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四百余年
繁体版

第叁部:妖孽宫廷 第23章 治国之道

    昭宣中兴是西汉汉昭帝和汉宣帝时代,此时的西汉,处于恢复性稳定及发展阶段。

    昭宣二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继续实行汉武帝以来的政策,着力整顿吏治,任用贤能,贤相循吏辈出。

    并重视吏治,认为治国之道应以“霸道”、“王道”杂治,反对专任儒术。

    为维护法律正常行使,汉宣帝设置治御史以审核廷尉量刑轻重;设廷尉平至地方鞠狱,规定郡国呈报狱囚被笞瘐死名数,重视民命之余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此外汉宣帝又召集著名儒生在未央宫讲论五经异同。

    昭宣二帝还多次下诏赈贷农民,废除一些苛法,屡次减免田租、口赋等税收,减轻农民的力役负担。

    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推行一系列经济的措施如招抚流亡、安定民生等,使社会生产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继续霍光的政策。

    昭宣时这些政治、经济措施的实行,使一度国力衰退的西汉王朝又兴盛起来。

    刘爽即位后,信用宦官,再加土地兼并盛行,社会危机日深,昭宣中兴从此开始衰败。

    昭宣中兴指的是西汉汉昭帝和汉宣帝时代,此时的西汉处于恢复性稳定及发展阶段。

    昭宣二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继续实行汉武帝以来的政策,着力整顿吏治,任用贤能,贤相循吏辈出。

    并重视吏治,认为治国之道应以“霸道”、“王道”杂治,反对专任儒术。

    为维护法律正常行使,汉宣帝设置治御史以审核廷尉量刑轻重;设廷尉平至地方鞠狱,规定郡国呈报狱囚被笞瘐死名数,重视民命之余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此外汉宣帝又召集著名儒生在未央宫讲论五经异同。

    昭宣二帝还多次下诏赈贷农民,废除一些苛法,屡次减免田租、口赋等税收,减轻农民的力役负担。

    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推行一系列经济的措施如招抚流亡、安定民生等,使社会生产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继续霍光的政策。

    昭宣时这些政治、经济措施的实行,使一度国力衰退的西汉王朝又兴盛起来。

    西汉历史学家刘向评论孝宣皇帝时称赞他“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文帝)之时”。

    这一评论虽有溢美之处,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观事实。

    刘爽即位后,信用宦官,再加土地兼并盛行,社会危机日深,昭宣中兴从此开始衰败。

    汉武帝末年,由于长时期的攻打匈奴以及严刑峻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

    在民怨沸腾的情况下,汉武帝不得不下轮台罪己诏,宣布:“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表示与民更始,发展生产,与民休息。

    汉武帝死后,昭帝、宣帝相继当政,西汉历史进入昭宣时期。

    昭宣二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用贤能,贤相循吏辈出。

    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诸如废除一些苛法,屡次蠲免田租、算赋,招抚流亡,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继续霍光的政策,并重视吏治,认为治国之道应以“霸道”、“王道”杂治,反对专任儒术。

    为维护法律正常行使,宣帝设置治御史以审核廷尉量刑轻重;设廷尉平至地方鞠狱,规定郡国呈报狱囚被笞瘐死名数,重视民命之余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此外宣帝又召集著名儒生在未央宫讲论五经异同。

    昭宣时这些政治、经济措施的实行,使一度国力衰退的西汉王朝又兴盛起来。

    汉武帝和卫子夫的曾孙,戾太子刘据和史良娣的孙子,史皇孙刘进和妾王翁须的儿子。

    当年,巫蛊之祸爆发,家人蒙难,襁褓中的刘询曾下狱,后被祖母史家收养,直到武帝下诏掖庭养视,上属籍宗正。

    元平元年昌邑王被废后,霍光等大臣将他从民间迎入宫中,先封为阳武侯,于同年7月继位,时年十八岁。

    刘询即位之初,大力整顿吏治,强化皇帝权威。

    为了打破霍氏左右朝政的局面,命令群臣奏事,以疏通下情,并规定丞相以下的百官都要奉职奏事,以便考核。

    地节四年,又借大司马霍禹谋反一事废皇后霍氏,从而彻底清除了霍氏的势力。

    从此汉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阶段。

    大汉王朝由于汉武帝后期穷兵黩武、吏治不清,导致社会凋敝,阶级矛盾加深,民怨沸腾,再加上巫蛊之祸动摇了统治基础,大汉王朝正处于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

