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983:我靠种地发家致富
繁体版

第22章 父子的分歧

    “我听郭主任说,夜校里有教养殖和种地,她一直都在公社里学,我到县里也学学这个,等学完回来搞点副业,说不定就有出路了呢。”

    赵长兴急的差点就要跳起来,他自认为足够开明,一向不喜欢干涉子女的事情。只要不打扰他的清净,不影响他看书写字,他懒得去操心家里的琐事。

    这个三儿子迟迟不肯挑对象,他能理解;去上夜校谋个出路,他也能理解;但去夜校学养殖和种地,他是万万不能理解。

    “啥?种地和养畜牲还用去县里学?咱家里哪个人不能教你?咱庄上哪个人不能教你?”

    “爹,夜校里教的,和咱们家里种地是不一样的。我听说,夜校里的老师都是经验丰富的技术员,跟他们能学不少东西。”

    “能有啥不一样?你就是听了他们讲的,也多打不出多少粮食,母鸡一天也下不了两个蛋!”

    “科技就是生产力,只要运用得当,地里就能有更好的收成!”

    “老三,科技那是造机器用的,不能当饭吃!”

    眼见着赵卫国不听自己的劝告,赵长兴试图拿出父亲的威严,“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地是个苦活,全靠下力气才能吃饱饭,你这孩子,跟着卫军玩久了,咋也想着歪门邪路?”

    赵卫国知道,这一时半会儿的,恐怕父亲也听不进去他的解释,只得换个思路,跟他算起了经济账。

    “今年咱家小麦亩产是三百四十斤,交完公社的公粮,剩下的粮食,还不够咱家吃上半年。等我去县里学了种地,回来保证小麦的亩产超过六百斤。”

    这句话,当然不是信口开河。

    他在穿越过来之前,在大学里学的是二十一世纪最有前途的专业——生物工程,对于农业也算有一定的了解。

    眼下小麦的产量之所以这么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种地人的观念落后。

    为了省种子钱,大部分人家都是自己留种,自己贮存。

    因化肥紧缺,施肥也是能省则省,即便是有施肥的意识和条件,用的也是营养成分单一的碳酸氢铵,而不舍得用上复合肥。

    这样施肥的后果显而易见,小麦长的极快又高,叶子也很是旺盛,看起来似乎效果很好,然而地里的营养都长到了茎杆上,增加了秧苗倒伏的风险,对于小麦的收成,却没太大的帮助。

    因此,在许多人的口中的认知当中,高价买的化肥,还不如自己家灶下的草木灰。

    事实上,九十年代的中原地区,在改变了种植观念、保证种子水肥之后,小麦亩产立刻突飞猛进,不过几年的时间,平均亩产就突破了六百斤。

    正因如此,赵卫国才信心十足,在赵长兴跟前说了一个保守的数字。

    之所以保守,是因为种田不但需要技术,还得有靠谱的种子和化肥。

    听说夜校里授课的都是农校和农技站的人,要是和他们搞好关系,应该可以弄到良种。

    这就是他去夜校的目的。

    可在赵长兴听来,小麦亩产一下子提高两百斤,无异于天方夜谭,远远超过了他的认知。

    “随你怎么说吧,我是管不了你了。不过分家是早晚的事儿,这几个月你好好想想,麦收之前,你的亲事须得定下来。”

    这话的意思,虽然不认同赵卫国的打算,也没打算强制干涉。

    赵卫国总算松了口气,郑重道:“谢谢爹的成全,我这几天就去姑父家坐坐,问问过完年啥时候开学,请他把我名字报上去。”

    “你先别忙,你罗叔九月里给我来信,说他刚恢复了工作,咱们县正好有个闲差,他很想过来干几年就退休。前两天刚回了信,地址也发给我了,让我去县里找他叙旧。我在县里转向,你大哥和二哥又抽不开身,过几天你陪我一起过去。”

    赵长兴口中的“罗叔”,原名叫罗益民,是父亲的老同学,赵卫国也听家人说起过。

    当年这位罗叔和父亲的关系极好,年轻时候还在自己家里借住过一段时日,和家里的长辈都熟悉。

    尤其是家里的老太太,听说当年差点要认他做干儿子,后来因为家里出了事,这才不了了之。

    这样近的关系,互相走动也是理所应当。

    只是赵卫国一时没明白,看望这位罗叔,跟他上夜校有什么牵扯。

    自从和赵卫国提了进城的事情之后,赵长兴明显有些坐立不安,以往还会出门跟几个老兄弟下象棋打法时间,这几日只在家里写字看书,似乎是在盼着进城,又像是害怕见到故人。

    大风接连刮了好几日,直到过了腊八,才终于有些晴朗的迹象。

    这日父子俩起了个大早,趁着日头刚从东方冒出头,父子俩骑了一辆自行车,朝县城进发。

    桐阳县城在赵钱营的东北方,离魏河公社约莫有二十多里。

    赵卫国身后带了个人,又迎着凌冽的北风,一路上骑的很是吃力,到了县城边上,后背上已经出了不少的汗。

    进了桐阳县城,赵长兴拿出兜里的信封,这才注意到上面的那个地址,不禁有些傻眼。

    信上的地址很简单,长江路22号。

    长江路是县城的主干道,足足有两三里,光有个门牌号,还真不容易找到地方。

    两人足足问了半个多小时,都没问出地址所在,还是赵卫国灵机一动,去了邮电局才算是问明白。

    长江路22号,桐阳地区行政公署的所在地。

    行政公署是县政府的上级部门,赵长兴吓了一跳,罗益民只说是来桐阳补一个空闲下来的职位,却没说是在行政公署这里。

    赵长兴低声咕哝道:“益民也真是的,要是知道他在公署上班,我就不来了。”

    这是一处宽阔的院子,院中矗立着一座三层的灰色小楼,略有些破旧,墙面上布满了爬山虎的枯藤,更增添了几分斑驳。

    黑色的铁栅栏院门关的严严实实,一个哨兵模样的人站的笔直。

    院门的右侧,还设了一处岗亭,岗亭的右侧开了一个小门,偶尔有人进出,和岗亭里的人热络的打着招呼。

    赵长兴站在门口看了良久,正犹豫着要不要找个人打听一下,问问罗益民到底在哪个部门。

    不想门口看哨的年轻人早就注意到他,眼见着父子俩不住地往院里张望,便大声喝道:“老头儿,你鬼鬼祟祟的,搁这儿看啥呢?知不知道这是啥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