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983:我靠种地发家致富
繁体版

第21章 盘算

    赵卫国心中突然很不是滋味。

    他也在这里呆了好几个月,和赵卫军这些年轻人厮混的久了,关于庄上结婚和相亲的行情,还是知道一些。

    以往男女相亲,在牵线的时候,媒人最多在主家蹭些吃喝,直到新人办酒席的时候,才会按惯例给媒人一个两块钱的红包。

    也就是这两年人们手头稍微宽裕了些,一些人家表达谢意,会给媒人包个五块或者十块的大包。

    可像李红梅这样,亲事儿八字还没一撇,就给媒人这么一笔钱,足足顶的上好几个红包,难怪郭燕秀会如此卖力。

    他总算知道,郭燕秀为何会对他的亲事特别上心,原来也是出于钱的考量。

    不过如此一来,倒是解去了他心中的许多疑惑。

    “姐,我这里不着急,你慢慢挑,只要合了我的心意,到时候就算大嫂不舍得,我也会给你包一个大红包。”

    郭燕秀没有注意到赵卫国话里的机锋,听说有好处,登时笑的合不拢嘴。

    “你放心吧,就冲着你这句话,说什么也要给你找个称心满意的媳妇儿!”

    赵卫国很是怀疑,郭燕秀这句听起来慷慨激昂的话,只是一句客套。

    因为在随后的一个月里,郭燕秀只是给他介绍了两个女孩,还是正在上学的学生,很有凑数的嫌疑。

    倒是那个陈家,托了不止一个中间人捎话,问还有没有继续议亲的可能,言辞还颇为诚恳,被赵卫国一口回绝。

    伴随着1983年初雪的落下,从积雪落地,再到彻底消融,足足贯穿了整个十一月。

    纷纷扬扬的雪花飘过,凌冽的北风拨弄着时光,十一月很快过去,腊月如期而至。

    赵卫国有预感,这冬天已经过去了一半,属于他的春天很快就要来临。

    随着天气一日冷过一日,庄上的人们都缩在了家里,度过这一年当中最难熬的时光。

    赵卫国的家里也安静了不少,眼见着赵卫国的亲事八字还没一撇,李红梅已经彻底死心,不再去张罗赵卫国的婚事。

    没有大嫂的罗唣,赵卫国乐得清闲。这天寒地冻的,去哪里都受罪,还不如窝在家里,盘算着以后的事情。

    倒是一向沉得住气的赵长兴,随着年关越来越近,眼看着赵卫国的婚事和前途都没着落,也越来越是着急。

    这日午后,趁着一家人不在家中,赵长兴特意将他叫到了堂屋里,开门见山地问道:“这几月你也相这么多对象了,最近也没听你大嫂提起,你到底是咋想的?就没个合意的?”

    在桐阳这边,女孩十几岁嫁人的比比皆是。那些过了二十还没嫁人的姑娘,要么自身有问题,要么就是家里有问题,才迟迟没有定下亲事。

    郭燕秀拿了那么大的好处,自然不会随意糊弄,是以给他找的对象,要么长相说得过去的,要么文化水平说的过去,决不会给他找那些挑剩下的女孩。

    可作为一个内在年龄奔三的人,和那些十几岁的小姑娘,着实是没什么共同语言。

    这里面的原因,肯定是没法和父亲细说,即便是说了,旁人也未必相信。

    赵卫国一直都想找个机会,和父亲、母亲说一下自己的想法,免得惹他们担心。听父亲提起了婚事这个话茬,想了片刻,笑道:“爹,你也知道我的脾气,是个慢热的,这着急忙慌的,还真挑不出合意的。”

    “哎呀,天底下哪有那么十全十美的姑娘?你大嫂和二嫂,不都是见面几个月就摆酒的嘛!这天底下的女人啊,其实都差不多,别想那么多,先把人娶回来,再慢慢处着,两人熟了就好了。”

    “是差不多,可人跟人的脾气不一样,习惯也不一样。同样是岁数差不多的,有的姑娘能吃苦,有的姑娘娇气。娶媳妇是一辈子的事儿,要是像那个陈素锦那样,还不如不娶呢。”

    赵长兴眯着眼睛听着,也不知听进去了多少。

    等赵卫国说完,他没有急着表态,而是点起了手上的烟袋,“巴滋巴滋”吸了两口,吐出了好几个烟圈。

    烟雾缭绕之中,赵长兴这才悠悠说道:“你也岁数不小了,有些事情有自己的主见,我不催你。可你要明白一节,爹已经老了,没工夫管家里的这些小事,你大哥、二哥还等着你结婚后分家。你迟迟不结婚,他们顾忌着我和你妈的感情,明面上不闹,你大嫂二嫂可不会顾忌太多,再让他们闹下去,这个家早晚要乱套。”

    “爹,不论我有没有结婚,都不耽误分家,你们二老不用想太多。退一步讲,就算分了家,我们兄弟几个都还住在一个院子,无非就是种地分开,把粮食和钱分开算,这些我都听你的。”

    赵长兴眼中闪过一丝失望,说道:“不结婚就分家,传出去惹人笑话,旁人还以为咱家养不起你。再等等吧……不过,你得跟爹交个底,你是不是有啥想法了?”

    赵卫国想了想的,眼下虽然有了承包荒地的计划,不过一时半会儿还没完善,倒是不忙和父亲说。

    那么一大片地,想要彻底利用起来,总要花费些心思,不能急于求成。

    “你看我现在这样子,没个正经营生,也不会种地,我怕人家姑娘嫌弃,我再等等看。姑父不是说好了嘛,过完年县里有夜校,等我上完了夜校,找个出路,那时候再说结婚的事儿。”

    “嗨!夜校就三个月,能有啥出路?”

    赵长兴听的直摇头。

    他和赵明泰打过这么多年的交道,知道这位支书的性格。

    所谓的将人送到夜校,回头安排到公社,其实就是一个托词。

    公社里都是国家干部,哪能说进去就进去的?

    他赵明泰要是有这能耐,何至于自己的儿子还在家里闲着?

    当然,夜校自然不是一无是处。

    对于城里的那些年轻人来说,去夜校里混上几个月,拿个结业证书,就能进厂上班,无疑是个极好的出路。

    对于农村子弟来说,夜校就是骗钱的玩意儿,上完夜校,还是得回家里种地。

    但这些话,没法和儿子明说,他只能耐着性子问道:“你想学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