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肆部:纸醉金迷 第22章 王莽篡汉
自汉武帝以后,朝政为外戚王氏一门所把持,王莽藉其叔伯之馀荫及王太后之信任,得以独揽大权。
王氏子弟大多骄奢淫逸,独王莽为人恭俭,雅好儒术,礼贤下士,故声誉日隆。
汉平帝在位时,王莽推行惠政以笼络人心:如大封宗室、功臣后裔,捐私产以救济贫民,扩充京师太学,增加五经博士名额,於郡国县邑广置学校等。
西汉后期由于土地兼并,灾荒,经济凋敝,所以人心浮动,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
王莽纂汉正是适应了当时整个社会的人心思变,社会思治这一实际情况产生的。
王莽利用”汉德已衰,新圣将兴“之说,假托符命以新圣人自居,取得国人之拥护。
西汉自汉武帝以后,皆以外戚辅政,汉元帝皇后王政君,六十余年为天下母,辅佐了四个皇帝。
外戚王莽以姑母王政君为凭借,最初装出恭谨勤劳的样子,不知疲倦地工作。
后来他广结名士和将相大臣,深得人心,凡是来投奔他的,不论地方远近,出身贵贱,他一概收用,让他们做官。
为了收买人心,他把从自己封邑里收来的钱和粮,都拿出来赠送给宾客,而自己家里却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朝野上下皆赞王莽。
汉哀帝死后,王莽官居大司马,以太后名义执掌军政大权,立汉平帝,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平帝做皇后,渐渐在朝中大权独揽。
元始五年十二月,汉平帝死后,王莽指使同党向太皇太后王政君上书,要求让他代天子临朝。
王政君无奈,只好顺从这一要求,由王莽摄政,称为“摄皇帝”。
公元6年,王莽改年号为居摄元年。
三月,王莽立年仅两岁的刘婴为皇太子,号称“孺子婴”,以效仿周公摄政旧事,为代汉做准备。
此后数年间,关于王莽代汉称帝的符命图谶频繁出现。
居摄三年,梓潼人哀章制作铜匮,内藏《天帝行玺金匮图》与《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伪托汉高祖遗命,令王莽称帝。于是王莽便到高帝祠庙接受铜匮,然后戴上王冠觐见太皇太后,坐在未央宫前殿,即天子位,定国号为“新”。
至此,西汉灭亡,王莽达到了他的托古改制、篡汉自立的政治野心。
公元前22年,王莽二十四岁入中枢开始作官,办事认真,对人更加恭敬,叔父王商上书成帝,愿把封邑部份给王莽,朝中名望大臣,也上表推荐王莽;三十岁,封王莽为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
而王莽之伯叔父凤、商、根相继为大司马辅政。
成帝之世,王氏为侯九人,为大司马五人。
公元前八年,王根病重,举荐王莽代替大司马之位,成帝接受了,王莽时年三十八岁。
王莽作了一年多的大司马,成帝病死,太子哀帝即位,母亲定陶丁皇后派的外戚得势。
王莽不得不请辞下台,退居自己在河南的属地新野,闭门读书,一面注意朝廷动态,等待机会,准备东山再起。
他的儿子王获杀死了家奴,王莽逼子自杀偿命,王莽此举得到人们的好感。
在新野三年,多人上书为他反平。
在公元前2年,王莽获允回京居住,来年哀帝死,太皇太后王政君收了玉玺,召王莽复为大司马,领尚书事,兼管军事令及禁军,百官奏书也由莽处理;
此时王莽四十五岁,一夜之间,王莽成了国家最高行政的执行人,王莽一上台就清除了丁傅外戚的势力,立刘箕子为平帝,还为平帝祖母冯太后及东平王昭雪,迅速果断的行动,受到朝野上下的拥戴,为推行以后的新政奠基础。
来年太皇太后赐给王莽为安汉公,类似周公受封的封号,王莽假意推辞再三,接受了名号,却把俸禄转给二万八千人的封赏,大家皆歌颂王莽的恩德,此时正值公元纪元1年。
