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村落漫记
繁体版

十七、慢慢发现妻子的完美

    漫长的婚姻生活,我不断地给妻子加分,不断发现妻子其实很完美。我时常想,假如当年娶了我心仪的同学,一开始我一定会给她高分,高到98分乃至100分。但日子一长,我可能会发现她身上的种种不足,只能不断给她减分,减到后来,可能只能保持在60分刚及格的位置。妻子正好相反,她由刚嫁过来时的勉强及格,逐渐加到现在的100分。

    19岁那年,沙玉中与姑妈的女儿正式结婚。

    因是长子长孙,婚礼办得很隆重,除了本家亲属,远亲近邻也都纷纷前来贺喜,热闹非凡。

    这是一桩包办婚姻,由父母一手操办,沙玉中嘴上同意心里并不愿意,出于家族利益和维护传统习俗,只能压抑自己顺从长辈。

    虽说这种亲上加亲的堂哥堂妹婚在彝族比较常见,但择偶应该遵从本心,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一丝一毫的勉强都如鞋子里进了沙子。

    因而,沙玉中婚后生活是否幸福是我最想知道的。

    面对一个极其私人化问题,沙先生沉默了好一会儿说:“我对她的感情,可以用加分法来表示。”

    我会心地笑了。心里琢磨着一桩婚姻的加分过程。设想他和自由恋爱的女子结婚,一开始他给女子打的是满分,柴米油盐锅碗锅碗瓢盆过了几年日子,由于家庭背景不同,所受家教不同,脾气性格不同,那么日子过着过着一定会给对方减分。那是逐渐递减的,一直减一直减,减到某个节点,关系就只能维持,但也可能无法维持。

    沙先生对妻子马秀英的情况就不同了,他对妻子是不断加分的。我请沙先生详细说说他的妻子。

    沙先生告诉我:妻子生于1960年,今年62岁,是我姑妈的女儿。我们是娃娃亲。我说过,如若我不跟她结婚,老辈人面子上过不去,同时也违背了族里的规矩。

    我与他交换一个默契眼神,表明对他很理解。他接着说:对妻子虽然谈不上多爱,但起码的尊重是有的,客客气气不温不火过日子。婚后第二年,妻子为沙家生下了第一个孩子。

    抱着我们的第一个孩子,我突然明白了妻子的重要性:妻子能帮我传宗接代旺盛家族。再没比这件事更重要的了。从这天起,我开始给妻子加分。

    漫长的婚姻生活,我不断地给妻子加分,不断发现妻子其实很完美。我时常想,假如当年娶了我心仪的同学,一开始我一定会给她高分,高到98分乃至100分。但日子一长,我可能会发现她身上的种种不足,只能不断给她减分,减到后来,可能只能保持在60分刚及格的位置。妻子正好相反,她由刚嫁过来时的勉强及格,逐渐加到现在的100分。

    听到这儿,我会心地笑了,赞他有有一位满分的妻子。

    沙玉中眼里闪烁着幸福的光影,知足中透着惬意,轻轻说出两个字——完美。

    访谈中我观察了沙玉中妻子,她端庄,贤惠,话很少,分秒不歇地做着家务事。

    沙先生告诉我,我们看到的只是妻子的表面,还有很多我们无法看到的。他说妻子对于几个孩子从不偏心,很能顾全家族大局,对他这个当丈夫的也十分包容。比如说,他曾做生意亏损了,从家里拿出去的钱不仅没赚回一分,还亏了一些钱。沙玉中很自责很愧疚,可妻子宽慰他说没关系,生意虽然做亏了但只要人好好的,以后还有的是机会。只要看准弄懂了再做,没有做不成的生意。妻子从来没有跟他翻过脸,也从没骂过他,有矛盾当天就解决决不冷战。妻子貌美,在族里也算耀眼的一枝花,可村里村外从来没传过她的绯闻,这都是因为妻子行得端坐得直让人无法靠近。

    经常外出是沙先生的生活常态。丈夫一外出,整个家就只能丢给到妻子,平时大到族人来访,小到一日三餐,妻子总是忙得焦头烂额,从无怨言。都说三穷三富过到老,遇上年成不佳,收入减少,妻子也是平常心,总劝他钱多钱少不要紧,只要计划着过,节俭着过就没问题。妻子心态好心量大,非一般女子可比。妻子也从来不打骂孩子,也从不厚此薄彼,因而孩子们都非常爱妈妈。妻子是不可多得的贤妻良母。

    他的完美妻子相夫教子没得说;勤俭持家没得说;牺牲精神没得说。最让他难忘的是那年遭遇水灾,庄稼欠收,一家人缺吃少喝,她宁愿自己饿着,也要把为数不多的一点食物留给孩子们吃,留给他这个做丈夫的吃。问她为啥这样,她不是说不饿就是说已经吃过了。

    妻子一共生了四儿两女,有一个儿子3岁时连名字都没上户口就出痧子去世了,其他子女有妻子精心哺育,都快乐成长生活幸福。

    赞美完妻子,沙玉中又向我细说了他们的几个孩子。老大沙向东,到了结婚的年龄就结婚了。儿媳陆正敏,生了孙子沙三震;老二沙俄使,到了结婚的年龄也结婚了;儿媳叫罗向珍,生了孙子沙三福;大姑娘沙向美,二姑娘沙非非也都出嫁了。四个孩子四个家庭都很和睦。眼下只有三儿子沙向新情况有点特殊,至今尚未结婚,每天跟着他学干农活儿。

    闲聊时间过得快,转眼沙玉中妻子已为我们精心烹饪了一桌丰盛的午餐。鸡鸭是她家自己养的,蔬菜都是她亲手种的,早就是满屋香味。有趣的是,我们享用美餐的时候她却悄悄地离开了。依她的脾气性格,知道她是不会与我们同桌吃饭的,一定是在厨房一隅吃着简单的饭菜,或者是等我们吃好,她把一切收拾妥贴再吃。这就是典型的彝族妇女待客之道。

    也许有人认为这似乎怠慢了女主人,但她们绝不会有这种想法,她们觉得这是她们应该做的。

    饭后请沙玉中妻子拍照。她默默回到卧房,换上彝族妇女美装,戴上彝族三角巾帽,端庄娴雅地站在镜头前,通身气质不输同龄人。

    锅底塘类似沙玉中妻子的女子不在少数,她们可能不懂啥叫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但她们一定知道,从嫁给丈夫的那一天起,辅佐丈夫撑起家族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她们把丈夫视为上天赐予的最昂贵的礼物,是此生最珍贵的伴侣。一生跟定他追随他帮扶他,不惜倾其所有。

    彝族男人受到本民族文化熏陶,有幸娶到这样的妻子,也会加倍珍惜,不离不弃陪伴到老,决不轻言离婚。

    沙玉中虽然是桩包办婚姻,并且是“被指婚”的娃娃亲,一开始是略带苦涩怀疑它的质感与保鲜期,但恰恰是这杯一开始口感不敢恭维被迫喝下去的“涩酒”,用生活做酵母,用彝族文化来催甜,用漫长的岁月,将婚姻酿成一杯甘淳的美酒。

    彝族同胞体现在婚姻上的智慧,值得其他民族特别是我们汉民族借鉴学习。

    掐指算来,沙玉中已和妻子相濡以沫共共担风雨走过了半个世纪。沙先生仍会因妻子某个举动怦然心动,不由自主继续给她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