放弃就会失去人心,不如在敦煌置校尉,增加河西四郡的兵力以抵御匈奴的侵扰。
汉安帝采纳了张当、陈忠的意见,并派班超之子班勇为西域长史,率领500士兵出屯柳中城。
班勇到西域后,依靠河西四郡和西域属国的军事支援,击退匈奴,降服车师,使中原和西域的交通再次畅通。
边疆多事的同时,国内也灾害连年,人心浮动。
在汉安帝登基的那一年,就有18个郡国发生了地震,41个郡国发生了水灾,28个郡国受风暴和冰雹的袭击。
延光三年,京城和23个郡国发生了地震,36个郡国发了大水,下了冰雹,人民困苦不堪。
延光四年,汉安帝携同阎皇后和贵戚南下游玩,三月庚申,行抵宛城,忽然得病,身体时冷时热,病势沉重,只好下令回京。
三月时到达河南省叶县南,这时已呈弥留状态。
他想嘱咐后事,已经说不出话来,只能睁眼盯视着皇后,慢慢死于车中,终年三十二岁。
皇后不敢对外宣布安帝驾崩的消息,所在上食、问起居与往常一样。
庚午日回到宫中。辛未晚上才发丧。当年葬于恭陵,庙号恭宗,谥号孝安皇帝。
从光武中兴、明章之治再到永元之隆,东汉在经历几个明君以后,迅速走向衰落。
最最令人心痛的是,在公元106年,汉殇帝刘隆去世了,不到两岁,当了200多天皇帝。
大臣们连夜开会,要选出一个新皇帝。
说是开会,其实流程非常简单,因为当时的大权都在邓太后手里,太后和她哥哥商议,觉得汉章帝刘炟的孙子、清河孝王刘庆的儿子刘祜根红苗正,青春韶华(好控制,才13岁),所以刘祜当仁不让的被选为皇帝。
虽说当了皇帝,但是一个人掌握了权力怎么可能轻易交出来,所以实际上的权力还是掌握在邓太后手里。
这时候就引起了大臣的不满了,他们世受皇恩、领着老刘家发的工资,怎么甘心受制于邓太后兄妹,于是打算发动政变。
但是政变还没开始就结束了,因为消息走漏,邓太后先发制人,镇压了这场叛乱。
不过此后越来越多的人都加入这场“斗争”之中。
而此时的汉安帝正在“茁壮成长”,不知不觉已经年满26岁。
这时候一个叫杜根的人开始上奏,请求太后还政于皇帝。
根以安帝年长,宜亲政事,乃与同时郎上书直谏。太后大怒,收执根等,令盛以缣囊,于殿上扑杀之。
结果,可想而知。邓太后居然派人把杜根的头蒙上,乱棍打死(没死成)。
就连太后的弟弟邓康都看不下去了,想劝她退位,直接被太后开除了族籍。
当然,邓太后只是痴迷于权力,远远没有达到滥权的地步,她虽然提拔自己的哥哥邓骘,但是也奖励其他官员。
她的几个兄弟也是行事谨慎,遵守法纪。不过在当时,外戚和皇权的矛盾依旧十分尖锐。
不过这一切似乎在公元121年开始好转。
这一年,邓太后去世了,一直受制于邓太后的汉安帝终于得以亲政。
如果你以为东汉就此“天亮了”,可就有点天真了。
这时候的汉安帝早已经不是刚刚入宫时那个天真的孩童了,而且在他的周围开始聚集了一批以汉安帝乳母王圣、中黄门李闰等人势力,这个势力是完全的利己主义。
这些人入宫多年,或者受到邓太后的惩治,或者为了一己私利,就在邓太后死后,开始清算。
他们诬告邓太后兄弟谋反,汉安帝的屠刀也伸向了邓氏兄弟。
邓悝等人被处死,邓骘免官被逼死。
朝臣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抗,不过汉安帝也是假意安抚一下大臣的情绪,厚葬了邓骘。
大臣们渐渐地发现,其实邓太后也挺好的。与其让这一帮宦官对他们指手画脚,还不如听命于邓太后。
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宦官集团的危害,以杨震为代表的官员开始上书请皇帝约束宦官,但是汉安帝置若罔闻。
皇帝能忍,宦官不能忍,直接来了一拨诬告,杨震被迫身亡。
汉安帝很心累,以前他的身前是“母仪天下”的邓太后,现在他的身前是野心勃勃的宦官,这个朝堂似乎没有一天是他说的算。
朝堂上的大臣们对皇帝翘首以盼,但刘祜同志似乎更爱在后宫里泡着。
他并不打算收回宦官身上的权力,因为权力本身就不是他们抢去的,而是汉安帝拱手相送。
比起江山,似乎后宫的阎皇后更令他欢喜。
比起朝堂上一堆乱七八糟的事,他更愿意与阎皇后携手同游。
延光四年,汉安帝带着阎皇后南下,没想到这次南下竟然成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站。
三月份正是大地开始复苏的好时节,但是此时的汉安帝死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他感觉自己老是忽冷忽热,只好下令返回。
他看着皇后,皇后也看着他,他想说些什么,但是什么也说不出来。
就这样他死在了车里,结束了他荒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