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村落漫记
繁体版

十六、妈妈,我听你的

    “你觉得我与你父亲相比谁更漂亮?”“当然是妈妈更漂亮。无论身材还是长相。”“你再想想我与你父亲两个家族哪个地位更高?”“这还用问,妈妈娘家有大毕摩。妈妈是毕摩家的女儿。在族人眼里,地位再高高不过毕摩。父亲虽然是族长的儿子,但家里没有出过一位毕摩,更别说大毕摩,无论如何都无法与毕摩外公相提并论的。”“孩子你的确明事理。两个完全不在一个层级的家族结合了,妈妈能说啥吗?什么也不能说,毫无怨言地嫁给了你父亲。”

    现代家庭中的成年男子,若缺主见没担当,遇事一味听母亲的,就会被世人视作妈宝男。

    回想风华正茂时期的自己,这位彝族佼佼者笑了,说自己遇到人生中的大事一般都会听取妈妈的意见。

    说到这儿,不难想象有着一米八身材的英俊男孩,谈吐不凡,青春洋溢,活跃在学校篮球场上的身影吸引了许多同班女生。捧着红色毕业证书,背起行囊离开维西一中,一群同学依依惜别,望着他朝着锅底塘方向走去。

    那是1976年,沙玉中18岁。毕业年龄正是彝族男子传统习俗的合法婚龄。沙玉中盼着高中毕业,却隐隐畏惧着18岁婚龄。

    城里读书的几年,见识了外面的世界,沙玉中知道,人生路刚起步,世界比自己想象得辽阔,个人的发展空间比预想得要大,真不想人生第一步就是娶妻生子,一辈子窝巴在山沟沟里直到老去。并不是沙玉中嫌弃家乡故土,只是觉得锅底塘太小,机会太少,没有发展空间,好男儿志在四方,出去闯荡才不枉读到高中毕业。

    拿着高中毕业证,安静地坐到母亲跟前,想把今后的打算跟母亲说说。儿子想说啥,母亲心里明镜似的,必须赶在儿子开口之前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母亲夸儿子是好样的,有些孩子上了几年小学就嫌读书太苦不读了。还有些孩子勉强上到初中觉得读书太难不读了。我们家只有你不怕吃苦,咬牙坚持念到高中毕业。这些年来,整个锅底塘只出了唯一一个高中毕业生,母亲为你感到骄傲。

    隐约猜到母亲接下来要说啥,沙玉中想要打断母亲的话,直接告诉她自己想干啥。可母亲也是百炼成精之人,根本不给他说话的机会,率先向他摊牌:现在我们家族非常需要你。你要为家族做的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赶紧成家立业,把家族旗帜扛起来。

    没料到母亲这么直接,沙玉中怔了片刻,只能含糊地回答一个字:能。

    嘴上答应了母亲,心里的波澜一直在抗拒。沙玉中的理想世界突然被推开,推得很远很远。其实他想的是出去闯荡一番,混出个人样儿也能光宗耀祖。

    母亲知道儿子的心思,却假装忽略,压低声音说:我和你父亲已经给你安排好了一门亲事,女孩是你姑妈的女儿。最近就把喜事办了吧。

    沙玉中听到母亲口中的“喜事”,眼泪差点儿掉下来,太突然了。沙玉中想说的是,姑妈是父亲的姐姐,姑妈的女儿是他的表妹,表妹给他做妻子,他真的是太不愿意了。

    母亲耷眼瞄一眼儿子就猜到他是咋想的,但她就是不问为什么,就是要揣着明白装糊涂。沙玉中很想告诉母亲自己有喜欢的人,别说没想现在就结婚,就算结婚也应该和心仪的女孩而不是表妹。

    母亲突然又不说婚事了,而是撇开他的婚姻只讲本民族的婚姻习俗。我们彝族婚姻啊,全都是由父母决定的。城里那种自由婚姻可不是我们民族的作派,谁都不能跟我们千百年来的规矩硬刚。孩子你眼光高,喜欢你的女孩儿一定很优秀,妈不怀疑,可你想过没有,只要你娶了其他女孩,全家族就会拿你当反叛当另类,你将不被看好不被尊重不被祝福,你娶回其他女孩就变成破坏家族文化的人,会给今后的生活招来一系列麻烦。我们祖祖辈辈的婚姻都是父母定的。对父母定的婚姻我们彝族无论男女都不会说一个不字。现在给你定的这桩婚姻,是我们双方家庭很早就定好了的,希望你不要违背,照着祖辈的规矩做是错不了的。

    沙玉中说,这些他也知道,可是……

    母亲仍不给他说话的机会,转而问他:

    “你觉得我与你父亲相比谁更漂亮?”

    “当然是妈妈更漂亮。无论身材还是长相。”

    “你再想想我与你父亲两个家族哪个地位更高?”

    “这还用问,妈妈娘家有大毕摩。妈妈是毕摩家的女儿。在族人眼里,地位再高高不过毕摩。父亲虽然是族长的儿子,但家里没有出过一位毕摩,更别说大毕摩,无论如何都无法与毕摩外公相提并论的。”

    “孩子你的确明事理。两个完全不在一个层级的家族结合了,妈妈能说啥吗?什么也不能说,毫无怨言地嫁给了你父亲。”

    “委屈妈妈了!”

    “委屈自然是有的。不管两个家庭存在多少差异我终究还是嫁给了你父亲。因为这是你的外公外婆给我定的亲。外公外婆这么定总有他们的道理。有些道理当时我太年轻是理解不了的,但若干年后却发现他们是对的,眼光很远,甚是高明。你看,我与你的父亲不是生活得很幸福吗!”

    “妈妈,我听你的。”

    尽管还没完全想通,但整个道理沙玉中已经了然于心,明确答应母亲,按照父母意愿,如期迎娶表妹。

    母亲一番话能把很大一桩思想工作做好,得益于这对母子情深义重。特别是儿子沙玉中,对母亲敬佩有加感情笃诚。

    沙先生原话是这样的:

    平时妈妈做事知书达理,平时对每个子女都很好。(说到这儿,他随意举了个例子)过去有个时期家里非常穷困,吃的东西十分有限,无论怎么节俭,也不够全家人吃。怎么办?母亲就克扣自己,经常自己挨饿,也要把为数不多的食物先给子女们吃。母亲总说我们几个正在长身体,她自己少吃一点无所谓。再比如,无论谁在外面惹了事,母亲总是自己上门给人家赔礼道歉,从不护犊子。母亲方方面面都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母亲的话,我不能不听。

    沙玉中母亲无疑是聪明智慧的。为了家族利益,一手包办了儿子的婚姻。这种情况要是发生在现代都市多半行不通,儿子们肯定不会同意。有些母亲面对孩子的反抗,肯定会采取强制措施逼迫儿子就范,但沙母没有这样做,而是现身说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没有简单粗暴,甚至从头到尾没说过一句硬话,让儿子心甘情愿服从了安排。

    从访谈中得知,彝族中有一大批与沙玉中母亲类似的母亲。她们身上体现着彝族母亲的天然智慧。她们以身作则,培养子女的同理心,让子女心甘情愿遵循习俗,平和地与彝族配偶鸾凤和鸣,从而达到保证本民族繁衍昌盛的目的。

    纵观历史,千百年来的彝族家庭都是按照这种模式走至今天。在捍卫血脉维护繁荣的族群里,沙玉中绝非另类,也只是其中的一个遵从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