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四百余年
繁体版

第叁部:妖孽宫廷 第11章 压死霍家最后一根稻草

    很多时候,为什么要离开小地方,因为小地方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

    最可怕的是人心不正!事也不少。

    狗咬人,咬的是生人,人咬人,咬的是熟人。

    其实大地方也是一样,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往往难以解决。

    就像狗咬狗一样,即使互相伤害,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汉宣帝即位后,大将军霍光的女儿霍成君,是上官太后的姨母,公卿相议另立皇后,都倾向于霍光之女霍成君,但未明言。

    地节二年,大司马霍光去世,刘询开始亲理朝政,逐渐将权力收到自己手中,他深知霍家的权势极大,于是他开始一步步剥夺霍家的实权。

    汉宣帝接连将霍家的子弟、亲戚调往边境驻守,并裁撤他们的一部分兵权,让自己的亲信来担任相应职务,把兵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由于他逐渐将霍家的权力剥夺殆尽,霍家人开始警觉并恐慌。

    他们深知自家的恶行已经积重难返,于是决定铤而走险,妄图发动政变废掉汉宣帝以自立。

    但此时汉宣帝的羽翼已经丰满。

    地节四年,汉宣帝将意图谋反的霍家子弟及其余党一网打尽,一举粉碎了他们的叛乱。

    汉宣帝将参与叛乱者处以极刑,霍光的儿子霍禹被腰斩,霍皇后被废,霍光的妻子霍显和其他子女、亲属都被斩首弃市,连带被诛杀的有数千家之多,基本清除了霍家在朝廷的势力。

    这样,汉宣帝不仅为许皇后报了仇,还真正将朝政大权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西汉由此进入一个“中兴时代“,汉宣帝也因此名垂青史。

    赵充国为人有勇略,熟悉匈奴和氐羌的习性,汉武帝时,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率百壮士突围,被拜为中郎,历任车骑将军长史、大将军都尉、中郎将、水衡都尉等职。

    他率军击败武都氐族叛乱,并出击匈奴,俘虏西祁王。

    汉昭帝死后,赵充国与霍光等拥立汉宣帝,获封营平侯。

    累官蒲类将军、后将军、少府。神爵元年,计定羌人叛乱,并建议开展屯田。

    赵充国最初担任骑士,后来作为六郡的良家子弟、善于骑马射箭而补任羽林卫士。

    他为人沉着勇敢,有很深的谋略,年轻时喜好将帅的气节,就去学习兵法,通晓四方蛮夷的事情。

    元狩四年,随着武帝取得第三次大举征讨匈奴的胜利,即移民七十万口,以加强北方边防。

    东起朔方,西至今居(今永登县)的地区内,设团官,供给移民牛犁谷种,变牧场为农业区。

    赵充国就是在这一年,全家移民令居。

    天汉二年,赵充国以假司马的身份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攻打匈奴,被匈奴大军重重包围。

    汉军断粮好几天,死伤的人很多,赵充国就与一百多名壮士突破包围、攻陷敌阵,李广利带领士兵跟随其后,才得以突围。

    赵充国全身有二十多处受伤,李广利把情况上奏给汉武帝,汉武帝下令征召赵充国到出行所在的地方来,汉武帝亲自接见并探视他的伤情,感叹称赞,就授官为中郎,提升他任车骑将军长史。

    汉昭帝时,武都郡的氏族人反叛,赵充国以大将军护军都尉的身份带兵平定此次叛乱,升任中郎将,带兵屯守上谷郡,后调回朝廷担任水衡都尉。

    后来,带兵攻打匈奴,俘获西祁王,因功升任后将军,照旧兼任水衡都尉。

    元平元年,赵充国与大将军霍光一起决策拥立汉宣帝刘询为皇帝,因此被封为营平侯。

    本始年间,赵充国担任蒲类将军,带领三万多骑兵,从酒泉出兵征讨匈奴。

    他本当与乌孙合击匈奴于蒲类泽,乌孙先期至而去,汉军没有赶到。

    他带兵出塞一千八百多里,西去候山,杀死匈奴数百人,俘虏牲畜七千多头。

    返朝后担任后将军、少府。匈奴大举发动十多万骑兵向汉塞开来,打算侵扰汉朝边区,到达时符奚庐山,准备入侵抢掠。

    此时,匈奴人题除渠堂投降汉朝后说出这一情况,汉朝就派遣赵充国统领四万骑兵驻守边境的五原、朔方、云中、代郡、雁门、定襄、北平、上谷、渔阳等九个郡。

    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领兵退去。汉即罢兵。

    当时,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巡视各羌人部落,先零的酋长表示希望在一定时节渡河到湟水北岸,寻找汉民所不耕种的地方放养牲畜。