王莽立女儿为平帝后;长子王宇因吕宽案,被王莽逼自杀,牵连数百人,王莽之同党即上书说,安汉公大义灭亲,公而忘私,作八篇诫书与孝经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书目。
王莽被封为宰衡,其地位在诸侯王公大臣之上;
此时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增加各经博士的名额,由一人增至五人,广建学校、宿舍,使有才干之士纷来京师,京师顿时文教昌盛。
因此得到汉廷儒生的拥戴,群臣上书说,周公设礼作乐需七年,而王莽只用四年天下就升平,王莽因而加封九锡,莽此次却没谦让。
元始五年,平帝病,王莽以自身祈祷上天代平帝病死;
但是在元始五年十二月平帝却死了。
皇太子孺子婴只有两岁,太皇太后据群臣之意,叫王莽代天子临朝听政,称假皇帝,臣民则称为摄皇帝,自称“予”。
第二年,东郡太守翟义及槐里人赵明、霍鸿起兵反王莽,声势浩大,王莽派王邑平息,称帝之心浮现。
此时谶纬禅让之说盛行,符命、图书,层出不穷,如“求贤让位”、“汉历中衰,当更受命”、“天告帝符,献者封侯”。
王莽则大加利用,献符命的人,皆得丰厚赏赐,有名哀章之人。
更献上金匮策书至汉高祖庙,大意言王莽为真命天子,表中有十一人都有官衔,次日王莽则入高祖庙拜受,御王冠即皇帝位,定国号为”新“,王莽年五十四岁。
至此,西汉灭亡,王莽达到了他的托古改制、篡汉自立的政治野心,从安汉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其计八年,中国历朝除了贵族革命及平民革命之外,另开篡夺之例。
王莽做了十五年皇帝,欲有所作为,动引经义,对周礼等三代政治为理想,变法大肆改革,号为新政,却是复古;
首定国家经济政策,立井田制度,奴婢私属,五均赊贷,六筦政策,即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利用公权力控制市场经济,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
下至人民养生嫁娶,官室封国、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仪式皆依周礼,一系列改革,充满理想;
但是百姓未受其利,先受其害,且改革步骤太快,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
“王田”、“私属”,影响了大地主,官僚及商人的利益,加上刘姓宗室失去权位,自然引起不满和抵制。
王莽看不起边疆诸国,野蛮无文明,削王为侯,致使边疆乱起,不得平息。
王莽篡汉自立为皇帝后,为了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先后颁发了一系列诏令,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着手进行改制,这在历史上叫做“王莽改制”。
这些改革,有些措施触到了当时社会重大问题,但并没有起到维护王莽政权的作用,相反,改制或多或少触及了大地主商人的利益,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制度本身的弊病,给人民带来了更大的灾难。因此很快导致了王莽政权的覆灭。
天凤四年,全国发生蝗、旱灾,饥荒四起。
王莽叫百姓煮草根代粮充饥,无效。
饥民暴乱,赤眉、绿林军相继揭竿而起。
在公元23年,绿林军一支劲旅起事军攻入长安,商人杜吴杀了王莽,校尉公宾斩掉王莽的头颅,悬挂在城市之中。
王莽篡汉其实是顺应历史要求的,西汉后期社会危机深重,政治动荡,人心思变,整个社会流行所谓汉室当“更受命”之说。
这种思潮为王莽篡汉创造了一个舆论上的思想准备。
