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民崇祯
繁体版

第71章 皇后与国丈

    一位中年人说:“我大明要发卖国债,这还真的是新鲜事,头一回。大家说,明年国债利息和本钱,朝廷会不会有钱还呢?”

    “不要说国债了,就那些官员,工资都是发一半的,官员们俸禄都没钱发。国债加了利息的,朝廷要还给你本钱利息,你想得美,到时候肯定是没有的,拖个几十年,最后还你的,不知道有没有一成。”隔桌一个年轻些的说。

    旁边另外一个人接口说,“我亲戚的亲戚啊,他以前是个军户,还是一个小军官,受了伤,当年欠了抚恤钱,从万历年起就开始欠了,一直到现在,去要的话根本就没用,一直就说没钱,后来自己只能在街面上出苦力赶车过活,欠了几十年的钱都不还,国债还会有人还?”

    “我邻居家的祖宗,嘉靖朝北虏(蒙古人)围京师的时候,出城去打北虏,当时讲好的赏钱,欠了快一百年了,都没有发。”

    “你快100年算什么?我们家的祖宗跟着正德皇帝去打北虏,朝堂上的大臣们说皇帝带兵去打仗,朝庭事先没有同意,那些赏钱和抚恤的钱,朝廷一直就不认,一直都没个说法。”

    这时,有个外地口音的商人站起来,团团抱拳行礼:“各位,你们说的这些,跟我们浙江人比起来,都不算什么。你们只是欠了钱没有还,我们浙江人去长城打北虏,大胜之后,朝庭欠的赏金很多,怎么办?结果一营的浙江兵全部被长官派北兵杀死了,还说他们是造反的,从那以后,我们浙江人就不当兵了。”

    “这样看来,这国债应该是不会还的喽?”

    有人说:“肯定不会还啦。现在朝廷征税征不上,就想了这么一个国债的主意,想我们大家自己把钱掏出去。”

    “真正的高利贷那是九出十三归,欠钱不还,钱庄打手冲到人家里去,把人家里值钱的东西拿走,是吧?人家里要是有田的,田契拿走,或者说是家里的耕牛啊,家具啊,实在不行,就把人家里的女人拉走去抵债,就这么的也不能够保证,每笔钱能够收回来。”

    “有些人家里确实是穷啊,还有些人家里欠了钱跑了的,当了流民,也都没办法保证全部收回来,也就能收回七八成就不错了,有的根本连一半都收不回来,你说是不是啊?”

    “那我们小民要是现在去户部买国债,一年之后谁敢拿着刀枪,带了人冲进衙门,逼着他们还债?”

    “那哪行,你敢这样做,那你就是造反,得抓进去,轻判打板子,重判要砍头。”

    “那不就是了吗?买那国债,不光没有利息,本金可能也拿不到,要是敢闹事,连自己的命搞得不好都没了,谁还敢去买国债。”

    “哎,那是啊,该当是这样。”众人纷纷点头称是,都觉得这国债肯定不能买。

    朱经理一边听,一边在反思自己,刚才排队抢买国债的主意,肯定不是一个好主意,因为有这么几点原因:

    大明现在的国债,是一个买方市场,买方根本不信任国债,根本就没有人会急着去抢购,哪怕找再多的托都没用。因为大明不像后世,后世各种物价不停的上涨,票子越来越毛,所以大家把投资保值的需求作为一个刚需,都急着找到好的投资渠道。

    根据东厂整理出来的近些年物价信息来看,大明近些年靠谱的投资渠道就三个:

    排第一的,是去买粮食,因为粮食这么多年一直在不停的上涨,就没有跌过。任何年份,在秋收的时候收粮,那都一定是赚的,闭眼买就行了,因为灾荒嘛。准确地说,因为粮食储存时间有限,是商品,算不上投资品,只是做粮食生意很赚。

    第二个投资渠道是北京城的房子,北京城的房子二十多年涨了5~10倍。但朱经理知道,北京城的房子,只是短期来看象是个好的投资品,等到满清打到北京城的时候,那些投资京城房子的人,全亏得光光,因为房子全被满人没收了,分配给来北京的满人了。

    第三个投资品,就是把白银装到坛子里去,埋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或者别的什么地方。也就是说,银子购买力一直在上升,除了以上第1个和第2个以外,所有的东西,都在对白银跌价。

    所有用的穿的包括土地,也包括北京城以外的房子,全部都是跌价,所以呢,对于追求稳妥回报的人来讲,最好的投资就是不投资。把银子找个地方藏起来,就已经打败了100%的瞎折腾。

    正在想的时候,从外面冲进来一个人,说:“有傻子去买很多国债啦,听说他要买400两银子的国债。谁想去瞧瞧?”

    皇帝一听,有人来买四百两银子国债,赶紧去看看。

    禄米仓仓官衙门里头,果然差官正在那里称银子,有一个老者,穿着棉布圆领袍子,带着几个仆从,正在那里买国债。

    皇帝对着王之心使个眼色,王之心走过去,说:“老丈,有礼啦。老丈,贵姓啊?”

    这老者看王之心面白无须,说话声音尖细,旁边几个人虽说穿着普通,神态却与常人不同,心中暗自思量,他们莫不是?

    老者赶紧拱手回礼,“小民姓齐。”

    王之心又问:“齐老丈,这京师里好多人都说,明年朝庭怕是拿不出钱来,给买国债的人还本付息。你老怎么一下子买这么多国债呢?”

    “小老儿就不指望朝庭能还钱。这四百两银子,就当是小民捐给朝庭打鞑子的。”

    “你跟鞑子有仇啊?”

    “小老儿老家在辽东沈阳城,二十年前才来了京城。当年老奴带兵打过来,幸好先父见机快,带着全家收拾了金银细软,赶紧的跑到京城来了。”

    “你家在京师有亲戚啊?”

    “是有同宗。我们家在京城原有个做皮货生意的铺子,从蒙古人那里,从东北沈阳周边收了一些皮子来这边卖,有一些伙计还有一些家人在京城,就投奔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