    义渠安国把此事报告给汉宣帝。赵充国就弹劾义渠安国奉命出使犯有不敬之罪。

    这以后,羌人依凭前面所说,触犯汉律,渡过湟水,郡县阻挡不住。

    元康三年,先零就与各羌人的酋长二百多人解除怨仇,交换人质后订立盟誓。

    汉宣帝知道这件事后,就征询赵充国,赵充国答道:“羌人之所以容易被制,是因为他们各部落都有自己的首领,他们经常互相攻击,势力不能统一。

    三十多年以前,西羌人造反时,也是事先解除仇怨,订立盟约攻打令居,同大汉相抗衡,五六年后才平定。

    到征和五年时,先零首领封煎等派人出使匈奴,匈奴再派人到小月氏,传言告诉各差人部落说:'汉朝的贰师将军带领十多万人投降了匈奴。

    羌人为汉朝服役很苦。张掖、酒泉本来是我们的地方,土地肥美,可以一同攻打占有那裹。

    由此可以看出匈奴想和羌人联合,不是一世的事了。

    不久前匈奴在西面受困,听说乌桓前来保卫边塞,又害怕战事从东面开始,就多次派使者到尉黎、危须各国,答应送给他们男女人口,貂皮衣服,企图离间他们和连的友好关系。

    这个计划没有实现。我怀疑包塑又派使者到羌人部落中,从沙阴地区取道出盐运,过了题后,进入穷水塞,南面到达属国,同先零相联合。

    臣恐怕羌人的变动并不止这些,而且他们将会勾结联合其他部落,应该赶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作好准备。“

    一个多月后,羌侯狼何果然派遣使者到匈奴借兵,准备攻打鄯善、敦煌来断绝选与西域各国来往的通道。

    赵充国认为:“狼何,小月氏的部落,在阳光的西南,势必不可能单独作出这样的计划,怀疑匈奴的使者已经到达羌人部落中,先零、罕、开才解除仇怨订立盟约。

    等到秋天马肥,变乱必然发生。

    应派使者巡视边防部队预先作好准备,下令告诉各羌部落,不要让他们解除怨仇,以便查明他们的阴谋。“

    于是两府又请示派遣义渠安国出使巡视各差人部落,区分好坏。

    义渠安国去那里后,就召集先零各部落首领三十多人,由于他们都特别凶暴狡诈,就把他们全杀了。

    又发兵攻打他们的部落,杀了一千多人。

    于是所有原来归顺汉朝的羌人部落以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恐惧怨怒,失去了信任归向,就胁迫劫持弱小的部落,背叛侵犯边塞,攻打城邑,杀死长官。

    神爵元年春,义渠安国作为骑都尉率领三千骑兵集结以防备羌人,到达浩亹时,被羌人所攻击,损失车辆、辎重、兵器甚多。

    安国带兵返回,到令居后,将情况上报。

    神爵元年,赵充国年逾七十,仍督兵西陲,挫败羌人进犯。

    回来以后,三向朝廷上书,详细分析了形势,建议防事变于未然,提出了“以兵屯田“的主张,得到宣帝的赞赏。

    宣帝因他年老,问他:“派谁去带兵最合适呢?“

    他回答得很痛快:“再没有比老臣更合适的人选了。“

    又问:“需要多少人马?“

    答“百闻不如一见。臣愿立刻去金城(今兰州附近)测看地形,写出方案来。陛下把此事交给我办好了。“

    他就领骑兵不满万人,迅速出师,巧渡黄河,立稳阵脚,作好战斗准备。

    到达湟水岸边,羌人多次挑战,他坚守不出,只以威信招降,解散羌人各部落联合的计划。

    这时,他建议朝廷,屯田湟中(今青海省湟水两岸)作为持久之计,提出亦兵亦农,就地筹粮的办法,可以“因田致谷“,“居民得并作田,不失农业“;“将士坐得必胜之道“;“大费既省,徭役预息“等“十二便“。