但是,王莽篡汉以后的改革思想和谋求私利的野心常常结合在一起,使改革的内容十分混乱,其结果是更加激化了社会矛盾。
终于导致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王莽的新王朝被推翻。
王莽生于汉初元四年,父王曼,兄王永。他的姑姑是孝元皇后王政君。
在王莽少年时,其父兄先后去世,他跟随叔父们一起生活。
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是西汉一代中最显贵的家族。
族中之人多为将军列侯,生活侈靡,声色犬马,互相攀比。
唯独王莽独守清净,生活简朴,为人谦恭。
而且勤劳好学,师事沛郡陈参学习《论语》。他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的遗子,行为严谨检点。
对外结交贤士,对内侍奉诸位叔伯,十分周到。
这个世家大族中的另类,几乎都成为了当时的道德楷模,很快便声名远播。
公元前22年,王莽24岁入中枢开始做官,办事认真,对人更加恭敬,叔父王商上书汉成帝,愿把自己封邑的一部分分给王莽。
朝中名望大臣,也上表推荐王莽,王莽对其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极为恭顺。
王凤临死嘱咐王政君照顾王莽。
汉成帝建始十一年王莽被任命为黄门郎,后升为射声校尉。
后其叔父王商上书表示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让给王莽,当时朝中的许多知名人士都为王莽说好话,汉成帝也认为王莽很贤能。
永始元年即王莽30岁时,被封为新都侯(今河南新野),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皇帝侍卫近臣)。
而王莽的伯叔父王凤、王商、王根相继为大司马辅政。
汉成帝(刘骜)之世,王氏为侯者九人,为大司马者五人。
王莽身居高位,却从不以自己为尊,总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平民,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在民间深受爱戴。
朝野的名流都称赞歌颂王莽,他的名声甚至超越了他那些大权在握的叔伯。
王莽的表兄、王太后的外甥淳于长发迹在先,地位超过了王莽,而且他善于阿谀奉承,又曾为汉成帝立赵飞燕为皇后出过力,深受汉成帝信任,很快升为卫尉,掌管皇宫的禁卫,成为九卿之一。
这时大司马王根准备退休,很多人认为淳于长应继任大司马。
王莽为了扳到他仕途上的竞争对手,秘密地搜集了淳于长的罪行。
然后王莽利用探望的机会告诉王根,淳于长暗中为接替担任大司马已做好了准备,他已经给不少人封官许愿了;
同时又说出淳于长与被废皇后许氏私通之事。
王根大怒,要他赶快向太后汇报,王太后让成帝罢免了淳于长,查清了他的罪行,在狱中将其杀死。
公元前8年,王根病重,举荐王莽代替大司马之位,在淳于长死后,王莽继他的三位伯、叔之后出任大司马,时年38岁。
王莽执政后,克己不倦,招聘贤良,所受赏赐和邑钱都用来款待名士,生活反倒更加俭约。
有一次,百官公卿来探望他的母亲,见到王莽的夫人穿着十分简陋,还以为是他家的奴仆。
公元前7年,汉成帝去世,汉哀帝继位。他的外戚——他祖母定陶国傅太后与丁皇后的家族开始得势。
王莽只得卸职隐居于封国(封地)新都,遂闭门不出,安分谨慎,其间他的二儿子王获杀死家奴,王莽严厉地责罚他,且逼王获自杀,得到世人好评。
王莽隐居期新都期间,许多官吏和平民都为王莽被罢免鸣不平,要求他复出,汉哀帝只得重新征召王莽回京城侍奉王太后,但没有恢复其官职。
元寿二年,汉哀帝去世,并未留下子嗣。
太后王政君在皇帝驾崩后当天就起驾到未央宫,收回传国玉玺。
王太后于是下诏,要求朝中公卿推举大司马人选,群臣会意,于是纷纷举荐王莽,只有前将军何武与左将军公孙禄表示反对。