    幸运的是,大汉王朝没有因此走向覆灭,在汉昭帝、霍光和汉宣帝的努力下,汉朝迎来了中兴,国力再一次达到了巅峰,这个时期称昭宣中兴。

    在汉昭帝继位后,汉朝的主要精力就在于如何恢复经济,缓解社会矛盾。

    首先停止了对匈奴的战争,恢复和亲政策,然后废除苛政,减免赋税,休养生息。

    这样百姓的负担大大减轻,经济得到了大大的恢复,一切又重归了正轨。

    即使汉昭帝不幸早逝,霍光专权,这种局面并没有被破坏,一直到后面汉宣帝继位,大汉朝的国力达到了最高峰。

    汉宣帝原名刘病已,他并不是汉昭帝刘弗陵的儿子,而是巫蛊之祸被害死的前太子刘据的长孙,也就是汉武帝的曾孙。

    他从小流落民间,深知民生疾苦,吏治得失,后回归皇室,亦不忘初心,要让大汉朝的百姓过上好日子。

    汉昭帝不幸早逝,霍光本来拥立了昌邑王刘贺继承帝业,但刘贺急于削弱霍光的大权,这不为霍光所容,在位仅仅二十七天便被废黜。

    这个时候,有人提议让刘病已继位,得到了霍光的同意。就这样刘病已成功登上帝位,改名刘询,谥号孝宣帝。

    汉宣帝即位后,他吸取了刘贺的教训,韬光养晦,继续重用霍光,不急于削弱霍光的大权,即使霍光主动提出还政,他也没有答应,并且娶了霍光的女儿。

    然而当时的霍家权势遮天,他们为了保住手中的权力和富贵,在多个重要职位上都安插了霍家的人,甚至为了让霍光的女儿当皇后,竟然将汉宣帝的发妻许平君给毒死了。

    如此作为,汉宣帝还是隐忍了下来,他在等待时机反击。

    没过多久,霍光病逝,汉宣帝以皇帝之礼厚葬了他,然后便着手清除霍家势力。

    然而霍家怎肯坐以待毙,他们准备阴谋叛乱,废掉汉宣帝打算取而代之。

    最终阴谋泄露,汉宣帝先下手为强,逮捕霍家,尽数株连。

    铲除了霍家之后,汉宣帝终于大权在握,可以尽情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并没有推翻汉昭帝以为霍光制定的很多政策,反而进一步减免赋税,任用贤才,整饬吏治,抑制土地兼并。

    回归正轨的大汉朝经济生产得到了大力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矛盾得到缓和,国力很快重归巅峰。

    除此之外,汉宣帝和汉武帝一样,致力于发扬国威,震慑周边。

    公元前72年,汉宣帝派遣大军联合乌孙国一举击破匈奴,平定西域。

    最后匈奴分裂,南匈奴投降汉朝,对汉俯首称臣,也可是汉武帝时期也不曾做到的事情。

    从此,西域之地尽归汉朝控制,并设置西域都护府,匈奴再无力与汉朝争锋。

    而西陲之地的羌人也不断袭扰和威胁汉朝边疆,在汉宣帝的极力打击下,大将赵充国率军两年内便将其打败,西羌同样归降汉朝。

    昭宣中兴让大汉朝结束了动荡的局面,重归正轨实现中兴,可谓大汉朝国力最为巅峰的时期。尤其汉宣帝的文治武功,得到后世大力赞赏,所以他获得了“中宗”的庙号,成为西汉四位有资格获得庙号的君主之一,就是为了表彰他中兴之功。