    这对当时支援频繁的战争,减轻人民负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直影响到后世。

    赵充国晚年请求退休,返回家中。但朝廷议论“四夷“问题时,赵充国还常常参与兵谋。

    甘露二年,赵充国去世,终年八十六岁,谥号壮侯。葬于圭卜山之阳(今清水县城西北的李崖)。

    赵充国去世后,与霍光等人一同画肖像于未央宫麒麟阁中,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成帝追美赵充国,曾召黄门侍郎扬雄称颂之。

    扬雄有“在汉中兴,充国作武“的颂词,歌颂赵充国在西汉中兴中的武功。

    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长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汉民不种田的地方畜牧。

    义渠安国向朝廷报告这个情况。赵充国弹劾义渠安国奉使失职。

    从此以后,羌人依照以前的话,擅自渡过湟水,当地郡县长官不能禁止。

    元康三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族部落酋长二百多人“解仇交质“,订立盟约,打算共同侵扰汉朝地区。

    宣帝知道了这事,问赵充国如何对策,赵充国指出,羌人为患,一是羌族原来各部落互相攻击,易于控制,但近几年来他们“解仇合约“,共同反汉;二是羌族与匈奴早就打算联合;三是羌族还可能“结联他种“,即与其他种族联合。

    所以他提出“宜及未然为之备“的建议。

    过了一个多月,小月氏部落的羌侯狼何果派人到匈奴借兵,打算攻击鄯善、敦煌,以切断汉朝与西域的通道。

    赵充国估计事情不那么简单,需要深谋远虑。

    他向朝廷提出建议:一是加强军事上的边防;二是离间羌族各部落而侦探其预谋。

    于是两府(丞相、御史)又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前去,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

    调兵镇压先零之民,杀了一千多人。

    于是羌族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很震恐,离开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

    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三千骑兵守备羌人,被羌人所击。他领兵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时为神爵元年春天。

    这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宣帝以为他老了,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再没有比老臣更好的人选了。“

    宣帝又派人去问:“将军能否预测目前羌人的势力、打算带多少兵马去?“

    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打仗的事很难凭空设想。老臣想先到金城,再计划攻讨的方略。“

