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忠良:我真没想当皇帝啊
繁体版

第二十四章 赵官家发动制衡

    李显忠首先给了赵佐一个确定的情报:“将摩尼教众安置在镇江府,确实是秦熺的指示,这一点毫无疑问。只是秦熺未曾提过俞一此人的名字。”

    哦?

    赵佐总算可以确定一点,那就是董先并没有假传圣旨,那个令他无法接受的指令确实来自朝廷高层。

    那么,秦熺是否能够意识到这个命令的荒唐之处,从而收回成命呢?

    赵佐连忙道:“太尉,俞一乃是三年前宣州泾县之乱的罪魁祸首,更是二十多年前方腊叛军的余党,能否将此事告知秦熺,让他回心转意?”

    李显忠一口否决掉了赵佐的想法:“不会的。依我之见,秦熺未必知道俞一曾在方腊麾下,但一定知道宣州作乱之事,他比谁都清楚这伙摩尼教徒的底细。”

    赵佐讶然,然后就听得李显忠解释道:

    “你有所不知,绍兴十四年的那场摩尼教宣州作乱之事,正是秦桧之兄秦梓平定的。”

    赵佐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那就说得通了。

    且说,秦梓已经于一年前去世,他虽是秦桧的兄长,但居官清正,两人的秉性并不相同。

    秦梓的名声向来不错,前些年更是成为了资善堂赞读,做了咸平郡王赵璩的老师。

    不过就算再怎么疏离,终究是兄弟关系,秦梓毫无疑问的属于秦桧势力,只不过不在最核心的圈子罢了。

    因此,作为镇压泾县暴乱的当事人,秦梓是肯定了解俞一此人的,这也就代表着,秦桧以及他的继子秦熺,同样清楚有俞一这么号人存在。

    只是这样一来,又有了新的问题。

    那秦熺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策?又是下令给俞一帮忙找书,又要将俞一安排在镇江府这么个要害部位。

    未免太过于友好了些?

    难不成,秦熺其实是摩尼教的光明右使,一脱外套就会露出里头的火焰标志?

    将这个离谱的想法赶出脑海,赵佐把他的疑问告诉给了李显忠。

    李显忠沉吟了半晌,道:“关于找书这件事,我一开始以为是秦熺用来针对洪学士,以及敲打山阴陆氏的手段。如今听你说了俞一此人的真实身份,又觉得没那么简单。”

    对于这个谜团,李显忠现在同样搞不清楚背后的真相。

    不过,李显忠倒是弄明白了另一个问题

    此前他虽然清楚秦梓平定宣州之事,但不知道俞一的情况,将这二者联想不到一块。

    这回有赵佐给他弥补了空白,李显忠当即猜测到了一个可能。

    “秦熺之所以要将俞一等人安置在镇江府,我对此倒是有几分猜想,虽不中亦不远矣。”

    赵佐好奇:“什么?”

    “此事恐怕还不是秦熺的主意,而是官家的手笔,他这是要给镇江府那处掺沙子。”

    赵佐瞬间震惊。

    长江防线堪称是南宋王朝的生死线,而镇江府又是这一防线上的重要一环。

    赵构此举是何用意?

    李显忠知道,一般人很难搞得懂赵构的想法,但他自个毕竟身居高位,接触得多,能看出几分门道来。

    “官家,这是在制衡...”

    在李显忠的解释下,赵佐逐渐明白了缘由。

    此事关乎到大宋当下的军力部署问题,还得从绍兴十二年说起。

    这一年,南宋三大将中,荆湖北路兼京西南路宣抚使岳飞被害,淮东宣抚使韩世忠赋闲,淮西宣抚使张俊虽说身居高位,但也失去了兵权。

    当然了,三大将有四个这是常识,还有位四川宣抚使吴玠,却是在绍兴九年就已经病逝了。

    四位宣抚使去职容易,他们麾下的士卒却不能没人管。

    吴玠那头最简单,直接就是吴大当完吴二当,根本没劳费官家多操心,吴璘就开始上台当家了。

    朝廷能做的就是按照以文制武的惯例,派出文臣担任四川宣抚使,节制诸军。同时提拔吴玠的部将杨政,以及与吴玠不和的郭浩,都与吴璘平起平坐,尽量降低吴氏的权势。

    相反,岳韩张那头,可就复杂多了。

    简单来说,岳飞的行营后护军,变成了鄂州驻扎御前诸军,由张俊的嫡系,半婿田师中担任都统制。

    为什么是半婿,是因为田师中的妻子本是张俊的儿媳妇,后来张俊儿子早死,便将她嫁给田师中。

    至于韩世忠的行营前护军,正是成为了镇江府驻扎御前诸军,由韩世忠的部下,外号“王黑龙”的王胜做都统制。

    所以说,针对镇江府,就等于是在针对韩世忠。

    而张俊自个的行营中护军,则变成了建康府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乃是外号“王夜叉”的王德,同样是张俊部将。

    另外还有一支稍弱些的军队,是李显忠自个原本所率的池州太平州大军,这支兵马变成了池州太平州驻扎御前诸军,如今是王进担任都统制。

    王进也是张俊的部将,最早是帐下一个提辖,负责在行军时掌管军印,军中都称他为“背印王”。

    这番令人眼花缭乱的调动,背后的真实目的并不复杂。

    朝廷就是要借着宋金和议的机会,将宣抚司体制变成屯驻大军制,不再像原来那样军民兼管,存在着五代藩镇割据的风险。

    说到此处,李显忠提问道:“你看出来什么不对了吗?”

    “有。”赵佐点头道:“张俊的权势有点太大了。”

    绍兴和议达成之后,张俊得势一时,手下部将分别掌建康府,鄂州,池州三大军,甚至殿前司指挥使杨存中,与步军司指挥使赵密,也曾是张俊的部下。

    对赵官家来说,大宋不允许这么牛逼的人物存在。

    必须得制衡。

    “不错。”李显忠道:“几个月前的时候,建康府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王夜叉被罢免,新上任的都统是王权,乃韩良臣的旧部。”

    这一手很妙。

    张俊最核心最根本的建康府大军落到了韩世忠的人手里,简直是给他砍到了大动脉上。

    听到此处,赵佐总算彻底明白了过来:“如此说来,在镇江府安置俞一这伙祸害,目的就是要针对韩太尉!背后主使不是秦熺,也不是秦桧,而是赵官家!?”

    李显忠不语,但他的眼神说明了一切。

    同样的道理,如今韩世忠的部将掌管了建康府、镇江府两支大军,马军司指挥使成闵也是他的旧将。

    赵官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那么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

    制衡互牵,大局可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