两人于是互相推举对方,以示对王氏外戚专权的不满。
公孙禄,西汉末新莽时人。哀帝时为左将军(一说为后将军),与前将军何武相善。
汉哀帝驾崩后,二人单独谋划,认为过去惠帝、昭帝年幼主政时期,外戚吕、霍、上官持权,几乎危及国家,如今成帝、哀帝接连几代没有继嗣,应当选立皇帝的亲近之人来辅佐幼主,不应让异姓大臣掌权,亲疏相杂,对国家的方针大计有利。
于是何武荐举公孙禄能任大司马,而公孙禄也荐举何武能任大司马。
太后最终自己起用王莽担任大司马。
王莽暗示有司上奏揭发何武、公孙禄互相荐举的罪状,结果何武、公孙禄二人都被免官。
不久后,王太后诏命王莽再任大司马,录尚书事,兼管军事令及禁军。
其后他拥立九岁的汉平帝登基,由王莽代理政务,得到朝野的拥戴。
此后王莽的政治野心逐渐暴露。
他开始排斥异己,先是逼迫王政君赶走自己的叔父王立,之后拔擢依附顺从他的人,诛灭触犯怨恨他的人。
王莽知道要维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须强化自己在朝中的势力,于是他主动巴结当时著名的儒者大司徒孔光。
孔光是三朝元老,深受王太后和朝野的敬重,但为人胆小怕事,过于谨慎。
王莽于是一边主动接近和拉拢他,引荐他的女婿甄邯担任侍中兼奉车都尉,一边以王太后的名义逼迫孔光为自己宣传造势,利用孔光上奏的影响力充当自己排斥异己的工具。
于是上奏弹劾何武与公孙禄,将他们免去官职。
后又以各种罪名陆续罢免了中太仆史立、南郡太守毋将隆、泰山太守丁玄、河内太守赵昌等二千石以上的高官,剥夺了高昌侯董武、关内侯张由等的爵位。
与此同时,王莽逐渐培植了自己的党羽,以其堂弟王舜、王邑为腹心,用自己的亲信甄丰、甄邯主管纠察弹劾,平晏管理机事事务。
王莽平时表情严肃一本正经,当想要有所获取利益的时候,只须略微示意,他的党羽就会按他意思纷纷上奏,然后王莽就磕头哭泣,坚决推辞,从而对上以迷惑太后,对下向平民百姓掩盖自己的野心。
元始一年,大臣们向王太后提出,王莽“定策安宗庙”的功绩与霍光一样,应该享受与霍光相等的封赏。
王莽得知后,上书表示,他是与孔光、王舜、甄丰、甄邯共同定策的,希望只奖励他们四人,以后再考虑他,并不顾太后多次诏令,坚决推辞。
大臣们不断向太后建议,王莽在假意推辞再三之后接受了“安汉公”的称号,但始终拒绝接受封给他二万八千户食邑俸禄;
此外,王莽与其三大亲信升任“四辅”之位:王莽为太傅,领四辅之事;
孔光为太师、王舜为太保、甄丰为少傅,位居三公上。
“四辅”大权独揽,除封爵之事外,其余政事皆由“安汉公、四辅平决”。
甄丰,汉末、新朝大臣。
初为泗水相,攀附王莽,成为其心腹,助莽排除异己,掌握政权。
平帝立,为左将军光禄勋、大司空,封广阳侯。旋迁少傅,兼大司空、太阿、右拂、卫将军。
王莽称帝后,因骄满,王莽托以符命,贬其为更始将军,封广新公。
因与卖饼儿王盛同列,内心不满。
其子甄寻自作符命,欲取莽女黄皇室主为妻,触怒王莽,甄丰亦自杀。
甄丰本为大司空,资格地位不亚于王舜、刘歆,就连甄寻也被封为茂德侯,官居侍中,兼京兆大尹。
到王莽分封功臣,依照金匮符命,只封甄丰为更始将军,与卖饼儿王盛平级,不但与王舜、刘歆等人相差太远,甚至连弟弟甄邯也比不上,甄丰父子当然闷闷不乐。
之所以会这样,实因甄丰生性刚强,平时难免会冒犯王莽,所以王莽借符命把甄丰贬下。
甄丰的儿子甄寻垂涎王莽的女儿,错以为王莽真相信符命之说,于是决定从符命上做文章。
出于谨慎,他先借别的事试了一试。
说新室应当在陕地设立二伯,甄丰为右伯,太傅平晏为左伯,仿效周公、召公的旧例。
这道符命呈进去,竟得到王莽的批准。甄寻见符命有效。
就又写了一篇,里面说”故汉氏平帝后黄皇室主为寻之妻”,满心期望王莽再次批准,把黄皇室主下嫁过来,自己好做个乘龙快婿。
哪知宫中却传出消息,说王莽怒气冲冲地叫骂:”黄皇室主是天下之母,怎能做甄寻的妻子?”