    意思是说,用兵不能远离战场空想,而要亲临前线观察,然后作出对策。

    他要求宣帝交给他任务,不必担忧。

    宣帝笑着答应了。

    赵充国到了金城,集结了一万骑兵,打算渡过黄河,又恐被羌人截击,就在夜间派遣三支小分队骑马衔枚先渡,渡后安营置阵,到了天明,全都完毕。

    于是大部队依次全都过渡。羌人百来个骑兵前来,出现在汉军近旁。

    赵充国说:“我军兵马刚渡河,已略有倦意,不必追击羌骑,攻击羌人要以消灭他们为目标,区区近百羌骑,不必着意贪求。“

    命令汉军不要攻击。

    派遣骑兵到四望峡中放哨,知道没有羌骑。

    夜间带领汉军上了落都山,召集各个分队的校司马,对他们说:我就知道羌人不善用兵,如果他们调派几千人防守四望和陿中,我军哪能向前推进呢?“

    赵充国用兵,“常常把派侦察兵到远处侦察作为重要事务,行军时一定要作好战斗准备,驻扎时一定要修好坚固壁垒,特别慎重,关爱士兵,先策划计谋然后再出战“。

    他来到设在金城的西部都尉府,“日日飨宴军士,士卒都希望为他效力立功。

    羌骑多次前来挑战,赵充国命令坚守而不出兵。

    捉到的俘虏供认羌人内部各个头领互相埋怨说:“如果你没有造反,现在皇上派遣赵将军前来,虽然年龄八九十了,依旧被重用。现在打一战就会灭亡,这真的好吗!“

    这说明羌人畏惧赵充国之用兵,因而内部发生了矛盾。

    赵充国之子右曹中郎将赵卬,带领一支队伍到了令居。

    羌兵出动截断这支汉军的粮道,赵卬向皇帝报告。

    皇帝下诏将八校尉与骁骑都尉、金城太守联合搜捕山间的羌兵,以打通粮道。

    起初,羌族部落头领靡当儿派遣弟弟雕库来向都尉报告先零部落谋反,过几天果然反汉。雕库那个部落的人有一些混在先零部落中,都尉就把雕库留下作为人质。

    赵充国以为此人无罪,就让他回去告诉该部落头领说:“汉军前来是诛杀有罪的人,你自己应该知道的,不要一起灭亡。

    皇上告戒诸羌人,犯法的人会被捕斩头,除去罪恶。

    斩杀了强盗恶霸一人,赏钱四十万,中等犯罪人十五万,下等犯人二万,堂堂男汉三千,小女子和老人小孩千钱,并且所收获的钱跟他的妻子都可以自己获得。“

    意思是,汉军前来是诛羌族中有罪的人,区别对待,你们不要互相勾结,应当立功赎罪,还可论功行赏。

    赵充国是想凭威信招降、部落及被掳掠者,瓦解羌族联合之谋,待其松懈时击破之。

    宣帝把辛武贤的奏书交给赵充国,命他与校尉以下知羌事者博议。

    赵充国认为辛武贤的计策不妥,他与长史董通年上书进谏。

    认为我们估计匈奴与羌族必有预谋,打算大举侵扰,希望能阻塞张掖、酒泉以断绝汉朝与西域的交通,所以那里的郡兵尤不可调发。

    估计先零部落首为反叛,其他部落是被迫胁从,所以赵充国等建议:对羌族各部,应当根据主谋与胁从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严惩主谋者,宽恕胁从者,选择了解羌俗的良吏抚慰羌民,这才是万全之策。

    宣帝将他的上书发给群臣议论。

    但公卿议论的人的意见完全与赵充国之策相反。

    宣帝于是任侍中乐成侯许延寿为强弩将军,任酒泉太守辛武贤为破羌将军,发下玺书嘉纳其策。

    同时发书给赵充国,指责他迟迟不肯用兵,不顾士兵艰苦,不计国家开支;告诉他朝廷已按辛武贤之策行动;命令他带兵扰乱敌军,并说天道顺当,出兵必胜。

    赵充国受到皇帝指责,并不放弃己见,他以为将军带兵在外,虽受诏命,只要能安国家,就应按便宜行事。

    于是上书表面上承认过错,实际上进一步陈述用兵利害,宣帝很快地采纳了赵充国之策。

    赵充国领兵到了先零羌所在地。先零羌因长久驻扎在一个地方,思想上松懈,突然看见汉军大部队到来,抛弃车辆辎重,打算渡过湟水,道路险隘,赵充国缓慢地驱逐之。

    羌人赴水溺死者数百人,投降及斩首五百多人,获得马、牛、羊十万余头,车四千多辆。

    汉军到了羌地区,命令不得烧毁住所损害农牧。

    羌知道这个消息,高兴地说:“汉军果然不攻击我。“

    他们的头领靡忘派人来说:“愿意返还你们的失地。“

    赵充国报告这个情况,还未得到答复。

    靡忘亲自前来,赵充国招待饮食,让他回去告谕众。

    护军以下的军官对这件事都有争议,有说对于这种反虏,不可放他回去。

    赵充国说:“你们都是从自己的方面考虑不是从国家方面考虑。“

    他的话还未说完,答复的玺书已经到达,命令对靡忘用将功赎罪论处。

    后来羌竟不用出兵就平定。

    赵充国病后,宣帝下诏给他说:听说你有病,年老加疾,万一去世,我很担忧。

    诏令破羌将军辛武贤到你的驻地,担任你的副手,赶快趁此天时地利,将士锐气,定于十二月击先零羌。

    你如果病很严重,就驻守不动,只让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领兵前去。

    这时羌众来投降者已一万多人。赵充国估计他们必定动摇,打算安排骑兵屯田,以待其敝。

    奏书还未送上去,正好得到命令进兵的玺书。

    中郎将赵卬害怕起来,派人劝告赵充国说:如果奉命出兵,破军辱国,将军守它还可以。

    有利但是您病,又为什么还争议?“

    一旦不合皇上意思,派遣公公来指责将军,将军性命不能自保,国家又有什么安全可言?“

    赵充国叹息说:为什么说这么不忠的话!如果朝廷早用我的建议,羌患还能到这种程度?

