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983:我靠种地发家致富
繁体版

第119章 这小子不简单

    对于一亩地收入不足一百块的庄稼人来说,这样的天文数字,已经超出他们的认知范畴了。

    三万多块钱,那得是多少钱啊,不知道一间房子能不能放得下。

    买下的粮食,够吃一辈子的白面了吧?

    人们惊讶之余,开始细数起赵卫国的过往经历。

    庄上都是近支的亲族,大多都是看着赵卫国长大,对于他的过往毫不陌生。

    不过是一个多钟头,赵卫国就被扒了个底儿掉,从他刚出生,到昨晚的熬年儿,都被扒拉出来。

    当人们将事情一件件摆出来之后,不由自主的就把注意力放在了他下学的这一年上。

    瞧瞧他干的事儿,承包地、养鸡、弄鱼塘、花大钱种地、娶媒人结婚,都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当时说的时候,都是齐齐的冷嘲热讽,外加着对他家的那个背景发酸。

    如今回头再去看,原本那些嘲笑的人再也笑不出来了。

    人们突然意识到,赵二秀才家的这个老三,还真不是个省油的灯。

    这一年中,这小子除了结婚之外,一直都在跟钱打交道。

    这小子不简单啊!

    人们在人场里聊的火热,许多人已经生了心思,趁着过年,好好跟赵卫国套套近乎。

    甚至有些近门的兄弟,已经以拜年的由头,开始去往赵卫国的家里,看看能不能走下关系,在新的一年,跟着这位财神爷沾些油水。

    不过令他们失望的是,到了赵卫国家里,却是扑了个空。

    赵卫国和郭燕秀是新婚的第一个年,照着老规矩,夫妻俩一起,挨个到同族长辈家里拜年。

    同族的几家人,都听说了赵卫国大发横财的事儿,对于两人的到来极为看重。

    尤其是到了赵卫海家里,那一家人,简直把两人当成了座上宾来看待。

    赵卫海的母亲,赵卫国应该叫六娘的,拉着郭燕秀问长问短,一直不肯放手。

    赵卫海家的老嫂子,特意给郭燕秀泡了糖茶,拿出了炸的金黄的麻叶,还从柜子的深处翻出了专门为过年称的二斤糖果。

    这糖果本来是招待贵客用的,连她的小孙子都没舍得让吃。

    在今天,赵卫国这对小夫妻,俨然就是他们家里最尊贵的客人。为了新一年家里的收成,得好好的跟这位小兄弟打好关系。

    夫妻俩串了十几家,在庄上转了一大圈,又去鸡舍那边给郭燕秀他爹送了饺子,煮了两锅鸡饲料,直到快吃晌午饭的时候,才回到了家里。

    中午一家人坐在一起去吃完了饺子,正坐在院子里晒着太阳。

    趁着赵长兴回屋睡觉,二嫂周彩娥突然看向了赵卫国,低声问道:“卫国,你那个养鸡,今年能不能带着你二哥?”

    赵卫国昨晚和媳妇一唱一和,为的是吸引庄上的人养鸡,为他们的店提供货源。

    同时,多拉几个人绑定在一起,大家成了利益共同体,可以规避许多鸡毛蒜皮的小事。

    两人也知道,随着话题的传开,庄上肯定有人动了养鸡的心思。

    却是没想到,竟然是自家人先开了口。

    跟旁人不一样,二哥是学校的老师,每个月都有工资,手里不缺活钱用。

    平时二哥去学校教书,光二嫂一个人,种地养羊就足够辛苦了,要是再养些鸡,怕是担负不起来这么多的活儿。

    二哥赵卫民看出了他的疑惑,苦笑道:“你也知道,我一个月那点工资,不够家里的花销,你嫂子年里想撕件衣裳,还得卖了家里的羊羔。趁着现在没娃儿,手里多存点儿钱,省得到时候抓瞎。”

    “肯定没事儿,不过你平时去学校,这又养羊又养鸡的,光二嫂一个人,能照顾的过来吗?”

    周彩娥重重的点了点头,“你看,你们两口子都忙的团团转,我也不能闲着啊,省得被大嫂惦记上。”

    有了二嫂的首肯,赵卫国当即点头同意了下来,承诺开春去农校取鸡苗的时候,也给二哥家捎带上一百只。

    一上午没落家,让好几家落了空,赵卫国下午就不准备出去,专门来应付串门的人。

    如他所料,一会儿的功夫,家里来了三四波人,都是借着串门的名义,和他套起了近乎。

    隔了一个中午,庄上的说法又变了一些。

    上午只是许多人跟着起哄,只顾着图一时口舌之快,外加羡慕嫉妒恨。

    到了下午这个时候,一些脑袋灵光的人,开始思考起更细节的东西。

    养鸡不难,魏河乡家家户户都养的有。

    可整个赵营村,乃至整个魏河乡,没听说谁家靠着养鸡发财的,只有赵卫国一个人赚了大钱。

    这里面,应该有很深的门道。

    比如说,鸡苗从哪里来的、喂什么东西、需要喂多长时间、长成之后卖给谁,这都是需要问清楚的东西。

    当然,庄上大部分人平时跟赵卫国来往不多,这些细节不好贸然问出来。

    哪怕是到了赵卫国家里,面对面坐着,也只能旁敲侧击的问一些他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卫国呀,你这鸡是啥品种?要是我也养上百十来只,能不能赚到钱?”

    “赚钱这种事儿,谁也说不好,一半是看下了多少力,一半看运道。不过你们放心,有我替大家在前面淌水,你们啥事儿也没有。按我说的来,就算不能赚大钱,也不会让你们掉沟里。”

    赵卫国这句话,让这些抱着殷切希望的族人安了不少心。

    当天下午,就有四五家表示,等过了正月,先养上几十只试试。

    有好几家行事谨慎的人,还想着再观望几个月,看看其他人的情况,再做应对。

    这个结果,完全在赵卫国的意料之中。

    这些在魏河公社煎熬了半辈子的同族,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有着各种各样的顾虑。

    就像他家老头子赵长兴的一贯原则,做多错多,只要不做事,就不会犯错。

    好在赵卫国给他们画了一张足够大的大饼,做了一个香喷喷的样子出来。

    在利益面前,在温饱的诱惑下,任谁都会流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