    王政君性情温顺,入宫侍奉皇太子刘奭。

    甘露三年生下儿子刘骜。汉元帝刘奭即位后,王政君受封婕妤,旋即进封皇后,但日益受到冷落。

    汉成帝刘骜继位后,她被尊为皇太后,大力提拔王氏家族。

    汉哀帝刘欣继位后,她被尊为太皇太后。

    随着外戚傅氏、丁氏的势力大增,王氏逐渐失去权力。

    汉哀帝去世后,王政君夺取传国玉玺,支持侄子王莽出任大司马、录尚书事,把持朝廷大权。

    后来得知王莽篡位时,勃然大怒,将传国玉玺砸在地上,导致玺上的螭碎了一角。

    王政君身居后位(包含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时间61年,仅次于清朝的孝惠章皇后。

    王政君是王禁之女,其母李氏是魏郡李家的长女。

    李氏本是王禁正妻,后因她妒嫉诸妾,与王禁离异,改嫁给河内郡的苟宾为妻。

    李氏怀着王政君时,梦见一轮月亮扑入自己的怀中。王政君长大后,性情温顺,学会了妇人之道。

    原先许嫁一户人家,可男方突然死了,后来东平王纳她为妾,但还没入门东平王就死了,他的父亲觉得很奇怪,便派人为女儿占卜,占卜者说:“因她是梦月入怀的,所以此女贵不可言。“

    于是王禁让女儿学习各种才艺,在她十八岁时将她献入宫中为家人子。

    王政君入宫一年多,皇太子刘奭宠爱的司马良娣病故,良娣临死前说是有其他姬妾咒她于死,从此太子郁郁寡欢,又迁怒其他姬妾,不与她们接近。

    汉宣帝刘询知道太子怨恨姬妾,便让王皇后在后宫挑选适合的宫女送给太子。

    皇后挑了五个女子,其中包括王政君。

    当太子到皇宫时,对这五个女子缺乏兴致,但又不想违逆母后旨意,便说:“其中有一个人可以。“

    这时因为王政君坐得最靠近太子,且打扮素雅,所以大家都以为太子属意的就是王政君,遂将她送到东宫,刘奭与王政君就这样成了夫妻。

    太子原本已有姬妾十多人,但长年以来一直都没怀孕,而王政君成为太子妃后,一夜之间竟然怀孕了,这使宣帝非常高兴。

    甘露三年,王政君分娩生下一子,汉宣帝亲自为皇孙命名为刘骜,字太孙,时时带在身边。

    黄龙元年,汉宣帝驾崩,刘奭即位为帝,是为汉元帝。

    先封王政君为婕妤,三天之后升她为皇后。

    王政君自从生子以后,日益受到冷落;其子刘骜起初宽博谨慎,但后来喜好宴饮玩乐,元帝也觉得他没什么才干。

    此时傅婕妤很得宠爱,生下定陶王刘康,元帝想要立刘康做太子。

    王政君与其兄王凤、太子刘骜都为此感到恐惧,后来由于史丹拥护,汉元帝也考量到皇后为人谨慎,太子又是汉宣帝以前所喜爱,因此决定不废太子。

    竟宁元年,汉元帝驾崩,刘骜即位为帝,是为汉成帝,尊母亲王政君为皇太后。

    当时以太后兄长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同母弟王崇为安成侯。

    后来又同日封王谭为平阿侯、王商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时为高平侯,世称“五侯“,王氏权势大炽。