    以前推举可以出使羌的人,我推举辛武贤,丞相和御史却荐举义渠安国,导致羌事搞坏。

    金城、湟中的谷物每斛八钱,我劝说司农中丞耿寿昌,籴二百万斛谷,羌人就不敢乱动。

    耿中丞只申请籴一百万斛,结果只得四十万斛。

    义渠安国再次出使,耗去谷一半。失这二个计策,羌人所以敢于叛逆。

    只可设法固守,不可轻举妄动,如果“四夷“猝然起兵,那就不只是羌患了。

    于是奏上了屯田书。在屯田书中,赵充国提出两点建议。宣帝复书要求再申明理由。

    赵充国申诉,以“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所以要求朝廷采纳其策。

    宣帝复书提到,屯田不一定能解决羌患,大开、小开还可能与先零联合,要求赵充国认真考虑然后再次报告。

    赵充国又报告上述。

    赵充国报告每次送上朝廷,皇帝都交给公卿议论。

    赞成赵充国的计策的人开始不多,后来越来越多,丞相魏相也赞成他,这表达了当时大臣们对赵充国的信服。

    宣帝于是答复赵充国,肯定了他的计策。

    但宣帝因辛武贤、许延寿多次建议出击,又担心赵充国屯田可能受到侵扰,于是采取折衷之法,“两从其计“,诏令辛武贤、许延寿与赵印等出击,只取得小利;而赵充国不出兵,“所降复者得五千人“,也获了利。

    于是又诏令罢兵,只留下赵充国负责屯田。

    神爵二年五月,赵充国估计羌众伤亡及投降者甚多,力量削弱,请求罢屯兵。

    得到皇帝的允准,于是振旅还朝。

    这年秋天,羌若零等部落共斩先零大豪犹非、杨玉之首,不少部落首领率众来降。

    赵充国善于治军,爱护士兵。

    行必有备,止必坚营,战必先谋,稳扎稳打。

    在平叛战事中,他坚决采取招抚与打击相结合、分化瓦解、集中打击顽固者的方针,能和平解决的,决不诉诸武力,这完全符合孙子兵法:“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当时他的主张受到朝廷大臣和宣帝的一致反对,但他无所畏惧,反覆上书说明这一方针的正确性和必要性,终于为宣帝和大多数朝臣所接受;

    其次,他的留兵屯田之策确为深谋远虑之议,不仅在当时具有战略意义,而且对后世亦有深远影响,因此他不仅是一代名将,而且是享有盛誉的军事家。

    赵充国一生的主要功绩集中表现在晚年,七十三岁时,主动领兵出征,七十九岁凯旋回京,以如此之老龄,顶风冒寒,坚守边境,这在中外战争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也许与此有关,他在征战中过份强调“穷寇勿迫“,因而曾放弃痛歼先零羌的战机。