甄寻这才知道弄巧成拙了,就取了些金银,一溜烟地逃出家门。
不到半日,果然有许多吏卒来包围甄府,抓捕甄寻。
甄丰还不知甄寻所犯何罪,等问明情况,也吓得魂飞天外,急忙寻找儿子,想绑儿子入朝,为自己免罪。
偏偏找不到甄寻,又经朝使逼迫,一时无法对付,只好服毒自尽。
朝使见甄丰已死,又入室搜捕,最终也没有找到甄寻,于是回去复命。
王莽听说甄寻逃走,下令通缉,并追究他的党羽。
查得国师刘歆的儿子侍中刘棻、刘棻的弟弟长水校尉刘泳以及刘歆的门人骑都尉丁隆、大司空王邑的弟弟左关将军王奇等都是甄寻的好友,就将他们一股脑儿全抓入狱中,逐一审问。
几人因甄寻在逃,无从对质,自然不肯承认。
过了几天,甄寻就被抓到了。
甄寻与刘棻等虽是好友,但这次全是甄寻一人做主,未曾与别人商议。
一经到案,甄寻供认不讳,说与刘棻等并未通谋。
偏偏审问的官吏有心除掉这些人,严刑逼供,将刘棻等人也牵扯在内。
刘棻等人百口莫辩,都被定成死罪。
还有刘棻的老师扬雄,也成了此案的嫌疑犯,遭到传讯。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素来口吃,却才思兼备。
汉成帝时,由大司马王音举荐,待诏宫廷,献入《甘泉》、《河东》二赋,很受成帝赏识,授职郎官。
哀、平两朝未被提升,抑郁无聊时,便借笔墨消遣,著成《太玄经》及《法言》,语句多难以理解。
刘歆看完后,认为扬雄有才。
特令儿子刘棻拜扬雄为师。此时扬雄正在天禄阁校书,忽然听说自己被刘棻的案情牵连,暗想自己年近七十,何苦再去受刑,就从阁上跳下,摔了个半死不活。
朝吏见他年纪老迈,又摔得鼻青脸肿,慌忙将他扶起,令人看守;然后去报告王莽,讲述惨状,说明扬雄并不知情。
王莽这才下令将他免罪,只将甄寻、刘棻等一并处死。
王莽想效仿虞廷旧制,流放刘棻到幽州、甄寻到三危、丁隆到羽山,三人当时已经被杀死,就将他们的尸体载入驿车。
辗转运到那里,称为“三凶”。此外受到牵连的朝臣也不下数百人。
王莽为了继续获取民心,先是建言应该首先对诸侯王和功臣后裔大加封赏,然后封赏在职官员,增加宗庙的礼乐,使百姓和鳏寡孤独都得到好处,对平民士人推行恩惠政策,从而再次博得朝野的好感。其次是建言太后王政君带头过俭朴的生活,自己又贡献钱百万、田三十顷救济民众,百官群起效仿。
每逢遭遇水旱灾害,王莽只吃素食,不用酒肉。
元始二年,全国大旱,并发蝗灾,受灾最严重的青州百姓流亡。
在王莽带头下,二百三十名官民献出土地住宅救济灾民。
灾区普遍减收租税,灾民得到充分抚恤。
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被撤销,改为安民县,用以安置灾民。
连长安城中也为灾民建了一千套住宅。
大司徒司直陈崇为宣传王莽,于是上表赞颂王莽的功德,说他可与古代的圣人相比。
王莽担心汉平帝的外戚卫氏家族会瓜分他的权力,于是将平帝的母亲卫氏及其一族封到中山国,禁止他们回到京师。
王莽长子王宇怕平帝日后会怨恨报复,因此极力反对此事,但王莽又不听劝谏。
王宇与其师吴章商议后,想用迷信的方法使王莽改变主意,于是命其妻舅吕宽持血酒撒于王莽的住宅大门,然后想以此为异像,劝说王莽将权力交给卫氏。
但在实行程中被发觉,王莽一怒之下,把儿子王宇逮捕入狱后将其毒杀。