    王政君的生母李氏早年与王禁离婚而改嫁苟宾,生下苟参。苟宾死后,王政君让母亲再回去与王禁复婚。

    王政君又同情异父弟苟参,比之以汉武帝时的外戚田鼢,也想给苟参封侯爵,但被成帝拒绝,因此让他任侍中、水衡都尉。

    王家一门人借着太后的关系,在朝廷担任相当多的官职。

    汉成帝即位多年,没有子嗣,于是趁定陶王刘康来朝时,请他留下来照顾自己。

    汉成帝与王政君因为元帝生前喜爱刘康的关系,对他待遇也相当优厚,并不因为以前废立太子之事而有所嫌隙。

    然而,王政君之兄王凤却要求刘康回到封国,刘康只好离开。

    京兆尹王章看不过去,劝汉成帝不能再任用王凤,并推荐名声良好的中山王之舅冯野王。

    王凤得知后,称病不仕,并献上言辞甚哀的文字给成帝。

    王政君听闻此事后,为之垂泪,甚至不进御食。

    汉成帝也因为自幼倚赖王凤的关系,不忍废弃他,只好继续任用。王凤还职后,立刻诛杀王章,且从此更加嚣张。

    王政君怜悯自己的小弟王曼因早死而没有被封侯,而平阿侯王谭、成都侯王商等人多称赞王曼之子王莽,便追封王曼为新都哀侯,以王莽嗣侯位,并任命为大司马。

    后来汉成帝因没有子嗣,定陶恭王也已过世,定陶恭王之母傅昭仪贿赂王根,希望让定陶恭王之子刘欣继承帝位。

    后来王根果然保举刘欣继位,刘欣遂被立为太子。

    绥和二年三月,酒色侵骨的汉成帝在赵合德的宫中暴死,刘欣即位,是为汉哀帝。

    王政君成为太皇太后。

    面对“王氏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诸曹,分据势官满朝廷“的局面,汉哀帝着手排挤王氏外戚势力,强化皇权,他即位后便拔高自己祖母和母亲家族傅氏、丁氏的势力,封祖母傅昭仪为恭皇太后,母亲丁姬为恭皇后,食邑与王政君相等。

    王政君看到后非常不安,便要大司马王莽“乞骸骨“回家,哀帝没有批准王莽的辞呈。

    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将军师丹等对王政君说:“皇帝听说太后下令贬斥王莽,非常伤心。

