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穹骑师
繁体版

第32章 金风未动而蝉先觉的绝顶境界

    在徐昭的描述中,外界的气流就是凶猛的公牛,而操纵下的飞机就是死中求活的斗牛士。

    在常规环境中,外界气流并不算强烈,这也就意味着公牛并不算难对付,斗牛士自然是予取予求,就算以强硬姿态对抗也没什么。

    但是,如今气流强烈到已经接近甚至超出飞机的操纵系统的极限了,那他们所面对的公牛便是一击致命的,如何能正面对抗?

    在乱流中需要着重考虑的就是飞机的结构载荷。

    在气流的强迫作用下,飞机高度,坡度等状态数据的改变会引发飞机G值在极短时间内的快速变动,这就是载荷产生的根本原因。

    然而,如果飞行员想要强行修正飞机状态,那输入的操纵量在很多时候反而会增加飞机结构上的负担,从而使载荷量增加。

    一旦飞机结构载荷超出临界值,那就有空中解体的风险了。

    徐昭为何不顶杆?而是持续性地保持坡度来减缓飞机失速的时间?

    就是因为飞机下方还有一股强大的上升气流在将飞机往上顶,若是徐昭向前顶杆,那就是强制性地将飞机往下压。

    如此上下夹击,飞机本身所要承受的负担太大了,容易出现难以处理的结构性损伤。

    因此,徐昭以保持坡度的方法延缓飞机速度的降低,以等待上升气流劲力消减的一刻。

    徐昭抓住的时机稍纵即逝,吴飞扬还没有反应过来,飞机就已经改平低头了。

    那操纵是何等的顺滑,仿佛根本就没有什么气流阻碍。

    甚至于,刚才吴飞扬发现徐昭为了尽快修正回坡度,同时使用了差动油门辅助回转。

    因为湾流G150的两台发动机是安装在机身尾部的,就算是两侧推力不一致,本身产生的侧滑不会太明显。

    而且,徐昭刚才使用的差动油门的量并不大。

    不过,即便如此,差动油门的存在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侧滑,再加上刚才临近失速........

    带侧滑的失速!

    “他不怕飞机进螺旋吗?”

    很快,吴飞扬就知道徐昭为何胆子这么大了。

    飞机在压下的一刻,即便大翼改平了,飞机速度依旧在往上扬,如此便远离了失速的风险。

    不过,徐昭并没有维持多久的顶杆动作。差不多在三四秒后,徐昭陡然间松开了施加在驾驶杆上的力,而在徐昭松杆后不到半秒,飞机又是被一股更加强烈的上升气流顶得顷刻间增加了将近三百英尺。

    这股气流是如此之大,即便是吴飞扬系着肩带,但是屁股依旧悬空离开了座椅上,两边肩带紧紧地箍住肩膀,勒得吴飞扬生疼。

    不过,相较于肩膀上的疼痛,吴飞扬更多的是一阵后怕。

    这股气流太过于强烈了,要是刚才徐昭硬顶着冲下去,跟这股上冲气流撞在一起,那对飞机机体将会产生极大的负担,

    现在管制对他们几乎没有高度上的要求,那么顺势而为才是最为安全的。

    可问题是没有人可以预测到气流会从哪个方向,强度如何。

    然而,下一刻,徐昭突然往右稍微压了下杆。

    吴飞扬还没有搞清楚状况,明明现在飞机是大翼水平的,为什么徐昭要多此一举地往右压杆?

    可在吴飞扬疑惑的念头升起后没多久,飞机陡然往左偏过去了,又是侧风影响。

    不过,这次偏转的幅度不大,徐昭提前往右压了下杆,飞机就好像被套住了绳子似的,左坡度最大就十度左右,然后就开始往回走了。

    与此同时,飞机在受到上冲气流鼓动后,徐昭并没有急着顶杆,任由飞机速度往下掉。

    此前积攒起来的一点儿速度眼看就要消耗殆尽了。

    就在吴飞扬想要出言提醒的时候,徐昭眉毛挑了下,杆往前稍稍顶了下。

    这下只是稍稍一顶杆,飞机就跟温柔的小绵羊一样,轻轻一顶,飞机瞬间就低下了头,哪里还有半点上冲气流顶着的感觉?

    “上冲气流消失了?”

    到这个时候,吴飞扬还看不明白那就算是反应迟钝了。

    徐昭可以在气流对飞机产生影响的前一刻就能感知到。

    如果那股气流不是很强,徐昭会提前输入一个相反的行程来抵消或者说抑制气流所产生的影响。

    就如同刚才那股侧风,徐昭不会一下子压太多反向杆,而是稍微将坡度控制在一个可接受范围内即可。

    太大的坡度容易引起很多衍生性的问题,所以必须将之限制在安全范围内。

    至于高度上的变化,除非涉及到速度上过大或者过小的问题,否则徐昭都不带修正的。

    吴飞扬算是看明白徐昭的操纵理念了,以最小的,最精准的操纵输入量来将飞机维持在一个大致合理的数据范围内。

    徐昭的操纵动作很朴实,但是对于飞机状态变化的把控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吴飞扬不由想起来自己师父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的飞行员有三种,第一种就是等偏差完全出现了,然后将偏差修正掉,这种飞行员占了八成以上,一辈子就这个水平了。

    第二种就是在偏差还没有完全出现时就能感知出来,而且不用思考的,肌肉记忆就能做出修正动作。

    能达到这种水平的,要不就是经年累月的练习,要不就是天赋异禀,这等境界的几乎都是顶尖的飞行员。

    还有最后一种,他们感知的不仅仅是飞机的趋势,而是整个环境的变化,他们能在短时间内模拟并预测飞机可能的状态。

    这种能力绝非可以靠锻炼得来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天赐。

    这类飞行员无不拥有无与伦比的感知能力,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而徐昭就是这样的飞行员,除非是特殊情况,他只在气流旧力未尽,新力未生的时刻才输入修正的操纵量,以最大程度的避免与强烈的气流对抗。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

    莫名的,吴飞扬想起来师父对第三种飞行员的一个最精准的描述.......

    “金风未动而蝉先觉!”