然后借此机会诬陷罪名诛杀了外戚卫氏一族,牵连治罪地方上反对自己的豪强,逼杀了敬武公主、梁王刘立等朝中政敌。
事件中被杀者数以百计,海内震动。
王莽为了消除负面影响,又令人把此事宣传为王莽“大义灭亲、奉公忘私”的壮举,甚至写成赞颂文章分发各地,让官吏百姓都能背诵这些文章,然后登记入官府档案,把这些文章当作《孝经》一样来教导世人。
元始三年王莽48岁,立长女王嬿为汉平帝刘衎的皇后(即孝平皇后,后来改封为黄皇室主);
长子王宇因吕宽案,被王莽逼自杀,牵连数百人,王莽之同党即上书说,安汉公大义灭亲,公而忘私,作八篇诫书与孝经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书目。
元始四年王莽加号宰衡,位在诸侯王公之上。
王莽奏请建立明堂、辟雍、灵台等礼仪建筑和市(市场)、常满仓(国家仓库),为学者建造一万套住宅,网罗天下学者和有特殊本领的几千人至长安,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得到儒生的拥戴。
先是四十八万余民众,以及诸侯、王公、宗室上奏请求加赏于安汉公王莽,再是公卿大臣九百人请求为王莽加九锡。
于是朝廷赐予王莽象征至高无上礼遇的九命之锡。
接着,王莽为了制造太平盛世的景象,先是派“风俗使者”八人到各地考察,回朝后大加赞颂天下太平,彰显王莽宣扬教化之功。
其次通过重金引诱的政策,使匈奴等外族遣使来归顺朝贺,王莽遂成为人们心中治国平天下的贤良圣人。
汉平帝元始五年,平帝病,王莽以自身祈祷上天代平帝病死。
公元6年,汉平帝病死,王莽为了避免年长的新皇帝登基,使自己不能任意操纵政局,遂立孺子婴(即刘婴)为皇太子,只有两岁。
太皇太后据群臣之意,叫王莽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臣民则称王莽为摄皇帝,王莽自称”予”。改年号“摄政”
此时王莽51岁,值公元6年,年号称为居摄元年。
次年,东郡太守翟义及槐里人赵明、霍鸿起兵反莽,声势浩大,王莽遂派王邑平息,称帝之心浮现。
此时谶纬禅让之说盛行,符命、图书,层出不穷,如”求贤让位”、”汉历中衰,当更受命”、”天告帝符,献者封侯”,王莽则大加利用,献符命的人,皆得丰厚赏赐,有名哀章之人,更献上金匮策书至汉高祖庙,大意言莽为真命天子,表中有十一人都有官衔,次日莽则入高祖庙拜受,御王冠即天子位,国号“新”,称始建国元年(农历公元8年腊月),王莽时年54岁。
从安汉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其计八年,中国历朝除了贵族革命及平民革命之外,另开篡夺之例。
王莽在朝中的势力如日中天,几乎等同于皇帝,这引起了以刘氏宗室为主的反对派的反弹。
首先是发难安众侯刘祟,居摄元年刘祟率领百余人进攻宛城,连城门也没有攻入就失败了。
第二年九月,东郡太守翟义起兵,拥立严乡侯刘信为皇帝,通告各地,长安以西二十三个县的“盗贼”赵明等也起来造反。
王莽十分恐惧,饭也吃不下,日夜抱着孺子婴在宗庙祷告,又模仿《大诰》写了一篇文章,说明自己摄位是临时的,将来一定要将皇位归还孺子婴。
同时王莽不断调动大军镇压,攻灭翟义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