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983:我靠种地发家致富
繁体版

第121章 放慢脚步

    在桐阳地区,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的重要性,不亚于除夕和初一。

    相传,正月十五是天官紫微大帝的生辰,紫微大帝在这天下凡赐福,人间要张灯结彩,迎春接福。

    照老百姓的理解,除夕迎的是财神,正月十五迎的是天官紫微大帝。

    两个都是天上显赫的神仙,哪个都不能得罪,因此,元宵节也要过的和除夕一样隆重。

    在这两天,心灵手巧的妇女们,会提前蒸好枣花馍,再备上一只熟鸡,当做是紫薇大帝的贡飨。

    正因为这个原因,人们对于活鸡的需求,甚至高过了年前的几天。

    只可惜,赵卫国的鸡舍里,年前已经把能卖的鸡都卖了出去。

    半个月过去,也就有四五十只卖相还凑合,每日七点开门,不到八点就卖完了十只的限额。

    虽然不到一周的时间,赚了二百多块,不论在城里还是农村,都算是非常可观的收入。但小夫妻已经尝过了赚钱的甜头,眼看着有钱没法子去赚,怎么想怎么不甘心。

    夜深人静的时候,夫妻俩盘腿坐在被窝里,又开始讨论起下一步的打算。

    “卫国,你说,咱们要是再扩建出一排鸡舍,每年能不能多养一千只鸡?”

    “以咱们两个人的精力,根本照顾不过来眼下的这一摊子,想要扩大规模,就得雇人。”

    这个问题,在夫妻俩中间已经算是老生常谈了,在赵卫国分析了形势之后,两人已经达成了共识,这才有了除夕晚上故意夸大收入,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不过隔了半个月,再听到赵卫国说出这个理由之后,郭燕秀却是一反常态的没有附和,而是一脸兴奋道:“雇人就雇人!就算是雇上三五个人,一年能花几个钱?多养一千只鸡,总能多赚几千块呢!”

    在郭燕秀看来,眼下他们家有养鸡的地方,有鸡苗的门路,还有卖鸡的店面,完全可以把规模扩大上一倍。

    她算过一笔账,从她嫁过来到现在,半年的时间,卖鸡的收入大概在五千上下,除去成本开支,净赚了3000多块。

    每年多一千只长成的鸡,就意味着可以多卖四千块钱,要是雇上十几个人,岂不是轻轻松松就成了万元户?

    “秀儿,事儿没你想的这么简单。”

    赵卫国叹了口气,他发现,自家的这个媳妇儿对于赚钱有着天生的执着。

    关于郭燕秀的这个想法,自一开始,他也有过类似的打算,也想着靠养鸡种地出人头地。

    可是跟人打交道多了,就发现这个计划里,有太多未知的因素。

    从鸡苗孵化到饲料加工,再到市场销售,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流程,而这些流程里,他能掌控的要素太少了。

    这里面任何一个流程被人掐住了脖子,他的鸡舍,就要面临灭顶之灾。

    有时候,起步太快并不是好事,放慢脚步是对自己的保护。

    所以他才决定鼓动身边的人一起做,将风险降到最小,同时也能让庄上的人多一条挣钱的途径,从本质上说,这是个互惠互利的事情。

    不过眼看着郭燕秀这幅认真说话的模样,赵卫国就觉得好笑。

    “咱们不是掰扯清楚了嘛,咋又起了这想法?”

    他伸手就要去抚摸女人的脑袋,女人当即歪头躲过,还表达着自己的不满。

    “我是你姐!不是小孩子!”

    “好好,你不是小孩子。”

    赵卫国忍着笑,解释道:“我就问你,你雇了这么多人,盖了那么多鸡舍,要是农校提供不了那么多鸡苗,咱们该咋办?”

    “当我不知道吗?鸡蛋二十天就能孵出一窝鸡娃,农校有鸡蛋,凭啥孵不出鸡苗?”

    他没理会女人的反问,继续问道:“要是面粉厂和油坊没了麸子和油粕,你上哪给那么多的鸡找吃食?”

    “嗨呀,麸子和油粕又不值钱,可着魏河乡,也就咱家现在用的多,他们不卖给咱们,还能销到哪里?”

    “等咱们的鸡养成,要是有人堵咱们的店门,不让做生意,你该咋办?”

    女人被这句话激怒,不假思索道:“那我就打出去!开门做生意,他们凭啥堵咱们的店门?”

    “你看看,还说你不是小孩子?”

    男人笑了起来,看向女人的眼里满是笑意。

    “要是农校自己办养鸡场,不允许对外提供鸡苗;乡里自己办养鸡场,面粉厂和油坊紧着他们的用;咱们的店被二流子盯上,天天在外面恶心咱们……你说说,那时候该咋办?船小好调头,现在这规模,遇到啥都不怕。等咱们贸然扩大规模,一旦遇到这些糟心事,连个退路都没有。”

    “不会吧?”

    郭燕秀瞪大了眼睛,一脸的不可思议。

    作为过来人,赵卫国知道,早在几年前,上面就下了政策,鼓励公家办企业。

    只不过桐阳县太穷了,根本没有发展农业产业的基础,这才让他钻了个空子。

    下一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条件的成熟,那些乡镇瞅准了机会,肯定不会放过办企业的机会。

    办的最多的,就是砖厂、养殖场这些短期见效快的行当。

    这些企业有着先天的背景和优势,一旦下场,在最开始的几年,会借着身份恶意竞争,将同行挤兑的生不如死。

    更不要说,等市场放开,许多人一窝蜂的下场,势必对整个行业造成极大的冲击。

    还有那些公家人,一旦沾染了利益,甚至会亲自下场来参与其中。

    想要和它们在掰手腕,就得打通上下游,先做好配套。

    本着打不过就加入的原则,也可以考虑先下手为强,趁着政策还没到县里乡里,先把事情做到前头。

    他并不想跟媳妇说起这些事情,毕竟这是未来的发展轨迹,一旦说了出来,日后一一应验,说不定就会被媳妇怀疑身份。

    不过媳妇问了起来,总得给媳妇一个合理的解释,省得她脑子发热,天天操着扩大规模的心思。

    “农校施老师你知道不,他跟我提过,农校有办校企的想法;还有,徐乡长说了,等开了春,乡里要把养殖场重新办起来,到时候,面粉厂的麸子肯定要紧着乡里的用。”

    这句话倒不是信口胡说,不过现实却和他说的有些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