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四百余年
繁体版

第壹部:布衣天子 第3章: 觉醒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陈胜、吴广的起义,就是因为天降连绵不绝的大雨,延误了戍边的报到日期。从法律上讲,这本是一个自然界的不可抗力,可以免责。但是秦法却不问经过,只看结果。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那就反吧,反他娘的!

    最终迫使陈胜、吴广等人在大泽乡起义。

    在陈胜、吴广起事之时,秦朝的大军不是在边疆抵御匈奴的入侵,就是在岭南一带,内部的兵力极其空虚。这主要是因为秦皇在收缴了天下武器后,自认为没有人敢再起兵作乱了,所以放松了对国内的防御,而将目光放到了对外扩张上。

    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中国历来是个熟人社会,是熟人啥都好办,不是熟人,自己去办事心里就没底,在利益驱动下,向熟人靠近也就是向圈子靠近,在熟人基础上自然而然就变成某些人的铁杆、战友,最终进入了某核心圈子。

    秦朝是一个以法家理念为治国原则的国家,但是在统一六国之后,原有的制度开始出现僵化,而秦朝却因循守旧,不思变通。

    在中国古代,皇帝治理国家,难度之大超乎想象,尤其是清朝设立军机处之后,一人系天下之安危,治国的风险也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谋略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不用谋略。姜子牙讲:虚心平志,待物以正。就是说,提醒智谋过人的领导者,要在大功告成之后,要及时地涂抹掉之前的使用谋略的“痕迹”,这就好像影片出厂之前,要剪辑掉某些穿帮镜头一样。就这样,一个符合主流价值观,植根于下属心中,不可多得的好领导,慢慢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身为皇帝,必须具有高超的政治艺术、灵活的政治手段。所以,他们大多研究、运用帝王之术,以求明察利弊,驾驭群臣,治国平天下。

    领导者可以通过静态展示自己精心设计的形象,从而避免暴露自己的固有缺陷。

    以静制动,通过自身的静止来积蓄能量和材料,通过让下属动起来以便于观察其态度及行为,以便发现其优势与破绽。

    同时,定基调,指方向,抓重点!领导要有主见,要明白下属的利益不可能与自己完全一致,因此大主意必须自己独自拿定,下属即使再聪明也只能起一个裱糊匠的作用,做点修修补补的工作而已。

    换句话说,皇帝是通过各级官员来治理国家的。于是,治官就成了治国的切入点。

    至于管理老百姓,那是官员的事儿,古代皇帝是不会搞访贫问苦、与民同乐、上山下乡、走基层之类亲民活动的。他的职责就是把各级官员管理好。所以,帝王术说到底就是治官术。

    但官僚队伍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就拿清朝来说,在康熙的时候,全国文武官员的编制数是一万五千多人。

    虽说皇帝统领百官,但做不到一一过问,皇帝统领的是级别较高的官员。比如部院大臣、各省总督、巡抚、将军、布政使、按察使等。

    这些人经过几十年的磨练,身居高位,个个都有一套为官的诀窍,堪称久经官场的“老油条”,想把这些人玩转了也不容易。

    明朝张居正编了一本浅显的帝王启蒙读物《帝鉴图说》,对皇帝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比如皇帝要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皇帝犯错要反省,引咎自责,下罪己诏!皇帝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要让普天下得到皇恩雨露,要接受批评意见,要勤奋处理政务,要压制自己的欲望,要礼贤下土,要任用贤臣,要明察秋毫,要赏罚分明,要守信用,要节俭,要好学,要孝顺,要…看来,在古代的观念中,皇帝是靠做群臣的道德楷模来统领各级官员的。

    那么,这种设想行得通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因为让皇帝成为圣贤的打算本身就很幼稚。中国古代的道德有一个普遍性问题—往往跟人的本性相悖,以至难以践行。

    比方说皇帝富有四海,却偏偏要求他压制欲望,省吃俭用,不穿好衣服,不住好房子,不追求声色浮华,见了美女不动心。

    再比如明明确立了一个不受监督的皇帝体制又要求他礼贤下士,谦虚谨慎,自己管好自己,成天战战兢兢地接受群臣的批评,累死累活地为普天下的百姓谋幸福。

    要真是这样的话,试问谁肯出生入死打天下?皇帝的宝座怎能炙手可热?