    赵充国退休之后,朝廷每遇边防大事,便请他参加谋划。

    赵充国去世后,宣帝以他功高盖世,在未央宫中画了像,供人瞻拜、纪念,成帝刘骜继位后,又命黄门侍郎扬雄在画像旁题诗赞扬。

    常惠,西汉大臣,太原郡人。活跃在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的外交活动家。

    年轻时作为苏武的副使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汉昭帝时回国,封为光禄大夫。

    出使乌孙,击败匈奴,被封为长罗侯。

    常惠诛杀杀害汉使的龟兹贵人姑翼,之后为典属国。

    汉宣帝时为右将军,汉元帝时去世,谥号壮武侯。史称“明习外国事,勤劳数有功“。

    常惠年轻时家里贫寒,自告奋勇应募,随木多中监苏武出使匈奴,与苏武同被匈奴拘留十多年,汉昭帝时才回到汉朝。

    朝廷为表彰他的勤苦辛劳,拜授他为光禄大夫。

    当时,嫁于乌孙的和亲公主解忧公主上书说:“匈奴出动骑兵在车师围猎,车师与匈奴勾结在一起,共同侵略乌孙,请天子救救我们。“

    汉朝准备军队与战马,商议进攻匈奴,正遇上汉昭帝驾崩,汉宣帝即位。

    本始二年,汉宣帝派遣常惠出使乌孙。

    解忧公主与昆弥(乌孙王称号)翁归靡都派遣使臣,通过常惠向汉朝请求救援说:“匈奴接连出动大部队进攻乌孙,占领车延、恶师等地,抢掠百姓离去,派使者威胁求娶公主,想断绝乌孙与汉朝的关系。

    昆弥愿意出动全国的一半精兵,自己供给五万人马,尽力进攻匈奴。恳请天子出兵援救公主、昆弥!“

    本始三年,汉朝大规模出动十五万骑兵、由五位将军率领,分五路出击,进攻匈奴。

    汉宣帝任命常惠为校尉,手持节杖护卫乌孙军队与五路汉军共攻匈奴。

    翁归靡亲自率领翕侯以下五万多骑兵,从西方进入到右谷蠡庭,俘获匈奴单于的父辈与嫂嫂、公主、名王、骑将等以下三万九千多人,缴获马、牛、驴、骡、骆驼五万多,羊六十多万,共计七十多万,乌孙自取俘虏,常惠带着十多名官兵跟随昆弥回来,还没到乌孙,有个乌孙人偷了常惠的官印、绶带、节杖。常惠回国,自以为要被杀头。

    当时汉朝的五位将军都没立战功,汉宣帝因常惠奉命出使能够获胜,于是封常惠为长罗侯。

    汉宣帝又派遣常惠携带黄金、钱币返回乌孙,赏赐有功的乌孙贵族。

    常惠于是上奏汉宣帝说:“龟兹国曾杀害汉朝校尉赖丹,没有受到惩处,请求顺路进攻龟兹。“

    汉宣帝没有同意。大将军霍光指示常惠根据实际情况,见机行事。

    常惠与官兵五百人一同到达乌孙,返回时经过龟兹,调动龟兹西边国家的军队二万人,命令副使调动龟兹东边国家的军队二万人,乌孙军队七千人,从三面进攻龟兹,军队还未交战,常惠先派人指责龟兹此前杀害汉朝校尉赖丹。

    龟兹王谢罪说:“那是我父王时误听贵族权臣姑翼的话造成的错误,我是无辜的。“

    常惠说:“既然如此,那就把姑翼抓来,我放了你。“

    龟兹王将姑翼逮捕,送交常惠,常惠杀死姑翼后回国。

    元康二年,翁归靡通过常惠上书汉宣帝,请求立其子元贵靡为嗣王,使他能继续与汉朝公主通婚,与匈奴完全绝交,并以马和骡各一千匹作为聘礼。

    汉宣帝同意,便以解忧公主弟弟的女儿刘相夫为公主,派常惠为助手,持使节者共四名,护送刘相夫到敦煌。

    还没有出塞,便得知翁归靡去世,乌孙的要员们共同依照原来的约定,立岑陬之子泥靡继承昆弥之位,号称狂王。

    常惠上书:“请求让刘相夫在敦煌等候,常惠驱马到乌孙去,斥责他们不立元贵靡为昆弥,然后回来迎护刘相夫。“

    汉宣帝将此事交由大臣们讨论,萧望之认为:“乌孙动摇不定,难以结为盟友。解忧公主在乌孙四十多年,夫妻之情并不亲密,边境未能安宁,这已为事实所验证。如今,刘相夫由于元贵靡没有即位,故返回中原,不失信于夷狄,这是中原的大幸。如果刘相夫不止步,就会兴起徭役,成为弊政的根源。“

