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983:我靠种地发家致富
繁体版

第104章 桥归桥路归路

    不等郭燕秀去说,赵卫国很是干脆的找了供销社的刘胖子,托关系买了一架上海牌缝纫机。

    在缝纫机买回来的那晚上,郭燕秀到底还是让他得了逞。

    夫妻俩在床上滚了大半宿,第二日在院里吃饭的时候,二嫂周彩娥看到了郭燕秀,就把她拉到了一边,两个女人偷偷咬起了耳朵。

    妯娌两家就隔着一堵墙,夜里细听的话,啥动静都能听到。

    饶是郭燕秀长年混在人堆,听过不少的荤话,轮到她自己头上,也被二嫂说的满面通红。接连好几句揶揄的话,郭燕秀根本无力招架,二嫂又带着促狭的笑,转头看向了赵卫国。

    “卫国呀,你们这么努力,这是准备抢在我们前面添娃儿吗?”

    赵卫国手中的筷子就是一颤,刚夹起的芝麻叶“啪嗒”一声落回到了碗里。

    他跟媳妇结婚的这几个月,俩人对赚钱的兴趣远大于其他,还从没想过生孩子的事情,也没想过如何去避孕。

    经二嫂提醒,他的心中突然有了一丝恐慌。

    那是另外一个世界里的往事,似乎在昨天,又似乎隔了几十年……

    在心底的深处,他早已认命,他那样的人,应该是孤独终老才对。

    到了这个世界,有了一个家,有了许多家人。如今又有了一个媳妇儿,已经是上天莫大的造化,他不敢再奢求什么。

    要是突然有了个孩子,该如何去应对?

    万一上天又把他送了回去,那这孩子岂不是也要跟他一样没了父亲?

    他将目光转向了郭燕秀,看到了媳妇儿微微摇头,这才放心了不少,笑着看向了二嫂道:“这事儿都听秀儿的,她说生就生,她说不生,那就不生。”

    “哟,瞧不出啊,咱们卫国还是个疼媳妇的。”

    周彩娥是个很有分寸的女人,逗了两句话,将三弟和弟妹说的脸色绯红,就端了饭碗,朝着她家那个临时厨房走了过去,只留下小夫妻坐在那里大眼瞪小眼。

    “都是你……说了不行你非要来,要死啦!”

    耳边听着媳妇的娇嗔,赵卫国终于从情绪里彻底抽了出来,嘿嘿笑了两声,“下回听你的就是。”

    “你还想下回?没有下回了!”

    郭燕秀说着话,就要去拧赵卫国的耳朵,赵卫国假装抵抗了几个回合,任由她把手捏在自己的耳垂上,笑问道:“真的没商量吗?”

    郭燕秀说到做到,整整大半个月,都没让赵卫国再碰她一次。

    可怜赵卫国新婚不到半年,就尝到了只能看不能吃的痛苦。

    吃了这么一次亏,赵卫国意识到,跟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始终是多有不便。

    等找个机会,和老头子好好商量商量,搬出去住比较好。

    地方他都看好了,就在龙潭河的东岸,他承包的那块地里。

    那里离鸡舍鱼塘都不远,住着也清净,赵卫国就是有些担心,下面的地都是料浆石地,要是盖平房,不知道地基能不能撑得住。

    眼下的农村里,主流的房子还是砖坯混合,主打的就是省钱。

    在魏河乡方圆十几里,还没有谁家像城里那样,舍得用砖头砌几间平房出来。

    当然,农村的那些泥瓦匠,盖个瓦房还行,想盖砖头加上楼板的小盒子,还是得花大钱从城里找人。

    他只是存了个想法,正要跟老头子去提。大哥赵卫中却是抢在了他的前面,找到赵长兴,说是要赶在年前,搬到他新盖好的院子里。

    自从郭燕秀婉拒了大嫂一起收秋的提议,种麦的时候,二哥也不愿意再跟大哥家合伙,效仿着赵卫国的做法,请了赵文奇帮忙耕种,将大哥晾在了一边。

    赵卫中给家里种了二十多年的地,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恼恨弟弟们抛弃他之余,心中不免有些空落落的。

    不过他总算顾及兄弟几个的和气,只是在心里暗暗恼恨,明面上还是一副惋惜的样子,还跟赵长兴说,这俩弟弟放着家里的牛不用,却找赵文奇帮忙,纯粹是浪费钱。

    李红梅却不管什么和气,眼见着赵卫中把事情按捺了下来,直接去找赵长兴闹。

    这样一来,兄弟几个的关系降到了冰点。

    虽然还在一个院子里住,大哥和大嫂碰到其他人,见面却跟陌生人一样。

    尤其是李红梅,还在东面的角落处豁了一个口子,出门不再经由院门,而是直接从口子里进出。

    赵卫国觉得,要是再这话处下去,迟早要闹出新的矛盾不可。

    好在大哥在庄南头盖的房子,经过了三四个月的忙活,终于在霜降前后封顶,草草的请了亲戚朋友一顿酒席,就开始往新房子里搬。

    搬家的那天,李红梅还特意站在院门前,对着院子里高声喊道:“打今儿往后,老娘可不管你们这群白眼狼了!以后咱们桥归桥路归路,谁也别想再占俺家的便宜!”

    院里少了大哥一家人,气氛突然轻松了起来。

    一家人又开始了说笑,老太太也恢复了晒太阳的习惯,甚至连二哥养的那几只羊,“咩咩”叫的声音也清脆了不少。

    东屋的房子空了下来,赵卫民和赵卫国俩家无动于衷,仍是各自挤在两间房里,谁家也没有搬过去的意思。

    倒是大哥家的老大赵玉龙,不愿意被母亲约束,见东屋空着,非要赖着不走。

    还有赵玉凤那妮子,在这边住习惯了,每个周末从高中回来,还是住在这边过夜。

    兄妹俩各占了东屋一间屋子,家里人谁也没吭声,大人们之间的那点儿龃龉,没必要牵扯到后辈身上。

    转眼过了立冬,天气也一日日的转冷。

    赵卫国每天早上去鸡舍的时候,总能看到周边的枯草上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霜。

    这个时候,十一叔垒的那几个锅台就派上了用场,每到晚上的时候,把锅台里的火烧起来,将整个鸡舍烘的热腾腾的。

    锅台本来是烧柴的,不过对于农家人来说,柴火也是宝贵的财富。

    赵卫国知道,那点地产的秸秆不经怎么烧,干脆直接从街上煤球厂里买了车散煤,当做是今冬的燃料。

    赵卫军初时还不明白,人都还没这待遇呢,为啥要在牲畜身上费这么大的事。

    直到得知赵卫国养的鸡,刚过了三个月,就能拿去卖时,赵卫军这才如梦初醒。

    一只鸡能卖4块钱,一千只鸡,那可就是4000块钱。

    这哪里是牲畜,这就是财神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