    所以,让皇帝成为圣贤的想法真的很幼稚,中国历史上有的皇帝跟流氓无赖没什么两样,尤其在开国帝王中,这类人比例更大。比如,堪称历史上最伟大皇帝之一的刘邦就是这样一个人。

    精通人性,是乱世中生存之根本。秦始皇身边,一个精通人性的大将——王翦。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当权者变动,下属也相应变动。领导就要把那些重要的、对他有威胁的职位和最贴近他身边的人,全换上自己的亲信。领导用这样专制的治理方式,是以巩固自己的江山和自己位置。

    秦始皇十一年,王翦领兵攻打赵国的阏与,王翦领军只十八天,便令军中不满的校尉下岗回家,赶紧换人!并从原军队的十人中选出两人留在军中,结果所留下来的都是军中精锐。

    王翦就用这支士气很高的精锐部队攻下了阏与,同时一并攻取了赵国的九座城池。

    秦王嬴政正式亲政后,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开始了。这场统一战争以秦始皇十一年秦军伐赵拉开序幕,前后持续15年。

    期间,除了最先的灭亡韩国王翦没有参与外,其他五国,要么为王翦带兵所灭,要么为其子王贲攻克而亡。

    王翦采用反间计,除掉李牧。李牧死后,王翦势如破竹前行,大败赵军,并杀了赵军主将赵葱,攻下赵国的都城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原来的各处土地入为秦地,成为秦郡。

    秦始皇二十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王事件,荆轲失败后,秦王嬴政暴怒,并利用这个机会,派王翦领军攻燕国。

    燕王喜和代王赵嘉联合抵抗秦军,燕代联军由燕国的太子丹统领,最后在送别荆轲的易水河边兵败。王翦乘势攻取了燕都城蓟,燕王喜逃到了辽东,燕国也名存实亡了。

    秦始皇二十二年王贲率军迅速北上,进攻魏国,最后用黄河水淹大梁城,城市尽毁。魏王假装投降。接着王贲又平定了魏国各地,设魏地东面为砀郡。

    秦始皇二十一年,秦王嬴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大计,王翦认为“必须六十万人不可,兵力少了,攻不下来“,李信则信誓旦旦的认为:顶多二十万人,便可打败楚国。

    秦王嬴政听了大喜,认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南下伐楚,楚将项燕以四十万楚军应对二十万秦军。

    常言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个人恩怨。一入江湖深似海,从此山河皆路人。

    换句话说:公务员辞职,不是钱没给够,就是心受委屈了。能上能下是条龙,能上不能下是条虫。

    王翦心想:“既然领导不认可,那我就干脆不参与,让你们几个去自嗨,天黑地滑,社会复杂,人心难测,将帅之间,表面心连心,其实玩脑筋,人倒霉,喝凉水都塞牙。世态炎凉啊...”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王翦因此称病辞职,解甲归田,回归故里。

    李信看见王翦在人事部门递交了离职申请表,秦王嬴政在领导栏上也签了字,解甲归田了,也是“黄鹤楼上看翻船”,巴不得兵权取而代之。想到这里,李信乐得像过年一样,得意洋洋。

    不久,楚军故意示弱,且战且退,保留精锐部队从后突袭李信,大破秦军两营兵力,斩杀秦军七个都尉,是为秦灭六国期间少有的败仗之一。

    秦王嬴政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乘快车奔往王翦老家频阳,亲自向王翦致歉,并答应加兵请求。王翦统领六十万大军启程,出征时王翦向秦王“请求赐良田美宅众多,都是为自己的子孙求的“;出关前,又连续五次求赐良田美宅。

    王翦的请赐要求,连部下也开始担心会不会太过份了,王翦才说出了自己的用意:秦王生性多疑,如今全国士兵尽交到自己手中,军权在握!此时只有向秦王提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怕他拥兵自立的疑虑。

    换位思考一下:我请赐的良田美宅越多,就越把嬴政当老大;如果我什么都无所求,嬴政会认为我就是秦国的老大!

