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983:我靠种地发家致富
繁体版

第173章 需求

    赵卫国知道二哥家里一向是二嫂周彩娥做主,这么大的事儿,肯定他得跟二嫂商量,说话的时候,用的是商量的语气,说是选二十只鸡,最后也就选了五只出来。

    果不其然,在过了一晚之后,赵卫国一大早五点多起来,还没来得及洗脸刷牙,二哥就找上了他。

    看样子是得了二嫂的点头,二哥不仅同意了三块钱一只鸡的价格,还很是客套的表示,要是赵卫国急着用钱,可以先把鸡卖出去,回头有钱了再结算钱也行。

    这种场面话,一听就是二嫂的做派。

    不论是谁的意思,二哥松了口,终归是好事,赵卫国笑着应了下来。

    自从给城里跃进肉店同步供应起活鸡,这些天,他鸡舍里的鸡明显有些供应不上,早盯上了二哥家养的九十多只鸡。

    多了这一百只鸡的供应,城里的鸡店有了底气,从前几天的每日六只鸡,恢复到了每日十只。

    听说赵卫国这里有了足够的供应,王跃进那边也来了劲头,吵嚷着要让赵卫国每日多供应几只。

    不到一周的时间,赵卫国就把二哥家的九十多只鸡卖的精光。

    当看到赵卫国递到手里的二百七十三块钱时,赵卫民夫妻俩都觉得不可思议。

    他们养鸡前前后后四个月的时间,也没觉得费多大劲。

    就跟着赵卫国花钱买了点麸子和油粕,前后花费不到五十块钱,三百块钱这就到手了?

    眼见着钱来的如此轻松,夫妻俩惊喜之余,免不了想的更大。

    就在当天吃完饭的时候,赵卫民借着求购秋粮种子的机会,厚起了脸皮问赵卫国,看看能不能再给他弄五百只鸡苗。

    赵卫国不由得傻眼,都说千金之下,必有勇夫。这一见到了钱,二哥这个斯文人,胃口竟然也变得这么大。

    一下子养五百只鸡,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哪怕是他如今的条件和经验,也不敢一茬养上这么多。

    二哥夫妻俩轻易尝到了甜头,只看到了赚钱的痛快,却不知道背后的难处和艰辛。

    他苦口婆心的劝说了好一会儿,总算劝住了二哥萌动的野心,以他如今的条件,最多只能养二百只。

    正好他这边新一茬的二百只公鸡养了一个多月,到了该养新一茬公鸡的时候。

    第二天到城里时,拐到了农校,顺路就定下了五百只鸡苗。

    除了鸡苗之外,他这次来农校,还有更重要的目的。

    随着在丰收大会上的亮相,这几天他算是出尽了风头。

    不但广播和报社对他进行了大肆的报道,据说当天桐阳新成立的电视台上也有报道。

    桐阳县的人都知道,魏河乡的一个叫赵卫国的年轻人,花高价买了种子和化肥,小麦的亩产一下子翻了一番。

    只可惜眼下是种秋,离种麦还早,他们就算取到了经也没用。

    在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了距离的好处。

    对于赵卫国的经历,赵营村的人知道的更多。

    他们想起了去年,那个给人帮工的赵文奇传出的风声,说是赵卫国秋粮产量惊人,两亩地的产量顶的上旁人四亩地的产量。

    当时许多人都以为赵文奇是在说笑话,没放在心上。

    现在跟丰收大会的事儿一加印证,这些人顿时就后悔了起来。

    明明都知道他家有上面的背景,他们咋就不信呢?

    要是去年他们信了,种麦的时候跟赵卫国用一样的麦种和化肥,那今年县里的丰收大会,他们是不是也能拿到电视机?

    怀着这样的心思,这几天村里几十家人都找到了赵卫国,想让他帮忙带一些玉米种和黄豆种,价钱都还说。

    赵卫国全给应承了下来,大致统计了一下需求量。

    一个村里有种子需求的,大约有六十多户,至少得有五百亩地,按一亩地二十斤种子来算,得一万斤种子往上。

    细分的话,按照人们的需求程度,起码得七千斤玉米、三千斤黄豆。

    这么庞大的一个数字,把农校的校长郑双宝吓了一大跳。

    虽然公家不遗余力的宣传农业技术,但农民们显然对需要花钱的东西抱有天生的抗拒。

    农校推的高价种子,在下面反应并不是很好。

    哪怕是有农民用了免费的种子,但因为不舍得使用化肥,最终的收成也没见的有多好。

    然后再经过口口相传,人们更是对买种子没太大的兴趣。

    他来农校这几年,种子供应最多的地方也就是各个公社的农技站,还没遇到过有社员在他们这儿一下子要这么多种子。

    不过听了赵卫国的解释,郑双宝心内又火热了起来。

    他跟赵卫国也不是第一次打交道了,农校的孵化厂由赵卫国起了个头,如今由他硬生生的铺开了一条路。

    这还只有半年的时间,赵卫国预定的公鸡苗就有两千只。

    因为赵卫国这个活生生的例子摆在这里,城关乡、罗店乡好几个乡镇的农民,都托人来打听,也想像赵卫国那样,从农校这里找点门路。

    眼下农校的孵化厂那边,每个月至少能卖出一万只鸡苗,也算是笔可观的收入。

    只要一步步的走下去,假以时日,农校必然能依托着孵化厂一飞冲天。

    有了孵化厂的先例,对于赵卫国的态度,郑双宝可说是有求必应。

    这小子如今可是县里的红人,借着他的名头,说不定真能把农校种子的生意盘活。

    怀着这样的野心,郑双宝当即叫来了负责培育玉米种子的孟老师,让他务必要满足赵卫国的需求。

    听说了赵卫国的需求,孟老师心中感慨万千。

    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也是赵卫国找到了他,信誓旦旦地跟他保证,只要免费给他几十斤种子,不用几年时间,肯定能把农校培育的种子推广到桐阳地区。

    当时他只当这个年轻人是在开玩笑,左右种子也卖不出去,就给了他五十斤种子。

    没想到一年过去,他一张嘴就是上万斤的种子。

    他们学校里保存下来的种子,也就十多万斤的量。孟老师有些担心,这小子一下子要走了一万斤,不知道下面的农技站还够不够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