    大司马如果不复职,皇帝就不敢听政了。“

    于是王政君又令王莽复行视事。

    对王莽“乞骸骨“的处理似乎表现出哀帝对王氏的客气态度,实际上汉哀帝却深忌王氏骄横,所以起初对王家人颇为优待,日子一久,便渐渐疏远。

    此后,汉哀帝与王氏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

    司隶校尉解光弹劾王根罪行,汉哀帝借机将王根逐出京师,并将王氏举荐的官吏悉数罢免。

    后有高昌侯董宏承风希旨,以《春秋》母以子贵之义,请尊哀帝生母丁姬为帝太后。

    此议一出,便遭到大司马王莽、丞相孔光等人的坚决反对。

    哀帝迫于压力,将董宏免为庶人。

    不久,未央宫举行宴会,内者令为傅昭仪设帷幄,坐于王政君旁。

    王莽呵斥道:“定陶太后不过是一个藩妾而已,怎能与至尊并坐!“遂撤去其座。

    但在汉哀帝的打击下,王氏仍难免衰落的命运,过了两年,汉哀帝还是尊傅昭仪为帝太太后,丁姬为帝太后,王莽则被贬逐新野,王氏势力跌落谷底。

    到元寿元年,汉哀帝念王政君年事已高,才将王莽与平阿侯王仁召还京师,侍奉王政君。

    元寿二年六月初三日,汉哀帝无子而亡。

    王政君闻哀帝死讯后,迅速移驾未央宫,部署王氏子弟控制中枢。

    哀帝临终前将传国玉玺交给他的男宠大司马董贤,王政君听取王闳建议,派王闳威胁董贤交出传国玉玺,再交给王政君。

    王政君召见董贤,问他国丧该如何调度,董贤不能对,脱下帽子谢罪,王政君说:“新都侯王莽曾以大司马身份参与过成帝葬礼,知道该怎么办,我让王莽来帮帮你吧!“

    于是立即召王莽入宫,从董贤手中夺取兵权。

    随后董贤自杀,王政君所深恶痛绝的赵飞燕和哀帝傅皇后被逼死,已故傅昭仪和丁姬的陵墓也被扒开,哀帝所拔擢的傅、丁两家迅速被王氏铲除。

    王政君依然被尊为太皇太后,并以中山王刘衎为帝,是为汉平帝。

    汉平帝继位时年仅九岁,由太皇太后王政君临朝称制,大司马王莽秉持朝政。

    王莽相当懂得讨好王政君,先是上言、尊王政君姐妹王君侠为广恩君,王君力为广惠君,王君弟为广施君,并且都领汤沐邑,姊妹们遂日夜赞誉王莽的美德。

    王莽又知道王政君虽是妇人,却也讨厌待在深宫中,便举办许多可以让王政君外出的活动。

    就连王政君的侍女之子生病,王莽也前去亲自侍候。

    王莽又指使益州塞外少数民族献白雉,群臣借机请王政君封王莽为安汉公,王政君批准。

    其后王莽又利用王政君“厌政“的心理,将所有大权集中于自己,王政君只过问封爵之事。

    元始五年,汉平帝死后,王莽挑选了两岁的孺子婴为皇嗣,而自己则图谋篡汉,恰逢前辉光谢嚣奏报武功县长孟通在井里挖出一块上圆下方的白石,上有丹书“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王莽让群臣禀告王政君,其后发生了宗室安众侯刘崇及东郡太守翟义反对王莽的起义,王政君听闻后说:“众人所见者略同,我虽是一妇人,也知道王莽这样做必定会给自己招来灾祸,这种行为万万不可。“

    但王莽又更以各种祥瑞之兆作为天命,企图代汉为帝,并将这些符瑞告诉王政君,王政君大惊。

    始建国元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便派安阳侯王舜去向太后索取玉玺。

    王政君怒骂:“你们父子一家承蒙汉家之力,才能世世代代都得到富贵,既没有报答他们,又在他人托孤之时,趁机夺取国家,完全不顾恩义之道。

    为人如此,真是猪狗不如,天子怎么会有你们这种兄弟!

    而且如果你们自以为得到天命而成为新皇帝,想要改变正朔服制,就应该自己做新的玉玺,流传万世,为何想要得到这个亡国的不祥玉玺?

    我不过是个汉家的老寡妇,随时都可能会死去,所以想要拿这颗玉玺陪葬,你们终究是得不到的!“

    王政君随即痛哭流涕起来,旁人也跟着垂泣。

    王舜虽感到悲哀,但过了许久还是说:“臣等已经无话可说了,但王莽仍然一定要拿到传国玉玺,太皇太后您能到死都不拿出来吗?“

    王政君知道王莽是要威胁她,便将传国玉玺取出、砸到地上给王舜,导致玺上的螭碎了一角,并说道:“我已经老死了,有你们这样的兄弟,我们王家是要灭族了!“

    王莽得到玉玺后非常高兴,在未央宫渐台为王政君置酒设宴,大肆庆祝。

    后来又改王政君称号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并说既然汉朝已灭,太皇太后不得再侍奉元帝,遂毁元帝庙,改为“文母篹食堂“。因为王政君还在世,不便称庙,便称为长寿宫。

    王莽置酒请王政君到长寿宫。

    王政君前往,见元帝庙已被废弃,大惊。

    她哭着说:“这是汉家的宗庙,皆有神灵存在,是犯了什么罪让你毁掉!

    假设鬼神无知,修庙有什么用?

    如果有知,我原本是人家妃妾,怎能辱没先帝之庙来作为我用食的地方?!“

    她又私下向左右侍从说:“此人侮慢神灵,怎能长久得到上天保佑!“

    于是酒会不欢而散。

    王莽自从篡位后,知道王政君怨恨自己,常常刻意讨好王政君,但王政君却越来越不高兴。

    王莽将汉朝制度都改去,而汉朝本来穿黑貂衣,王莽就改为穿黄貂,又将汉正朔伏腊日也改去。

    但是王政君却命令自己的官属穿黑貂衣,并且在汉朝的正腊日时独自与左右一起相对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