    公元前224年,秦国大将王翦又率60万大军进攻楚国,楚国人闻讯王翦增兵而来,便出动国中的全部兵力抵抗秦军。王翦下令坚守营寨不与楚军交锋。项燕多次到营前挑战,秦军始终也不出战。

    秦始皇二十三年,王翦领兵伐楚,大军抵达楚国国境之后整整一年坚壁不出,60万士兵都囤积起来休养生息。

    王翦每天让士兵休息、洗沐,享用好的饮食,安抚慰问他们,并亲自与他们共同进餐。

    这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王翦派人打听:“军中进行什么嬉戏啊?”回答说:“军士们正在玩投石、跳跃的游戏。”王翦便说:“这样的军队可以用来作战了。”

    此时楚军既然无法与秦军交锋,就挥师向东而去。王翦即率军尾追,令壮士们发起突击,大败楚军,直至蕲县之南,项燕战死,楚军于是溃败逃亡,楚国也随之灭亡。

    项燕的四十万楚军因为兵力相对较少而不敢强攻,一年后终于按捺不住,正当楚军在往东调动之际,王翦就率兵出击大破楚军,杀了项燕,一年多后又俘虏楚王负刍,平定了楚国。

    随后王翦又南征百越,取得胜利。此后,王翦急流勇退,得以善终。

    随着进一步北征匈奴、南服百越等措施的实行,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

    秦朝的统治极其残暴,无休止的兵役、徭役以及暴虐的刑罚,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

    特别是到秦二世当政时期,其统治更加黑暗。于是,一系列的农民大起义终于将秦朝推向灭亡之路。

    秦二世胡亥元年,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出现反秦起义浪潮。刘邦已经四十八岁,受陈胜、吴广起义的影响,也拉起了自己的一帮人马。

    人在最需要你的时候,别说是伸出手,哪怕给他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他可能都会念念不忘,这就是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让人难忘。

    刘邦之所以反秦,并没有想象中的神话。刘邦经常到咸阳出差公干,要么押解犯人,要么带着徭役参加咸阳秦始皇陵和阿房宫的建设。

    要知道当时秦国刚刚平定天下,千里迢迢从泗水到咸阳出差,路途险恶,犯人一跑自己也要遭殃,不是能吃苦耐劳、对工作认真负责、心思玲珑手段高明的人是根本干不来的。

    一次,刘邦以乡镇派出所长的身份,奉命押送一批囚犯赴骊山,才出县境不远,便逃跑了许多人。去骊山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修骊山皇陵!

    从江苏沛县到陕西咸阳,直线距离900公里,半路上再遇上大雨啊,地震啊,火山爆发,泥石流等,若真到了咸阳,大概只剩刘邦一人了。

    可是这刘邦无心押送,他知道这些犯人都是生活无奈,才被迫犯下事的,就一路上故意给他们制造机会,让他们逃走。

    据当时的苛刻秦令,受刑的囚犯如果半路逃跑,看管者必因此遭受刑罚。所以走到河南省芒砀山时,刘邦停下来歇息饮酒,趁着夜晚把所有的囚犯都放了,并对大家说道:“我知道你们都不想去咸阳,到了咸阳修陵是死,返回沛县也是死罪!这样好了,你们各奔前程,你们都逃命去吧,等你们都逃了,从此我也要远远地走了”

    趁着夜黑,把所有的犯人干脆都放了。

    刘邦这一说,那感动了不少人,这犯人中就有十多个大汉愿意跟随他一块走,从此无论他去哪里,赴汤蹈火都跟他。

    有些目光短浅的囚徒,听到刘邦的呼声,真的四散跑了。但仍有十多个囚徒是明白人,了解社会,深知刘邦在当亭长时豁达大度、黑白两道通吃、领导能力极强,愿意跟随他一块走。

    从此,刘邦在河南芒砀山过了一段避世生活,据说有天还杀了一条大白蛇,不久后有位老妇哭泣前来,众人疑惑不解:“老妇,你怎么哭了啊?“

    老妇答道:“我儿子是那条蛇,他是白帝之子,如今被赤帝之子所杀,我就是为了这个哭啊,呜呜呜...“,众人正要问个仔细时,老妇忽然不见了。

    是真实还是虚构?还是刘邦酒醉时乱掰的?我不敢明断,但此故事实在为后人津津乐道。

    沛县县令得知刘邦放走所有修陵的囚犯后,拘拿刘邦妻子吕雉入狱,幸亏萧何与曹参二人出些银两,保释吕雉出狱。

    秦朝徭役繁重、赋税繁重、刑法严酷。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最终导致百姓纷纷起义。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第一个举起了反秦的大旗,各地豪杰云集响应,天下大乱!