    汉宣帝听从其主张,将刘相夫召回。

    起初,解忧公主的仆人冯嫽能写隶书,明白事理,曾经携带符节充任公主的使者,到各城国进行赏赐,解忧公主很敬重她,称她为冯夫人。

    冯嫽嫁给了乌孙的右大将,右大将与乌就屠很亲密,都护郑吉派冯嫽劝乌就屠投降。

    乌就屠害怕起来,说情愿领有较小的称号归顺汉朝。

    汉宣帝命令乌就屠到常惠的驻地赤谷城,立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

    后来,小昆弥乌就屠没有将翕侯们管辖的人口如数归还给大昆弥元贵靡,汉宣帝再派常惠率领三名校尉驻扎在赤谷,为大小昆弥划分各自的人口和地界,大昆弥分得六万多户,小昆弥分得四万多户。

    张安世少年时,靠父亲张汤的地位出任郎官。

    因为擅长书法而供职尚书台,张安世记忆力出众,皇上认为他的才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书令,调任光禄大夫。

    正值左将军上官桀父子及御史大夫桑弘羊与燕王、盖主谋反被杀,霍光由于朝中无旧臣,奏请任命张安世为右将军、光禄勋,辅助自己。

    张安世在任13年间,国家平安无事,任用贤士。

    天子下诏书夸奖张安世的功绩,封张安世为富平侯。

    元平元年,汉昭帝驾崩,其侄子昌邑王刘贺被大司马霍光拥立为帝。

    汉宣帝初立,褒奖大臣,加封张安世一万零六百户,他的三个儿子张千秋、张延寿、张彭祖,都做了中郎将、侍中。

    地节二年,大将军霍光去世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密封奏书,推举张安世出任大将军一职,其子张延寿稳重厚道,出任光禄勋,兼领宿卫职务。

    汉宣帝想用张安世父子。张安世听说这事情,再三坚辞去大将军一职。

    汉宣帝不答应。几天后,加拜为大司马、车骑将军,兼领尚书事。

    几个月后,罢除车骑将军的屯兵,改为卫将军,领两宫卫尉,城门、北军兵隶属张安世管辖。

    当时霍光之子霍禹为右将军,皇上改任霍禹为大司马,撤去右将军的屯兵,用官号虚尊嘉赏,事实是剥夺霍禹的兵权。

    一年多后,霍禹谋反,祸及宗族,张安世一向小心畏忌,十分担忧,他的孙女张敬是霍氏外亲族的妻子,应当连坐被诛,张安世的脸色瘦弱憔悴。

    皇上看了很奇怪也怜惜,便问了左右侍从,于是赦免了张敬,以宽慰张安世。

    张安世看到父子尊贵显耀,心怀不安,替子张延寿请求外出补官,皇上任为北地太守。

    一年多后,皇上可怜安世年老,又召张延寿为左曹太仆。

    当初,安世兄张贺得宠于卫太子,后来太子起兵失败,宾客都被杀,张安世为张贺上书求情,张贺被免去死罪处以宫刑。

    元康四年春,张安世有病,上疏归还侯爵,乞求骸骨归故里。

    汉宣帝希望张安世能好好养病,多辅佐自己几年。

    于是张安世又强起办事,到秋季去世。

    天子赠印绶,送来轻车甲士,谥号敬侯。赐冢地在杜县束,挖上起冢,建祠堂。子延寿嗣爵位。

    张安世因擅长书法而供职尚书,尽心尽力于职责,例行假日没有外出过。

    皇上巡视河东,曾经丢失三箱书,下诏询问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记住了那些书的内容,把书中的内容详备地写出来。

    后来悬赏征求找到了那些书,用来校对没有什么遗漏的。

    皇上认为他的才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书令,调任光禄大夫。

    张安世还是个为官廉洁之人。

    他曾举荐一人为官,后来该人来向其道谢,张安世说自己是以为举贤达能,乃是公事,岂能私谢,于是与之绝交。

    有一位郎官功劳很大,却没有调升,自己去求张安世为他说话。

    张安世对他说道:“你的功劳很大,皇上是知道的,作人臣子的,怎么能自说长短处!“

    坚决不答应他。不久这位郎官果然升官了。

    张安世谨慎周密,每次与皇帝商议大事,决定后,他总是称病退出。等听到皇帝颁布诏令后,再假装大吃一惊,派人到丞相府去询问。

    所以即使是朝廷大臣,无人知道他曾参与此事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