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983:我靠种地发家致富
繁体版

第76章 咱们打个赌

    家里的牛只有赵卫中能使唤的动,他自家的地里种完了秋作物,以兽医那边忙碌为由,说是得凑时间,让其他人再等等,等他闲暇的时候再说。

    若是等不及了,牛就在那放着,大可以自己去牵牛种地。

    赵长兴气的暴跳如雷,差点就要指着大儿子的鼻子大骂。

    时候不等人,种地最看重的就是农时,耽误了墒情,一季儿的庄稼都要耽误。

    最后赵卫国劝住了父亲,既然分家了,大哥帮忙是情分,不帮忙是本分。还是他花了十五块钱,从赵中营找了个帮人种地的人过来,将父亲和二哥的地也附带着种了。

    种地的人也算是熟人,叫赵明奇,他的老婆早年跟着旁人跑了,留了个女儿赵云娜,父女俩人相依为命。

    因自己家里没多少地,赵明奇长年帮别人种地、收割,赚些帮工的钱。这两年手里有了积蓄,就养了一头牛,专门做起帮人耕地种地的活计。

    在农村,牛不单单是牲畜,更是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拉车、耕地这些重活都得让牛来做。

    条件相对好一点的户家,哪怕是一家省吃俭用,也的供一头牛出来。

    找赵明奇帮工的,大多是家里养不起牛的户家,又没什么人缘,只得花点小钱,请赵明奇帮忙。

    可赵长兴家跟这些完全不符,他家不但人丁兴旺,跟近门的关系也不错,有什么活儿,直接自家人都干了。

    得了赵卫国的相请,赵明奇很是惶恐,种起地来也格外卖力。

    赵卫国的重点已经放在了鸡舍上,对于地里秋粮的那点收成并不是太在意,况且他就那点地,就是种出花也见不了多少收成。

    他让赵明奇先给赵长兴耕种,随后是二哥的地,末了才排到了自家。

    当轮到自己的地时,他提了个要求,这一块地,和前面的耕作方式不同,按照玉米两行和大豆三行套作种植。

    赵明奇道:“卫国呀,老哥儿可提醒你呀,你这么种,要糟蹋不少种子和化肥,咱们这儿,没有你这么个种法。”

    赵明奇长年给人种地,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么个种法。

    在赵营这里,玉米和大豆套作经常见,因玉米眼下算是主食,大多人家采用的是六行玉米、六行黄豆,也有一大块地全种玉米的,那样更加省种子和化肥。

    像赵卫国这种想法,没人会这样干。

    一来玉米需要间距,人们为了省下玉米种子,大多是靠人工点种,很少有人用直接播种;

    二来木耧都是三眼耧,种两行玉米的话,就需要临时堵住一个耧眼,导致化肥和种子播种的不均匀。

    最主要的是,这样耕种起来费事,很考验耕种者使唤牛的水平。

    赵明奇这才反应过来,赵卫国之所以比市价多出了两块钱,并不是因为有钱不在意,而是有特殊原因在里面。

    “没事,明奇哥,我心里有数,你就按我说的来,种子和化肥不用操心。”

    赵明奇吃惊的还在后面,赵卫国这两亩地,底肥竟然用的是二十五块一袋的复合肥!

    这年头,庄稼人种地,底肥用的最多也就是尿素。

    有些舍不得花钱的人家,在地里洒的都是大粪和草木灰。

    难怪人们都说八叔家发财了,连种地都这么多讲究,两亩地光化肥都用了五十块,这跟撒钱有啥区别?

    赵明奇只顾着吃惊,完全没有注意赵卫国的种子。

    他不知道的是,赵卫国地里用的种子,也跟其他人家的不一样。

    这是桐阳农校新培育的桐单三号,据说是高产、稳产、抗倒、抗病,试验田平均亩产达到776公斤,最高产量可达931公斤。

    只不过桐阳地区的农民,目前还停留在自留种阶段,对于农科所培育的高价种子并不感冒,也舍不得花钱去买,这才让赵卫国捡了个便宜。

    在夜校毕业的时候,他就找他的夜校老师孟老师要了两斤良种免费试用,还通过孟老师的关系,从农校的肥料里,买了两袋磷酸二氢钾。

    当然这也是有条件的,赵卫国向孟老师承诺,给他三到五年的时间,一定能将种子在桐河公社推广开。

    赵明奇带着复杂的心情,给赵卫国种了这二亩地,等他干完了活,关于赵卫国往地里撒钱的传闻也不胫而走。

    这次村里的人没有太多的惊叹,而是一水儿的嘲笑。

    人们都觉得,赵长兴家的这个三儿子读书读傻了,苞谷和黄豆才多少钱一斤,花费这么多钱,肯定是赔本种地。

    郭燕秀也不理解丈夫的做法,还专门算了一笔账出来。

    “一亩苞谷亩产不到五百斤,眼下的价格是一毛六一斤,就算是黄豆贵一些,一亩地的收入,满打满算也就一百块钱。现在两亩地已经投了六七十块,等秋收后再交了提留,两亩地种了一季,落不到啥钱,这样算下来,还不如不种地呢。”

    “理儿是这个理儿,不过不能这样算。”

    “这两亩地,不论种啥都赚不到钱。我种地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要让人看到化肥和种子的作用,改变人们的观念,让他们能吃饱饭,等他们的日子好了,咱们养鸡、养鱼才更有市场呀。”

    郭燕秀听过他的计划,对于他的这个说法也深以为然,不过她还是第一次见这么种地,心里不免有些忐忑。

    “那你估计,咱们这样种,一亩苞谷能有多少收成?”

    见赵卫国比了一个“八”的手势,郭燕秀一脸的不可置信,“能有这么高的产量?”

    赵卫国笑了笑,没有立刻回答郭燕秀的话。

    穿越前他上大学时,他的老师做的课题就是玉米的基因测序分析,老师给他们普及过玉米的常识,只要土壤肥力和玉米品种没太大的问题,正常情况下,玉米一般亩产500-700公斤左右。

    眼下局限于时代,他也预估不出具体的产量。不过玉米一直都是高产的作物,和后世相比,八百斤只能说是保守的估计。

    “秀儿,咱们打个赌咋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