    此时的萧何仍在沛县当功曹,他和曹参、樊哙、夏侯婴、周勃等人时常聚会,密切注视着起义局势的发展变化,并暗中与在河南芒砀山中的刘邦保持着联系。

    刘邦做了泗水的亭长,时间长了,和县里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

    很多人一生落魄,就是因为人品太好,人都是很贱的,太正直,太实诚的人只会一生失意,太善良的人,都会被狗咬死,那些不被道德所绑架的人,吃亏是很难的,所以别做老实人,当流氓更合算。

    这段话直白而犀利,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对于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独特见解。在这个复杂纷繁的社会中,过分的正直和善良反而会成为个人发展的绊脚石。

    而刘邦的成功,就是这一类人!

    促使刘邦思想转变的原因,是他在押送囚犯去咸阳交差的路上,偶然间,看到了秦始皇出巡时,气派辉煌的样子。

    那天,刘邦在半路上,正巧碰见秦始皇外出巡游,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那场面,实在是太震撼了!

    秦始皇的宫廷警卫队,前不见首,后不见尾,浩浩荡荡,威仪盛世!这样的架势,让这个热血青年惊叹不已,感叹道:“啊!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这说明刘邦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据史料记载,当时项羽看见秦始皇巡游时,说的是: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可见这两人都是有野心的人。

    刘邦的感叹,尽管含而不露,但很明显,话里有话。表面看,他是赞叹秦始皇,羡慕嫉妒恨,可实际上,却是抒发自己远大的抱负,清醒了自己这辈子真正想要得到什么。

    所谓得道,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看清自己到底是什么东西,然后自由自在,不受拘束,初级者控制自己不受外界影响,中级者能随心所欲控制一定范围的环境的发展走向,高级者无心而成天心,不凭借明显高明的手段,高级的社会关系也能做到推动世界的发展。

    所以,你不知道你是你,所以你就还是尘世那个平凡的你;如果当你真正知道了你为什么是平凡的你,你就自然不再是平凡的你。从而走向高维度的人生,自然你就保持了精神的无限成长。你就从一滩平静的水化成了一条运动的河,最终融入道的海洋中,你还是你么?

    这段话比较高深,只有有慧根的人,才能明白弦外之音。

    江山轮流坐,明年到我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看来,有城府的刘邦和一般人说的话,味道确实不一样。

    刘邦早年时和将来一同相杀的项羽一样,都是个令父母头疼至极的人物,项羽不爱读书,也不学剑,但他的叔叔项梁却老看好他,认为他将来必成大器。

    而刘邦这人更有意思,他的血统可能有问题,怎么说呢?

    刘邦在当上皇帝后曾经召开大宴,刘邦在酒酣耳热之际,胡言道:“各位知道吗?我妈有次下田耕种时偷懒睡觉,结果梦见天龙下凡,我妈就怀孕了!“

    刘邦他爹还乐滋滋的跟着附和道:“对对对!我亲眼看到天龙趴在我老婆身上,龙飞走了以后,我妻子就怀孕了。“

    在古代,不管通过什么方式登上帝王宝座的开国皇帝,都喜欢让史官给自己编撰一个“真龙天子”的不凡出身,无非是为了宣扬“君权神授”,彰显自己皇帝宝座的正统性。目的就是为了稳定民心,维护国家安稳。

    刘邦幼时在父亲的指使下,曾和发小卢绾一起拜马维先生为老师,在马公书院读书。

    年龄稍长后,两人却出现极大反差,卢绾认真向上,学富五车,而刘邦贪玩怕事,经常被马老师训斥。但他性格豪爽,对人很宽容,所以和卢绾依旧很好,后来当上皇帝后,刘邦还给卢绾超高规格待遇,

    据《史记卢绾列传》纪载: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

    这句话的意思是,卢绾可以在汉高祖刘邦的卧室内进进出出,衣被饮食方面的赏赐丰厚无比,其他大臣没人能比得上,就是萧何、曹参等人,也只是因事功而受到礼遇,至于说到亲近宠幸,没人能赶得上卢绾。

    讽刺的是,刘邦称帝后将功臣赶尽杀绝,只想留下知音卢绾,但卢绾却害怕刘邦兔死狗烹,竟暗通匈奴,意图谋反夺权。

    不过刘邦对他很执着,虽然出兵围剿,却不派大军完全剿灭卢绾。

    但换个方面讲,也能从中窥知刘邦天生的领袖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