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太子师
繁体版

第9章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傍晚时,赵桓去给自己的父皇请安。

    徽宗赵佶今天得了一幅找寻多年的绝版画,心情不错,所以听到赵桓又要换老师的请求后,并没有生气,而是笑问:“你这是学的哪位历史人物的做法?如此勤换老师,也太不给朕手底下人面子了。他们可都是当世大儒。”

    “父皇,非是他们不够好,而是儿臣要求太高。”赵桓忽然想到一个好玩的法子,道,“父皇,儿臣想找个民间的老师来给儿臣讲课,或许能听到与这些大儒不一样的见解。况且如此又能体察到民情,父皇不也常教孩儿们,虽身居宫中,但也要常了解外面的事,否则就会成为李后主那般长于深宫之中的无能之人吗。”

    赵佶听的连连点头,“不过如何选民间之人呢?”

    “父皇,孩儿可以举办一次考试,考试很简单,由孩儿出一道题,让愿意来参加的人答卷,谁答的好了,孩儿便选他做老师。父皇您看如何?”

    哈哈,徽宗大笑,“我看你是起了玩心,好吧,此事你就酌情处理,不过要注意,切莫声势太大,惹得那些大儒们不快。最好是能悄悄的举行。”顿了顿,徽宗又忍不住笑道,“朕的那些大儒们若是知道太子嫌他们不够格,还要去外面找世外高人,定然要气的胡子都歪了...”

    赵桓是说干就干,召集自己的僚属开会。

    说是僚属,但都是赵桓从小就在一起的玩伴,这些跟它年龄相仿的公子哥们都是朝臣子侄,自小与还不见得能当太子的赵桓关系甚好,如今赵桓成了太子,他们也自然而然水涨船高,到外面也是见人高三分了。

    不过赵桓的性子,还是喜欢和他自己差不多性子的人。这位历史上一登基就成了靖康耻中,仅次于徽宗的皇帝。其实,在这个时候,至少还是很单纯的。哪怕后来被金人掳去,也是他倒霉而已。

    靖康之耻,北宋灭亡的锅,从客观上来讲,他这个宋钦宗其实没多大责任。能力在这,时间在这。只是事情摊到他的头上罢了。

    “世文,你主意最多,你先说。怎么样既能网撒的大些,又声势不能大,千万不能让大儒们知道。一旦让他们知道,他们跑去父皇那哭诉,那我岂不是不孝了。”

    张世文是大理寺卿的儿子,身长发乌,常年一幅儒生打扮,虽容貌不算一等一,但气质风流倜傥,使汴京不少官宦人家女子心折。在东宫僚属这个小圈子里是公认的智多星。只见他拱手道,“殿下,网撒的大,又要不能声势大,这两者很难同时做到。臣以为只有一种方法可行...”张世文如说书人说到关键处一般,停顿一下,才又接着道,“便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你是说明面上不是殿下选老师,是用别的由头来考试?”

    “正是如此。”张世文点头。

    “那怎么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殿下,自古以来有三年一度的科考,有不定时的恩科。恩科是陛下开科取士。如今,咱们可以来个东宫科。但用的理由是,殿下近来学得孔圣人生平,感慨圣人出身贫寒,不禁想到天下如孔圣人一般的私塾老师不计其数,动恻隐之心,于是便想考校一番在京城的私塾老师,若是有真才实学的,太子殿下都会给予相应赏赐乃至推荐职位。”

    “好,这个法子好。明面上多给点赏赐,暗地里有合适的人,便可以将他请来做本王的老师。妙,太妙了。世文,不愧是我的智多星。”赵桓听罢,满意的连连拍手。

    “殿下,此法的确甚好,只不过是否有些不妥当,如此一来,殿下便有收买读书人的嫌疑了,陛下那里须是不好看。”

    “那倒也是,虽然父皇说随便我处理,但总不能太过了。”赵桓又犹豫了起来。

    张世文道,“这个无妨,只需殿下与陛下请示一声便可,微臣倒是不觉逾矩,此番是殿下由孔圣人而顾念天下先生,是有感而做,正能说明殿下学习用功用心啊。”

    赵桓听了,眉头又展开了道,“好,我明日便去请示父皇。”

    第二天一早,赵桓就去找自己的父皇,按照谋士张世文所说,自己读圣人之书,所感念颇深,想念着天下的教书匠们都不容易,如今希望能学习父皇开恩科的方式,自己也逾矩来开一次科。父皇放心,儿臣这一科只是主要是为了找有才学之人,给予他们赏赐,至于推荐官职,只会推荐很少而且不重要的官职,不影响父皇的安排。

    徽宗倒是一点也没有表现出不高兴,而是饶有兴致的说,“你倒是有心,用这个法子来选老师,明面上是可怜京城的私塾先生,私底下其实是为了给自己找民间的先生,这样又不会得罪那些大儒们。”

    “什么都瞒不过父皇,儿臣前几日说的想找个民间的先生,这不,回去就想啊想的,最后相处了这个法子来。还望父皇能允了儿臣。”赵桓挠挠头,一幅傻儿子模样。

    徽宗对自己这个傻儿子就是不知为何的喜爱,道:“朕当然允了,那日已跟你说你自己酌情处理,你这孩子还非要又来请示,有心了。嗯,不过这法子恐怕不是你能想出来的吧?”

    赵桓又挠起了头,“父皇真是明察秋毫。是张世文想出来的,他说这样一不会得罪大儒们,二来又能找到想要找的先生。”

    徽宗点头道:“这个张世文,从小我就看好他,如今还真有些谋略,走的也都是正道。不错。这么一来,至少整个京城的先生都被你一网打尽了。”

    当天下午,消息就从东宫传了出去。

    为了表示出对自己儿子的信任,陛下给的口谕是,京城各部衙门在不影响自己本职事务的前提下,尽量给予东宫这次恩科帮助。

    礼部首先就腾出了上百间考场,免费提供给东宫用做此次考场。礼部堂官们悄悄开会得出结论,反正咱们空着也是空着。至于人员,礼部有的是天天坐署衙喝茶看邸报光拿俸禄不干事的人,更是配上个七八十人不在话下。

    户部则配合呈递私塾先生的名录。当然,这是登记在册的,至于没有上户口的,就是靠自发来参加了。

    还有刑部工部都奉献了安保和临时搭建的任务。只有兵部,那是实在奉献不上,最后堂官想来想去,排了一队仪仗兵来壮声势。至于枢密院和中书省,则直接派了二三把手来打了个招呼,表示开考的时候他们会来替太子殿下坐镇主考。

    这一番操作下来,赵桓受宠若惊,又惊又喜的在东宫里坐立难安。一会想原来自己在百官心中如此受重视,一会又想到另一谋士的话,如此须得让陛下不高兴。惊一会喜一会,心怦怦乱跳,满脸通红的。

    张世文见他如此,想了想安慰道:“殿下过虑了,百官之所以如此支持,主要是因为圣上的口谕。是圣上明确表态让他们支持,他们当然尽可能的支持,不支持,不热心的支持那就是不听圣上的话。臣说句不该说的话,百官并非全然是看在太子殿下的面子上,主要是圣上的口谕。”

    “啊,理该如此,定是如此!”赵桓听了,长舒一口气,心中石头落了地。便又道:“那咱们就抓紧报名事宜,争取尽快开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