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983:我靠种地发家致富
繁体版

第129章 捡漏

    “哎呀,老哥怎么说也是长年听上面开会的,对眼下的经济形势比你了解的多。咱们县里十几个面粉厂,赚钱的没几个,就连桐阳县面粉厂也快扛不住,你说,你弄面粉厂,这不是往里面扔钱的吗?”

    黄其功自觉说的口干舌燥,端起茶几上的茶吞了几口,满脸都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

    徐耀宗接着他的话劝道:“是啊,各村都有自己的打面机,人们都能自己打面,谁会来面粉厂买面吃?你听老哥们的一句劝,眼下砖厂更赚钱,我们俩都指着你发财,给我们涨脸气呢,肯定不会把你往沟里带。”

    赵卫国丝毫不怀疑两人的诚意,也不怀疑两人想要办砖厂的决心。

    不说上面的大政方针,身边有了活生生的例子,他们赵营村跟黄志强合伙开的砖厂就赚了一大笔钱。

    从获得的分红推断,去年赵营砖厂一年的毛利润至少在一万左右。这还是在第一年,等到客户稳定住,再扩大一下砖厂的规模,每年的收入起码在好几万。

    乡里正是眼馋这份收入,才巴巴的要弄个砖厂出来,试图从中获利。

    眼下各处建设如火如荼,建筑材料的需求旺盛,砖厂的确是暴利。

    但他不觉得,跟着乡里办厂,是个多好的机会。

    诚然,在这个年代,遍地都是机会;但同样,也遍地都是陷阱,一个不慎,就会被坑的一干二净。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想在这个年代露头,不但要有魄力,还得有眼力。

    有多少个靠着辛苦努力的冒尖户,一旦尝到了甜头,就想着更进一步。

    然而就是这一步,却是许多人难以逾越的天堑,或是拘于眼界,或被人引诱,贸然投入到看起来不错的领域,被现实生吞活剥,最终回到起点,再也无法翻身。

    当然并不是说,眼前黄、徐的这俩人故意谋划他的钱,而是乡里企业先天使然。

    只要管理体制不变,企业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乡里面粉厂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更可怕的是,砖厂还没开建,乡里为了安抚情绪,已经做好了让面粉厂的人去砖厂工作的打算,要是那群人去砖厂霍霍,还怕砖厂倒闭的不够快吗?

    “老哥们的好意我心领了,我也知道你们都是在为我考虑。可我真的没法去弄砖厂了,不瞒你们说,我跟农校已经签了大合同,一年要从农校那边购买三万只鸡苗,这么多畜牲,光饲料就是个大难题,听你们的意思,今年要关了面粉厂,我还得再去找饲料的渠道,哎呀,想想都头疼!”

    赵卫国这句话里水分很大,的确是有三万只鸡苗这回事,不过那是后年的数目,而且也只是口头协议,没任何的约束力。

    不过说出来吓吓人倒也无所谓,旁人只顾着惊叹,完全来不及细想。

    果然听到三万只鸡苗这个数目后,黄其功和徐耀宗都是倒吸了口凉气,连呼吸也变的粗重了起来。

    这个赵卫国,还真敢投入,三万只鸡苗,按两毛一只算,光成本都6000块钱,足够一个砖厂的投入。

    徐耀宗家里做的也有小生意,对于钱财上的事儿,脑子转的更快一些。根据赵卫国的这一句话,已经开始算起了赵卫国一年的收入。

    县里肉联厂的集采收购价是一块五一只,这一下子三万只鸡,全卖给肉联厂,可是整整四万五千元啊!

    而且他还听说,赵卫国在城里开了一家店,店里卖出去的价格,至少比集采价贵上一倍。

    也就是说,赵卫国今年至少收入在九万块钱?

    这……这……

    面对着赵卫国,徐耀宗突然有些词穷。

    魏河乡去年收的农业税费加起来满打满算也就一百多万,这小子一年就能赚下九万?

    办公室里进入了短暂的沉默,没有人说话,窗外的锣鼓声显得更加刺耳。

    赵卫国好整以暇的坐着,看着对面两位乡长脸上丰富的表情变化,等着他们下一步的话。

    就这么尴尬坐了半分钟,还是黄其功脑筋转的快,斟酌着说道:“这个……卫国呀,啊这个,人各有志,既然你不想跟乡里合伙建砖厂,那这个,我们呢,也不强求哈。不过,这乡里建砖厂,一时拿不出太多的钱,你手头要是宽裕,看看能不能拾掇点钱出来?”

    “咱们乡里办的企业,政策上都有优惠,为啥不找县里贷款呢?”

    “唉,我们找了县信用社的卢主任,就差求爷爷告奶奶了,也就批下来二千块,乡财政这边只能拿得出两千……”

    赵卫国很是诧异,“有四千块钱,也能弄个小砖厂了吧?”

    黄志强那个小砖厂,一开始筹建的时候,他也参与了不少。搭建几个棚子,再买一台制砖机,雇上几个人,顶多也就三千多块钱的花费。

    黄其功嘿嘿笑了两声,说道:“这是咱们乡里的企业,以后是要当标杆的,总不能太寒酸了。再说,这砖厂要是太小的话,安置不了几个人,一年也见不了多少收入,那就不如不办了。”

    “那照黄乡长您的意思,还得多少钱?”

    “怎么着也得六千吧?”

    黄其功搓了搓手,生恐赵卫国有什么疑心,又急着补充道:“你放心,乡里可以给你写欠条,等赚了钱,一定还给你!”

    赵卫国舒了口气。

    去年一年,所有的收入加在一起,眼下手里有五千多块。

    县里的是无息贷款,倒不急着去还,农校那边郑双宝还等着树立他这个标杆,也不用急着给。

    要是能用这五千多块钱,买下乡里的面粉厂,今天这趟也没有白来。

    可这事儿不能他主动提,一旦由他提出来,对面这俩老狐狸,肯定会狮子大开口。

    只有等这俩人憋不住了,才能从中捡一个大漏。

    赵卫国心里盘算着,脸上却表现出很是为难的样子。

    “我也想给乡里出一份力,可四千块钱真的太多了,我一时半会儿也拿不出来。我去年赚的钱都投到养鸡上,现在手里还有三千块钱,就等着给农校那边交定金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